馮雁教授在人工智能領域遐邇聞名,其貢獻遠超各項科研突破及其創建的智能系統。在科大春風化雨二十四載,馮教授堪稱現代女性模楷。今次這位人工智能專家與一位工程學女生促膝而談,從成長經歷說起,進而以女性角度探討工程學與人生目標。
身為工程學本科生,這是我首次與馮教授面對面傾談,得此良機,雖然自覺幸運,但緊張難免。然而,當馮教授步進房間的一刻,我立時給她所展現的熱誠和自信折服,知道必會從她身上獲益良多。
「我要證明你是錯的」
馮教授年輕時興趣廣泛,從藝術、商業到科學,皆有涉獵,機械人和科幻小說尤其叫她著迷。成為工程師的志願,早在中學時代已經萌芽。雙親雖然十分支持女兒勇往直前,追尋夢想,但身邊人卻不看好,甚至大潑冷水。
馮教授說:「親友告訴我媽,說我雖然聰穎,在很多事情上獨佔鰲頭,但數學成績難與男孩子匹敵。我當時心裡暗想,一定要證明他是錯的;自此以後,我的數學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從未失手。」
不看好其工程路的,還有力勸馮教授轉攻醫科的學校輔導員。那時候,對於喜愛科學的女孩,社會普遍認為當醫生便是她們的最好出路。
「我跟他們說,我要當工程師,不是醫生!我對生物學沒有興趣,而且我怕血!」馮教授邊說邊笑。「其他人還告訴我工程師之路崎嶇難行,女孩子要爭一席位,更是事倍功半。但我說,我就是非做不可,結果我說到做到!」
即使天賦不凡,也總得遇上伯樂才可發光發熱。在學校裡,馮教授幸運地遇上一位熱心的實驗室技術員,為她打開通往工程學殿堂的大門,就像大熱電視劇集《后翼棄兵》的女主角,受校工啟蒙終成國際象棋巨匠。
她回憶說:「我就讀女子中學,在眾多學生興趣小組中,唯獨沒有工程學會!幸好遇上這位實驗室技術員,願意在課餘時間充當我和幾個女孩子的導師,傳授工程學和電腦編程知識。我甚至成立電子學會 — 雖然會員只有自己一人!」
馮教授「證明別人是錯的」這股幹勁對我來說特別有分量。事實上,我的父親也是工程師,時常對我說女性在業界全無優勢。猶記得他聽到女兒希望成為工程師時,立即大力勸說我改變主意,轉修建築。父親在工程界拚搏多年,如此反應雖只是出於保護女兒,但從那一刻開始,我意識到女工程師的路並不好走。然而,看見有女性在STEM領域幹出佳績,我感到特別鼓舞,馮教授的榜樣更讓我肯定自己的選擇正確。
「社會需要更多女性典範」
馮教授投身工程專業多年,她認為在STEM相關行業中,促進性別平等的努力已取得一些成果,但我有感步伐還是有點緩慢,她卻說屬意料之內,令我頗感詫異。
「有關職場性別平等的討論尚在起步階段,我相信最少 5至10年後才有望出現重大轉變。」馮教授雖然謹慎,但說時卻不失樂觀,並期望社會可以給予女性更多鼓勵。
她說:「擔任主管的女工程師只佔少數,假如沒有女性身居要職,怎能樹立足夠榜樣?更遑論鼓勵像你這樣的年輕女子投身 STEM專業了!」
身為人母,馮教授認為女性縱使有心馳騁職場,但照顧家庭的責任心,大概是令她們不願承擔領導角色的主要原因之一。
她說:「專業女性仍然主力擔當家務、看顧子女和家中老人的責任,對她們是很重的負擔。」
「除非男性共同承擔照顧家庭的責任,否則,女性面對的難題不易解決!」
這一刻,我心裡兀地想到:長久以來,要在家庭與事業間作出取捨的總是女性!今時今日,我相信大抵已到了改變社會,鼓勵女性勇敢追求事業與人生目標的適當時候。
馮教授也點出女工程師的優勢 — 由於女性需要肩負種種社會預期責任,她們一般更有能力一身多職,兼顧不同工作。
「女性往往較有同理心,易於理解別人。」馮教授認為這種女性角度有助她們更容易在職場上與人合作,發揮團隊精神。「從現時的趨勢看,女工程師較多投身以人為本的工程領域,如社交機械人技術及教育。」
女性的同理心角度在專業上能加以發揮,馮教授的切身經歷正是最好的佐證。她於2015年確診患上癌症,與主診醫生一起制定治療計劃期間,閱讀了不少醫學文獻,從中知道機器學習有助研究各種疾病。
她說:「別人的研究成果助我撿回一命。我詳細瞭解自己的治療計劃,就像從事專題研究一樣,並開始思考可以怎樣幫助他人。」
最近,馮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便推出了自助網上平台 “Meet Nora!”,幫助因新冠肺炎而需接受檢疫的人士在隔離期間維持情緒和心理健康。
「必須相信自己」
「我熱愛自己的工作,它讓我感受到無比意義!」馮教授這樣總結自己至今的事業和人生。
我細味馮教授的話:她帶著「證明別人是錯的」併勁,在工程路上披荊斬棘,取得今天的卓越成就。我想,所有渴望活出自我的女性,包括我自己,大概都擁有這種特質!
馮教授堅定和自豪的說:「我常常教導女兒和學生—要成功,就不必理會說你不行的人。你越希望迎難而上,質疑你的人便越多;因此,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我們需要鼓勵年輕女性,讓她們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
生命旅程中,逆境、挑戰和歧視在所多有,但只要抖擻精神,堅持奮戰,無論對人對己,都可以證明我們手握主導權,比自己想像的更強大。
英文撰文: 工學院學生趙彥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