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1
2020

新聞
抓緊逆市中的難得機遇
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各地,世界經濟大受打擊,導致很多應屆畢業生都對今、明兩年的就業前景感到憂心忡忡。部分人認為當今的就業市場較2008年金融海嘯時更為惡劣;亦有人覺得香港現時的經濟狀況,相比2003年「沙士」時期猶有不如。有人甚至將現時與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相提並論。
對於一班在2003年畢業的校友來說,當年的求職境況跟今天大同小異。他們不但捱過「後沙士」時代招聘巿場萎縮的艱難日子,最終更在不同領域做出成績,足證危中有機這個道理所言不虛。
2003年會計學系校友譚耀彰(前排右三)經歷最初的事業艱辛之路但在其後的工作蒸蒸日上。
回憶當年未能像其他同學一樣,一畢業即獲「四大」會計師行聘用的2003年會計學系校友譚耀彰,當日的心灰失望依然記憶猶新。他說:「看見別人成功獲聘,難免會動搖自信,或為面試表現欠佳而自怨自艾。」
耀彰的事業從一家本地會計師行開始,當時月薪僅為7,000港元,但他不久已轉職一家「二線」國際會計師樓,約一年後,終於得償所願,晉身其中一間「四大」會計師行;兩年後轉換環境,改為另一家核數師樓工作,也是一待兩年。離職後,他加入一家以新加坡為總部的上市公司擔任助理財務總監,之後事業更上一層樓,獲擢升為財務總監。
新聞
為事業早作綢繆
數學系2018年校友周冠達深信「從實踐中學習」。他為人開朗外向,無懼挑戰,在四年的科大歲月裡,善用大學提供的寶貴機會,致力學習各類技能,獲取經驗。一顆積極進取的心,使他脫穎而出,在畢業時先拔頭籌。
在大學的頭兩年,冠達發起義教計劃服務弱勢社群學生,又夥拍兩位宿友參加提案比賽, 向陌生人推銷能量飲料,最後為他們贏得一個月免費歐洲之旅。在學期間,他亦實現夢想,騎單車環島遊遍台灣,並到社企實習,學習怎樣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解決問題。其後,他獲得科大就業輔導中心牽線,前往成都實習,協助成立平台,整合當地為創業者推出的優惠措施。
升上三年級後,小夥子申請牛津大學的交換生計劃。雖然GPA成績平平,但他卻憑多采多姿的非凡經歷令負責面試的考官刮目相看,最後更在這所國際頂尖院校的修課期從原定的兩周延長至兩個月。離開牛津後,他再接再厲,遠赴矽谷交流,並透過科大創業中心參加2017年的亞洲青年創業計劃。
2019年計算機工程學系畢業生柯嘉寶的性格跟周冠達大相逕庭。他生性害羞,害怕面對陌生人、尤其是外國人。為了不再懼怕說英語,他主動夥拍幾位非本地學生,參與微電影攝製工作。他自豪地說:「接觸多了,我開始聽明白他們的日常對話和常用語。」相處日久,嘉寶掌握的英語詞彙日漸豐富,自信心提升,拍檔之間的友誼亦與日俱增。然而,他始終較喜歡留在香港,身處熟悉環境,的確讓他心裡踏實,感覺較為輕鬆。
大學三年級,嘉寶有幸前往新加坡國立大學當交換生。一個學期的海外學習生活,讓他跨越「舒適圈」,迎來人生的轉捩點。在獅城,本地與非本地生互動所迸發的火花與創新意念,讓他眼界大開。
回港後,他決定擔任學生大使,出席不同活動,與非本地生一起宣傳工學院。他說:「勇於踏出第一步非常重要。即使一下子未能掌握流利外語,也要拿出勇氣,開放自己。」 心態改變,使嘉寶學懂易位思考,了解別人的觀點和文化,對他現時能有效與不同國籍的同事溝通,裨益極大。
科大十分注重培養學生在二十一世紀發展所需的技能和思維,致力讓他們成為受全球僱主歡迎的首選僱員。根據2019年Emerging/Trendence全球大學生就業能力排名,科大不但晉身十強,更連續七年位居大中華區之首。

新聞
付出時間助人自助
梁嘉寶是科大 2010年工商管理學系校友,畢業後任職國際投資銀行分析員時,已清楚自己無意長期在財經界發展。對她來說,促成更多人投身義務工作、培育兒童和青少年,當中的滿足感尤勝為旁人眼中的理想事業拼搏。這念頭很快驅使她另起爐灶,踏上創業之路,好讓她能夠推動自己認為有意義的工作,並聯同友人黃雪兒一起爭取曝光機會及構思新主意。
兩人自此聯袂參與聯誼活動,希望藉此拓展人脈、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但兩位年輕女士對於要主動接觸素未謀面的業界領袖感到困難。她倆深明這種感覺非她們獨有:像兩人般初出茅廬的年輕人,雖然渴望發展事業,但卻缺少可以給予意見的人生導師。
在2014年的一次活動上碰釘後,兩人一邊工作,一邊建立副業 Time Auction,希望撮合有心人與自己景仰的前輩見面,從中學習,並鼓勵多些人參與義務工作。她們很快整理出一張傑出人士名單,並向對方發出邀請電郵,短短兩周,當中便有六、七人答允擔任演講嘉賓。
要與城中備受尊重的成功專業人士見面,參加者無需捐款,但必須在自選的慈善機構參與最少10小時義務工作。
度過四年投行歲月後,嘉寶在一家初創傳媒公司工作兩年,從事產品推廣。 每天,她總會抽出一點時間處理Time Auction的業務,以最少的預算舉辦活動,宣傳工作由自己一手包辦,絕對是「由零開始」。她說:「起初,你總會問自己,究竟是不是行對了路? 不是人人都適合創業,很多人傾向追求穩定而非變數 — 說到底,最重要清楚自己的心意和期望,不同人對此會有不同答案。」
小妮子的堅持漸漸取得成果,願意支持和撥出時間的人與日俱增。到了2017年初,她們正式將 Time Auction註冊為慈善機構,並獲得兩位捐款人慷慨解囊。 嘉寶於是辭去正職,把全副心神放到Time Auction上。有了捐款,公司得以聘請兩名全職職員,加上義工幫忙,現時每月舉行的活動增至七至八個。有時候,參加者需要視乎活動類型支付費用,以彌補場地及食物成本。
2019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體育學院攜手加強精英運動員雙軌發展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和香港體育學院(體院)今天簽署合作備忘錄,以支持香港精英運動員在訓練與學業之間的雙軌發展。
透過是次合作備忘錄,體院可推薦全職精英運動員入讀科大的本科生課程。大學將按個別情況提供靈活的學業安排措施,包括調節學分要求、考試時間及課堂出席率要求等。科大亦會成立由教員及運動專家組成的顧問委員會,跟進運動員的學習進度及其個人發展需要;為配合精英運動員的密集訓練和比賽時間表,大學亦會考慮容許他們把所修讀的本科課程年期延長最多一倍。
獲推薦的運動員亦可受惠於科大近日推出的「傑出運動員入學及獎學金計劃(SAAS)」,這個全新入學計劃旨在協助學生運動員於追尋夢想的同時,亦能在科大接受優質教育。成功申請之學生,除可享受以上提及的靈活學業安排措施,更可獲每年最多港幣42,100元的助學金及55,000元生活津貼。此外,科大亦會為學生運動員的運動比賽開支提供資助,另設有預防和治療受傷的訓練和運動輔導服務。
備忘錄由科大署理首席副校長龐鼎全教授和體院院長李翠莎博士簽署,並獲科大副校長(大學拓展)林文怡教授、署理學務長周敬流教授,以及體院社區關係及市務總監李忠民先生見證。
李翠莎博士表示:「體院十分重視運動員的全人發展及年青運動員的可持續成長,今天所簽訂的備忘錄讓運動員以更靈活的方式接受大學教育,讓他們追逐運動夢想的同時,得以繼續學業,成功落實雙軌發展的概念。感謝科大認同體院推動運動員全人發展的願景,並期望在未來與科大有更緊密的合作。」
龐鼎全教授稱:「是次合作不僅促進年青運動員在體育和學習方面的雙軌發展,亦有助提升科大社群的運動文化和多元性。多年來,科大一直支持學生運動員,認同他們的貢獻,為他們提供獎學金及支援,大學期望今次合作能進一步加強我們對香港年青運動員的支持。」
周敬流教授亦指出:「科大和體院將緊密合作,致力協助精英運動員以最理想的方式平衡學習與訓練需要。」

新聞
科大「保險業日」介紹業內新機遇和前景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科大商學院)首次舉辦「保險業日」。
香港特別行政區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陳浩濂先生、保險業監管局主席鄭慕智博士及科大校董會主席廖長城先生應邀為活動作主禮嘉賓,為「保險業日」的職業介紹活動及論壇揭開序幕,參與嘉賓包括著名國際保險公司及業界領袖。
主題為《保險業的迷思與事實》的活動為期半天,旨在讓科大修讀各學科的同學了解更多保險業多元的就業機會和前景,以及保險業對香港經濟的重大貢獻。
世界排名前20位的國際保險公司中,有13間在香港開展業務。由前線從業員到後勤專業人士,本港有超過10萬人從事保險行業。保險業對香港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金融及財富管理中心擔當重要角色。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陳浩濂先生在活動揭幕儀式中的主題演講表示,香港是國際保險業中心,保險業能發揮風險分散的重要作用,有助降低商界及社會的經濟負擔,以及維持本港社會及經濟穩定。
科大校董會主席廖長城先生非常感謝業界及香港特區政府的鼎力支持。「保險業日提供了一個大好機會,讓我們的學生透過與十多間不同保險公司的代表交流互動,認識業界不同的崗位,並探索各類職位的就業機會」。
科大商學院院長譚嘉因教授表示:「是次活動彰顯我們重視與商界的合作機會。這類活動不僅有助我們培養新一代的專業人才,更可讓同學及早了解更多不同行業的職位和晉升機會」。
「保險業日」亦邀請多位保險機構的專家和高層出席,參與兩場分別以《銷售以外的保險業前景》及《保險科技》為題的討論環節,讓學生能直接了解全球保險業的新趨勢,以及在不同發展階段所需的技能和知識。
傳媒查詢:
2016

新聞
Perseverance Will Always Pay Off
We hear a lot about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like 'Smart Cities' 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but how will they really improve our lives? For Chris Tsui, inspired by the commitment to excellence and can-do spirit he learned while studying his Master in Engineering at HKUST, there was only one way to find out....
As a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 Chris was always eager to find how he could contribute to improving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To broaden his perspective and knowledge in the field, he joined many seminars and competitions conferences and exhibitions he could find. "I thought I needed to see what others have done, and plan to do,” he recalled. His next step was to participate in conferences and exhibitions to see how ideas such as “Smart City” and “Internet of Things (IOT)” could be put into re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