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街坊」带您漫步校园 饱览美景 编织回忆
科大校园背山面海,毗邻景色怡人的牛尾海,清澈的海水亦为科大带来宝贵的研究资源。导赏员Bernadette(图中白衫者)是科大硕士课程的毕业生,当年入读时已深深被科大的海滨吸引。在毕业后一直等待合适自己研究背景的科大空缺,终于在三年前,成功加入海洋研究实验中心担任技术员。
热爱海洋的Bernadette(左一)为参加者介绍科大海滨,和周边的海洋生物教学和研究设施。在实验中心,Bernadette亦特意展示海星、马蹄蟹等各种海洋生物,讲解香港海洋生态的历史和现况,并让参加者近距离观赏和接触。
Bernadette说看到大家非常兴奋,也踊跃发问及留影,令她感到由衷的满足。
参加者在海洋研究实验中心参观。

服务了科大李兆基图书馆逾三十载的创校元老Edwin(图中白衫者)才刚刚在去年从工作退下来,但他对校园的归属感却未曾退减。 Edwin认为HKUSTours 计划很有意义,可让更多人深入地了解科大,把人连系起来,所以看到活动报名的连结,就立刻报名。
在科大工作多年,最令Edwin难忘的事,是新冠疫情期间图书馆同仁上下一心,在执行多项防疫安全措施下,继续让同学使用图书馆学习,过程面对很多挑战,殊不容易。他说:「退休后,我们的电邮域名会被改为『family.ust.hk』,象征科大是我的第二个家。我十分期待能与大众和更多的人分享科大故事。」

另一个由科大校友带领的导赏团穿梭校园各处,介绍各个景点和他们背后的故事。图中的景点是智慧石,是位于通住海边连接桥的方形大石,相传学生如果能成功跳过智慧石,成绩便可「过三爆四」,如跳不过则会因成绩退步而被踢出校。

导赏团于另一个科大著名景点「共振桥」拍照留念,「共振桥」连接教职员宿舍B座和学术大楼29-30号升降机出口,相传是多年前按一个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毕业习作(Final Year Project) 的设计所建成。桥身设计特别配合共振频率每当有车辆驶经桥底或有人在桥上跳起时,桥就会震动,形成共振,因而得名。

科大与坑口的关系密不可分,坑口除了是学生和教职员回校主要途经的地点之外,科大在坑口亦有不同的社区参与。例如在今年7月,科大的华南研究中心与香港西贡坑口区传统客家麒麟协会合作,于校园举办客家麒麟训练班,协助传承与弘扬于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图为导赏团在坑口村一幅客家传统及舞麒麟文化壁画前留影。

导赏团亦到访坑口乡事委员会,透过认识坑口和将军澳新市镇的发展,一同发掘科大在社区的足迹及其发展史。
名为「时间之轮」的红色日晷,俗称「火鸟」,自创校以来便屹立于科大广场中央,是科大的著名地标。导赏团于旅程完结前于「火鸟」拍摄大合照。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由校友创立的社企「街坊带路」合作,在本月初正式推出「科大深度游」(HKUSTours) 活动。由众多不同背景的科大成员,包括现任或已退休的教职员及校友自愿担任导赏员,带领参与导赏团的科大成员及公众人士游览校园和坑口社区,加深大众对科大和周边地区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借此增强科大与社群的连系。导赏员包括自创校起于李兆基图书馆工作逾30年的Edwin,以及在海洋研究实验中心担任技术员的科大校友Bernadette,他们对科大充满美好回忆,借带领导赏团向参加者分享他们的「科大情」的故事。
科大于本月共举办六场「科大深度游」导赏团,路线跨越了校园的界限,除了漫步校园、欣赏沿途美景外,范围亦扩展至与科大一同成长的坑口社区。 26名来自科大社群的导赏员,还透过参与路线设计及分享自己在科大的独特故事,将参加者和科大精神联系起来。
「科大深度游」开放予公众人士参与,活动于9月初接受报名,反应热烈,名额于开放报名后的两日内已全数爆满。有见及此,负责「科大深度游」活动的环球事务及传讯处计划于明年初再度举办多场相同主题的导赏团,让更多市民大众能透过参与导赏活动,了解科大不同的一面。
注册收取我们的最新消息
相关文章
最新消息

逾200位来自学界、商界及慈善界的翘楚于上周六齐聚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出席香港科技大学基金(科大基金)首届《智汇》晚宴。 这场盛会是科大基金的重要里程,彰显各界对推动未来创新与人才培育的坚定承诺,晚宴成功筹得超过3500万港元捐款,当中包括由NVIDIA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科大2024年荣誉工程学博士黄仁勋博士所捐赠的两件亲笔签名皮衣,以及黄博士为皮衣募捐所得额外提供的配对捐款。 这笔捐款将有助推动科大培养顶尖人才、开拓前沿创新。
科大基金由大学校董会设立,旨在凝聚志同道合的支持者,以助力科大践行其启迪思维、创新突破、推动变革的使命。 此次晚宴不仅是科大基金的重要庆典,科大仝人更希望通过深化现有合作、缔结新协作伙伴,提升大学的教学科研实力,及为学生教育与职业发展注入动力。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物理学系助理教授宋雪洋教授荣获2025年「裘槎麦德华前瞻科研大奖」,表彰她在凝聚态物理学的突破性研究。她的研究有望设计出高效导电或导热的材料,革新能源技术。宋教授将获裘槎基金会颁发500万港元研究资金,以支持其研究。
「裘槎麦德华前瞻科研大奖」是裘槎基金会最顶尖的奖项之一,旨在培育香港科研界的明日之星,获颁授此荣誉的学者需拥有卓越的博士研究工作、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成果,且对所属的研究领域有重大贡献。
解密量子世界 推进可持续未来
宋雪洋教授的研究聚焦「解密」量子材料,这些物质具超导体特性及粒子出现分数化行为,她专注在研究阻挫量子磁体、分数量子霍尔状态及奇异超导态等量子材料,探讨分数化与规范结构等新兴物理现象。她的研究运用对称性、反常现象及拓扑学等尖端框架,解析先进材料(尤其是二维系统,如转角系统)的物理特性与相变过程。透过结合理论、解析模型与计算模拟工具,她将基础物理结合实际应用,包括高效能材料与新型器件。

为响应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全力发展人工智能(AI)为关键产业的策略,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日正式成立冯诺依曼研究院(Von Neumann Institute),整合具身智能、生成式AI及先进超级运算等技术,推动跨学科协作,促进新质生产力,以迎接AI世代。
冯诺依曼研究院以著名电脑科学家、人称「电脑之父」的约翰·冯·诺依曼命名,其开创的「冯诺伊曼架构」,对当今的AI演算法影响深远。研究院将由计算机视觉与AI领域知名专家、科大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讲座教授兼独角兽企业思谋集团创始人贾佳亚教授领导,凭借科大在AI领域的坚实基础,以及贾教授广泛的产业网络,研究院将致力于构建完整的AI生态系统,加强产学研合作,并通过中学拓展计划,培育新一代AI人才。
Vonnex机械人展现AI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