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香港科大故事
翻越高山,点亮希望——科大学生为斯里兰卡注入医疗新力
在斯里兰卡高地的哈普特莱小镇,群峰环抱、茶园如茵。一群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本科生,沐浴在沁人心脾的清新气息中,精神为之一振。这群年轻人被眼前壮丽的景色深深吸引,他们背着行囊和装备,一步一脚印地翻山越岭,终于抵达山区一条村落。一场改变生命的旅程,就此展开——他们要将遥距医疗的希望种子带进斯里兰卡高地。
科大学生徒步一个多小时,抵达哈普特莱的山区村落,为建立远程医疗系统做准备。
跨越山峦的远程医疗科大生物化学及细胞生物学一年级生陈恺俊,是这项远程医疗计划的核心成员。他深知山区居民的困境:「这里交通不便,村民外出求医困难重重。光是前往最近的诊所就要跋涉一个多小时,令许多村民望而却步,错失必要的医疗护理。」这个项目源于科大的「视野无界」计划,该计划鼓励学生运用设计思维,应对全球的医疗挑战。凭借计划多年来建立的广泛网络,陈同学团队得以与斯里兰卡当地机构合作,携手开发远程医疗系统,让偏远地区的病患获得及时诊治。
香港科大故事
恒心测未来:戴希教授问鼎未来科学大奖之巅
解锁宇宙奥秘的钥匙,往往掌握在锲而不舍的科学家之手。香港科技大学(科大)蒙民伟博士纳米科学教授兼物理系讲座教授戴希,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专注于凝聚态物理及拓扑材料理论研究,为现代物理开辟了崭新视野,并因此荣获有「中国诺贝尔奖」美誉的2025年未来科学大奖。恒志探宝藏得奖消息传来,戴希教授心怀感恩与谦卑。他说:「衷心感谢评选委员会的肯定。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鼓励,更是对多年来与我并肩作战的研究团队的认可。这份荣誉见证了我们持之以恒的坚持和努力。」他强调,这项成就并非一人之功,而是前人与同侪所累积的智慧与成果。科研之路,对他而言是一场寻宝之旅。「心如止水」是他的座右铭,也呼应了「保持冷静,继续前进」的格言——无论顺境逆境,始终坚定不移。他形容:「科研好比寻宝,你可能挖掘了很久仍一无所获,但只要坚持下去,终有一天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瑰宝。」 理论栽成果正是这份默默的坚持,孕育出戴教授的突破性成果。戴教授淡泊名利,潜心研究,他与团队采用「阶梯式研究法」,从简单到复杂,从理论到计算,先以高对称度的模型理解拓扑材料的规律,再逐步攻克更艰深的难题。早在采用此方法之前,戴教授已经提出了一系列前瞻性预测。2010年,他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方忠教授,共同以理论计算提出闻名国际的预测——在磁性掺杂的拓扑绝缘体薄膜中可以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仅仅三年后,该预测获得科学界实验证实,成为物理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十年前,他的另一项研究首次在固体材料中发现外尔费米子,并获权威期刊《物理评论》评选为创刊125年来49项最具开创性的研究之一,也是唯一入选的中国研究项目。这些发现为量子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石。必先利其器《论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物理学家也深谙此道理。戴教授在处理量子材料的波函数时,面对庞大的数据量,如同大海捞针。为了克服这个棘手难题,他的团队开发了Wilson Loop 方法,能够从海量数据中提取特征,分类拓扑电子态。
香港科大故事
科大之光:学生健儿体育学业两生辉
精于一艺已属不凡,双轨兼擅更是难得。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一群学生运动员正身体力行,证明卓越的体育成就与学术追求可以并行不悖,相辅相成。今年,科大透过由教资会推行的「学生运动员学习支持及入学计划(SALSA)」,迎来11多位杰出香港运动员。这项计划提供灵活的学习安排和财务支援等,让学生运动员在追逐体育梦时,无需割舍学术理想,得以双轨并进。在这批令人鼓舞的新生中,四位优秀运动员的故事尤为动人,他们的经历不仅展现了坚韧、创新与抱负,更体现了科大所秉持和引以为傲的核心价值。 林新栋同学:求知若渴的赛艇冠军自15岁踏上赛艇之路,林新栋同学已全职投入这项运动11年,现在他正要开启学术上的新篇章,继取得健康教育学士学位后,他现就读科大工商管理学课程,盼在水面以外拓展更广阔的知识海洋。林同学曾于2023年杭州亚运会的男子双人赛艇项目夺得金牌,翌年更获颁香港荣誉勋章。 一路以来,他的成功证明了纪律的力量,从晨曦初现到日落西山,皆在水上奋力划桨,晚上仍坚持三小时自修。经过去年极为严格的训练,这份坚毅如今转化为学业上的动力,他期望能将体育经验与商业智慧结合,探索更多如启德体育园的新兴发展机遇。
香港科大故事
Neural Engineer Prof. WANG Yiwen Drives Impactful Brain-Machine Interface Research for the Disabled(只供英文版本)
Prof. WANG Yiwe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ECE) and Department of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BE) at HKUST, develops brain-machine interfaces that restore motor function to paralyzed patients. Her journey from dismantling bicycles to pioneering neural engineering reveals how curiosity, resilience, and mentorship can literally transform lives.
香港科大故事
A Civil Engineer’s Journey to Transform and Inspire Innovation(只供英文版本)
With a warm smile and larger than life personality, it is easy to see how Michael Leung leads the charge at his firm – a world leader in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of cutting-edge technologies, software and services for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industry. A personality that can put anyone at ease, his own journey from a young student growing up in Hong Kong’s own Kennedy Town to being the first Asian to lead a global company in Australia, he attributes much of his career success to his alma mater,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KUST).
香港科大故事
人工智能与人文艺术的邂逅 解码香港科大学者冀以创作向大众说故事
在人工智能(AI)世代,许多行业都正经历急速变革,即使是电影制作领域,AI亦在悄然革新说故事的方式。而参与这场变革的,正是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新成立的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助理教授——饶安逸教授。
饶教授致力将人工智能引进故事创作的浩瀚世界,期望未来可普及大众创作。他于2025年获《福布斯》列入「亚洲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其研发的AI工具不但可辅助电影内容生成,还可精准控制复杂的拍摄元素或场景灯光等特效。作为跨电影制作、艺术与AI领域的先锋,饶教授肩负重任,致力培育新一代精通科技的故事创作者。
饶教授用一句话精辟概括了他认为人工智能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AI是为人类而设、需要与人协作互动及由人掌控的。」他强调:「我们希望听到人们的故事,而非机器的故事。当中关键在于让AI理解人类的想法,从而促进创作过程。」在过去十年的职涯上,饶教授曾任职 Meta、商汤科技及史丹福大学等,最终淬炼出自己的AI哲学。他的敏锐洞察力备受学术界赞誉,并于2023年及2024年先后荣获国际计算器视觉大会颁发马尔奖(Marr Prize),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之「明日之星」奖。
电影叙事 全球共鸣
饶教授自幼喜欢观看成龙和周星驰的经典电影,对说故事的热情油然而生,如此日积月累地鉴赏电影,逐渐燃起他对电影叙事的热爱。饶教授沉思道:「说故事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联系。」
香港科大故事
静音飞行:香港科大引领无人机实现低噪安全新未来
无人机和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正掀起科技热潮,物流配送与紧急医疗救援将更为快捷,并为空中公共服务带来更高效率,前景无限。然而,随着这些新兴技术迅速发展,仍需跨越两大挑战:噪音污染和公众安全。无人机与eVTOL在低空操作时不仅会产生噪音,在微气象及建筑风场环境中更要面对飞行安全的考验。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太古航天工程学教授张欣教授和周朋教授正领导研究团队致力解决这些难题,他们将最尖端的航空航天工程研究与实际解决方案结合,推动无人机和eVTOL和谐地融入城市生活。
张教授说︰「无人机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正视和解决噪音与飞行安全的问题,才能赢得公众信任。我们的目标是让无人机真正『入屋』,成为都市生活的好帮手。」
噪音及安全为关键挑战
无人机与eVTOL虽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低空飞行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它们产生的声响可能为公众带来滋扰,当某地方的无人机飞行量增加一倍,噪音水平将会提高约三分贝,足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素。
另一个关键考虑是安全因素,无人机穿梭于高楼林立的城市,需要面对难以预测的阵风及湍流,这些因素不仅增加飞行的不稳定性,更会扩大噪音排放。
周教授指出︰「城市环境复杂多变,风险更高,公众期望我们能做到万无一失。」
此外,目前针对无人机噪音与安全的领域仍面对多重挑战,包括相关的指引、法规和认证标准仍相当缺乏。有见及此,科大团队正以创新研究和解决方案填补这些缺口。
香港科大故事
史立德博士慷慨捐款 积极培育创新领袖
在追求科研突破与优质教育的路上,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一直获得大学社群的鼎力支持,得以稳步前行。为表扬史立德博士的慷慨捐款,科大早前举行「史立德博士资讯科技研习室」命名典礼。
这个设备先进的研习室坐落于清水湾校园的李兆基商学大楼,为科大学生提供多元化学习支持。是次捐款经由史博士创办的立德慈善基金捐出,将促进大学科研创新,并为学生开拓更广泛的学习机会。
以教育推进社会发展
在命名典礼致辞期间,华彩集团有限公司主席兼创办人史立德博士分享洞见:「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培养未来领袖、激发创新的摇篮。香港科技大学作为一所享誉国际的顶尖学府,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具前瞻性的科研精神,为香港乃至全球培养无数优秀人才。 我很荣幸能够与科大携手,为培育下一代贡献力量。」
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感谢史博士的坚实支持:「史博士凭借卓越的远见和创新精神,带领集团在全球包装及印刷行业中取得非凡的成就。他的成功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努力与才华,更展示了香港企业家敢于开拓、追求卓越的精神。史博士的慷慨捐赠为科大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与发挥创造力的机会,并鼓励学生在实现理想之时,回馈社会。」
培育下一代商界领袖
科大商学院署理院长许佳龙教授表示:「在数字化迅速发展的时代,投资信息科技教育设施对培育新一代商业专才至关重要。史立德博士的慷慨捐助将驱动科大在教育与研究领域的持续发展,进一步巩固我们作为世界级研究型学府的地位。」
有赖大学社群的热心支持,科大的全球排名持续上升,于《2026年QS世界大学排名》位居全球第44位。此外,泰晤士高等教育的《大学影响力排名2025》亦表彰大学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贡献,科大连续第二年蝉联香港榜首,高踞全球第19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