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闻
科大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携手 共建「医工交叉联合创新中心」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协和医院)携手设立「医工交叉联合创新中心」,今日正式于科大校园揭牌,标誌着双方在医工结合领域迈向全新里程。此次合作聚焦超声波、病理及放射等核心项目,通过人工智能(AI)与医疗影像的深度融合,推动医学科技创新,为全球医疗进步注入新动力。
揭牌仪式由武汉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张玉教授、党委副书记汪宏波教授等一行人亲临科大校园出席,与会的科大代表则包括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工学院副院长(研究及研究生教务)锺志成教授等。一众嘉宾更参访科大冯诺依曼研究院,并与科大的学者交流,商讨中心的发展计划,并就创新项目基金及医学生与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讨论。
根据协议,联合创新中心将以医工交叉为核心,聚焦AI赋能医疗技术研发,并通过学术互访、师资培训、联合申报项目及成果转化等方式深化合作。通过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双方将致力于在放射、超声波及病理领域方面,加快推动多模态医疗大模型的研发,推动智能诊断系统、精准诊疗及智能医疗装备的创新。
郑光廷教授表示:「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是推动医疗创新的的重要力量,而医学与工程学、数据科学等前沿学科的深度融合,为疾病预防、诊断、监测,照护及治疗开闢全新的发展方向。科大在数据融合、创新算法及超算基建方面具有领先优势,与武汉协和医院丰富的临床资源相结合,将加速AI医疗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此次合作不仅彰显跨学科跨地域协作的巨大潜力,更将推动智能诊断、精准医疗等前沿应用成果转化落地,为全球医疗健康贡献创新解决方案。」

新闻
科大与美国及瑞士顶尖学府提出创新策略 重塑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学院的研究团队最近提出了一种生物启发的综合多尺度设计策略,以应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商业化面临的关键挑战——长期运行的稳定性。这些受自然界启发的设计策略旨在提高太阳能技术的效率、韧性以及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该方法侧重于从生物结构中汲取灵感,旨在创造出更能抵御环境压力且适合长期使用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其低温、基于溶液的制造工艺而具备优势,能有效降低太阳能成本。然而,它们的商业可行性受到多种稳定性问题的制约,包括器件界面附着力不足、材料本身力学脆弱性以及对环境压力(如热、湿度、紫外线)的敏感性。这些降解过程发生在从皮米到厘米的不同尺度上,而多尺度结构因素对最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性能有着显著影响。
通过自然的视角重新思考太阳能电池设计
为了应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面临的挑战,科大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系的副教授、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周圆圆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联同来自美国及瑞士顶尖学府的研究伙伴,提出了借鉴生物系统的解决方案。他们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的分层功能结构(例如叶子的结构)可以启发高效、低成本、韧性强且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太阳能技术的发展。
多尺度生物启发策略
他们的综合策略涵盖多个层面:

香港科大故事
史立德博士慷慨捐款 积极培育创新领袖
在追求科研突破与优质教育的路上,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一直获得大学社群的鼎力支持,得以稳步前行。为表扬史立德博士的慷慨捐款,科大早前举行「史立德博士资讯科技研习室」命名典礼。
这个设备先进的研习室坐落于清水湾校园的李兆基商学大楼,为科大学生提供多元化学习支持。是次捐款经由史博士创办的立德慈善基金捐出,将促进大学科研创新,并为学生开拓更广泛的学习机会。
以教育推进社会发展
在命名典礼致辞期间,华彩集团有限公司主席兼创办人史立德博士分享洞见:「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培养未来领袖、激发创新的摇篮。香港科技大学作为一所享誉国际的顶尖学府,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具前瞻性的科研精神,为香港乃至全球培养无数优秀人才。 我很荣幸能够与科大携手,为培育下一代贡献力量。」
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感谢史博士的坚实支持:「史博士凭借卓越的远见和创新精神,带领集团在全球包装及印刷行业中取得非凡的成就。他的成功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努力与才华,更展示了香港企业家敢于开拓、追求卓越的精神。史博士的慷慨捐赠为科大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与发挥创造力的机会,并鼓励学生在实现理想之时,回馈社会。」
培育下一代商界领袖
科大商学院署理院长许佳龙教授表示:「在数字化迅速发展的时代,投资信息科技教育设施对培育新一代商业专才至关重要。史立德博士的慷慨捐助将驱动科大在教育与研究领域的持续发展,进一步巩固我们作为世界级研究型学府的地位。」
有赖大学社群的热心支持,科大的全球排名持续上升,于《2026年QS世界大学排名》位居全球第44位。此外,泰晤士高等教育的《大学影响力排名2025》亦表彰大学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贡献,科大连续第二年蝉联香港榜首,高踞全球第19位。

新闻
科大携手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首度在港举办「一带一路」航天科技人才培训班
由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指导,并由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和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空间科学应用国际培训班」,于今天(2025年7月24日)至8月5日在科大举办。
是次培训班首次在香港举行,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王强、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吴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础科学司司长胡少锋、香港特区政府工业专员(创新及科技)葛明博士、埃及航天局局长Sherif SEDKY,以及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出席开幕活动并致辞。一众来自埃及、泰国、保加利亚、瑞士、巴基斯坦等国家及地区的学员嘉宾,以及负责担任培训班导师的科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讲座教授兼太空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苏慧教授、联席院长兼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学系于宏宇教授及高扬教授亦出席了开幕活动。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王强致辞时表示,首届培训班于北京举办,本届特意选址香港,意在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区位优势、开放科研环境及跨境合作平台作用。他强调,香港作为联通内地与世界的桥梁,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及更多国家参与者创造合作新契机,推动空间科技成果全球共享。
郑光廷教授致辞时感谢国际合作伙伴的鼎力支持,以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他表示:「此次培训汇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航天精英于科大校园,一同探索航天科技的前沿研究及全球布局,饶富意义。科大多年来深耕航空航天工程学,通过双轨驱动以建构在这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一:广纳全球贤才,组建顶尖科研团队;二积极搭建『产学研用』生态,深度参与国家重大航天工程项目,累积宝贵经验。去年,科大肩负国家使命,主导『嫦娥八号』国家探月计划大的多功能月面作业机械人暨可移动充电站国际合作项目,更透过InnoHK创新平台成立『香港太空机械人与能源中心』,开创香港高校领衔深空探索的先河。未来,我们将以太空机械人为焦点,促进太空科学与人工智能的跨学科融合,为构建可持续的月球科研站及人类深空探索能力贡献力量。」

新闻
科大两教授荣膺研资局高级研究学者和研究学者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郁建珍教授及吉岩教授分别获研究资助局(研资局)2025/26年度「高级研究学者计划」及「研究学者计划」嘉许,他们的研究项目分别涵盖大气分析化学及人工智能(AI)驱动下的金融市场不完全竞争,合共取得逾1,360万港元的研究经费。
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赞扬两位获奖者时表示:「本年度的研究项目聚焦于探讨应对全球重大挑战的议题,如:空气污染物的量化方案及AI驱动的市场操控,充分体现科大矢志开展具深远影响力研究的决心。在研资局一直以来的支持下,我们的教研团队既能深化其学术研究的贡献,亦可培育新一代研究人才。我们期盼这些开创性的研究将孕育突破性的成果,为社会带来深远裨益。」
科大两位获奖者包括:
高级研究学者:郁建珍教授 — 为洁净空气解码大气气溶胶
量化大气气溶胶中碳、氮和硫的不同化学形态,对识别汙染源头、追踪这些粒子的变化,以及评估它们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郁建珍教授的项目采用先进的质谱技术和化学计量分析,以开发一个综合且多层次的化学形态分析框架,为了解气溶胶的化学成分的全貌带来前所未有的洞见。此研究旨在揭示过去未被发现的分子种类,有助于准确预测这些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并帮助制定有效的缓解策略。
作为一位首屈一指的大气化学家,郁建珍教授在科大服务逾25载,现担任化学系系主任及讲座教授,兼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学部讲座教授,专注于分析空气中的有机化合物、研究气溶胶特性及模拟大气反应。她的实验室为环境保护署PM2.5(微细悬浮粒子)的监测网络提供重要的化学分析支援。她近日更获得研资局2025/26年度主题研究计划资助5,329万港元,协助促进大湾区包括香港的空气质素提升,长远促进公众健康及城市可持续发展。

新闻
Prof. ZHANG Jiheng Commits to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s Smart Hub(只供英文版本)
Prof. ZHANG Jiheng, born in Nanjing in the late 1970s, immersed himself in the captivating world of mathematics before transitioning to engineering at age 23 as a PhD candidate at Georgia Tech. After working for 12 years at HKUST, he embraced the challenge of leading the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Decision Analytics (IEDA) as its Head, a role he had not foreseen but has grown to cherish. More recently, he has taken on the ambitious endeavor of contributing to Hong Kong’s vision as a smart hub through innovative Theme-Based Research.
新闻
科大研发新型AI医学影像技术 大幅降低99%辐射量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研究团队研发出一项突破性的人工智能(AI)技术,只需利用极少量X光影像,即可精准建构立体三维(3D)骨骼与器官影像模型,与原先需进行电脑扫描(CT 扫描)的程序相比, 有助病人减少接收99%辐射量。 新技术不但能加强保障病人安全,更可大幅减省医疗成本及轮候CT 扫描的时间,其应用层面涵盖术前规划、手术实时成像及定制植入物等领域。科大团队现正与不同行业伙伴,包括医疗3D打印厂商科能三维技术(医疗)有限公司(科能三维)合作,计划将此技术推展至公营医院。
CT扫描是常见的医学影像工具,用于医疗诊断、指导手术程序和制作3D骨科与解剖模型以处理畸形、骨折及肿瘤等复杂病况。然而,CT扫描会令患者暴露于高剂量辐射,尤其不利于儿童、孕妇及需要频繁接受检查的长者。
科大突破性3D成像技术:更安全、快速、具成本效益的新方案
不过,由科大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助理教授兼医学成像与影像分析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小萌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所开发的一套创新AI模型,现只需极少量X光影像(相当于CT扫描百分之一或更低的X光扫瞄次数),便可建构出3D骨骼与内脏图像,大幅降低病人接收的辐射量达99%。新技术的优势包括:
• 检查更安全:病人接收的辐射量有效减少95%-99%。
• 成像速度快:相较CT扫描所需约400至500张X光成像,新技术仅需病人 2至4张X光片,即可于1分钟内生成高清3D骨骼及内脏影像。
• 成本大减:CT扫描的费用一般是X光检查的6至8倍。
• 轮候时间缩短:以公立医院为例,优先病人个案轮候CT扫描时间的中位数为3周*,而X光检查则一般可于数小时内完成。

新闻
科大研新一代QRLEDs 耀眼色彩革新智能手机与电视显示屏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学院研究团队突破显示技术瓶颈,成功研发出全球最光亮、最节能的量子棒发光二极体(QRLED)。这款新世代QRLED,在色域三角形顶端的深绿区域展现出高亮度绿光,呈现前所未有的色彩精准度及色域范围,更比以往型号的亮度提升3倍及更长寿命,能为智能手机、电视及扩增实境设备(AR/VR)带来更节能及栩栩如生的视觉体验。
发光二极体(LED)在过去数十年已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随着量子材料技术日新月异,量子点发光二极体(QLED)与量子棒发光二极体(QRLED)亦急速发展。与传统LED相比,它们发射频宽较窄,能释放出更高纯度色彩,而其中QRLED具有较高的光取出效率。然而,QRLED发展仍存在诸多限制,例如是在绿色发光效能不及QLED,这是受制于电荷注入效率低,以及界面处电子泄漏,再加上在纳米晶体上有厚实的绝缘壳层与长链有机配体(附着在纳米棒表面的分子)等结构性障碍,阻碍电荷传输及稳定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由科大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副教授Abhishek K. SRIVASTAVA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款创新的绿色发光量子棒,其特点是採用特製的核—梯度合金结构,大大削薄纳米晶体上的绝缘壳层,此设计有助在最亮的绿光波长(515 - 525 纳米)也能呈现色彩三角形中的深绿区域,将显示色域扩展至极致。团队设计出均匀、光滑、较短的量子棒形状,使其薄膜外壳能减少空隙紧密地排列。团队还设计了更短的有机配体及双层空穴传输层,改善了电荷平衡并抑制电子泄漏,大幅提高元件效率与稳定性。
作为论文的通讯作者,Srivastava教授解释道:「在这项研究中,我们精确地设计量子棒的成分、形态、形状和配体结构,并重组器件的空穴传输层,最终成功开发出高效率、高亮度的绿色发光QRLED。」
此项创新发明在以下各方面均表现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