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街坊」帶您漫步校園 飽覽美景 編織回憶
科大校園背山面海,毗鄰景色怡人的牛尾海,清澈的海水亦為科大帶來寶貴的研究資源。導賞員Bernadette(圖中白衫者)是科大碩士課程的畢業生,當年入讀時已深深被科大的海濱吸引。在畢業後一直等待合適自己研究背景的科大空缺,終於在三年前,成功加入海洋研究實驗中心擔任技術員。
熱愛海洋的Bernadette(左一)為參加者介紹科大海濱,和周邊的海洋生物教學和研究設施。在實驗中心,Bernadette亦特意展示海星、馬蹄蟹等各種海洋生物,講解香港海洋生態的歷史和現況,並讓參加者近距離觀賞和接觸。
Bernadette說看到大家非常興奮,也踴躍發問及留影,令她感到由衷的滿足。
參加者在海洋研究實驗中心參觀。

服務了科大李兆基圖書館逾三十載的創校元老Edwin(圖中白衫者)才剛剛在去年從工作退下來,但他對校園的歸屬感卻未曾退減。Edwin認為HKUSTours 計劃很有意義,可讓更多人深入地了解科大,把人連繫起來,所以看到活動報名的連結,就立刻報名。
在科大工作多年,最令Edwin難忘的事,是新冠疫情期間圖書館同仁上下一心,在執行多項防疫安全措施下,繼續讓同學使用圖書館學習,過程面對很多挑戰,殊不容易。他說:「退休後,我們的電郵域名會被改為『family.ust.hk』,象徵科大是我的第二個家。我十分期待能與大眾和更多的人分享科大故事。」

另一個由科大校友帶領的導賞團穿梭校園各處,介紹各個景點和他們背後的故事。圖中的景點是智慧石,是位於通住海邊連接橋的方形大石,相傳學生如果能成功跳過智慧石,成績便可「過三爆四」,如跳不過則會因成績退步而被踢出校。

導賞團於另一個科大著名景點「共振橋」拍照留念,「共振橋」連接教職員宿舍B座和學術大樓29-30號升降機出口,相傳是多年前按一個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畢業習作 (Final Year Project) 的設計所建成。橋身設計特別配合共振頻率每當有車輛駛經橋底或有人在橋上跳起時,橋就會震動,形成共振,因而得名。

科大與坑口的關係密不可分,坑口除了是學生和教職員回校主要途經的地點之外,科大在坑口亦有不同的社區參與。例如在今年7月,科大的華南研究中心與香港西貢坑口區傳統客家麒麟協會合作,於校園舉辦客家麒麟訓練班,協助傳承與弘揚於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圖為導賞團在坑口村一幅客家傳統及舞麒麟文化壁畫前留影。

導賞團亦到訪坑口鄉事委員會,透過認識坑口和將軍澳新市鎮的發展,一同發掘科大在社區的足跡及其發展史。
名為「時間之輪」的紅色日晷,俗稱「火鳥」,自創校以來便屹立於科大廣場中央,是科大的著名地標。導賞團於旅程完結前於「火鳥」拍攝大合照。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由校友創立的社企「街坊帶路」合作,在本月初正式推出「科大深度遊」(HKUSTours) 活動。由衆多不同背景的科大成員,包括現任或已退休的教職員及校友自願擔任導賞員,帶領參與導賞團的科大成員及公眾人士遊覽校園和坑口社區,加深大眾對科大和周邊地區文化和歷史的認識,藉此增強科大與社群的連繫。導賞員包括自創校起於李兆基圖書館工作逾30年的Edwin,以及在海洋研究實驗中心擔任技術員的科大校友Bernadette,他們對科大充滿美好回憶,藉帶領導賞團向參加者分享他們的「科大情」的故事。
科大於本月共舉辦六場「科大深度遊」導賞團,路綫跨越了校園的界限,除了漫步校園、欣賞沿途美景外,範圍亦擴展至與科大一同成長的坑口社區。26名來自科大社群的導賞員,還透過參與路綫設計及分享自己在科大的獨特故事,將參加者和科大精神聯繫起來。
「科大深度遊」開放予公眾人士參與,活動於9月初接受報名,反應熱烈,名額於開放報名後的兩日內已全數爆滿。有見及此,負責「科大深度遊」活動的環球事務及傳訊處計劃於明年初再度舉辦多場相同主題的導賞團,讓更多市民大眾能透過參與導賞活動,了解科大不同的一面。
註冊收取我們的最新消息
相關文章
最新消息

逾200位來自學界、商界及慈善界的翹楚於上週六齊聚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出席香港科技大學基金(科大基金)首屆《智匯》晚宴。這場盛會是科大基金的重要里程,彰顯各界對推動未來創新與人才培育的堅定承諾,晚宴成功籌得超過3500萬港元捐款,當中包括由NVIDIA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科大2024年榮譽工程學博士黃仁勳博士所捐贈的兩件親筆簽名皮衣,以及黃博士為皮衣募捐所得額外提供的配對捐款。這筆捐款將有助推動科大培養頂尖人才、開拓前沿創新。
科大基金由大學校董會設立,旨在凝聚志同道合的支持者,以助力科大踐行其啟迪思維、創新突破、推動變革的使命。 此次晚宴不僅是科大基金的重要慶典,科大仝人更希望通過深化現有合作、締結新協作夥伴,提升大學的教學科研實力,及為學生教育與職業發展注入動力。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物理學系助理教授宋雪洋教授榮獲2025年「裘槎麥德華前瞻科研大獎」,表彰她在凝聚態物理學的突破性研究。她的研究有望設計出高效導電或導熱的材料,革新能源技術。宋教授將獲裘槎基金會頒發500萬港元研究資金,以支持其研究。
「裘槎麥德華前瞻科研大獎」是裘槎基金會最頂尖的獎項之一,旨在培育香港科研界的明日之星,獲頒授此榮譽的學者需擁有卓越的博士研究工作、國際競爭力的研究成果,且對所屬的研究領域有重大貢獻。
解密量子世界 推進可持續未來
宋雪洋教授的研究聚焦「解密」量子材料,這些物質具超導體特性及粒子出現分數化行為,她專注在研究阻挫量子磁體、分數量子霍爾狀態及奇異超導態等量子材料,探討分數化與規範結構等新興物理現象。她的研究運用對稱性、反常現象及拓撲學等尖端框架,解析先進材料(尤其是二維系統,如轉角系統)的物理特性與相變過程。透過結合理論、解析模型與計算模擬工具,她將基礎物理結合實際應用,包括高效能材料與新型器件。

為響應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全力發展人工智能(AI)為關鍵產業的策略,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正式成立馮諾依曼研究院(Von Neumann Institute),整合具身智能、生成式AI及先進超級運算等技術,推動跨學科協作,促進新質生產力,以迎接AI世代。
馮諾依曼研究院以著名電腦科學家、人稱「電腦之父」的約翰·馮·諾依曼命名,其開創的「馮諾伊曼架構」,對當今的AI演算法影響深遠。研究院將由計算機視覺與AI領域知名專家、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兼獨角獸企業思謀集團創始人賈佳亞教授領導,憑藉科大在AI領域的堅實基礎,以及賈教授廣泛的產業網絡,研究院將致力於構建完整的AI生態系統,加強產學研合作,並通過中學拓展計劃,培育新一代AI人才。
Vonnex機械人展現AI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