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聞
嘆茶共樂:科大愛心軟餐活動
舊式點心車今日重現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校園的中式茶樓,盛載著精緻軟餐及傳統點心的懷舊點心車,為有吞嚥困難的長者、照顧者以及其他合共百多名賓客,提供了一個不一樣的飲茶體驗。 一眾科大高層管理人員與活動貴賓牽頭,與學生和教職員義工隊共同化身茶樓侍應,為客人送上美味點心,兩所科大初創公司亦同場展示了如何透過科技創新,提升長者生活質素。
吞嚥困難是常見的長者健康問題,成因包括身體機能退化或疾病,例如中風、認知障礙、柏金遜症和癌症等。本地研究顯示,約六成居住於院舍、以及四成接受日間護老服務的長者,均面對不同程度的吞嚥障礙。由於擔心於公眾地方進食時嗆到引起尷尬,許多長者往往避免外出用膳,令他們難以與家人一起外出用膳。
為提升社會對此議題的關注,並促進長者的身心健康,科大聯同樂齡社企「Project Futurus」及基督教靈實協會攜手舉辦活動,透過提供軟餐點心、科技示範及音樂表演,為長者締造難忘的「飲茶」回憶。
活動主禮嘉賓﹕行政會議成員暨基督教靈實協會行政總裁林正財醫生、行政會議成員暨立法會議員張宇人先生、勞工及福利局副局長何啟明先生、黃大仙民政事務專員胡鉅華先生,以及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與40對長者及其照顧者一同享受別具意義的一餐,其間更即場在台上參與軟餐製作示範,親身體驗製作軟餐的挑戰。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很高興看到一眾長者及其照顧者與科大義工聚首一堂,她表示﹕「對吞嚥困難的長者來說,一份色香味俱全的軟餐點心,不僅能夠喚起回憶中的滋味,更滿載幸福與關懷。今天,科大的學生及校友利用科技,提升軟餐的製作效率及營養,正正展示醫療及健康科技對推動社會發展的潛能。香港是全球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地區之一,我們不但要追求長壽、更要活得健康。」

新聞
科大率先試用首個港產AI大模型HKGAI V1 推動教育創新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師生由即日起,可率先免費試用由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HKGAI)開發、本港首個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大語言模型(LLM)HKGAI V1。該模型早前已率先獲多個政府部門的公務員試用,是次進一步開放予科大師生,使科大成為全港首家試用此模型的學府,標誌着大學在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同時釋放教學無限潛能,有利推動更多創新意念、研究協作及負責任的AI應用實踐。
HKGAI V1是香港首個基於DeepSeek模型進行全參數微調的本地生成式AI模型,由科大牽頭的跨校合作研究中心HKGAI開發,並獲香港特區政府「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資助。 HKGAI V1支援粵語、普通話及英語,並特別為香港文化及語言環境度身訂造,不僅能媲美國際頂尖語言模型,更在本地化的應用場景中表現卓越,兼具安全性與語境適切性。
在科大試行期間,HKGAI V1聊天機械人將有助提升教學體驗,例如:可促進更多課堂討論;藉著了解推理過程增強邏輯思維;或成為人類的協作工具等。隨著HKGAI V1逐步開放及普及,將可大大擴闊教學中的AI應用,使AI 不但是人類的好幫手,亦可擔當邏輯推演的助手,以至進行反思及整合分析等工作,讓師生在課堂內外均可得到全方位的學習支援。此外,科大教育創新中心更會為教職員提供培訓,加強他們對此嶄新AI工具的理解,鼓勵師生善用資源,開拓更多創新教學法,迎接 AI世代。
科大首席副校長兼HKGAI中心主任郭毅可教授表示:「人工智能的興起,不僅大大提升了創新教學的成果及學習效能,還有利構建更具包容性的學習環境,促進個性化學習的發展。是次科大引入HKGAI V1這個港產AI大模型,能為師生提供更貼合香港文化的全新教學資源,有助他們進一步探索創新教法,並開拓相關領域的研究。」
作為教育創新的先驅,科大是全港首家積極鼓勵採用生成式AI的學府,以回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崛起。增設HKGAI V1後,科大生成式AI平台現提供超過10種大型AI語言模型,包括GPT-4、圖像生成工具DALL-E及DeepSeek-R1等,涵蓋聊天機械人、文件處理、圖像生成與分析、數據解析及邏輯推演等功能,為師生提供一站式的AI應用支援。

新聞
「科學界奧斯卡」得獎名單出爐:科大共同榮膺基礎物理突破獎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學者聯同世界各地研究人員一同參與的研究項目,榮獲被譽為「科學界奧斯卡」的2025年基礎物理突破獎。該獲嘉許的項目為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旗下的超環面儀器(ATLAS) 合作組,而科大團隊參與了「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以及跨越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新物理探索工作,為該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是次獲獎不僅表彰ATLAS 合作組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上進行突破性的高能量粒子碰撞研究,亦同時印證科大研究人員過去十年來,致力於研究創新的成果。
突破獎是全球最大的科學獎項之一,由Google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和Meta聯合創始人馬克·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等科技界重量級人物共同創立。大會特別表彰ATLAS 合作組於粒子物理領域的重大貢獻,包括對希格斯玻色子性質的詳細測量、稀有過程(rare processes)和正反物質不對稱性(matter-antimatter asymmetry)的研究,以及在極端條件下探索自然規律。
ATLAS 合作組匯聚全球243個機構的超過6,000名科學家、學生、工程師和技術人員。自2014年加入合作組以來,由科大、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數十名研究人員組成的香港研究團隊,在推進對希格斯玻色子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以助科學界解開宇宙奧秘。
科大於2014年開始參與合作組,協助建設ATLAS 渺子(muon)探測系統,並參與數據分析以探索新物理。香港團隊在基礎物理聯合研究(JCFP)的框架下進行協作,成員包括10個來自科大賽馬會高等研究院基礎物理中心的物理學家、學生和工程師,他們領導測量希格斯玻色子性質、開發先進分析技術方面的工作,包括詳細測量希格斯玻色子性質以確定質量生成對稱性破缺機制、研究稀有過程和正反物質不對稱性,以及在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 LHC)上探索最短距離,和最極端條件下的自然規律。

新聞
科大於第五十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創歷史佳績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於第五十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再創輝煌。37支參展隊伍共奪得38個獎項,包括兩個特別大獎、22個金獎 (其中7個為評審團嘉許金獎)、以及多個銀獎和銅獎,充分展現科大在包括醫療健康、人工智能、數據科學、先進製造業、新能源技術、航天工程等不同範疇的領先地位。科大今年的獲獎數目冠絕往年,再度創下歷史佳績,並領先本地同儕,彰顯大學於創新發明方面的領先地位。 在眾多獲獎項目中,科大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孫慶平教授領導的團隊,獲頒特別大獎「Prize of the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Cluj-Napoca – Romania」以及「評判特別嘉許金獎」,其零溫室氣體彈卡製冰機發明,如取代現時所有商用雪櫃,每年預計可減少全球約 650 萬噸二氧化碳氣體排放。另一隊榮獲特別大獎「Swiss Automobile Club Prize – ACS」以及一項金獎的隊伍,則由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畢業生、現職科大(廣州)人工智能學域助理教授劉浩所領導,團隊將大語言模型應用於智能交通燈控制系統,整合即時交通數據,以改善整個城市的交通流量。 今年,不少參展項目均由科大與政府及業界夥伴共同開發,盡顯科大具能力轉化科研成果貢獻社會。這些跨領域、跨學科的研發,旨在以堅實的科研基礎,為全球包括醫療健康、氣象預測、交通車流控制、汽車與機械人、洪水預警及乘客出行模式等不同領域所面對的挑戰,提供實際解決方案。當中三個研究項目由具海外研究團隊參與的兩個科大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智能晶片與系統研發中心(ACCESS)」及「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HKGAI)」所領導。

香港科大故事
飛越無限:低空經濟蓄翼待飛
假如登山者在西貢偏遠山徑突然中暑暈倒,以往可能需等候近一小時才獲得救援,現在香港研發了一套創新的無人機運送系統,只消幾分鐘便能穿越蜿蜒山路,把救生醫療物資「速遞」到患者身旁。這並非遙遠的未來憧憬,而是香港現正構築的城市藍圖。
無人機已經成為全球城市的新寵,利用小型無人機及先進空中運輸系統,能全方位提升城市交通、物流、緊急救援的速度,甚至上演壯觀的無人機表演,與眾同樂。中國內地預測,低空經濟可望在2030年前達到兩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規模,改寫市民的日常生活模式。
香港也正迎頭趕上這股低空經濟的浪潮,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新成立的低空經濟研究中心,致力將這片領空推向新的高度。
中心主任兼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李默教授正是科大推動低空經濟研究的領軍人物,他率領團隊研發一套名為「AeroRelief」的嶄新救援運送系統,利用先進空中運輸技術提供全自動化、一站式的緊急救援服務。這套系統能透過人工智能精準分析求救通話,自動裝載醫療物品,如自動心臟除顫器及醫藥用注射筆等,並將物資直接送到患者手中。此系統建基於大型語言模型等尖端科技,能自動判斷求救人士所需的救援物資和設備,規劃最佳運送路線,並即時追蹤飛行狀況。
這項研發對登山愛好者及偏遠居民來說,意義重大。在生死一線的危急關頭,每秒鐘都性命攸關,例如中暑、心臟病和嚴重過敏等緊急情況,病情可以急轉直下,因此必須把握頭15分鐘黃金救援時間。
李教授表示︰「由科大飛到西貢萬宜水庫只需10分鐘,開車卻要50分鐘,相信無人機緊急救援運送服務可及時到位,搶救生命。」

香港科大故事
香港科技大學最新電視專輯 探尋大學如何邁向創新之路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創校校長吳家瑋教授曾寄語:「立足於現實,放眼於未來。」秉承此理念及有賴前人的過往成就,我們不斷求進,為人類開闢充滿一片光明和創新的未來。
為慶祝與表彰科大創新旅程的豐碩成果,我們誠邀大家收看大學最新推出的電視專輯《創新先行者》。節目展示科大致力開拓知識前沿與促進創新的多元面向,一連五集早前於TVB黃金時段播出,現已上載於大學的網上平台,並將分享於各大社交媒體,供大眾收看:
第一集:敢創、敢做——探索科大屢創奇蹟背後的前瞻視野與凡事皆可為的精神。
第二集:研究思維與跨學科學習——認識跨學科教育和科學思維的重要性,以回應社會未來需求。
第三集:人工智能落實在醫學及公共衞生領域——了解科大如何在醫學領域應用新興人工智能技術,以應對人口老化問題。
第四集:科研落地——探究大學科研突破如何轉化為應對現實挑戰的務實方案。
第五集:全球高校合作網絡——了解院校合作的重要,並探索科大如何與不同的醫院和醫學院等全球夥伴跨界合作,以推進醫科教育。
請即收看《創新先行者》,一同了解科大這趟創新旅程所締造的顯著成就與深遠影響,並見證科大將帶來的更多創新變革!

新聞
科大工學院發表突破性低溫存內計算方案 推進人工智能與量子運算結合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成功研發出一款能在極低溫環境下運行的新型計算方案,克服了人工智能代理與量子處理器之間的延遲問題,並提升效能,推動了量子運算與人工智能的融合。是項研究由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邵啟明領導,其技術核心是由磁性拓撲絕緣體製作的霍爾器件實現。
量子電腦被視為高效、快速運算的未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進步一日千里,兩者的結合更成為了全球科技發展的新方向。然而,量子運算在操作環境及硬件上有一定需求,一直是個重大挑戰。
邵教授介紹說:「量子電腦進行的運算非常複雜,因此需要運用數千個量子比特。為了進一步發掘它的潛力,學術界近期開始藉助機器學習技術,提升量子計算能力,尤其是在糾錯方面。」
量子處理器一般需要在毫開爾文(相當於約攝氏零下273度)的超低溫下運行,而圖形處理器則在室溫下操作。因此,兩者的安裝通常會相隔數米,並通過線路連接,讓人工智能硬件調控量子處理器。這段距離往往對指令傳輸造成顯著延遲(見圖1a)。
因此,為解決裝置之間距離所帶來的延遲,由邵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嶄新的低溫存內計算方案,使人工智能加速器可在量子處理器的數十厘米範圍內操作(見圖1b)。隨著兩者距離縮短,運算延誤大幅削減,而效能則得以提升。
研究團隊認為,磁性拓撲絕緣體在這項應用中具有巨大潛力。這類材料不僅具備絕緣體的體帶隙,其表面或邊緣還存在導電態。這些特性令它在低溫下呈現出獨特的現象,例如「自旋—動量鎖定效應」(電子自旋方向垂直於動量方向),可以高效地生成自旋電流;又例如「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電子只沿邊緣移動,並且沒有電阻),可通過手性邊緣態實現,無需磁場。
研究團隊還特別選擇了鉻摻雜鉋銻碲磁性拓撲絕緣體(Cr-BST)。該材料以其巨大的量子反常霍爾電阻和高效的電流誘導磁化翻轉能力著稱,可顯著提升霍爾器件性能。
邵教授表示:「這項研究首度驗證霍爾電流求和方案於低功耗存內計算的可行性,特別聚焦低溫環境應用。經實驗驗證,該磁性拓撲絕緣體霍爾橋陣列即使置於量子處理器所需超低溫環境周邊,仍能有效執行強化學習演算法,成功完成量子態製備等任務。」

新聞
科大團隊破解納米結構 研發高效穩定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研究團隊持續推動可再生能源電池技術發展,率先透過突破研究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納米結構,成功研發出一款既高效又穩定的電池,可望大幅降低其使用成本及擴大其應用範圍,將科研成果落地貢獻社會。
相對現行主流使用的傳統矽晶太陽能電池,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能量轉換效率高、生產時材料成本較低及可達至永續製造,屬極具發展潛質的前沿技術,是科研界重點研究課題。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在光亮、潮濕及高溫環境下,表現有欠穩定,阻礙它投產。其中,鈣鈦礦薄膜內部的正離子分布不均,削弱電池性能。
科大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副教授周圓圓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在鈣鈦礦薄膜晶粒的三角邊界處上,存在內凹幾何結構,這些結構產生「陷阱」束縛正離子,令它分布不均。研究團隊其後採用了一種化學添加劑「乙酸丁基銨」,淺化晶粒上的內凹,並將其深度降低了三分之一。經此技術所製得的鈣鈦礦電池,在效能上增長近26%,同時在各項標準穩定性測試中,表現優異。
周教授說:「現時研究大多聚焦於宏觀或微觀層面去改進鈣鈦礦電池,甚少研究更細微的納米級結構。團隊利用陰極射線發光顯微鏡,並結合一系列先進技術,發現這些納米內凹結構影響薄膜正離子分布,這正正是影響電池光電轉換效率與穩定性的關鍵。」
研究成果已在納米科技領域的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納米技術》(Nature Nanotechnology)發表,論文題為「Nanoscopic Cross-Grain Cation Homogenization in Perovskite Solar Cells」。
論文的第一作者、科大博士後研究員郝明偉博士補充道:「鈣鈦礦是一種軟晶格材料。團隊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到鈣鈦礦薄膜與傳統材料結構差異大,已開展下一階段的研究釐清相關機制,期望擴展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商業應用,以創新產品推動再生能源市場發展。」
本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為美國田納西大學諾克斯維爾分校的Mahshid AHMADI教授,其他合作夥伴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韓國延世大學,以及香港浸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