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聞
科大團隊開發新型採樣方法 革新統計力學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物理系及化學系副教授潘鼎和物理系助理研究教授李爍輝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基於深度生成模型,開發出一種新型直接採樣方法。這方法可在連續溫度範圍內實現對玻爾兹曼分布的高效採樣,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玻爾兹曼分布是統計力學熱平衡狀態下最重要的分布之一,玻爾兹曼分布的採樣對於理解相變、化學反應、生物分子構象等複雜系統至關重要。然而,如何高效且精確地計算這類系統的熱力學量,一直是學界面臨的長期挑戰。傳統統計力學數值方法包括分子動力學(Molecular Dynamics, MD)及馬爾可夫鏈蒙地卡洛採樣(Markov Chain Monte Carlo, MCMC),當系統的能量勢壘較高時,需要長時間的模擬才能獲得系綜平均,因此計算成本高昂。
受深度生成模型最新進展的啟發,李博士等及其研究夥伴提出了一個通用框架——變分溫度可微模型(variational temperature-differentiable, VaTD),適用於任何易解顯性的密度生成模型(tractable density generative model),例如自回歸模型(auto regressive models)及歸一化流模型(normalizing flows)。VaTD能夠學習連續溫度範圍內的玻爾兹曼分布,熱力學量對溫度的一階及二階導數可以方便地通過自動微分獲得, 效果相當於近似得到了一個解析的配分函數。在最優性必要條件下,該模型可以嚴格保證無偏的玻爾兹曼分布。更重要的是,連續溫度區間的積分有助於跨越勢壘,減小模擬中的偏差。
與主流的統計力學生成模型不同,VaTD僅需系統的勢能信息,無須依賴分子動力學或蒙地卡洛模擬預先提供的數據集。研究團隊利用傳統統計物理中的Ising模型及XY模型進行數值實驗,證實了該方法的準確性及效率。潘教授表示:「此重大突破不僅為研究複雜統計系統中的新現象開創先河,還有望在未來進一步應用於物理學、化學、材料科學及生命科學等相關領域。」
新聞
科大感謝傑出校友黃仁勳及曾建中 慷慨捐款成立頂尖工程學者獎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展出由其傑出校友、NVIDIA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黃仁勳博士饋贈的簽名皮衣,並宣布正式成立「科大頂尖工程學者獎」。此獎學金得到黃博士及科大校董會成員、工學院校友曾建中先生的慷慨捐款而設立。
典禮主禮嘉賓包括捐贈者及捐贈者代表 - 校董會成員、科大校友兼 Madhead公司創辦人暨行政總裁曾建中先生與NVIDIA亞太區企業市場高級總監陳建達先生,以及科大高層管理人員包括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校董會副主席施熙德女士、校長葉玉如教授、科大基金主席葉毓強教授、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和工學院院長羅康錦教授。
傳承使命
該皮衣上刻有「一位以科大為傲的校友獻給科大與人工智能的未來(From a proud alum to the future of AI and HKUST)」的字句,是黃博士去年贈予科大的禮物作籌款用途,旨在培育新一代工程領袖。科大工學院作為國際排名領先的香港頂尖工程學院,將運用所籌得的捐款設立兩項年度獎學金:
• 科大頂尖工程學者獎(本科生):每年嘉許三名學業成績卓越、具領導才能及對大學社群有重要貢獻的本科生,每名得獎者可獲獎學金5萬港元。
• 科大頂尖工程學者獎(博士生):每年嘉許六名在科研、創新及學術表現有傑出貢獻的博士生,最高獎學金達20萬港元。
共創未來願景
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感謝兩位傑出校友的慷慨支持:「今天我們慶祝的不僅是得到校友的這份濃情厚意,更是慶祝科大的創新精神以及追求卓越的信念代代傳承,這正正是科大社群精髓所在。黃仁勳博士的皮衣,以及他和曾建中先生的慷慨捐贈,提醒我們每位學生均蘊藏無限潛能。這件展品將激勵學子懷抱遠大夢想,為世界創造改變。」

新聞
香港科大恭賀粵港澳大灣區榮登全球創新指數榜首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就國家及粵港澳大灣區(GBA)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GII)中的卓越表現表示誠摯祝賀。「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在《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百強科技集群排名中位列全球第一,創下歷史佳績。在過去五年中,該集群一直蟬聯全球第二,實力非常雄厚。今年,「深圳—香港—廣州」集群在幾項指標上表現突出,在過去五年間專利申請的密度為每百萬人2,292個,科學論文發表的密度為每百萬人3,775篇;至於風險資本交易量的密度為每百萬人135宗。這些數據反映了此集群驕人的增長及引領全球創新的活力。
深港廣三地持續的輝煌成就彰顯大灣區內強大的協同效應與合作精神。本年度的排名除了考量專利申請與科學文章發布數量,更將風險投資活動納入評估指標,進一步印證了三地完善的創新生態系統。此排名重「量」之餘,亦重「質」。除肯定上述的可量化成果外,亦肯定了三地在發展高等教育、吸引國際人才及提供穩健資本市場方面的貢獻。
《全球創新指數》世界百強創新集群排名發布會今年更首度選址香港舉行,活動期間舉行了專題座談會,其中一場題為「大灣區的創新優勢與未來潛力」,由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主持;另一場題為「世界各地的領先集群」,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助理總幹事馬爾科.阿萊曼(Marco ALEMAN)主持。
葉校長於專題座談會致辭中表示:「有幸見證香港首次主辦此盛況空前的活動,此次活動足證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及全球創新科技樞紐的重要地位。」

新聞
五湖四海學子重聚清水灣校園 香港科大辦嘉年華迎新學年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九月一日)舉辦開學嘉年華「Fire Up Your Year」,校長葉玉如教授聯同一眾管理層、教職員和校友,與學生一同獻唱校歌,又大玩互動問答遊戲兼送上豐富禮品,與新生及從各地回來上課的莘莘學子,喜迎新學年。其中,校董會成員兼大學評議會主席曾建中先生更在科大校友攤位前,向同學派發雪糕,在新學年伊始添上一絲甜意。
科大上周五亦為本學年秋季學期迎來了破紀錄的逾550名國際交換生,舉辦了一系列迎新活動和校園導覽,加深他們對科大的認識。這些國際交換生當中,有超過六成同學來自歐洲,其餘分別來自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國家或地區。
葉玉如校長於開學日致辭中,熱烈歡迎新一屆加入的同學,並勉勵所有學生、教職員和校友繼續秉持科大「凡事皆可為」的核心價值,勇於探索。她說:「新學年充滿著無限可能,我鼓勵大家抱持好奇心與實幹精神,專注學習之餘,亦走訪校園的不同角落,發掘自己的興趣,體驗非凡的機遇,勇於智闖,並結識能相隨一生的良師摯友。」
葉校長又指,同學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挑戰,鼓勵大家把每個障礙視為讓自己成長的機會。她感謝眾多校友專程返回母校,在開學日為新生打氣;她更勉勵同學按自己的步伐成長,科大社群將成為他們堅實的後盾。
主辦開學嘉年華的環球事務及傳訊處和學務長辦公室亦邀請了一眾科大同學,呈獻無伴奏合唱及跳舞表演,並於校園設置攤位,與眾同樂。

新聞
沿海城市氣候韌性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吳宏偉教授榮獲三項國際大獎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副校長(大學拓展)暨土木及環境工程系講座教授吳宏偉教授近日榮獲三項由頂尖機構頒發的殊榮,包括英國特爾福德金獎 、由加拿大土木工程學會頒發的Donald Stanley最佳論文獎 ,以及《計算機與岩土工程》期刊的Scott Sloan 最佳論文獎。這些獎項表彰了吳教授在泥石流體力學、可持續廢物管理和斜坡安全等領域的超卓學術成就。
吳教授在岩土工程及土力學方面是國際知名的學者,其專業研究領域包括非飽和土力學、生態岩土學及泥石流和山泥傾瀉防治。根據2024年史丹佛大學公佈的全球頂尖2%科學家排名,他是唯一一位在地質與測繪工程及土木工程子領域中,躋身「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前五名的華人教授,同時也是五人中最年輕的一位。吳宏偉教授日前獲國家科技部委任新近成立的沿海城市氣候韌性全國重點實驗室雙主任之一。
吳宏偉教授表示:「這些榮譽並非是我個人的單獨成就,而是整個團隊協同努力的見證。我有幸共同領銜一所全國重點實驗室,將一如既往,繼續與全球學術界、產業界及政府深化合作,緊密對接國家戰略目標,以全力推動具影響力的科研項目和成果轉化。」
吳教授在岩土工程及土力學領域貢獻卓著,成就斐然。其重要成果包括創立了狀態相關非飽和土力學理論及應用,並根據此理論開發相關的實驗儀器和設備。這些理論與設備已被全球超過 300家科研機構與大學採用,相關理論更成功應用於內地與香港、巴西以及東南亞多國的工程項目上。這些科創成果充分體現了多元協作和跨界融合的重要價值。
此外,為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及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吳教授近期在其「狀態相關非飽和土力學理論」的基礎上,開創了一門新興交叉學科 - 生態岩土學。其所編著的相關教科書已被內地、香港以及全球多國大學採用,引領學科的發展。這門新的交叉學科理論,將為沿海城市氣候韌性全國重點實驗室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依據。

新聞
陰和俊部長期許香港科大聚力科技創新與人才高地建設 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國家科學技術部(科技部)部長陰和俊日前率代表團訪問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深入考察科大在前沿科研領域的最新突破與人才培養成果。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校長葉玉如教授與大學管理層及科研團隊熱情接待。
陰和俊部長日前於香港特區政府總部舉行的在港全國重點實驗室授牌儀式上,向科大頒授三個全國重點實驗室牌匾,包括兩所重組後更名的「神經系統疾病全國重點實驗室」與「顯示與光電子全國重點實驗室」,以及一所與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合作新建的「沿海城市氣候韌性全國重點實驗室」。
陰和俊部長於授牌儀式當天的下午考察科大。訪問期間,陰和俊部長對科大在科研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予以高度肯定,並讚揚科大辦學理念具有國際視野、創業精神與創新思維。他指出,科大建校僅三十多年,已迅速發展成為世界頂尖大學之一,彙聚眾多頂尖科學家,培養大批傑出人才,產出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緊密契合國家戰略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陰部長強調,創新驅動發展是國家核心戰略,科技創新是其中的關鍵。他期望科大和香港科技界於「一國兩制」方針指引下,充分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構建全球高層次人才聚集高地,服務國家發展大局,持續增強國際競爭力。
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就科技部一直以來對科大的支持,向陰部長表達衷心謝意。沈主席表示﹕「陰部長這次專程來港授牌,體現了國家科技部對香港高等教育與科技創新的重視和肯定。部長親臨科大指導,更是體現了對我們的親切關懷和支持。科大創校30餘年來,在國家和香港特區政府的支持下,已經逐步發展成為亞洲乃至世界領先的研究型大學。我們期待在科技部的指導下,進一步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在基礎研究、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等領域,為科技強國的建設貢獻更多力量。」
新聞
香港科大感謝國家科技部託付 三所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正式授牌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天於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舉行的「全國重點實驗室」授牌儀式上,獲國家科學技術部(科技部)陰和俊部長正式頒授三個全國重點實驗室牌匾。科大衷心感謝國家科技部,及香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創科局)對科大科研發展的持續信任與認可。除兩所重組後更名的「神經系統疾病全國重點實驗室」與「顯示與光電子全國重點實驗室」外,科大亦將與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合作新建「沿海城市氣候韌性全國重點實驗室」,共同為國家在應對極端天氣、提升城市安全與防災能力等重大需求上提供科技支撐。
國家科技部於2022年啟動「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優化重組,並於2025年初批准 12 所現有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重組成為「全國重點實驗室 」,另新建三所「全國重點實驗室」(其中一所由兩間大學共建)。15所全國重點實驗室已於本年7月1日,正式成為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科大既完整保留全部原有的重點實驗室,又成功獲批新建重點實驗室的院校。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國家科技部部長陰和俊、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中聯辦)主任周霽,及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出席了今日的授牌儀式,並與本地五所大學的校長及15所「全國重點實驗室」的主任和其代表舉行座談會,探討香港如何憑藉優秀人才、創新科研及國際化環境,更好地支持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大校長兼「神經系統疾病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葉玉如教授,「顯示與光電子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Kristiaan Neyts教授和聯合主任范智勇教授,以及「沿海城市氣候韌性全國重點實驗室」雙主任之一的吳宏偉教授出席,並參與其後的授牌儀式。
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說:「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積極擔當國家和全球之間『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角色。 在香港的全國重點實驗室將提供重要平台,促進與海內外的頂尖大學和科研機構合作,匯聚全球各地的優秀科研人員,助力打造香港成為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新聞
香港科大校園化身創新實驗室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可持續發展智慧校園」計劃(『生活實驗室』)選出新一輪共八個可持續發展項目,內容涵蓋提升能源效益、優化可再生能源系統、水資源管理、促進身心健康、改善生態系統及預測性維修策略等範疇,並即將於校園展開測試。計劃旨在讓學生及教研人員研發的項目在投入實際應用之前,先在校園驗證他們的原型與創新構想。
這八個由不同學系與部門教職員主導的項目,共獲大學撥款逾330萬港元,並將於今年稍後時間,陸續於校園各處推出試行。『生活實驗室』把清水灣校園打造成創新方案的實驗基地,匯聚教研人員、學生及校友的力量,加速可持續發展研究,並於校園轉化他們的研究成果,以支持科大對「2028可持續發展挑戰」及「2045淨零排放行動計劃」的承諾,並為世界帶來實質性影響。所有入選項目均經過由業界領袖和校園運營的專家所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嚴格評審。
科大副校長(行政)譚嘉因教授表示:「多年來,科大『生活實驗室』的團隊不斷提出創新意念,運用他們的專業知識,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所面對的挑戰尋求解決方案。本年度入選的項目涵蓋生物多樣性以至智能機械人等多個不同範疇,覆蓋面廣,在項目多樣性方面樹立新標杆,同時能針對社會上各個可持續發展的議題,切實回應香港日益增長的可持續發展需求。我們期望能扶助這些創新成果走出實驗室,為社會帶來龐大的影響力,並進一步把應用層面拓展至香港以至其他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