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闻
科大「独角兽日」汇聚全球创新力量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再度举办年度旗舰活动「独角兽日」,汇聚近千三名来自全球各地的投资者、行业领袖、政府及学界代表,共探合作机遇,交流前沿理念,助推创科发展。这项盛会已成为本港高等教育界最大型的初创盛事之一。
澳洲、比利时、巴西、法国、德国、匈牙利、印尼、巴基斯坦、阿联酋、英国及越南等多国的驻港总领事及高级官员莅临现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新科技署署长李国彬先生、香港港交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女士、阿斯利康中国香港及澳门总经理吴珊女士等嘉宾与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及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等,一起巡览百多间科大培育初创公司,了解他们所展示的深科技创新成果。截至2025年5月,科大成员共创立了逾1,800间至今仍活跃的初创公司,当中包括10间独角兽企业和17间成功退场的公司(上市集资或被併购)。
全球协作 推动初创企业发展
为促进全球创新交流及支援本地初创走向国际,科大今年更于活动设置「国际展区」(International Pavilion),邀得世界各地的初创精英参与,分享成功经验并探讨合作机会,当中包括韩国Impact Foundation,以及亚洲大学联盟(AUA)和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AEARU)的初创企业。
活动同时推出首届「Marketplace」市集,供初创企业展出已推出市场的产品,当中包括:
预防或纾缓脑退化疾病的中草药;
制止青光眼恶化的无创眼部穿戴装置;
鑑别奢侈品真伪的人工智能应用程式;
採用能对抗沙漠化的虎坚果製成的植物奶。
三大战略合作助推产业转化
活动现场达成重要合作:

新闻
科大研究团队利用旋磁零折射率超材料 研发崭新光波操控机制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研究团队利用一种名为「旋磁双零折射率超材料」(GDZIMs)的全新光学极端参数超材料,研发出一种基于GDZIMs的崭新光波操控机制,有望革新光通信、光学成像(用于生物医学)和纳米技术等领域,推动集成光子芯片、高保真光通信及新型量子光源的发展。这项研究由科大赛马会高等研究院临时院长兼物理系讲座教授陈子亭教授,以及物理系访问学者张若洋博士共同领导,并已发表于《自然》期刊。
GDZIMs与光学涡旋的潜力
GDZIMs是一种独特的光学超材料,其特性恰好位于两种不同光子拓扑相变的临界点,能以突破传统认知的方式操控光波。GDZIMs与传统材料有所不同,它同时具有零电容率和特殊的磁光特性,可稳定地生成时空光学涡旋——一种同时在时间和空间维度同步旋转的光场模式,使其在光传播控制方面具有卓越效能,对众多先进技术的应用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人员通过构建磁性光子晶体并将其参数调节至相变临界点,首次实现了这种超材料,利用微波实时场扫描系统,他们进一步证实,当光脉冲撞击GDZIM平板时,会反射形成时空涡旋 – 这是一种在时空维度同时呈现涡旋结构、携带横向轨道角动量的特殊光波包。研究揭示这种涡旋光的产生源于GDZIMs的内禀拓扑特性,因此涡旋光的产生不会受到系统尺寸或周围环境的影响,呈现出极强的稳定性。此一重大突破有望提升光学技术性能,以助构建更快速和更安全的光通信系统。
陈教授表示:「这项研究连通了超材料、拓扑物理学和结构光场三个重要物理学,基于超材料拓扑特性,确立了就时空光场操控机制的全新概念。研究成果有望推动超高精度和高效率光学器件的设计,同时开辟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对其潜力的探索目前仅初现端倪。」
张博士补充道:「这种生成时空涡旋机制的拓扑稳定性确实令人瞩目,为开发新型超材料和光操控技术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平台,对转化为通讯和高性能光子电路等领域的工业级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闻
科大研发人工智能大模型MOME 伙拍逾十间医院开展试验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学院研究团队成功研发一款名为MOME的人工智能(AI)大模型,利用全国规模最大的多参数磁力共振成像(mpMRI)数据建构,能够准确区分良性及恶性肿瘤,准确度媲美拥有五年以上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团队正与深圳市人民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等超过十间医院及机构合作,展开大规模验证,以进一步评估系统成效,为投入实际应用做好准备。
中国最大mpMRI数据集
乳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且致命的癌症之一,早期筛查、准确的分子亚型分类,以及对治疗反应的预测,对乳癌治疗十分关键。尽管mpMRI数据能提供丰富的诊断资讯,但对于传统AI系统而言,整合这些数据的多种成像模态(即磁力共振中不同的成像序列)仍存在不少挑战,特别是在真实临床环境中,某些模态或有缺失的情况。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科大研究团队与多家医疗机构合作,构建了目前市场上最大的中国人乳腺多参数磁力共振成像数据集,并设计出一款能够处理异构输入的AI大模型。这个名为MOME的模型采用「混合专家框架」,并以「Transformer」深度学习架构为基础,能够灵活融合多模态信息,即使在部分成像序列缺失的情况下,依然能维持高稳定性。该模型亦支援分子亚型分类,并预测患者对治疗方案的反应。
可避免不必要化验及预测治疗成效
在测试中,MOME对乳癌的诊断准确度达到了拥有五年以上经验的放射科医生的水平。该模型能够准确识别BI-RADS 4类患者中(乳癌风险在2%至95%之间)的良性个案,从而减少此类患者接受穿刺化验的需要。MOME对预测病人进行前辅助化疗的反应亦有出色表现,该治疗方案能在手术前缩小肿瘤,提高手术成功率。此外,系统亦能及分辨高侵袭性乳癌亚型,以及需采用专门治疗方案的三阴性乳癌。
新闻
科大参与亚洲医疗健康高峰论坛 展示医疗科技及人工智能的领先地位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日于2025亚洲医疗健康高峰论坛上,分享其对未来医学与健康领域发展的前瞻性见解及彰显其在医疗科技创新方面的领先地位。作为高峰论坛「专题分论坛及医疗创新」界别的唯一合作伙伴,科大向逾千与会者,包括:来自全球的政策制定者、医疗专家、业界领袖、初创公司及投资者,重点介绍科技创新与产学研的合作如何缔造更公平及可持续发展的医疗体系。
高峰论坛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及香港贸易发展局(贸发局)合办,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的开幕典礼邀请了多位重量级领导出席,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行政长官李家超先生、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曹雪涛院士,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教授及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一级巡视员冯海沧先生作特别致辞。
主题环节:推动医疗健康公平与创新
首场主题环节《塑造更公平与可持续的健康体系》汇聚了多位国际知名专家,包括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亚太经合组织卫生工作组主席Victor Yosef MELT CAMPOS医生、法国大学医院全国协会主席国际事务特使Frédéric RIMATTEI先生、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Martin TAYLOR先生,以及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副会长吴晓滨博士,并由香港大学教研发展基金主席徐立之教授主持,讨论重点为消除医疗差距及发挥学术与产业的协同效应。
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表示:「我们的时代面对非常复杂的健康议题,从爆发大规模的疫病到医护人力短缺,都需要各方前所未有的合作。大学是促进全球健康公平的强大催化剂,但没有任何一间院校或机构能独自解决系统性挑战。我们必须透过培育人才、推进转化研究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加速从科技创新转化为产生具影响力成果的过程,让优质医疗保健成为全民的权利。」

新闻
由科大培育之医疗科技初创企业 PanopticAI及SmartCare与港怡医院率先推出人工智能驱动的病人护理方案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培育的本地医疗科技创新公司-全境智能有限公司(PanopticAI)及SmartCare 与港怡医院缔结重要的合作里程碑。合作协议签署仪式由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 、IHH医疗集团首席执行官 Prem Kumar NAIRs医生及香港贸易发展局副总裁刘会平博士见证,标志着三方在人工智能驱动护理方面的策略性合作,共同发展并应用智慧诊所方案于港怡日间医疗中心,而该中心将于2025年年底启用。此项合作体现了科大和港怡医院致力将卓越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并透过大学强大的创业生态系统促进医疗领域的进步。
在此项合作协议下,PanopticAI(科大的衍生公司)和SmartCare(由科大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孵化创立)将会结合各自的尖端技术,并应用在位于金钟、全新的港怡日间医疗中心。三方旨在透过开发及推行人工智能辅助的数字化临床工作流程,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医疗服务,从而提升服务及营运效率,并提供无缝衔接的个人化病人体验。
此项三方合作将结合PanopticAI的非接触式生命体征监测技术及SmartCare应用多模态语言大模型、以病人为本的诊疗平台,为港怡日间医疗中心开发一套整合方案。在合作首阶段,智慧诊所方案的主要功能包括病人求诊前的相关人工智能流程,例如网上客户服务、网上预先登记、病人分流等,港怡日间医疗中心将会试行方案,并作为未来或扩展至港怡医疗网络诊所及其他服务之蓝图。
作为全球创新及创业的领导者,科大透过其企业孵化计划、创业指导及种子基金,为两间初创公司提供重要支援。PanopticAI 源于科大在生物医学与人工智能的跨学科研究,而SmartCare则由科大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助理教授陈浩教授领导的智慧医疗实验室(SmartLab)开发,充分运用大学在多模态语言大模型及改善临床工作流程方面的突破技术。

新闻
科大牵头全球可持续发展项目 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牵头的全球跨学科倡议——「推动自然和人为环境可持续性的无缝预测与服务计划」(简称SEPRESS),近日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正式认可,并纳入「联合国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十年(2024-2033)」(IDSSD)行动计划之一。未来十年,SEPRESS 将携手全球合作伙伴,聚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多领域需求,通过持续革新天气与气候的无缝预测技术,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SEPRESS 不仅着眼全面提升气候应变能力,更旨在产生深远的全球影响力,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与知识共享,助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其推动的研究成果将惠及全球各地区,特别是在资源匮乏的最不发达国家,帮助这些地区提高气候适应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SEPRESS计划由科大世界可持续发展研究院(WSDI)及潘乐陶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CCRS)主任陆萌茜教授领衔。发起阶段已成功汇聚来自中国内地、尼泊尔、埃及、俄罗斯、巴基斯坦、乌干达、坦桑尼亚及泰国等12个合作伙伴的加入,包括大学、国家气象与水文机构与研究中心等。2025年5月7日,作为首批获得UNESCO IDSSD认可的全球25个行动计划之一,SEPRESS在联合国纽约总部举行的「第十届联合国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多利益攸关方论坛」(STI Forum)中展出。

新闻
科大团队开发新模型 提升山泥倾泻预测准确度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学院研究团队成功研发了一种革命性的计算框架,深化了科学界对土壤、沙粒和药物粉末等颗粒材料动力学的理解。此突破性模型能透过综合分析水、空气及粒子间的相互物理作用,准确预测山泥倾泻,改善农业灌溉及石油抽取系统,并有助提升食物和药物的製造流程。
预测颗粒材料动力的挑战
固体颗粒材料(如:土壤、沙子,以及製药和食品生产中使用的粉末)的流动,是支配许多自然环境与工业过程的基本机制。理解这些颗粒与周边流体(如水、空气)的互动关係,对预测土壤崩塌或流体渗漏等状况至关重要。然而,现存模型在捕捉这些相互作用,尤其是当这些物质处于「不完全饱和状态」,因而牵涉到毛细吸力、黏滞力等複杂的计算因素在内时,要精准预测这些状况极为困难。
PUA-DEM革新颗粒模型范式
为应对这些挑战,科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的赵吉东教授及其团队研发了「孔隙单元体 – 离散元模型」(简称PUA-DEM模型)。有别于传统模型多採用过度简化的单向流固耦合分析(如仅考虑流体对固体的单向影响等),PUA-DEM模型能综合计算颗粒、空气和水之间的物理交互动态,透过多向耦合分析,精准捕捉固体及流体的移动,并能准确模拟颗粒在不同饱和状态 (从完全湿透至完全乾燥的情况)下,压力释放程度的变化。
基于基础物理原理,这首创模型能精准预测流体和固体在交互作用下各种複杂状况,在岩土工程、环境科学与工业製造等领域,均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颗粒模型应用广泛
研究团队正寻求与政府及业界合作,期望应用此技术以助解决现实生活的不同挑战。当中包括开发山泥倾泻早期预警系统; 透过模拟根土保水能力的交互作用以完善洒水灌溉策略;以及透过多方流体预测系统以协助改进现时石油採集以及碳封存工序的效率等。除此以外,新技术亦有望革新药物製造,透过更精准控制粉末的加工程序,使药物生产更安全和更高效,并有助确保药物剂量的一致性,从而提升疗效及改善病人预后。在食品製造方面,新技术可望革新咖啡、糖,以及婴儿配方奶粉等颗粒生产工序,改善其质地、溶解度以及保存稳定性等,亦有效减少耗能与浪费。

新闻
量子跃动:科大物理学家探寻「完美」材料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物理学系助理教授宋雪洋教授荣获2025年「裘槎麦德华前瞻科研大奖」,表彰她在凝聚态物理学的突破性研究。她的研究有望设计出高效导电或导热的材料,革新能源技术。宋教授将获裘槎基金会颁发500万港元研究资金,以支持其研究。
「裘槎麦德华前瞻科研大奖」是裘槎基金会最顶尖的奖项之一,旨在培育香港科研界的明日之星,获颁授此荣誉的学者需拥有卓越的博士研究工作、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成果,且对所属的研究领域有重大贡献。
解密量子世界 推进可持续未来
宋雪洋教授的研究聚焦「解密」量子材料,这些物质具超导体特性及粒子出现分数化行为,她专注在研究阻挫量子磁体、分数量子霍尔状态及奇异超导态等量子材料,探讨分数化与规范结构等新兴物理现象。她的研究运用对称性、反常现象及拓扑学等尖端框架,解析先进材料(尤其是二维系统,如转角系统)的物理特性与相变过程。透过结合理论、解析模型与计算模拟工具,她将基础物理结合实际应用,包括高效能材料与新型器件。
奖项推动量子材料创新
「对于能够荣获『裘槎麦德华前瞻科研大奖』,我感到无比荣幸与振奋」,宋教授表示,「凭借这份支持,让我们能放胆依循自己的好奇心以及兴趣所在进行研究,我的目标是揭开量子材料之谜,探寻为何一些材料有极其高效或反直觉的导电或导热能力,通过破解这些现象,我们可以设计新型材料,开创前沿、突破性的节能技术,并应用至小型电器,以至大型供电网络等不同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