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6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舉行鄭裕彤樓開幕典禮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天舉行鄭裕彤樓開幕典禮,標誌著科大校園及教研發展邁向新里程。
科大獲鄭裕彤慈善基金的慷慨捐助,協助大學興建全新的教學及研究大樓,當中備有先進教研設施。為答謝基金對科大的慷慨支持,大學將新大樓命名為「鄭裕彤樓」。新大樓設施參照世界頂尖學府包括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及加州理工學院設計,備有最高國際水平的設施,將有助科大締造富啟發性的教研環境,提升教研實力。
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周大福珠寶集團有限公司主席及鄭裕彤慈善基金董事鄭家純博士於典禮上致辭時表示﹕「由家父創辦的鄭裕彤慈善基金,在過去30多年來是重點支持本地、內地及海外的教育及慈善項目。香港科技大學在創新科研教育方面成就卓越,今日目睹這幢新建教研大樓擁有國際水平的設備,不單止為學生提供了理想的教與學環境,還構建了本港與內地、海外的科研平台,倡導創新和創意,開拓科研新領域。我寄語同學應好好珍惜這個學習機會,把握機遇,一展所長,日後有能力就回饋社會。」
科大校董會主席廖長城先生感謝鄭博士對科大的熱心支持及捐贈,認為這說明鄭博士認同科大以創新推動社會發展的理念。廖先生續稱,鄭裕彤樓的落成可提升科大的教研實力,協助大學實踐科研卓越的使命,而鄭博士對教育界的支持,將為香港整體社會帶來莫大貢獻。
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亦感謝鄭博士的慷慨捐贈。陳校長表示,大樓於科大25周年開幕,別具意義。科大將利用大樓一流的設備,充分發揮大學創新求變的精神,追求科研卓越,培育創新人才,以推動香港和內地的社會及經濟發展。
出席開幕典禮的嘉賓包括周大福慈善基金主席及鄭裕彤慈善基金董事鄭家成先生、科大校董會副主席查逸超教授、首席副校長史維教授、副校長(大學拓展)翁以登博士、副校長(研發及研究生教育)李行偉教授以及副校長(行政)賀致信先生等。
鄭裕彤樓樓高八層,面積達一萬平方米,內設一流教研設施,包括先進顯示與光電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機器人研究所以及由科大與微信聯合成立的「微信-香港科技大學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等。新大樓屬開放式設計,高度靈活,以促進跨學科研究,並設有大型多用途演講廳,可用作教學或藝術表演,另設有工作空間供科研人員使用,實驗室支援區則提供共用的特殊器材和服務。

新聞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教授在「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 探索量子計算學發展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於1月28日舉辦「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由唯一的華人圖靈獎得主姚期智教授主持。
姚教授以「量子計算學:醞釀中的偉大科學」為題發表演說,解開原子的奧秘及原子如何能夠釋放出量子計算學的巨大潛力。姚教授亦於演講中深入探討量子計算學的優點及量子計算學將如何改善資訊處理。
姚教授說:「受量子力學所限,計算機在『摩爾定律』下已接近物理極限,量子計算乘時而起,量子計算機為我們提供大膽的方向,既然其發展勢不可擋,倒不如盡量善用量子物理的優點。」
姚教授於1967年獲臺灣大學科學學士學位,主修物理,於1972年獲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及於1975年在伊利諾大學取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姚教授曾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普林斯頓大學著名高等學府從事教學與研究。於2004年,姚教授加入北京清華大學,成為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
姚教授的研究包括計算理論及其於密碼學、演算法經濟學及量子計算學上的應用。他於2000年取得著名的圖靈獎 (Turing Award),亦屢獲殊榮,包括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喬治‧波里亞獎(George Pólya Prize)、以演算法設計大師命名的克努特獎(Donald E. Knuth Prize)及六個榮譽博士名銜。姚教授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及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及港科院院士。
多位傑出人士包括諾貝爾獎得主、政策領袖、企業領袖與實業家等,應邀蒞臨為「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演講。講座系列的首位主講嘉賓為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前能源部部長朱棣文教授。其他講者包括施耐德電氣主席兼行政總裁趙國華先生、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及董事會主席王石先生、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丹‧史特曼教授、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Hightower材料科學及工程講座教授及董事講席教授王中林教授、印度儲備銀行行長Raghuram G Rajan博士、Brainchild Design Group及Brainchild Design Consultants創辦人兼設計總監賴平先生,以及微軟應用和服務工程部執行副總裁陸奇博士。科大將邀請更多傑出人士進行演講。
傳媒查詢: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研發環保有機太陽能電池 發電效率創新紀錄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研究團隊成功以環保方式,研製出一種高效有機太陽能電池,輸出效率創新紀錄。有關發現已被美國國家再生能源實驗室收錄於「最佳科研電池圖表」。這是首次有香港的研究成果,被收錄於這份記錄全球過去四十年太陽能電池發展史的重要圖表當中。
「最佳科研電池圖表」自1976年開始,記載史上轉換功率最高的各種太陽能電池類別。由科大化學系顏河教授團隊研發、輸出功率達百分之11.5的有機太陽能電池,近日刷新該圖表「新興有機太陽能電池」類別的最新世界紀錄。有關成果近日亦於自然科研期刊《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中發表。
由科大團隊研發的太陽能電池,最重要的特點在於它既不含有毒物料,亦無需利用有害溶劑生產,是首個真正環保的太陽能電池。一般有機太陽能電池雖然不含有毒材料,但製作高效能電池則需用到對環境有害的溶劑,令高效太陽能電池的發展一直受到限制。
顏教授團隊與西安交通大學馬偉教授合作,發現通過結合低成本的碳氫化合物溶劑和具有精確設計側鏈的聚合物,可以造出形貌接近完美的有機太陽能電池,其產出的功率比利用有害溶劑所生產的傳統電池更佳。研究為未來發展高效又環保的太陽能電池提供指導性的方向。
顏教授表示﹕「太陽能電池必須做到廉價、環保及高效。然而,現在許多高效太陽能電池仍需於生產過程中使用有害溶劑。我們的研究證明廉價又環保的碳氫化合物,能製作出性能更優秀的太陽能電池,此發現對所有太陽能電池的研究皆有深遠影響。」
顏教授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2004年於西北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12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學之前,曾於著名有機電子公司Polyera帶領科研團隊進行研究。過去兩年,顏教授於科大的團隊在有機太陽能電池上取得重要進展,有關研究於該領域處於領先地位。
傳媒查詢:

新聞
微軟應用和服務工程部執行副總裁陸奇博士 於「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演講 剖析新興數碼社會的結構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於1月25日舉辦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由微軟應用和服務工程部執行副總裁陸奇博士擔任主講嘉賓。科大師生踴躍參與講座,反應熱烈。
陸博士以「新興數碼社會的結構」為題發表演說,剖析流動裝置及雲端技術的新世代。他說:「我很高興來到科大演講。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讓全球的傑出領袖分享改變世界的真知灼見,同時展示科大走在數碼社會的前沿,甚具影響。微軟矢志創造數碼新世代和新生活體驗,為世界帶來改變,讓人類成就更多,期望與各位攜手合作,共創美好將來。」
陸博士指出數碼社會的興起改變世界,他表示:「社會急速數碼化,無處不在移動及穿戴式智能裝置已不只是工具,更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及一種生活方式。配合雲端數碼技術日漸融入各行各業,數碼化正逐步改寫業界的基本規律,甚至改變社會整體的生態。」
陸博士領導微軟的業務發展,涵蓋生產效率、通訊、教育、搜尋器及資訊服務等。他帶領應用和服務工程部制訂目標、策略及業務方向,並管理微軟所有業務,包括Microsoft Office、Office 365、SharePoint、OneDrive、Exchange、Yammer、Skype、Bing及廣告業務平台的研發團隊。陸博士曾擔任微軟線上服務部總裁,領導集團的搜尋服務及網上廣告業務。
陸博士加盟微軟前,在雅虎任職管理層十年,管理雅虎搜尋服務和收益平台,以及雅虎搜尋、電子貿易、業務及產品資料庫等方面的技術發展。加入雅虎前,他擔任IBM艾曼登研發中心及卡内基美隆大學的研究員,亦曾於中國復旦大學任教。他於復旦大學取得計算機工程學士及碩士學位,並於卡内基美隆大學取得計算機工程博士學位。他擁有20項美國專利。

新聞
I'M LOVING EAT-ENVR Winter Camp 2016
Division of Environment (ENVR) has held winter camp annually since 2013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more about environmental issues with first-hand experience from a lively perspective. This year, "I'M LOVING EAT" ENVR Winter Camp brought students through a journey of fair trade and food waste recycling from 6 to 8 January 2016.ÿ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和哈佛大學科學家發現探測極早期宇宙演化歷史的方案 有助了解宇宙起源
香港科技大學和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的科學家發現一種在觀測上區分不同極早期宇宙理論的方法。研究結果已被宇宙學和天體粒子物理學學術期刊接納。
早於約一個世紀前,科學家已經確立宇宙正在膨漲。但就極早期的宇宙而言,它的演化一直是科學家們爭論的議題。目前,最流行的極早期宇宙理論是暴漲理論。暴漲理論認為極早期宇宙經歷過一次快速膨漲的過程。另外,一些科學家也提出了快速收縮、緩慢收縮、靜態以及緩慢膨漲等不同的宇宙學理論。
直至目前為止,科學界還未有準確的辦法從觀測上區別這些不同的理論,因為不知道極早期宇宙的不同階段到底對應甚麼時間,於是,科學家不知道極早期宇宙到底是在膨漲,還是收縮。
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王一,及其研究伙伴: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的陳新剛教授和Mohammad Hossein Namjoo提出,極早期宇宙中存在各種質量很重的粒子,而根據量子力學,他們運用這些粒子作為度量極早期宇宙時間的標準時鐘。有了時序,就知道極早期宇宙不同階段的先後順序,進而重建極早期宇宙的膨漲或者收縮的歷史。
他們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標籤極早期宇宙不同階段的方法,按照這種新方法進行的觀測好像是拍攝一齣電影,按照時間的順序向我們揭示宇宙的起源。
王一教授表示:「透過觀測重粒子的震盪信號,我們可以知道極早期宇宙的密度漲落是甚麼時候產生的。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希望在宇宙學觀測中發現極早期宇宙的演化規律,解開千古之謎。」
傳媒查詢:

新聞
科大MBA課程榮膺亞太第一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科大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MBA)課程於《金融時報》MBA課程排名榜中,位列亞太第一及全球十四。科大MBA課程已連續七年榮膺全球前十五位,期間六度高踞亞太區排名榜首。
在英國《金融時報》剛公佈的2016年全球MBA課程排名榜中,科大MBA課程於多項評級中表現卓越。在職級和薪酬方面,畢業生(在畢業三年後)的平均年薪較就讀MBA前上升114%,升幅為排名前十五位院校之冠。課程在「事業晉升」分項中更由全球第三十一位躍升至第十九位(2013年為第四十八位),反映課程能為學生帶來徹底的正面轉變。
科大商學院副院長(工商管理及理學碩士課程)及工商管理碩士課程主任霍格信先生表示:「我們喜見課程成功為畢業同學創優增值及提供長遠價值,令他們發揮優勢,為亞洲經濟發展作出貢獻。我們十分榮幸能再次在國際排名中取得佳績,這全憑一批優秀學生、畢業生及教學團隊力臻完善的精神。」
「科大致力提供全亞洲、以至全球最出色的國際化MBA課程。課程內容重視創新,為同學及畢業生提供嶄新的學習活動。」
科大MBA課程旨在培養國際商界領袖,讓學生掌握全球經濟及亞洲發展機遇,為同學未來的長遠事業發展作好部署。課程匯聚世界各地多元和優秀的學生,提供國際交流及互相學習的機會,並藉靈活的學習內容,鼓勵學生深入探討他們有志從事的行業及範疇。
請按以下連結瀏覽《金融時報》2016年MBA排名榜:
https://rankings.ft.com/rankings/2632/global-mba-ranking-2016
傳媒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