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5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舉辦首屆「挑戰盃」專項賽 創新科技推動智慧城市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是首間承辦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挑戰盃」的本地大學,這項比賽被譽為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奧林匹克盛會。科大於日前舉行「挑戰盃」的首屆專項賽,吸引來自多個國家的學生提交極具創意的方案,合力打造綠色智慧城市。兩年一度的「挑戰盃」是全國大學生科技學術競賽的盛事,每年逾3,000所大學逾250萬名學生參與。科大與廣東工業大學(廣東工大)今年合辦「挑戰盃」,是此項賽事成立25年來首度有本地大學承辦。科大今年並舉辦新開設的專項賽,令「挑戰盃」更具特色。專項賽的主題是「智慧城市」,學生需要運用他們在科技、社會經濟、城市規劃、公共管理等方面的知識,為所屬國家的城市進行規劃設計,或提出創新的方案解決現有問題,令該城市變成綠色智慧城市。800多支來自中國內地,香港和其他國家,包括俄羅斯、泰國和馬來西亞的隊伍參與比賽,約40支隊伍入圍,並於本週初進入總決賽。東南大學的隊伍以透過衛星定位數據監測道路交通的項目獲得特等獎。南京理工大學及香港科技大學的兩支隊伍同時獲得一等獎。科大副校長(研發及研究生教育)李行偉教授表示﹕「挑戰盃專項賽提供一個很好機會,讓學生能夠探索推行綠色智慧城市的可行性,啟發創新理念,或者在不久的將來,他們能學以致用,在各自的城市發揮影響力,協助推動城市發展。」科大協理副校長及學務長譚嘉因教授表示﹕「專項賽提供珍貴及互動的平台,促進各地大學生在不同文化及社會經濟方面互相分享和學習。」「挑戰盃」由清華大學首次舉辦,現已成為全國最具代表性的科技創新賽事。今年賽事的總決賽將於11月舉行。挑戰盃由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教育部和全國學聯、地方省級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更多關於「挑戰盃」的詳情,請瀏覽:www.ust.hk/challenge_cup。傳媒查詢:魯桂欣電話﹕2358 6317電郵﹕sherryno@ust.hk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和清華大學共同首次揭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的三維結構
2015年7月29日,香港科技大學戴碧瓘(Bik-Kwoon Tye)教授和清華大學的高寧教授的研究團隊共同在《自然》(Nature)雜誌以長文形式發表題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MCM複合物的3.8 Å分辨率結構》(Structure of the Eukaryotic MCM Complex at 3.8 Å)的研究論文,首次揭示DNA複製解旋酶MCM2-7複合體的高分辨率(3.8 Å)冷凍電鏡結構。這研究成果為人類認識及了解自身DNA複製起始過程的機制揭開新一頁。
DNA是所有生物遺傳信息的載體。六十多年前,當諾貝爾獎獲得者Watson和Crick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時候,他們就預測到,在DNA複製過程中,需要解開緊密結合的雙鏈DNA,以便互補的DNA雙鏈各自作為範本進行複製。從那時起,關於DNA雙螺旋解鏈機理的研究,一直是生物學領域的研究熱點。
早在1983年,戴碧瓘教授在康奈爾大學的實驗室,率先發現MCM2-7基因,並證明這些基因在真核生物DNA複製過程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隨後的科學研究進一步發現,MCM2-7複合物負責在DNA複製起始和延伸階段作為雙鏈DNA的解螺旋酶。在真核生物細胞,整個DNA複製的過程都受到嚴格調控,以確保DNA遺傳信息能被準確複製。複製過程中的異常或缺陷會導致基因組不穩定,包括DNA雙鏈的斷裂、基因突變、染色體缺失,這些都與人類惡性腫瘤的形成有密切的關係。作為DNA複製解旋酶,MCM2-7本身的基因突變或異常表現也與許多人類疾病直接相關,例如MCM4基因突變可以導致乳腺癌。
鑒於MCM2-7複合物功能機制的重要性,過去三十年,相關領域研究人員對其進行大量的功能和結構方面的研究。由於其結構複雜,針對MCM2-7複合物的高分辨三維結構解析一直停滯不前,已成為其功能研究重要的限制因素。2013年下半年起,戴碧瓘研究團隊和高寧研究團隊攜手合作,利用清華大學冷凍電鏡平臺對MCM2-7複合物以及與相關功能因子結合的複合物進行結構解析。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課題獲得關鍵性的突破進展,解析出來自酵母菌的MCM2-7雙六聚體複合物接近原子分辨率(3.8 Å)的三維結構。

新聞
科大本科生於國際案例比賽取得歷來最佳成績
參與案例分析及比賽有助提升學生的商業觸覺及加強思考培訓,且讓他們有機會親身了解商界面對的實際困難和擴闊視野。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科大商學院)一直積極推動案例學習文化,更支持學生成立案例研究學習坊分享經驗,成功在國際案例比賽中取得歷來最佳成績。
於本年首六個月,學院選出五支由本科生組成的隊伍,分別參與在不同地區舉辦的國際案例比賽,與世界各地頂尖學府學生砥礪切磋。當中三支隊伍躋身三甲位置,包括勇奪於3月份在歐洲塞爾維亞舉行的貝爾格萊德國際商業案例比賽冠軍。由四名同學組成的科大隊伍,就兩間跨國企業如何提升品牌形象提出建議,成功擊敗包括賓夕法尼亞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及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等十一支國際勁旅。
參賽同學兼二年級本科生範鴻恩表示:「我們賽前努力練習,從導師中學到很多實用技巧,加上在比賽過程中隊員間緊密合作、互相信任,令我們發揮表現,成功在短時間內解決問題。」
另外兩支科大隊伍分別在兩項國際比賽獲得季軍,包括由加拿大毅偉商學院於3月主辦的楓葉銀行案例比賽,以及由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於4月主辦的案例比賽。
科大是一所充滿活力的年青大學,鼓勵創意及積極學習。商學院一批學生於去年更主動建議與校方合作,成立案例研究學習坊,希望透過有系統的活動,向更多選讀不同商學院課程及不同年級的同學分享案例知識及參賽經驗,推動案例學習活動。
學習坊委員及在荷蘭比賽中載譽而歸的陳正洋同學表示:「我們邀請校友及導師出席工作坊,就案例分析及解決商業問題提供寶貴意見及分享經驗。」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突破性科研發現 有望治療慢性脊髓損傷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生命科學部助理教授劉凱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發現可令皮質脊髓束再生的方法,有望治療慢性脊髓損傷。皮質脊髓束是控制身體自主運動功能的重要神經組織。這項突破性發現已刊登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脊髓受損的病人一般會失去活動能力,身理及心理承受極大壓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現時全球有數以百萬計的癱瘓病人,而在香港、台灣、歐洲及美國,每一百萬人中,每年便有二十個脊髓受損的新個案。患者一般只能透過物理治療及復康護理作為長期治療,若要受損的脊髓神經,包括皮質脊髓束再生,繼而恢復活動能力,被視為非常困難,特別是對於慢性脊髓損傷的患者(受傷超過一年)。
劉凱教授的研究團隊發現,透過剔除PTEN基因,會令另一種基因mTOR的活性增加,從而使受損的神經軸突(Axon)再生及形成突觸連接。研究結果更發現,即使在嚴重受損長達一年的脊髓,仍有軸突再生的情況,為治療慢性脊髓損傷帶來希望。
研究團隊分別在皮質脊髓束亞急性受損、脊髓已嚴重受損1個月及12個月的三組小鼠進行實驗,發現三組小鼠的皮質脊髓束均有再生,表明透過剔除基因PTEN可令皮質脊髓束再生。研究結果顯示,即使在嚴重受損長達一年的脊髓,仍然可以有神經再生的情況。
神經軸突負責傳遞訊息到不同的神經元、肌肉及腺體,是連接神經系統的橋樑。神經軸突再生是患有脊髓損傷病人邁向康復的首要一步。劉凱教授表示,皮質脊髓束再生一直是該領域的一個重大挑戰,尤其是對慢性脊髓損傷。他補充,到目前為止,類似的實驗都是在急性或亞急性損傷的模型上進行,這項研究是首次在慢性損傷的傷口上發現皮質脊髓束再生。
劉凱教授畢業於北京大學,於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取得神經科學博士學位,曾於哈佛大學波士頓兒童醫院從事科研,2011年加入科大。
傳媒查詢:

新聞
科大機械人比賽代表隊再次奪冠
科大機械人比賽代表隊擊敗六家本地大專院校共九組參賽隊伍,在全港大專生機械人大賽2015中勝出。自2011年起,科大在該項比賽已連續第五年奪魁。
今年的比賽主題為「羽毛球爭霸戰」,鼓勵大專生設計和動手組裝機械人,親身體驗機械人工程。科大計算機科學系學生兼隊長區竣銘表示,「勝出大賽殊不容易。兩組科大隊伍共29名成員每日花上三小時練習及改良設計,使機械人動作更靈活流暢和精准無誤。」
由四月至今,科大機械人比賽代表隊於不同的機械人比賽中共獲得九個獎項。其中科大遙控水底機械人小隊在6月底於加拿大舉行的國際水底遙控載具大賽中亦勇奪四項殊榮。四個獎項當中包括「Explorer Class」組別第三名以及「Sharkpedo Award」,以表揚團隊的創新和原創性。科大遙控水底機械人小隊為這個國際賽事特別建造水底機械人,機械人能夠在水底進行多達25項任務,包括檢查和修復海底輸油管、協助離岸油田生產及在巨浪的海底環境下維修。
此外,科大隊亦參加了在七月舉行的第十屆飛思卡爾杯全國大學生智能車競賽(華南賽區),並獲得三項殊榮。三個獎項包括兩個攝像頭組三等獎及一個電磁組優秀獎。於這個國際比賽,學生需要設計自主智能模型車,按照軌道競賽並以完成速度最快者為優勝。
科大隊伍將代表香港出賽參加八月於印度尼西亞舉行的國際比賽亞太廣播聯盟機械人大賽 2015。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本科生研究計劃」踏入十周年
香港科技大學的「本科生研究計劃」(UROP)成立十周年,一直致力為本科生締造研究氛圍,啟發他們發掘自己專長及興趣所在,及早計劃未來。
UROP計劃於2005年創立,科大是首間讓本科生於教授帶領下參與科研的本地院校。過往十年,UROP的規模及影響力不斷提升,參與計劃的同學由最初的70位,逐步增至2013-14年的370位,同期參與的教授人數亦增加四倍至148人。
創立UROP的協理副校長及學務長譚嘉因教授,對計劃多年來惠澤學生感到欣喜﹕「UROP的成功印證本科生有能力就研究提出原創性的想法,並作出重要的貢獻。很多UROP學生年紀輕輕便已於權威性的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或獲邀到國際會議作演講,更有不少同學於畢業後獲發獎學金到世界頂尖學府繼續升學。」
計劃原為一個暑期課程,隨後因受歡迎程度日增,終於2010年轉化為一系列學分課程。去年,UROP新增第四個學科,令報讀學生可以連續四個學期持續參與研究工作。UROP目前共有250個研究項目,分佈包括科學、工程、商業以及人文社會科學等不同範疇。
身兼UROP總監的社會科學部易靄儀教授表示,讓年輕學生接觸科研,有助他們了解自己的未來路向,是否希望繼續學術發展,易教授稱﹕「UROP充分展現了教學與研究融合的獨特性,作為教授的年輕合作伙伴,學生主動提出研究課題,尋找解決辦法,這有助同學多角度分析思考問題。」
為進一步豐富本科生的研究經驗,UROP自2012年起夥拍麻省理工學院、劍橋大學、東京工業大學及歐洲核子研究組織推出「國際本科生研究計劃」(IROP),讓本科生嘗試於不同環境及文化下進行研究。有科大生曾於這些頂尖院校及研究機構交流期間,作出重要的研究發現。
傳媒查詢: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舉辦第五屆100萬元創業計劃大賽鼓勵創業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舉辦第五屆100萬元創業計劃大賽,推動創業文化及發掘擁有最佳商業前景的方案,成功創造一個實踐創新科技商業概念的平台。獲勝隊伍可以利用獎金自組公司,或繼續進行具商業價值的創新研發項目。
今年有超過一百支隊伍參加比賽,每支隊伍最少有一位科大學生、教職員或校友。國際評審團由企業領袖、專業投資者、以及有創業經驗的學術界人士組成,選出16支優秀隊伍晉身決賽。
今年的「校長特設卓越表現獎」由四名科大學生組成的Parle奪得,獲獎金達港幣30萬元,而亞軍及季軍分別為NanoPrint及NovaMatrix。
Parle研發的程式能讓用家在不同網站,就個別的內容進行討論或留言,程式並會為用家搜尋他們感興趣的資料,隊伍同時獲得學生獎及最佳報告獎;NanoPrint利用嶄新的納米銅漿技術,能夠快捷、便宜地打印出柔性電路板,較現有的方法更環保,隊伍同時獲得90秒推廣獎;NovoMatrix開發全球首創的可注射凝膠,有助蛋白質藥物緩慢釋放,預料可用於治療眼疾如黃斑病變及糖尿眼,隊伍同時獲頒創新獎。
另一支表現優異的隊伍Dream High,研發用於電能儲存設備的智能中央控制器,能夠幫助系統減低耗電和成本,並延長電池壽命,獲頒商品展示獎。
大學今年首次邀請香港以外的夥伴院校派隊伍參賽,並特設一個新獎項,令比賽更國際化,同時促進了大學與國際社會間的互動交流。
科大創業中心主任李漢強博士表示:「我們很高興今年設立了一個新獎項,讓來自世界各地的隊伍能夠參與創業比賽其中。我們下一步將聯繫業界,期望這個比賽進一步成為緊密連接學生、創業家、投資者及機構贊助人的平台。 」
是次比賽獲得多間機構贊助,包括瑞安集團、Morris S Smith Foundation、Larry Franklin Trustee、TiE Hong Kong、信報與南華早報的Education Post。
科大2015年100萬元創業計劃大賽詳情請參閱:http://onemilliondollar.ust.hk/。
傳媒查詢: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頒授榮譽大學院士予四位傑出人士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舉行榮譽大學院士頒授典禮,由大學校董會主席廖長城議員及校長陳繁昌教授主持頒授儀式。四位傑出人士獲頒授榮譽大學院士,他們分別為蒲祿祺先生、曹其鏞先生、戴啟思博士,以及蘇東來教授。
蒲祿祺先生,銀紫荊星章,太平紳士,現為Professional Property Services Limited主席,熱心香港的發展,無論是公共或專業服務,他運用其專業知識規劃、實踐及領導大型項目。蒲祿祺先生是香港測量師學會的創會會員及資深專業會員、海濱事務委員會主席、策略發展委員會委員,並與太太蒲美琪女士共同創辦香港文化遺產基金會。他亦曾擔任香港城市規劃委員會委員及香港房屋委員會委員。蒲祿祺先生於香港科技園成立初期出任董事會成員,及後於2007至2014年擔任主席。
曹其鏞先生為永新企業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是成功的企業家及慈善家。曹先生慷慨捐出1.5億美元,資助大中華區和亞洲各地的教育機構,期望興建跨文化學生宿舍,並為亞洲頂尖大學的亞裔學生設立獎學金,資助他們越洋進修。2010年,他為中國及日本學生設立跨文化宿舍的計劃付諸實行,其後擴展並取名為「亞洲青年交流中心」計劃; 2013年成立「亞洲未來領袖獎學金計劃」,得到十六間大中華區、日本及韓國頂尖大學的支持,而科大為計劃六所重點院校之一。
戴啟思博士現為亞洲商業管理學院主席,曾任科大商學院資深副院長、碩士課程主任及管理學系兼任教授。戴啟思博士1996年加入科大。任內,商學院的聲譽在全球急速躍升。他優化商學院的工商管理碩士課程,同時創辦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並成為首位課程主任,為科大及商學院作出重大貢獻,致力提升大學在本地、國家及全球的地位。2008年,他獲選為香港美國商會主席; 戴啟思博士亦曾任香港凱洛格校友會前任會長、九龍扶輪社前任會長及科大校友會顧問委員會首位榮譽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