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5

新闻
生物学, 发现, 研究
香港科技大学和清华大学共同首次揭示真核生物DNA复制解旋酶的立体结构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生命科学部及香港赛马会高等研究院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团队,首次揭示在DNA复制过程中有极重要角色的MCM2-7复合体近乎原子般大小的立体结构,为双链DNA在复制过程中的「解链机理」揭开新一页。 这项突破性发现于2015年7月29日在国际权威科学期刊《自然》(Nature)上发表(http://dx.doi.org/10.1038/nature14685),并获同期杂志内的「新闻与观点」专栏重点撰文评述(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4643.html)。 真核生物中的双链DNA结构紧密,进行复制前必须先「解链」,当中围绕着双链DNA的MCM2-7复合体,则成为解链过程的重要一环;尽管多年来有大量针对MCM2-7复合体的研究,但它们如何令DNA分解则依然成谜。
新闻
环境保护, 本科生
香港科技大学举办首届「挑战杯」专项赛 创新科技推动智慧城市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是首间承办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的本地大学,这项比赛被誉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科大于日前举行「挑战杯」的首届专项赛,吸引来自多个国家的学生提交极具创意的方案,合力打造绿色智慧城市。两年一度的「挑战杯」是全国大学生科技学术竞赛的盛事,每年逾3,000所大学逾250万名学生参与。科大与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工大)今年合办「挑战杯」,是此项赛事成立25年来首度有本地大学承办。科大今年并举办新开设的专项赛,令「挑战杯」更具特色。专项赛的主题是「智慧城市」,学生需要运用他们在科技、社会经济、城市规划、公共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为所属国家的城市进行规划设计,或提出创新的方案解决现有问题,令该城市变成绿色智慧城市。800多支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和其他国家,包括俄罗斯、泰国和马来西亚的队伍参与比赛,约40支队伍入围,并于本周初进入总决赛。东南大学的队伍以透过卫星定位数据监测道路交通的项目获得特等奖。南京理工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的两支队伍同时获得一等奖。科大副校长(研发及研究生教育)李行伟教授表示﹕「挑战杯专项赛提供一个很好机会,让学生能够探索推行绿色智慧城市的可行性,启发创新理念,或者在不久的将来,他们能学以致用,在各自的城市发挥影响力,协助推动城市发展。」科大协理副校长及学务长谭嘉因教授表示﹕「专项赛提供珍贵及互动的平台,促进各地大学生在不同文化及社会经济方面互相分享和学习。」「挑战杯」由清华大学首次举办,现已成为全国最具代表性的科技创新赛事。今年赛事的总决赛将于11月举行。挑战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更多关于「挑战杯」的详情,请浏览:sherryno@ust.hk
新闻
香港科技大学和清华大学共同首次揭示真核生物DNA复制解旋酶的三维结构
2015年7月29日,香港科技大学戴碧瓘(Bik-Kwoon Tye)教授和清华大学的高宁教授的研究团队共同在《自然》(Nature)杂志以长文形式发表题为《真核生物DNA复制解旋酶MCM复合物的3.8 Å分辨率结构》(Structure of the Eukaryotic MCM Complex at 3.8 Å)的研究论文,首次揭示DNA复制解旋酶MCM2-7复合体的高分辨率(3.8 Å)冷冻电镜结构。这研究成果为人类认识及了解自身DNA复制起始过程的机制揭开新一页。 DNA是所有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六十多年前,当诺贝尔奖获得者Watson和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时候,他们就预测到,在DNA复制过程中,需要解开紧密结合的双链DNA,以便互补的DNA双链各自作为范本进行复制。从那时起,关于DNA双螺旋解链机理的研究,一直是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早在1983年,戴碧瓘教授在康奈尔大学的实验室,率先发现MCM2-7基因,并证明这些基因在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随后的科学研究进一步发现,MCM2-7复合物负责在DNA复制起始和延伸阶段作为双链DNA的解螺旋酶。在真核生物细胞,整个DNA复制的过程都受到严格调控,以确保DNA遗传信息能被准确复制。复制过程中的异常或缺陷会导致基因组不稳定,包括DNA双链的断裂、基因突变、染色体缺失,这些都与人类恶性肿瘤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作为DNA复制解旋酶,MCM2-7本身的基因突变或异常表现也与许多人类疾病直接相关,例如MCM4基因突变可以导致乳腺癌。 鉴于MCM2-7复合物功能机制的重要性,过去三十年,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对其进行大量的功能和结构方面的研究。由于其结构复杂,针对MCM2-7复合物的高分辨三维结构解析一直停滞不前,已成为其功能研究重要的限制因素。2013年下半年起,戴碧瓘研究团队和高宁研究团队携手合作,利用清华大学冷冻电镜平台对MCM2-7复合物以及与相关功能因子结合的复合物进行结构解析。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课题获得关键性的突破进展,解析出来自酵母菌的MCM2-7双六聚体复合物接近原子分辨率(3.8 Å)的三维结构。
新闻
商业, 奖项, 国际, 学生发展
科大本科生于国际案例比赛取得历来最佳成绩
参与案例分析及比赛有助提升学生的商业触觉及加强思考培训,且让他们有机会亲身了解商界面对的实际困难和扩阔视野。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科大商学院)一直积极推动案例学习文化,更支持学生成立案例研究学习坊分享经验,成功在国际案例比赛中取得历来最佳成绩。 于本年首六个月,学院选出五支由本科生组成的队伍,分别参与在不同地区举办的国际案例比赛,与世界各地顶尖学府学生砥砺切磋。当中三支队伍跻身三甲位置,包括勇夺于3月份在欧洲塞尔维亚举行的贝尔格莱德国际商业案例比赛冠军。由四名同学组成的科大队伍,就两间跨国企业如何提升品牌形象提出建议,成功击败包括宾夕法尼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及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十一支国际劲旅。 参赛同学兼二年级本科生范鸿恩表示:「我们赛前努力练习,从导师中学到很多实用技巧,加上在比赛过程中队员间紧密合作、互相信任,令我们发挥表现,成功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 另外两支科大队伍分别在两项国际比赛获得季军,包括由加拿大毅伟商学院于3月主办的枫叶银行案例比赛,以及由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于4月主办的案例比赛。 科大是一所充满活力的年青大学,鼓励创意及积极学习。商学院一批学生于去年更主动建议与校方合作,成立案例研究学习坊,希望透过有系统的活动,向更多选读不同商学院课程及不同年级的同学分享案例知识及参赛经验,推动案例学习活动。 学习坊委员及在荷兰比赛中载誉而归的陈正洋同学表示:「我们邀请校友及导师出席工作坊,就案例分析及解决商业问题提供宝贵意见及分享经验。」
新闻
突破, 生物学, 研究
香港科技大学突破性科研发现 有望治疗慢性脊髓损伤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生命科学部助理教授刘凯领导的研究团队,成功发现可令皮质脊髓束再生的方法,有望治疗慢性脊髓损伤。皮质脊髓束是控制身体自主运动功能的重要神经组织。这项突破性发现已刊登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脊髓受损的病人一般会失去活动能力,身理及心理承受极大压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现时全球有数以百万计的瘫痪病人,而在香港、台湾、欧洲及美国,每一百万人中,每年便有二十个脊髓受损的新个案。患者一般只能透过物理治疗及复康护理作为长期治疗,若要受损的脊髓神经,包括皮质脊髓束再生,继而恢复活动能力,被视为非常困难,特别是对于慢性脊髓损伤的患者(受伤超过一年)。 刘凯教授的研究团队发现,透过剔除PTEN基因,会令另一种基因mTOR的活性增加,从而使受损的神经轴突(Axon)再生及形成突触连接。研究结果更发现,即使在严重受损长达一年的脊髓,仍有轴突再生的情况,为治疗慢性脊髓损伤带来希望。 研究团队分别在皮质脊髓束亚急性受损、脊髓已严重受损1个月及12个月的三组小鼠进行实验,发现三组小鼠的皮质脊髓束均有再生,表明透过剔除基因PTEN可令皮质脊髓束再生。研究结果显示,即使在严重受损长达一年的脊髓,仍然可以有神经再生的情况。 神经轴突负责传递讯息到不同的神经元、肌肉及腺体,是连接神经系统的桥梁。神经轴突再生是患有脊髓损伤病人迈向康复的首要一步。刘凯教授表示,皮质脊髓束再生一直是该领域的一个重大挑战,尤其是对慢性脊髓损伤。他补充,到目前为止,类似的实验都是在急性或亚急性损伤的模型上进行,这项研究是首次在慢性损伤的伤口上发现皮质脊髓束再生。 刘凯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于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取得神经科学博士学位,曾于哈佛大学波士顿儿童医院从事科研,2011年加入科大。 传媒查询:
新闻
奖项, 机械人学
科大机械人比赛代表队再次夺冠
科大机械人比赛代表队击败六家本地大专院校共九组参赛队伍,在全港大专生机械人大赛2015中胜出。自2011年起,科大在该项比赛已连续第五年夺魁。 今年的比赛主题为「羽毛球争霸战」,鼓励大专生设计和动手组装机械人,亲身体验机械人工程。 科大计算机科学系学生兼队长区竣铭表示,「胜出大赛殊不容易。两组科大队伍共29名成员每日花上三小时练习及改良设计,使机械人动作更灵活流畅和精准无误。」 科大队伍将代表香港出赛,参加在8月于印尼举行的国际比赛亚太广播联盟机械人大赛 2015。 除了在机械人大赛中取得丰硕成果外,科大遥控水底机械人小队在6月底于加拿大举行的国际水底遥控载具大赛中亦勇夺四项殊荣。四个奖项当中包括Explorer Class组别第三名以及「Sharkpedo Award」,以表扬团队的创新和原创性。是项比赛吸引了来先十个国家或地区共26组精英队伍参与,包括普渡大学、俄罗斯海洋国立大学、华盛顿大学及纽芬兰纪念大学。 科大遥控水底机械人小队为这个国际赛事特别建造水底机械人,机械人能够在水底进行多达25项任务,包括检查和修复海底输油管、协助离岸油田生产及在巨浪的海底环境下维修。
新闻
教育, 研究
香港科技大学「本科生研究计划」踏入十周年
香港科技大学的「本科生研究计划」(UROP) 成立十周年,一直致力为本科生缔造研究氛围,启发他们发掘自己专长及兴趣所在,及早计划未来。 UROP计划于2005年创立,科大是首间让本科生于教授带领下参与科研的本地院校。过往十年,UROP的规模及影响力不断提升,参与计划的同学由最初的70位,逐步增至2013-14年的370位,同期参与的教授人数亦增加四倍至148人。 创立UROP的协理副校长及学务长谭嘉因教授,对计划多年来惠泽学生感到欣喜﹕「UROP的成功印证本科生有能力就研究提出原创性的想法,并作出重要的贡献。很多UROP学生年纪轻轻便已于权威性的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或获邀到国际会议作演讲,更有不少同学于毕业后获发奖学金到世界顶尖学府继续升学。」 计划原为一个暑期课程,随后因受欢迎程度日增,终于2010年转化为一系列学分课程。去年,UROP新增第四个学科,令报读学生可以连续四个学期持续参与研究工作。UROP目前共有250个研究项目,分布包括科学、工程、商业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等不同范畴。 身兼UROP总监的社会科学部易霭仪教授表示,让年轻学生接触科研,有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未来路向,是否希望继续学术发展,易教授称﹕「UROP充分展现了教学与研究融合的独特性,作为教授的年轻合作伙伴,学生主动提出研究课题,寻找解决办法,这有助同学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 为进一步丰富本科生的研究经验,UROP自2012年起伙拍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及欧洲核子研究组织推出「国际本科生研究计划」(IROP),让本科生尝试于不同环境及文化下进行研究。有科大生曾于这些顶尖院校及研究机构交流期间,作出重要的研究发现。 传媒查询:
新闻
创新, 研究及科技, 跨学科
香港科技大学举办第五届100万元创业计划大赛鼓励创业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举办第五届100万元创业计划大赛,推动创业文化及发掘拥有最佳商业前景的方案,成功创造一个实践创新科技商业概念的平台。获胜队伍可以利用奖金自组公司,或继续进行具商业价值的创新研发项目。 今年有超过一百支队伍参加比赛,每支队伍最少有一位科大学生、教职员或校友。国际评审团由企业领袖、专业投资者、以及有创业经验的学术界人士组成,选出16支优秀队伍晋身决赛。 今年的「校长特设卓越表现奖」由四名科大学生组成的Parle夺得,获奖金达港币30万元,而亚军及季军分别为NanoPrint及NovaMatrix。 Parle研发的程式能让用家在不同网站,就个别的内容进行讨论或留言,程式并会为用家搜寻他们感兴趣的资料,队伍同时获得学生奖及最佳报告奖;NanoPrint利用崭新的纳米铜浆技术,能够快捷、便宜地打印出柔性电路板,较现有的方法更环保,队伍同时获得90秒推广奖;NovoMatrix开发全球首创的可注射凝胶,有助蛋白质药物缓慢释放,预料可用于治疗眼疾如黄斑病变及糖尿眼,队伍同时获颁创新奖。 另一支表现优异的队伍Dream High,研发用于电能储存设备的智能中央控制器,能够帮助系统减低耗电和成本,并延长电池寿命,获颁商品展示奖。 大学今年首次邀请香港以外的伙伴院校派队伍参赛,并特设一个新奖项,令比赛更国际化,同时促进了大学与国际社会间的互动交流。 科大创业中心主任李汉强博士表示:「我们很高兴今年设立了一个新奖项,让来自世界各地的队伍能够参与创业比赛其中。我们下一步将联系业界,期望这个比赛进一步成为紧密连接学生、创业家、投资者及机构赞助人的平台。 」 是次比赛获得多间机构赞助,包括瑞安集团、Morris S Smith Foundation、Larry Franklin Trustee、TiE Hong Kong、信报与南华早报的Education Post。 科大2015年100万元创业计划大赛详情请参阅:http://onemilliondollar.ust.hk/。 传媒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