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研究與創新

科大團隊於鋰離子電池回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促進關鍵金屬回收與減碳轉型

以低碳創新驅動循環電池經濟

2025-07-28
09 產業、創新和基礎設施
11 可持續城市及社區
12 負責任消費與生產
17 促進目標實現的伙伴關係
鋁經摩擦驅動滲入鎳–鈷–錳陰極晶體:於鋰離子電池回收過程中的機械拆解階段,殘留的鋁箔會因摩擦接觸而滲入鎳–鈷–錳活性材料。這種原子尺度的鋁滲入現象會改變陰極材料的晶體結構,並在多種金屬提取體系中(包括酸性體系、氨基體系及深共熔溶劑)抑制具價值金屬(鎳、鈷、錳)的溶出反應。

鋁經摩擦驅動滲入鎳–鈷–錳陰極晶體:於鋰離子電池回收過程中的機械拆解階段,殘留的鋁箔會因摩擦接觸而滲入鎳–鈷–錳活性材料。這種原子尺度的鋁滲入現象會改變陰極材料的晶體結構,並在多種金屬提取體系中(包括酸性體系、氨基體系及深共熔溶劑)抑制具價值金屬(鎳、鈷、錳)的溶出反應。

報廢鋰離子電池中碳鍵與氧鍵的同步活化機制:科大團隊利用陽極材料中的石墨,促進界面碳–氧鍵的活化,從而加速鎳–鈷–錳陰極材料的熱分解過程,且分解溫度大幅降低。此舉有助於高效回收碳酸鋰(Li₂CO₃)與過渡金屬氧化物(鎳、鈷、錳),實現封閉式循環回收。

報廢鋰離子電池中碳鍵與氧鍵的同步活化機制:科大團隊利用陽極材料中的石墨,促進界面碳–氧鍵的活化,從而加速鎳–鈷–錳陰極材料的熱分解過程,且分解溫度大幅降低。此舉有助於高效回收碳酸鋰(Li₂CO₃)與過渡金屬氧化物(鎳、鈷、錳),實現封閉式循環回收。

曾超華教授(右)與其研究夥伴、來自韓國高麗大學的 Yong-Sik OK 教授(左)於2025年6月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行的「電池回收國際會議暨博覽會」合影。會議展示新一代電池回收技術的尖端創新,特別聚焦於關鍵金屬回收與資源循環。

曾超華教授(右)與其研究夥伴、來自韓國高麗大學的 Yong-Sik OK 教授(左)於2025年6月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行的「電池回收國際會議暨博覽會」合影。會議展示新一代電池回收技術的尖端創新,特別聚焦於關鍵金屬回收與資源循環。

曾超華教授(右二)於「電池回收國際會議暨博覽會」與 Yong-Sik OK 教授(左二)及國際合作夥伴合影。該博覽會為全球專家提供一個交流平台,共同探討可擴展、可持續發展的電池回收技術與策略。

曾超華教授(右二)於「電池回收國際會議暨博覽會」與 Yong-Sik OK 教授(左二)及國際合作夥伴合影。該博覽會為全球專家提供一個交流平台,共同探討可擴展、可持續發展的電池回收技術與策略。

曾超華教授的研究獲選為《先進科學》期刊(2025年6月,第12卷21期)的封底論文。

曾超華教授的研究獲選為《先進科學》期刊(2025年6月,第12卷21期)的封底論文。

鋰離子電池廣泛應用於消費電子產品、電動車及可再生能源儲能系統,其高效回收對於資源循環再用及減碳至關重要。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曾超華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揭示一種原子級的新機制,闡明阻礙鋰離子電池高效回收的關鍵因素。這項突破不僅挑戰長久以來的假設,亦為更潔淨、高效的鋰離子電池金屬回收技術奠定科學基礎。

透過先進表徵技術與第一性原理模擬,研究團隊發現,在鋰離子電池回收過程中,機械拆解階段所產生的鋁雜質會滲入鎳–鈷–錳陰極材料晶體,誘發其內部化學結構重組。此過程會形成超穩定的鋁–氧鍵,將具價值的金屬元素——鎳、鈷、錳——密緊束縛於陰極晶體,抑制這它們的可溶性,從而導致在回收過程,尤其是在常用於水冶金技術的酸性溶劑中,這些金屬難以有效釋出與提取。

被忽略的雜質、潛藏的影響力:鋁成為回收障礙的關鍵機理因子

過去數十年,鋁一直被視為報廢鋰離子電池中的操作性雜質,從未受到重視;然而,科大團隊的研究顯示,鋁實際上是導致回收效率下降的重要機理性干擾源。在電池回收的機械拆解過程中,鋁箔殘留物會因摩擦接觸而滲入鎳–鈷–錳陰極晶體。它們表面看似微不足道,卻實際上改變了陰極晶體的內部結構。

團隊利用高解析度顯微技術與密度泛函理論模擬證實,鋁原子會選擇性地取代晶格中的鈷元素,形成高度穩定的鋁–氧鍵,這些鍵固定了晶格中的氧,使鎳、鈷、錳這些具價值金屬在後續浸出過程中難以釋出,進一步降低回收效率。

曾教授指出:「我們的研究結果證明,即使是極微量的鋁污染,也足以顯著改變鎳、鈷、錳材料於回收體系中的表現。這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從電池到電池』的回收鏈中,應如何有效地管理雜質的傳輸機制。」

研究進一步指出,溶劑種類會影響鋁的反應。例如:鋁在甲酸中會抑制金屬釋出;在氨水中則促進金屬釋出;而在深共熔溶劑中,則表現出複雜的混合效應。這些差異正正突顯出精密化學設計工藝在回收過程的重要性。

建構低碳循環電池的未來藍圖

上述發現為應對鋰離子電池回收的兩大瓶頸——雜質干擾與高能耗問題——勾勒出清晰藍圖。結合精準的雜質分析與智能分解策略,研究成果為業界與政策制定者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加速推動可持續電池回收技術的轉化應用。

曾教授表示:「我們不僅是在解決當前的問題,更是在重新定義甚麼是真正氣候友善、高效的電池回收方式。」

這些創新發現亦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保持一致,特別是「負責任消費與生產」、「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與「氣候行動」等目標。

國際合作 落地轉化

科大的電池回收研究正積極從實驗室轉化至產業應用。曾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以「Dissolution of Spent Lithium-Ion Battery Cathode Materials: Overlooked Significance of Aluminum Impurities」為題最近發表於《先進科學》(2025年6月,第12卷21期),並獲選為該期的封底亮點。

論文合著者包括曾教授及其團隊成員——博士生張鈺瑩、兩位前博士後研究員劉康博士(現為青島理工大學教授)和王萌萌博士(現為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百人計劃研究員),以及來自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合作夥伴。

關於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https://www.hkust.edu.hk/zh-hant) 是國際知名的大學,致力推動創新教學、卓越研究及具影響力的知識轉移。科大著重為學生提供全面及跨學科的教學,於《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年輕大學排名榜2024》中排行第三,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學影響力排名2025》中全球排第19、全港第一。另有 13 個科目躋身《2025 年 QS 世界大學學科排名》全球50強,其中「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學科全球排名第17位,蟬聯本地大學之冠。此外,科大在全球大學就業能力排名中,一直位處全球首30名以內,反映畢業生極具競爭力。在研究及創業創新方面,逾八成的科大研究,於香港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最新的「2020研究評審工作」被評為「國際卓越」或「世界領先」水平。直至2025年5月,科大成員共創立了逾1,800間至今活躍的初創公司,當中包括10間獨角獸企業和17間成功退場的公司(上市集資或被併購)。

註冊收取我們的最新消息

了解香港科技大學的最新動態、活動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