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Filters
2025

新聞
香港科大團隊發現GHR新模體 破解植物基因精準調控機制(只供英文版本)
MicroRNAs (miRNAs) are tiny RNA molecules that regulate gene expression by controlling messenger RNAs (mRNAs) and are critical for various biological processes, including development, stress responses, and epigenetic regulation. In plants, the enzyme DICER-LIKE 1 (DCL1) processes miRNA precursors into mature miRNAs, and mutations in DCL1 can lead to developmental issues like delayed flowering and abnormal leaves, making its precision essential for plant growth. A research team led by Prof. NGUYEN Tuan Anh from the Division of Life Science at HKUST has recently made significant strides in understanding miRNA biogenesis by developing a groundbreaking massively parallel dicing assay to investigate human DICER, which functions similarly to plant DCL1.

Stories
靜音飛行:香港科大引領無人機實現低噪安全新未來
無人機和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正掀起科技熱潮,物流配送與緊急醫療救援將更為快捷,並為空中公共服務帶來更高效率,前景無限。然而,隨着這些新興技術迅速發展,仍需跨越兩大挑戰:噪音污染和公眾安全。無人機與eVTOL在低空操作時不僅會產生噪音,在微氣象及建築風場環境中更要面對飛行安全的考驗。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太古航天工程學教授張欣教授和周朋教授正領導研究團隊致力解決這些難題,他們將最尖端的航空航天工程研究與實際解決方案結合,推動無人機和eVTOL和諧地融入城市生活。
張教授說︰「無人機逐漸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必須正視和解決噪音與飛行安全的問題,才能贏得公眾信任。我們的目標是讓無人機真正『入屋』,成為都市生活的好幫手。」
噪音及安全為關鍵挑戰
無人機與eVTOL雖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低空飛行的挑戰也不容忽視。它們產生的聲響可能為公眾帶來滋擾,當某地方的無人機飛行量增加一倍,噪音水平將會提高約三分貝,足以影響居民的生活質素。
另一個關鍵考量是安全因素,無人機穿梭於高樓林立的城市,需要面對難以預測的陣風及湍流,這些因素不僅增加飛行的不穩定性,更會擴大噪音排放。
周教授指出︰「城市環境複雜多變,風險更高,公眾期望我們能做到萬無一失。」
此外,目前針對無人機噪音與安全的領域仍面對多重挑戰,包括相關的指引、法規和認證標準仍相當缺乏。有見及此,科大團隊正以創新研究和解決方案填補這些缺口。

新聞
香港科大研發SmartCare智能醫療平台 推廣以病人為本的診療體驗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最近於校園醫療中心推出由科大科研團隊研發的人工智能醫療平台 - SmartCare系統,旨在革新醫療服務流程,提升從分流至就診全流程的患者體驗。這項先導計劃為期六個月,冀為超過1.5萬名學生及教職員等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SmartCare由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暨Smart Lab主任陳浩教授研發,此系統建基於早前由科大研發、全球最大型的醫學界多模態語言模型MedDr 發展而成,以簡化臨床治理流程、改善醫患溝通及支援醫學教育為三大核心目標。系統具備多語音實時轉換功能,並能自動生成醫療紀錄,更能將整個病人的診症流程,包括診前、診中及診後跟進的資料整合至同一平台,有望減輕醫護人員的行政負擔,讓醫生更專注於照顧病人。系統更設有「虛擬患者」的功能,可提供模擬診症諮詢和即時AI反饋,日後有望可應用至醫學教育,這項模塊正在申請專利。
作為一站式的AI醫療平台,SmartCare的重點功能涵蓋:

新聞
香港科大團隊於鋰離子電池回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促進關鍵金屬回收與減碳轉型
鋰離子電池廣泛應用於消費電子產品、電動車及可再生能源儲能系統,其高效回收對於資源循環再用及減碳至關重要。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曾超華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揭示一種原子級的新機制,闡明阻礙鋰離子電池高效回收的關鍵因素。這項突破不僅挑戰長久以來的假設,亦為更潔淨、高效的鋰離子電池金屬回收技術奠定科學基礎。
透過先進表徵技術與第一性原理模擬,研究團隊發現,在鋰離子電池回收過程中,機械拆解階段所產生的鋁雜質會滲入鎳–鈷–錳陰極材料晶體,誘發其內部化學結構重組。此過程會形成超穩定的鋁–氧鍵,將具價值的金屬元素——鎳、鈷、錳——密緊束縛於陰極晶體,抑制這它們的可溶性,從而導致在回收過程,尤其是在常用於水冶金技術的酸性溶劑中,這些金屬難以有效釋出與提取。
被忽略的雜質、潛藏的影響力:鋁成為回收障礙的關鍵機理因子
過去數十年,鋁一直被視為報廢鋰離子電池中的操作性雜質,從未受到重視;然而,科大團隊的研究顯示,鋁實際上是導致回收效率下降的重要機理性干擾源。在電池回收的機械拆解過程中,鋁箔殘留物會因摩擦接觸而滲入鎳–鈷–錳陰極晶體。它們表面看似微不足道,卻實際上改變了陰極晶體的內部結構。
團隊利用高解析度顯微技術與密度泛函理論模擬證實,鋁原子會選擇性地取代晶格中的鈷元素,形成高度穩定的鋁–氧鍵,這些鍵固定了晶格中的氧,使鎳、鈷、錳這些具價值金屬在後續浸出過程中難以釋出,進一步降低回收效率。
曾教授指出:「我們的研究結果證明,即使是極微量的鋁污染,也足以顯著改變鎳、鈷、錳材料於回收體系中的表現。這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從電池到電池』的回收鏈中,應如何有效地管理雜質的傳輸機制。」

新聞
香港科大夥美國及瑞士頂尖學府提出創新策略 重塑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的研究團隊最近提出了一種生物啟發的綜合多尺度設計策略,以應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商業化面臨的關鍵挑戰——長期運行的穩定性。這些受自然界啟發的設計策略旨在提高太陽能技術的效率、韌性以及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該方法側重於從生物結構中汲取靈感,旨在創造出更能抵禦環境壓力且適合長期使用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因其低溫、基於溶液的製造工藝而具備優勢,能有效降低太陽能成本。然而,它們的商業可行性受到多種穩定性問題的制約,包括器件界面附著力不足、材料本身力學脆弱性以及對環境壓力(如熱、濕度、紫外線)的敏感性。這些降解過程發生在從皮米到厘米的不同尺度上,而多尺度結構因素對最終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穩定性和性能有著顯著影響。
通過自然的視角重新思考太陽能電池設計
為了應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面臨的挑戰,科大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的副教授、能源研究院副院長周圓圓教授及其研究團隊,聯同來自美國及瑞士頂尖學府的研究夥伴,提出了借鑒生物系統的解決方案。他們認為,自然界中存在的分層功能結構,例如葉子的結構,可以啟發高效、低成本、韌性強且能適應環境變化的太陽能技術的發展。
多尺度生物啟發策略
他們的綜合策略涵蓋多個層面:
新聞
香港科大研發新型AI醫學影像技術 大幅降低99%輻射量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研究團隊研發出一項突破性的人工智能(AI)技術,只需利用極少量X光影像,即可精準建構立體三維(3D)骨骼與器官影像模型,與原先需進行電腦掃描(CT 掃描)的程序相比,有助病人減少接收99%輻射量。新技術不但能加強保障病人安全,更可大幅減省醫療成本及輪候CT 掃描的時間,其應用層面涵蓋術前規劃、手術即時成像及定制植入物等領域。科大團隊現正與不同行業夥伴,包括醫療3D打印廠商科能三維技術(醫療)有限公司(科能三維)合作,計劃將此技術推展至公營醫院。
CT掃描是常見的醫學影像工具,用於醫療診斷、指導手術程序和製作3D骨科與解剖模型以處理畸形、骨折及腫瘤等複雜病況。然而,CT掃描會令患者暴露於高劑量輻射,尤其不利於兒童、孕婦及需要頻繁接受檢查的長者。
科大突破性3D成像技術:更安全、快速、具成本效益的新方案
不過,由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兼醫學成像與影像分析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小萌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所開發的一套創新AI模型,現只需極少量X光影像(相當於CT掃描百分之一或更低的X光掃瞄次數),便可建構出3D骨骼與內臟圖像,大幅降低病人接收的輻射量達99%。新技術的優勢包括:

新聞
科大研新一代QRLEDs 耀眼色彩革新智能手機與電視顯示屏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研究團隊突破顯示技術瓶頸,成功研發出全球最光亮、最節能的量子棒發光二極體(QRLED)。這款新世代QRLED,在色域三角形頂端的深綠區域展現出高亮度綠光,呈現前所未有的色彩精準度及色域範圍,更比以往型號的亮度提升3倍及更長壽命,能為智能手機、電視及擴增實境設備(AR/VR)帶來更節能及栩栩如生的視覺體驗。
發光二極體(LED)在過去數十年已廣泛應用於電子產品。隨著量子材料技術日新月異,量子點發光二極體(QLED)與量子棒發光二極體(QRLED)亦急速發展。與傳統LED相比,它們發射頻寬較窄,能釋放出更高純度色彩,而其中QRLED具有較高的光取出效率。然而,QRLED發展仍存在諸多限制,例如是在綠色發光效能不及QLED,這是受制於電荷注入效率低,以及界面處電子洩漏,再加上在納米晶體上有厚實的絕緣殼層與長鏈有機配體(附著在納米棒表面的分子)等結構性障礙,阻礙電荷傳輸及穩定性。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由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副教授Abhishek K. SRIVASTAVA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款創新的綠色發光量子棒,其特點是採用特製的核—梯度合金結構,大大削薄納米晶體上的絕緣殼層,此設計有助在最亮的綠光波長(515 - 525 納米)也能呈現色彩三角形中的深綠區域,將顯示色域擴展至極致。團隊設計出均勻、光滑、較短的量子棒形狀,使其薄膜外殼能減少空隙緊密地排列。團隊還設計了更短的有機配體及雙層空穴傳輸層,改善了電荷平衡並抑制電子洩漏,大幅提高元件效率與穩定性。
作為論文的通訊作者,Srivastava教授解釋道:「在這項研究中,我們精確地設計量子棒的成分、形態、形狀和配體結構,並重組器件的空穴傳輸層,最終成功開發出高效率、高亮度的綠色發光QRLED。」
此項創新發明在以下各方面均表現卓越:

新聞
科大發布新一代互動海洋環境影像化平台WavyOcean 2.0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宣布推出沉浸式區域地球影像化孿生平台WavyOcean 2.0。 該平台深度融合數字技術與地球系統研究創新成果,為粵港澳大灣區及中國沿海區域打造首面「數字動態鏡像」。 是次全面升級後,平台不僅提供最新的海洋環流、海洋生態、大氣環境數據及陸地流域的河流和污染物分佈,更配備全方位數據分析工具與沉浸影像化交互功能。
全方位數據平台 賦能海洋研究與政策制訂
這個由海洋科學系主任兼講座教授甘劍平教授領導團隊開發的WavyOcean2.0,以其生動的影像化呈現面向各個社會群體。系統有效推動海洋研究的同時,亦可為政策制定者提供精準數據支援,助力平衡海洋保育與社會發展。
甘教授表示:「WavyOcean 2.0的升級推出,讓我們對複雜多變的海洋環境及區域海-陸-氣地球系統的診斷和理解向前邁出了一大步。我們團隊通過整合多源數據,並結合新穎的沉浸式展示技術,讓此平台不僅能拓闊科學探索領域的邊界,更為海洋經濟、生態保護、政策制定以及公眾服務等提供具體的圖像、視頻、分析和數據支援。」
海洋影像化的創新突破
具體而言,WavyOcean2.0 融合地球模擬器、地理資訊系統(GIS)、建築信息模擬(BIM)及數位孿生技術,結合專業統計算法,為用戶提供海、陸、空全方位的基礎數據支撑,可高效靈活地進行資料檢視、變數分析和結果呈現,為解析大灣區區域地球系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提供強勁助力。其三項最大的創新突破為:
1. 全域貫通:首度實現「海-陸-氣」三維耦合建模
覆蓋近海環流、生物地球化學迴圈、珠江河盆陸面過程,珠江流域徑流演變、大氣降水等全鏈條場景, 突破傳統模型中海-陸-氣要素割裂的局限,構建起跨尺度、全要素的動態區域地球耦合體系;
2. 虛擬空間自由穿梭:首推三維沉浸式交互體驗
支援從宏觀視角俯瞰灣區海洋、大氣環流動態、透視珠江徑流脈絡,到微觀層面深入解析變數演變、聯動陸-海-氣系統,實現多維度自由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