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聞
科大成立馮諾依曼研究院 領航人工智能創新
為響應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全力發展人工智能(AI)為關鍵產業的策略,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正式成立馮諾依曼研究院(Von Neumann Institute),整合具身智能、生成式AI及先進超級運算等技術,推動跨學科協作,促進新質生產力,以迎接AI世代。
馮諾依曼研究院以著名電腦科學家、人稱「電腦之父」的約翰·馮·諾依曼命名,其開創的「馮諾伊曼架構」,對當今的AI演算法影響深遠。研究院將由計算機視覺與AI領域知名專家、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兼獨角獸企業思謀集團創始人賈佳亞教授領導,憑藉科大在AI領域的堅實基礎,以及賈教授廣泛的產業網絡,研究院將致力於構建完整的AI生態系統,加強產學研合作,並通過中學拓展計劃,培育新一代AI人才。
Vonnex機械人展現AI突破
出席研究院開幕禮的主禮嘉賓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匈牙利駐香港總領事柯泰安 (Dr. Pál Kertész) 、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港投公司)行政總裁陳家齊,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校長葉玉如教授以及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等。其中,賈教授團隊研發的AI機械人Vonnex更參與揭幕儀式,展現了其流暢的操作與多模態感知系統,並能同時處理視覺、觸覺和聲音等資訊,彰顯機械人技術的潛能。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致開幕辭中表示:「特區政府相信人工智能蘊藏巨大的潛力。我們的目標是通過『AI+』策略,將AI融入各行各業。馮諾依曼研究院匯聚了科大、思謀集團及港投公司等多方人才與資源,集合卓越的學術水平、堅實的基礎研究、豐富的業界經驗,更擁有龐大的企業與投資者網絡。我們期望研究院能成為開拓AI應用場景與推動研究成果商業化的平台,為香港不斷發展的創科生態系統以及人工智能領域的進步作出貢獻。」
港投公司行政總裁陳家齊致辭時說:「港投公司作為代表特區政府的『耐心資本』,通過支持尖端技術產業化,推動被投企業參與香港的AI研究和落地轉化。思謀集團與科大成立研究院,實踐了與港投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的承諾,包括與香港高校在產學研合作,培育人才。我期望研究院透過探索AI創新與應用,孵化並培育更多獨角獸,構建更完善的AI生態圈。」

新聞
質量領域「諾貝爾」:科大宗福季教授榮膺2025年休哈特獎章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業工程及決策分析學系講座教授、科大(廣州)數據科學與分析學域及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講座教授宗福季,近日榮獲2025年美國質量學會(ASQ)「休哈特獎章」(Shewhart Medal)。 該獎項被譽為「質量領域諾貝爾獎」,以表彰宗教授在統計過程控制、先進技術及學術領導力方面開創性的貢獻。自1948年該獎項設立以來,宗教授是極少數獲此殊榮的中國學者之一。
「休哈特獎章」,以統計質量控制之父沃爾特‧A‧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命名,旨在表彰在現代質量控制與改進領域中作出卓越技術貢獻和具有領導能力的學術翹楚。宗教授於2025年5月4日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舉行的2025年美國質量協會(ASQ)質量與改進世界大會上獲頒此榮譽。大會頒獎詞高度評價其「在統計過程控制先進技術的開創性貢獻,大幅提升企業界工業系統質量,並展現了卓越的學術領導力及人才培養的影響力。」
卓越傳承
「休哈特獎章」歷屆得主包括W. Edwards Deming、George Box、Stuart Hunter、John Tukey、石川馨及田口玄一等多位質量領域的開創者和領軍人物。此次獲獎彰顯了宗教授在質量工程領域和工業大數據分析方面的重大貢獻及影響力。
感謝與願景
在獲獎感言中,宗教授對他的導師、合作夥伴及學生們深表感謝:「我深感榮幸能夠獲得聲望昭著的休哈特獎章。我要向 Jan Shi、Jeff Wu、Greg Watson、Ken Case 及 Dennis Lin 表達衷心的謝意,感謝他們的提名以及在我的學術事業中對我的殷切指導。我還要感謝科大質量與數據分析實驗室(QLab)及科大(廣州)工業信息與智能研究所(Triple-i)提供的寶貴研究支援。最後,我向我所有的前學生所做的重大貢獻表示誠摯的欣賞;我很榮幸看到他們致力於推進品質控制研究和實踐,創造了傑出的事業。」
質量與數據分析的領航者

新聞
從「層壓板」獲取靈感:科大與理大研究團隊首創「層壓」界面結構 推進鈣鈦礦光伏技術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合作研究團隊首創一種層壓形貌的界面微結構,可進一步提高反式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器件的穩定性和光電轉換效率。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因高效率、低成本以及器件美學方面的獨特優勢,在電網電力、便攜電源和太空光伏等應用場景均展示出取代傳統硅電池的巨大潛力。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基本器件結構分為正式與反式兩種。其中反式器件因各層電子材料比正式器件較為穩定,從而展現出更好的應用前景。儘管如此,反式器件仍然存在較多的界面科學問題,特別是富勒烯基電子傳輸層與鈣鈦礦表面形成的界面處缺陷富集,是影響器件性能與穩定性的重要因素。
科大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副教授與能源研究院副院長周圓圓教授團隊致力於從獨特的結構視角開展基礎科學導向的鈣鈦礦光電器件研究。透過與理大應用物理學系的蔡嵩驊教授團隊的合作,團隊發現通過在鈣鈦礦薄膜表面空間均勻地形成一種「分子鈍化層-富勒烯衍生物層-二維鈣鈦礦層」的類「三合板」的層壓結構,可有效降低界面缺陷密度、改善能級匹配度,從而提高了鈣鈦礦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並大幅度提高界面在濕熱環境以及光照運行下的耐久性。
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科大博士後研究員郭鵬飛博士說:「我們將復合材料概念導入到光電器件的界面設計,這使得新型界面中每層產生協同效應,帶來了傳統界面工程所無法實現的效果。」
該研究工作的主要通訊作者周圓圓教授補充道:「鈣鈦礦是一種軟晶格材料。我們可在這類材料裡創造傳統材料難以實現的微結構特徵。我們正在盡一切努力來理解這些微結構在納米乃至原子尺度的形成與作用機制,開展基礎理解導向的器件創新。」
該團隊的合作研究成果已在合成科學領域的頂尖學術期刊 《自然-合成》(Nature Synthesis)發表,論文題為「Synthesis of a Lattice-Resolved Laminate-Structured Perovskite Heterointerface」。

新聞
邁向零碳:科大公布減碳藍圖 創本地大學先河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宣布推出《淨零排放行動計劃》(行動計劃),此為香港高等教育界中,首份採用多管齊下策略的綜合行動綱領,旨在推動於2045年前實現淨零排放的願景。科大將利用可再生能源所帶來的發電收益,共投放3,000萬港元資金,進一步推動減碳研究,並於校園應用各項創新減碳方案。
經過廣泛諮詢後,科大訂立進取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包括在2035年減少50%溫室氣體排放,並於2045年實現全面淨零排放1。事實上,科大自2014年推出首份可持續發展總體規劃以來,已成功減少34%的溫室氣體排放,為是次推出的《行動計劃》奠下成功的基礎。
科大《行動計劃》最重要一環,乃推出《淨零建築標準》,為所有新建和翻新建築訂立嚴格設計和運營指引,相關規定更超越香港最高的綠色建築認證要求。其中,預計於2025年落成的李家誠創科大樓將成為本港隱含碳最低的建築之一,每平方米二氧化碳排放當量低於500公斤,較香港綠色建築議會的非住宅建築基準低30%。2
此外,科大承諾在未來八年投放3,000萬港元,以「生活實驗室」模式,於校園內應用嶄新減碳意念與方案。這筆資金有部分來自大學參與「上網電價」計劃所帶來的收入,科大校園設有2.5兆瓦太陽能光伏系統,為本港大専院校最大規模的同類型發電系統。
科大副校長(行政)譚嘉因教授表示:「面對氣候變化議題,各大學均需展現其領袖風範,為此重要議題貢獻力量。科大的《淨零排放行動計劃》涵蓋大學運作的不同層面,正正彰顯了科大上下一心,致力以創新思維應對氣候變化。我們期望,透過訂立更具挑戰性的減碳計劃,不僅體現科大對推動創新落地方案的決心,還可激發合作夥伴、業界及政府對此議題作出更深入的討論,攜手應對此一挑戰。」
科大可持續發展及零碳辦公室處長梁啓明博士補充說:「要推動實現淨零排放,必須清晰的策略、目標及時間表。科大將會定期檢討各項措施的進度,不斷完善《行動計劃》的內容,回應最新的發展需要。市面上許多實現淨零排放的相關技術仍屬開發階段,科大將會勇於嘗試,於校園內試行不同的創新方案,推動《行動計劃》成功落實。」

新聞
磁學新時代:科大最新研究為自旋電子學和谷電子學應用帶來新方向
近年來國際科研界廣泛關注交錯磁體(Altermagnets),研究其如何不依賴淨磁矩或自旋軌道耦合作用(SOC)而實現自旋劈裂。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物理系劉軍偉教授團隊與其他研究團隊,最近在《Nature Physics》*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首次在實驗中測量到具有二維層狀特性的室溫交錯磁體,並驗證了劉教授於2021年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理論預測。長久以來,如何實現以及進一步控制自旋極化態,從而存儲和調控資訊,是自旋電子學的一個重要問題。傳統方式是通過自旋與軌道、自旋與局域磁矩的相互作用,實現自旋極化,前者對應著自旋軌道耦合效應產生的自旋劈裂,如Rashba-Dresselhaus效應,而後者對應著鐵磁中的Zeeman劈裂。劉教授亦與多個國際研究團隊相繼在理論上提出了一種新的自旋劈裂理論——在旋轉、鏡面等晶體對稱性聯繫不同磁子格的反鐵磁中,會產生來自於反鐵磁交換相互作用導致的自旋劈裂,並且具有特殊的晶格對稱性配對的自旋-能谷鎖定(CSVL)。這類自旋劈裂不依賴於淨磁矩或者自旋軌道耦合作用,從而兼備鐵磁和反鐵磁體的優點以及較長的自旋弛豫時間等特點,而具備此類特殊劈裂的反鐵磁體後續也被統稱為交錯磁體(altermagnet)。交錯磁體的發現更入選了《Science》2024年度十大科學突破。

新聞
製造業的危與機: 科大發布2025年第二季度中國PMI預測
隨著關稅戰升級,全球經濟受壓,為製造業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利豐供應鏈研究院在最新發布的《中國製造業季度報告》指出,儘管在中美貿易衝突影響下,中國第二季度製造業生產預計將放緩,但中國製造商已做好充分準備應對挑戰,並強調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難以輕易被取代。
根據報告顯示,中國製造業於2025年第一季度呈現復甦趨勢,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自2月起持續處於50以上的擴張區間。然而,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145%額外關稅(部分商品豁免)後,製造業面臨重大挑戰。在此情況下,研究團隊預估此輪關稅措施加上全球經濟放緩,將對中國出口及製造業產出構成負面影響。尤其預計中國對美出口將出現顯著下滑,2025年第二季度整體出口可能會呈現雙位數跌幅。受此影響,中國工業生產增長料於第二季度明顯放緩, PMI預跌破50榮枯線,進入收縮區間。
報告進一步指出,中小企業(SMEs)預料將首當其衝受壓,因為相較於大型企業,這類公司通常對出口貿易的依存度更高。儘管報告認為中國政府可能會於未來數月內加大針對性政策支持力度,但相信仍需一段時間,方能展現相關措施的實質成效。

新聞
從激光到電池:科大研發突破性單步激光打印技術 革新鋰硫電池製造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綜合系統與設計學部助理教授李桂君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一種創新性的單步激光打印技術,可顯著提升鋰硫電池的製造效率。該技術通過納秒級激光誘導轉印工藝,將傳統製造中耗時冗長的活性材料合成與正極製備步驟整合為一步完成,為可打印電化學儲能器件的工業化生產開闢了全新路徑。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鋰硫電池因其硫正極的高理論能量密度,有望取代現有的商用鋰離子電池。為保證硫化物的快速轉化,這些正極通常由活性材料、宿主材料(或催化劑)和導電材料組成。然而,宿主材料的製備和硫正極的組裝往往涉及複雜、多步驟且高耗時的過程,需要在不同溫度和條件下進行,這將引起工業量產中效率和成本方面的憂慮。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創新的單步激光打印技術,用於快速製造集成化硫正極。在高通量激光脈衝輻照過程中,前驅體材料被激活,產生顆粒射流,其中包括原位合成的埃洛石基雜化納米管(宿主材料)、硫化物(活性材料)和葡萄糖衍生的多孔碳(導電組分)。這些混合物被打印到碳纖維襯底上,形成集成化硫正極。值得注意的是,激光打印的硫正極在紐扣式和軟包式鋰硫電池中均表現出卓越的電化學性能。
李桂君教授表示:「傳統離子電池的正極/負極製造過程通常包括活性材料的合成(有些情況下需要與宿主材料/催化劑複合)、複合漿料的製備以及正極/負極的組裝。 由於不同材料具有差異較大的物理特性,這些步驟通常需要在不同溫度和條件下單獨進行。因此,整個過程可能需要耗費數十小時甚至數天。」
因此,團隊另闢蹊徑提出了全新的解決方案。李教授補充道:「我們新開發的激光誘導轉印技術可將這些過程整合為一步,且物質轉化速度可達到納秒級。僅使用單束激光,打印速度就可達約2平方厘米每分鐘。 一個75×45平方毫米的硫正極可在20分鐘內打印完成,並在組裝成鋰硫軟包電池後,為小型螢幕供電數小時。」

新聞
科大率先試用首個港產AI大模型HKGAI V1 推動教育創新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師生由即日起,可率先免費試用由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HKGAI)開發、本港首個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大語言模型(LLM)HKGAI V1。該模型早前已率先獲多個政府部門的公務員試用,是次進一步開放予科大師生,使科大成為全港首家試用此模型的學府,標誌着大學在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同時釋放教學無限潛能,有利推動更多創新意念、研究協作及負責任的AI應用實踐。
HKGAI V1是香港首個基於DeepSeek模型進行全參數微調的本地生成式AI模型,由科大牽頭的跨校合作研究中心HKGAI開發,並獲香港特區政府「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資助。 HKGAI V1支援粵語、普通話及英語,並特別為香港文化及語言環境度身訂造,不僅能媲美國際頂尖語言模型,更在本地化的應用場景中表現卓越,兼具安全性與語境適切性。
在科大試行期間,HKGAI V1聊天機械人將有助提升教學體驗,例如:可促進更多課堂討論;藉著了解推理過程增強邏輯思維;或成為人類的協作工具等。隨著HKGAI V1逐步開放及普及,將可大大擴闊教學中的AI應用,使AI 不但是人類的好幫手,亦可擔當邏輯推演的助手,以至進行反思及整合分析等工作,讓師生在課堂內外均可得到全方位的學習支援。此外,科大教育創新中心更會為教職員提供培訓,加強他們對此嶄新AI工具的理解,鼓勵師生善用資源,開拓更多創新教學法,迎接 AI世代。
科大首席副校長兼HKGAI中心主任郭毅可教授表示:「人工智能的興起,不僅大大提升了創新教學的成果及學習效能,還有利構建更具包容性的學習環境,促進個性化學習的發展。是次科大引入HKGAI V1這個港產AI大模型,能為師生提供更貼合香港文化的全新教學資源,有助他們進一步探索創新教法,並開拓相關領域的研究。」
作為教育創新的先驅,科大是全港首家積極鼓勵採用生成式AI的學府,以回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崛起。增設HKGAI V1後,科大生成式AI平台現提供超過10種大型AI語言模型,包括GPT-4、圖像生成工具DALL-E及DeepSeek-R1等,涵蓋聊天機械人、文件處理、圖像生成與分析、數據解析及邏輯推演等功能,為師生提供一站式的AI應用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