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科大獲世界衛生組織委任 領導區域數碼健康創新研究聯盟
新聞
健康, 環球健康科技, 醫療健康科技, 研究, 公共政策, 人文社科
科大獲世界衛生組織委任 領導區域數碼健康創新研究聯盟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獲世界衛生組織(世衛)西太平洋辦事處轄下的亞太衛生體系與政策觀察站(Asia Pacific Observatory on Health Systems and Policies, APO)委託,牽頭成立一個聚焦於數碼健康創新的「區域數碼健康創新研究聯盟」。科大通過嚴謹的遴選程序獲取任命,彰顯大學在推展政策研究的國際領導地位。 該聯盟由科大公共政策研究所署理主任暨聯盟首席研究員和經緯教授領導,同時匯聚來自區內多所頂尖機構的研究人員,包括:日本聖路加國際大學聖盧克國際醫院的坂元晴香博士、馬來西亞蒙纳士大學鄭佩莉教授以及中國南方科技大學羅源昆博士。 聯盟以「善用數碼健康技術和數據強化醫療衛生體制成果」為主題,於2025年正式啟動,開展為期五年的跨學科研究,以應對亞太地區人口老齡化的挑戰。通過整合公共衛生、工程學、健康科學和公共政策的專業知識,聯盟會推動開發創新解決方案,以提升健康和社會福利系統。主要目標包括: •    開展與APO議程互相配合的研究和衛生系統活動; •    與APO秘書處及政策制訂者合作,識別關鍵問題,綜合並發表研究成果及實證; •    提供技術支持和領導力,建設本地衛生系統研究能力; •    夥拍APO秘書處共同申請和應用資助。 應對區域健康挑戰 和經緯教授在科大擔任公共政策學部副教授,他表示:「我們很榮幸能夠領導這個具開創性的聯盟。數碼健康創新是構建更高效、精準,且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系統的關鍵。通過跨學科研究整合醫療健康、技術創新與公共政策,我們將與夥伴攜手開創以實證為本的解決方案,強化亞太地區的醫療衛生體制。」 世衛旗下APO的合作成員包括:亞洲開發銀行、澳洲外交貿易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菲律賓、新加坡、泰國等國政府、太平洋共同體、世界銀行,以及世衛組織西太平洋和東南亞區域辦事處。
科大研究警告氣候變化威脅加速:「降水鞭打」現象最早於2028年起愈見頻繁
新聞
科大研究警告氣候變化威脅加速:「降水鞭打」現象最早於2028年起愈見頻繁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地球將最早於2028年起面臨更頻繁的「降水鞭打」現象,即旱災和暴雨急劇交替,又稱「旱澇急轉」。這項研究由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陸萌茜教授和鄭達勳博士主導,指出相關風險增加的成因主要在於全球暖化背景下,快速傳播型「馬登-朱利安振盪」(Madden-Julian Oscillation,簡稱MJO)的現象將會顯著激增。 這項重要研究成果現已於頂尖期刊《自然-通訊》發表,為改進「次季節預報」(Subseasonal Prediction,即二至六週前的天氣預測)開闢新路徑。這項研究將有助於提升防災減災決策及應對能力,並有助加強糧食和水安全、能源管理和基礎設施的復原力。 關於「馬登-朱利安振盪」 所謂MJO,是指一種向東傳播的行星尺度擾動現象,其主導著北半球冬季熱帶地區的季節內(指30至90天)氣候變率。作為次季節預報最重要的可預測性來源之一,其對全球降雨型態、極端天氣、熱帶氣旋生成、季風系統及中緯度環流型態皆有深遠影響。 過去研究普遍指出,人為溫室氣體排放所引起的氣候暖化會加速MJO傳播,但其背後的物理機制仍存爭議,而且不同理論對傳播速率的估算亦存在分歧。 科大研究中的關鍵發現 為釐清這個問題,由科大牽頭的研究團隊採用了第六階段耦合模式比較計劃(CMIP6)中的28個耦合大氣環流模式(CGCMs),展開分析工作。這些模式是當前模擬未來溫室氣體濃度上升效應和土地利用變化最先進的工具。 研究團隊預測,與歷史基準期(1979-2014年)相比,至21世紀末,快速傳播型MJO事件將激增40%。更迫在眉睫的是,研究警告稱「跳躍型」MJO事件(即對流突然轉移的快速傳播事件)在近期(最早2028-2063年)將更加頻繁。所謂「跳躍型」MJO的形成機制源於強烈的西傳赤道羅斯貝波(Rossby wave),該波動能阻斷MJO常態東傳進程,同時在西太平洋激發新的對流活動,導致MJO相關異常信號呈現非連續的空間躍遷特徵。
Thumbnail
新聞
醫療健康科技
科大培育之初創企業SmartCare與中大醫院攜手合作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培育的本地醫療科技初創公司SmartCare與香港中文大學醫院(中大醫院)宣布建立重要合作夥伴關係,旨在通過人工智能(AI)驅動的創新解決方案,提升醫療服務水平。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標誌著共同開發AI醫療技術方案的決心,致力將尖端技術應用於醫療場景。 是次合作結合SmartCare在醫療AI技術的專長與中大醫院對提供卓越醫療服務的承諾,旨在應用先進的AI技術,優化臨床工作流程,提升病人照護,並提高中大醫院的營運效率。 根據合作備忘錄,由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孵化創立的SmartCare將提供其尖端的AI技術解決方案,包括以病人為本的診療平台,而中大醫院將開放其AI實驗室,促進這些解決方案的開發與整合。雙方合作將為應用創新工具奠定基礎,革新病人就診體驗並全面提升醫療成效。 SmartCare行政總裁兼聯合創辦人鄭毅誠醫生表示:「我們很高興與中大醫院攜手合作,透過AI革新醫療服務。我們的AI驅動解決方案旨在優化臨床工作流程,讓醫護人員更專注於病人護理。通過是次合作,我們將為醫療業界樹立創新典範。」 中大醫院行政總裁馮康醫生表示:「與SmartCare的合作充分體現我們致力採用創新技術以提升病人護理的決心。通過將AI結合臨床實踐,我們希望提升臨床工作效率,並為病人提供更個人化及更高效的醫療體驗。」 合作備忘錄為進一步討論和磋商具體合作細節奠定基礎。雙方將衷誠合作,實現以病人福祉和醫療卓越為本的共同目標。
AstraZeneca Hong Kong and HKUST Sign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to Advance Life Sciences and Healthcare Innovation
新聞
合夥, 國際化及環球伙伴, Medical Research, 醫療健康科技
香港科技大學與阿斯利康簽署合作備忘錄 攜手推動生命科學及醫療創新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阿斯利康香港(阿斯利康)今日宣佈簽署合作備忘錄,旨在加速本地生命科學生態圈的研發進程以及創新發展,進一步強化雙方過往的長期合作基礎。簽署儀式於科大獨角獸日2025上舉行,該活動匯聚一眾企業家、投資者及業界領袖,作技術知識交流與合作。 是次合作備忘錄在科大校長及晨興生命科學教授葉玉如教授,以及阿斯利康香港及澳門總經理吳珊女士的共同見證下,由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及阿斯利康香港醫學事務負責人(生物製藥及罕見病)黃天鴻先生正式簽署。 是次合作同時建立了一個強大的框架,促進雙方在醫學、生命科學及醫療保健領域的研發機會,最終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質效用,推動醫學進步。 合作的另一核心是結合阿斯利康深厚的臨床專業知識與科大在計算生物學的領先研究,將尖端的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技術應用於生命科學領域。借助這些新穎技術,醫療診斷及病理圖像分析的效能將得以提升,為完善精準治療(precision treatment)、生成高質量的真實世界證據(real-world evidence)及改善醫療服務提供強大助力。 此外,是次備忘錄發揮的協同效應將對擷取醫療數據至關重要,特別是複雜的多組學及臨床數據。這些數據會被轉化為可行的洞見,為呼吸系統、心血管及腎臟疾病等代謝相關疾病開發有效的治療策略,當中包括動脈粥樣硬化、心臟衰竭、慢性腎病及糖尿病腎病等。 建基於雙方已有的合作基礎,是次合作亦會在癌症治療領域開推動更先進和精準的治療方法,涵蓋從篩查、分子診斷到監測的整個過程。與此同時,雙方會共同為其他罕見病研發創新的治療方案,旨在找出新的治療標靶點、路徑及抗藥性機制。 阿斯利康香港及澳門總經理吳珊女士表示:「我們很高興能與香港科技大學在長久的合作基礎上更進一步,共同推動生命科學的進步。憑藉多年的共同研究經驗,我們將應用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技術,為主要代謝疾病研發創新治療策略,以提升診斷準確度、個人化治療、及整體病人護理水平,同時推進我們在癌症及罕見病研究的合作。這份合作備忘錄發揮的協同效應對為病人創造新的效益至關重要,並將為香港醫療研發的生態系統提升至新水平鋪路。」
跨越鴻溝:構建全球健康公平新格局
Stories
健康, 合夥, 環球健康科技
跨越鴻溝:構建全球健康公平新格局
  當全球仍忙於應對新冠疫情的餘波,健康不平等的現象持續加劇,醫護人員短缺的問題亦未見緩解,揭示了全球醫療體系的短板。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在2025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上倡言:「然而,這些嚴峻挑戰的背後,蘊藏着前所未有的合作和創新機遇。」作為主題演講嘉賓,她指出大學能夠在構建更公平及可持續的醫療體系進程中發揮應有的角色。 葉如玉校長強調,大學並不僅是學術機構,更在全球科技前沿地位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學具備獨特優勢——既是連結全球的橋樑和中立平台,也是驅動創新的強勁引擎,能跨越學科、產業和國界之間的隔閡,促進合作共贏。 三策並進 共築康衢 葉校長進一步闡述,大學可透過三大相互關聯的途徑推動醫療體系變革。首先,她指出本港亟需融合科技與創業思維、跨學科複合型的人才,推動醫療創新。世界各地大學已洞悉此趨勢,積極將人工智能及數碼健康納入課程中。葉校長解釋說:「這種跨領域培訓可讓學生研發出遙距醫療平台、預防診斷工具等創新方案,提升醫療服務的覆蓋面和可及性,尤其能惠及醫療資源匱乏的地區。」 其次,大學是推動前沿研究成果從實驗室走向臨床應用的重要平台。葉校長指出︰「大學提供空間讓我們不斷驗證和完善大膽的構思。」以科大孵化的初創企業為例,它們致力研發對準社會需要的創新技術,例如PanopticAI這款非接觸式生命體徵監測系統,結合先進人工智能及信號處理技術,並已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認證。
科大七研究項目獲「產學研1+計劃」資助 在本港高教界領跑
新聞
創新, Medical Research, 人工智能, 科技及先進材料, 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 生物醫學
科大七研究項目獲「產學研1+計劃」資助 在本港高教界領跑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在創新科技署推出的「產學研1+計劃」(RAISe+)第二輪撥款中表現卓越,成為本地大學中獲批項目最多的院校,共有七個研究項目獲批資助。是次科大獲批的項目涵蓋健康與醫療科學、人工智能(AI)及機械人、先進製造和電機及電子工程等多個領域,充分展現科大在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的領導地位。 科大堅實科研基礎的明證  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向所有成功獲批資助的科大團隊致以祝賀,他表示:「作為一所研究型大學,科大於深科技發展領域具有深厚的科研實力,我們十分榮幸在新一輪RAISe+資助中,成為獲撥款項目最多的大學,這是對科大卓越的研究及知識轉移能力方面的肯定,也體現我們對科研卓越和知識轉移的承諾。特區政府大力支持創新科技發展,激發學界更積極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對社會具影響力的技術,連同RAISe+在內,這些新的資源不僅可幫助學者從實驗室走向市場,也鼓勵更多科大成員進行跨領域協作,推動創新研究,開創造福社會的解決方案。」 各項獲批研究項目詳情(排名不分先後): 項目名稱 主要研究員 項目負責人 8英寸新型襯底上的3.3 kV高功率GaN器件 劉紀美教授 梁琥博士 人工智能協助開發靶向腺相關病毒載體(AAV)藥物遞送 朱丹青教授
港科大上海中心上交會首秀亮點紛呈 產教融合創新成果雲集
新聞
港科大上海中心上交會首秀亮點紛呈 產教融合創新成果雲集
6月11日至13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十一届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上交會)在上海世博展覽館隆重舉行。香港科技大學上海產教融合中心(港科大上海中心)首次亮相上交會,携其創新研發的自有教育品牌體系「 AHEAD 」及多家生態合作夥伴共同參展,並帶來了港科大6項技術轉移優質項目。 首日,本届上交會以「開放合作:賦能新質生產力與可持續發展」為開幕式主題,正式啓幕。上海市市長龔正出席並啓動本届上交會。港科大上海中心主任楊暘教授、副主任錢文馨及產業負責人于玥出席活動開幕式。 走進港科大上海中心展臺,一場場別開生面的科技對話正在上演。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派出師生團隊親臨展臺,通過現場演示產品、技術講解和一對一專業諮詢等方式,全方位展示最新科研成果。展臺大屏上循環播放創新案例,將實驗室的前沿科技生動呈現,參會者紛紛駐足觀看,體驗最新研發成果。展臺還特別設有合作洽談區,來自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的產業代表們與教授們熱切討論,現場交流氣氛熱烈,多個合作意向在此萌芽。 上交會期間,港科大上海中心展位迎來多個重要代表團參觀。上海市商務委員會、上海市政協、共青團上海市委、上海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上海市青少年創新創業(模擬)團隊等代表團在港科大上海中心主任楊暘教授、副主任錢文馨及產業負責人于玥等人員的陪同下,深入了解港科大上海中心參展項目及 產教融合培養的模式。上海市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發展總公司、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等區域負責人也向港科大上海中心表達了合作意向,為未來合作開啓無限可能。 6月13日下午,上交會參展項目頒獎儀式在上海世博展覽館圓滿落幕。上海市商務委員會主任朱民、副主任周嵐,東浩蘭生(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周瑾等領導和嘉賓出席了儀式,並為獲獎項目和單位頒獎。港科大上海中心獲頒第十一届上交會「優秀服務生態機構」獎項。為期三天的上交會圓滿落幕。 港科大教授現場演示 展現產教融合創新成果
group photo
新聞
創新, 醫療健康科技, 研究及科技, 機械人學, 人工智能, 學生創新
科大「獨角獸日」匯聚全球創新力量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再度舉辦年度旗艦活動「獨角獸日」,匯聚近千三名來自全球各地的投資者、行業領袖、政府及學界代表,共探合作機遇,交流前沿理念,助推創科發展。這項盛會已成為本港高等教育界最大型的初創盛事之一。 澳洲、比利時、巴西、法國、德國、匈牙利、印尼、巴基斯坦、阿聯酋、英國及越南等多國的駐港總領事及高級官員蒞臨現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署署長李國彬先生、香港港交所集團行政總裁陳翊庭女士、阿斯利康中國香港及澳門總經理吳珊女士等嘉賓與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科大(廣州)校長倪明選教授及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等,一起巡覽百多間科大培育初創公司,了解他們所展示的深科技創新成果。截至2025年5月,科大成員共創立了逾1,800間至今仍活躍的初創公司,當中包括10間獨角獸企業和17間成功退場的公司(上市集資或被併購)。 全球協作   推動初創企業發展 為促進全球創新交流及支援本地初創走向國際,科大今年更於活動設置「國際展區」(International Pavilion),邀得世界各地的初創精英參與,分享成功經驗並探討合作機會,當中包括韓國Impact Foundation,以及亞洲大學聯盟(AUA)和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AEARU)的初創企業。 活動同時推出首屆「Marketplace」市集,供初創企業展出已推出市場的產品,當中包括: 預防或紓緩腦退化疾病的中草藥; 制止青光眼惡化的無創眼部穿戴裝置; 鑑別奢侈品真偽的人工智能應用程式; 採用能對抗沙漠化的虎堅果製成的植物奶。 三大戰略合作助推產業轉化 活動現場達成重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