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聞
科大、晶苑國際、HKRITA簽署合作框架協議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全球服裝製造商晶苑國際集團(晶苑國際)及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HKRITA)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將先進人工智能(AI)技術融入紡織生產流程,通過開發紡織行業垂直領域大模型Textile-GPT,推動智能設計、生產優化、供應鏈管理、質量檢測及智能穿戴等範疇的發展。三方更將攜手成立紡織AI創新中心,並推動人工智能即服務(AIaaS)及培養「AI+紡織」複合型人才,加強全球紡織業的AI應用,透過創新科技助力紡織業升級轉型,實現智能製造,進一步加強香港新質生產力之發展,提升香港的競爭力。
從紡織樞紐到工業AI創新實踐
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大模型智能體(AI Agents)已成為推動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是次科大、晶苑國際及HKRITA三方合作,將匯聚產業、學界及研發優勢,驅動產業升級轉型,協助價值1.5萬億美元的全球紡織業提升工業自動化與環保效益。相關合作框架協議將涵蓋以下三大合作範疇:
• 紡織業專用大模型開發: 憑藉科大豐富的AI技術經驗、配合HKRITA的行業知識庫及晶苑國際的產業數據,三方共同開發紡織業垂直領域大模型(Textile-GPT),提供綜合材料科學、工藝優化、市場趨勢分析等專業知識的資訊,協助紡織業從業員進行智能化決策。
• 智能體(AI Agents): 利用多模態大模型,加速新纖維材料設計與功能性紡織品開發,以優化生產流程及供應鏈管理,並提升質量檢測水平及效率。
• 智能穿戴與可持續發展創新方案:探索大模型在智能服裝設計、用戶個性化需求分析及虛擬試衣中的應用,同時開發AI驅動的綠色製造與循環經濟解決方案。

Stories
靜音飛行:科大引領無人機實現低噪安全新未來
無人機和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正掀起科技熱潮,物流配送與緊急醫療救援將更為快捷,並為空中公共服務帶來更高效率,前景無限。然而,隨着這些新興技術迅速發展,仍需跨越兩大挑戰:噪音污染和公眾安全。無人機與eVTOL在低空操作時不僅會產生噪音,在微氣象及建築風場環境中更要面對飛行安全的考驗。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太古航天工程學教授張欣教授和周朋教授正領導研究團隊致力解決這些難題,他們將最尖端的航空航天工程研究與實際解決方案結合,推動無人機和eVTOL和諧地融入城市生活。
張教授說︰「無人機逐漸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必須正視和解決噪音與飛行安全的問題,才能贏得公眾信任。我們的目標是讓無人機真正『入屋』,成為都市生活的好幫手。」
噪音及安全為關鍵挑戰
無人機與eVTOL雖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低空飛行的挑戰也不容忽視。它們產生的聲響可能為公眾帶來滋擾,當某地方的無人機飛行量增加一倍,噪音水平將會提高約三分貝,足以影響居民的生活質素。
另一個關鍵考量是安全因素,無人機穿梭於高樓林立的城市,需要面對難以預測的陣風及湍流,這些因素不僅增加飛行的不穩定性,更會擴大噪音排放。
周教授指出︰「城市環境複雜多變,風險更高,公眾期望我們能做到萬無一失。」
此外,目前針對無人機噪音與安全的領域仍面對多重挑戰,包括相關的指引、法規和認證標準仍相當缺乏。有見及此,科大團隊正以創新研究和解決方案填補這些缺口。
世界級設施助力創新突破
在科大空氣動力學與聲學實驗中心及空氣動力學、聲學與噪聲控制研究中心,張教授與周教授帶領着一支跨學科團隊,融合聲學、空氣動力學及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並依靠自主研發的先進設施,推進研究。

新聞
科大研發SmartCare智能醫療平台 推廣以病人為本的診療體驗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最近於校園醫療中心推出由科大科研團隊研發的人工智能醫療平台 - SmartCare系統,旨在革新醫療服務流程,提升從分流至就診全流程的患者體驗。這項先導計劃為期六個月,冀為超過1.5萬名學生及教職員等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SmartCare由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暨Smart Lab主任陳浩教授研發,此系統建基於早前由科大研發、全球最大型的醫學界多模態語言模型MedDr 發展而成,以簡化臨床治理流程、改善醫患溝通及支援醫學教育為三大核心目標。系統具備多語音實時轉換功能,並能自動生成醫療紀錄,更能將整個病人的診症流程,包括診前、診中及診後跟進的資料整合至同一平台,有望減輕醫護人員的行政負擔,讓醫生更專注於照顧病人。系統更設有「虛擬患者」的功能,可提供模擬診症諮詢和即時AI反饋,日後有望可應用至醫學教育,這項模塊正在申請專利。
作為一站式的AI醫療平台,SmartCare的重點功能涵蓋:
• 智能預約及分流:病人在到達診所前,可透過二維碼(QR Code)經文字或語音輸入填寫其就診原因、病史及症狀等資料,方便醫護處理長期病患者及病歷複雜的病人,配合智能分流系統,有助醫護理順整個病人的分流流程,大幅提升效率及縮短輪候時間。
• AI驅動的醫療諮詢助理:支援廣東話、普通話及英語的實時語音輸入功能,供醫生在診症期間減少繁瑣的文字輸入工作,由系統自動記錄病人的情況,讓醫生更專注於對病人的診治,令病人得到更優質、個人化的診療。
• 自動生成醫療文件:該系統可以自動生成30多種類型的醫療文件,包括轉介信、處方及醫生紙等,同時能夠透過AI聊天系統跟進病人診症後的病況,減輕醫療人員行政負荷。

新聞
科大團隊於鋰離子電池回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促進關鍵金屬回收與減碳轉型
鋰離子電池廣泛應用於消費電子產品、電動車及可再生能源儲能系統,其高效回收對於資源循環再用及減碳至關重要。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曾超華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揭示一種原子級的新機制,闡明阻礙鋰離子電池高效回收的關鍵因素。這項突破不僅挑戰長久以來的假設,亦為更潔淨、高效的鋰離子電池金屬回收技術奠定科學基礎。
透過先進表徵技術與第一性原理模擬,研究團隊發現,在鋰離子電池回收過程中,機械拆解階段所產生的鋁雜質會滲入鎳–鈷–錳陰極材料晶體,誘發其內部化學結構重組。此過程會形成超穩定的鋁–氧鍵,將具價值的金屬元素——鎳、鈷、錳——密緊束縛於陰極晶體,抑制這它們的可溶性,從而導致在回收過程,尤其是在常用於水冶金技術的酸性溶劑中,這些金屬難以有效釋出與提取。
被忽略的雜質、潛藏的影響力:鋁成為回收障礙的關鍵機理因子
過去數十年,鋁一直被視為報廢鋰離子電池中的操作性雜質,從未受到重視;然而,科大團隊的研究顯示,鋁實際上是導致回收效率下降的重要機理性干擾源。在電池回收的機械拆解過程中,鋁箔殘留物會因摩擦接觸而滲入鎳–鈷–錳陰極晶體。它們表面看似微不足道,卻實際上改變了陰極晶體的內部結構。
團隊利用高解析度顯微技術與密度泛函理論模擬證實,鋁原子會選擇性地取代晶格中的鈷元素,形成高度穩定的鋁–氧鍵,這些鍵固定了晶格中的氧,使鎳、鈷、錳這些具價值金屬在後續浸出過程中難以釋出,進一步降低回收效率。
曾教授指出:「我們的研究結果證明,即使是極微量的鋁污染,也足以顯著改變鎳、鈷、錳材料於回收體系中的表現。這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從電池到電池』的回收鏈中,應如何有效地管理雜質的傳輸機制。」
研究進一步指出,溶劑種類會影響鋁的反應。例如:鋁在甲酸中會抑制金屬釋出;在氨水中則促進金屬釋出;而在深共熔溶劑中,則表現出複雜的混合效應。這些差異正正突顯出精密化學設計工藝在回收過程的重要性。
建構低碳循環電池的未來藍圖
上述發現為應對鋰離子電池回收的兩大瓶頸——雜質干擾與高能耗問題——勾勒出清晰藍圖。結合精準的雜質分析與智能分解策略,研究成果為業界與政策制定者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加速推動可持續電池回收技術的轉化應用。

新聞
科大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攜手 共建「醫工交叉聯合創新中心」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武漢協和醫院)攜手設立「醫工交叉聯合創新中心」,今日正式於科大校園揭牌,標誌着雙方在醫工結合領域邁向全新里程。此次合作聚焦超聲波、病理及放射等核心項目,通過人工智能(AI)與醫療影像的深度融合,推動醫學科技創新,為全球醫療進步注入新動力。
揭牌儀式由武漢協和醫院黨委書記張玉教授、黨委副書記汪宏波教授等一行人親臨科大校園出席,與會的科大代表則包括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工學院副院長(研究及研究生教務)鍾志成教授等。一眾嘉賓更參訪科大馮諾依曼研究院,並與科大的學者交流,商討中心的發展計劃,並就創新項目基金及醫學生與研究生聯合培養模式進行了深入討論。
根據協議,聯合創新中心將以醫工交叉為核心,聚焦AI賦能醫療技術研發,並通過學術互訪、師資培訓、聯合申報項目及成果轉化等方式深化合作。通過優勢互補與資源共享,雙方將致力於在放射、超聲波及病理領域方面,加快推動多模態醫療大模型的研發,推動智能診斷系統、精準診療及智能醫療裝備的創新。
鄭光廷教授表示:「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是推動醫療創新的的重要力量,而醫學與工程學、數據科學等前沿學科的深度融合,為疾病預防、診斷、監測,照護及治療開闢全新的發展方向。科大在數據融合、創新算法及超算基建方面具有領先優勢,與武漢協和醫院豐富的臨床資源相結合,將加速AI醫療技術的突破性進展。此次合作不僅彰顯跨學科跨地域協作的巨大潛力,更將推動智能診斷、精準醫療等前沿應用成果轉化落地,為全球醫療健康貢獻創新解決方案。」
武漢協和醫院黨委書記張玉教授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加速演進,醫工交叉融合已成爲最具活力與前景的創新方向。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作爲醫療國家隊,各項醫療指標全國領先,具有病源多、病種全、學科強的特點。雙方的合作是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戰略性共建,也是共同推進醫學科技創新的務實性舉措。希望雙方發揮核心優勢,深挖合作潜力,以人工智能賦能醫學發展,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新聞
科大夥美國及瑞士頂尖學府提出創新策略 重塑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的研究團隊最近提出了一種生物啟發的綜合多尺度設計策略,以應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商業化面臨的關鍵挑戰——長期運行的穩定性。這些受自然界啟發的設計策略旨在提高太陽能技術的效率、韌性以及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該方法側重於從生物結構中汲取靈感,旨在創造出更能抵禦環境壓力且適合長期使用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因其低溫、基於溶液的製造工藝而具備優勢,能有效降低太陽能成本。然而,它們的商業可行性受到多種穩定性問題的制約,包括器件界面附著力不足、材料本身力學脆弱性以及對環境壓力(如熱、濕度、紫外線)的敏感性。這些降解過程發生在從皮米到厘米的不同尺度上,而多尺度結構因素對最終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穩定性和性能有著顯著影響。
通過自然的視角重新思考太陽能電池設計
為了應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面臨的挑戰,科大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的副教授、能源研究院副院長周圓圓教授及其研究團隊,聯同來自美國及瑞士頂尖學府的研究夥伴,提出了借鑒生物系統的解決方案。他們認為,自然界中存在的分層功能結構,例如葉子的結構,可以啟發高效、低成本、韌性強且能適應環境變化的太陽能技術的發展。
多尺度生物啟發策略
他們的綜合策略涵蓋多個層面:

Stories
史立德博士慷慨捐款 積極培育創新領袖
在追求科研突破與優質教育的路上,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一直獲得大學社群的鼎力支持,得以穩步前行。為表揚史立德博士的慷慨捐款,科大早前舉行「史立德博士資訊科技研習室」命名典禮。
這個設備先進的研習室坐落於清水灣校園的李兆基商學大樓,為科大學生提供多元化學習支援。是次捐款經由史博士創辦的立德慈善基金捐出,將促進大學科研創新,並為學生開拓更廣泛的學習機會。
以教育推進社會發展
在命名典禮致辭期間,華彩集團有限公司主席兼創辦人史立德博士分享洞見:「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基石,是培養未來領袖、激發創新的搖籃。香港科技大學作為一所享譽國際的頂尖學府,以其卓越的學術成就和具前瞻性的科研精神,為香港乃至全球培養無數優秀人才。 我很榮幸能夠與科大攜手,為培育下一代貢獻力量。」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感謝史博士的堅實支持:「史博士憑藉卓越的遠見和創新精神,帶領集團在全球包裝及印刷行業中取得非凡的成就。他的成功不僅體現了個人的努力與才華,更展示了香港企業家敢於開拓、追求卓越的精神。史博士的慷慨捐贈為科大學生提供更多學習與發揮創造力的機會,並鼓勵學生在實現理想之時,回饋社會。」
培育下一代商界領袖
科大商學院署理院長許佳龍教授表示:「在數字化迅速發展的時代,投資資訊科技教育設施對培育新一代商業專才至關重要。史立德博士的慷慨捐助將驅動科大在教育與研究領域的持續發展,進一步鞏固我們作為世界級研究型學府的地位。」
有賴大學社群的熱心支持,科大的全球排名持續上升,於《2026年QS世界大學排名》位居全球第44位。此外,泰晤士高等教育的《大學影響力排名2025》亦表彰大學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貢獻,科大連續第二年蟬聯香港榜首,高踞全球第19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