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研发AI病理系统SmartPath 提供一站式癌症诊断支援
整合智能数据分析复杂病理影像 支援诊断与预后评估 实现精准个人化治疗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成功研发创新人工智能(AI)系统SmartPath,革新癌症病理诊疗全流程。系统由科大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和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系助理教授兼医工交叉联合创新中心主任陈浩教授带领的团队所开发,整合临床诊断、分型、生物标记物量化、治疗评估及预后跟进功能,涵盖多种癌症类型,以加快诊断速度,为患者提供更个人化的治疗方案。
SmartPath建基于全球其中一个规模最大及最多元的病理数据集,涵盖34种主要人体组织部位、逾50万张全切片影像。系统可辅助专业医疗人员执行逾百项临床任务,包括癌症病情分级、分型、治疗反应评估、存活率预测,以及生成详细病理报告等。
系统的关键突破在于能通过综合病理基础模型框架,精准诊断多种香港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包括肺癌、乳腺癌、大肠癌及胃癌。
创新功能一站式支援临床诊疗全流程
SmartPath系统的核心能力由两大整合式AI模型驱动:
卓越的跨癌种通用能力:系统核心的通用病理基础模型(GPFM)提供了统一框架,能精准识别不同肿瘤类型及癌症亚型与生物标记物量化。该系统不仅能进行诊断,更能预测患者的生存期及评估潜在治疗反应,为个人化治疗奠定基于数据的基础。
多模态智能深化病理分析:系统另一重要的多模态全切片病理基础模型(mSTAR)整合了病理影像及海量的文字数据,包括病理报告及转录组学数据,可在短短数分钟内自动生成资料详尽的病理报告,并具备视觉谘询功能,让病理学家能针对切片细节提问。
无缝衔接临床工作流程:SmartPath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全面优化癌症诊疗周期——从肿瘤切片快速初筛分析、风险预警到自动生成报告,进一步简化癌症护理周期的临床工作流程。这有助纾缓诊断瓶颈,让病理专家专注于重大诊断决策及分析复杂病例。
领导研发团队的陈浩教授表示:「SmartPath的开发有赖与顶尖临床机构的紧密合作,现时香港及中国内地逾十间顶尖医院参与严格验证,测试系统于真实临床任务及多样化患者群体中的性能表现。」
他补充:「结果显示,SmartPath在大多数基准任务中持续位居榜首,尤其在恶性肿瘤识别及治疗反应预测等关键领域展现出卓越的准确性。持续的实战数据更形成强大的反馈循环,有效促进机器学习的过程,使算法能持续优化,以提升系统诊断准确度与预测能力。SmartPath并非静态工具,而是会随着每次临床应用而持续演进的系统,为智能个人化医疗树立新标准。」
严谨临床试验证卓越性能
研究团队一直于中国内地和香港多家顶尖医院就SmartPath进行多中心临床验证。经全面的基准测试后,系统表现显着比现有模型优胜。根据南方医院近期进行的前瞻性研究,SmartPath在诊断肺癌、乳癌、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类型中表现优异,整体准确率超过95%。这些结果充分证明SmartPath有助提升诊断准确度、可靠预测存活期,以及快速生成报告的能力。
南方医院病理科主任暨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教授梁莉教授赞赏SmartPath的临床验证表现,并表示:「从近期SmartPath的初步试验发现, 系统能显着提升恶性肿瘤识别的准确度,并提供可靠的预后预测,表现令人非常鼓舞。系统具备快速生成资料详尽的初步报告功能,能大大缩短诊断周期,对于分秒必争的癌症个案尤其重要。SmartPath让我们见证病理学的未来,通过这个AI驱动的系统可无缝融合临床流程,增强诊断精准度,并辅助病理专家制定以数据驱动的个人化治疗方案。」
由科大团队研发的系统与框架为相关领域树立新标准,提供强大及可扩展的研究基础,以促进全球计算病理学和智能医疗未来的研究发展。研究团队亦正逐步加强SmartPath的功能,以复盖更多癌症类型,重点针对那些较罕见及基因较复杂的恶性肿瘤,目标提升系统的预测模型,实现更具针对性的治疗策略与患者分层,推动精准医疗的发展。
SmartPath部分核心技术的研究成果近日已于顶尖学术期刊《自然生物医学工程》上发表。
关于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https://www.hkust.edu.hk/) 是国际知名的大学,致力推动创新教学、卓越研究及具影响力的知识转移。科大着重为学生提供全面及跨学科的教学,于《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年轻大学排名榜2024》中排行第三,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影响力排名2025》中全球排第19、全港第一。另有 13 个科目跻身《2025 年 Q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全球50强,其中「数据科学及人工智能」学科全球排名第17位,蝉联本地大学之冠。此外,科大在全球大学就业能力排名中,一直位处全球首30名以内,反映毕业生极具竞争力。在研究及创业创新方面,逾八成的科大研究,于香港的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最新的「2020研究评审工作」被评为「国际卓越」或「世界领先」水平。直至2025年7月,科大成员共创立了逾1,900间至今活跃的初创公司,当中包括10间独角兽企业和17间成功退场的公司(上市集资或被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