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闻
科大与美国及瑞士顶尖学府提出创新策略 重塑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学院的研究团队最近提出了一种生物启发的综合多尺度设计策略,以应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商业化面临的关键挑战——长期运行的稳定性。这些受自然界启发的设计策略旨在提高太阳能技术的效率、韧性以及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该方法侧重于从生物结构中汲取灵感,旨在创造出更能抵御环境压力且适合长期使用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其低温、基于溶液的制造工艺而具备优势,能有效降低太阳能成本。然而,它们的商业可行性受到多种稳定性问题的制约,包括器件界面附着力不足、材料本身力学脆弱性以及对环境压力(如热、湿度、紫外线)的敏感性。这些降解过程发生在从皮米到厘米的不同尺度上,而多尺度结构因素对最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性能有着显著影响。
通过自然的视角重新思考太阳能电池设计
为了应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面临的挑战,科大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系的副教授、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周圆圆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联同来自美国及瑞士顶尖学府的研究伙伴,提出了借鉴生物系统的解决方案。他们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的分层功能结构(例如叶子的结构)可以启发高效、低成本、韧性强且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太阳能技术的发展。
多尺度生物启发策略
他们的综合策略涵盖多个层面:

新闻
科大携手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首度在港举办「一带一路」航天科技人才培训班
由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指导,并由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和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空间科学应用国际培训班」,于今天(2025年7月24日)至8月5日在科大举办。
是次培训班首次在香港举行,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王强、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吴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础科学司司长胡少锋、香港特区政府工业专员(创新及科技)葛明博士、埃及航天局局长Sherif SEDKY,以及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出席开幕活动并致辞。一众来自埃及、泰国、保加利亚、瑞士、巴基斯坦等国家及地区的学员嘉宾,以及负责担任培训班导师的科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讲座教授兼太空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苏慧教授、联席院长兼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学系于宏宇教授及高扬教授亦出席了开幕活动。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王强致辞时表示,首届培训班于北京举办,本届特意选址香港,意在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区位优势、开放科研环境及跨境合作平台作用。他强调,香港作为联通内地与世界的桥梁,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及更多国家参与者创造合作新契机,推动空间科技成果全球共享。
郑光廷教授致辞时感谢国际合作伙伴的鼎力支持,以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他表示:「此次培训汇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航天精英于科大校园,一同探索航天科技的前沿研究及全球布局,饶富意义。科大多年来深耕航空航天工程学,通过双轨驱动以建构在这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一:广纳全球贤才,组建顶尖科研团队;二积极搭建『产学研用』生态,深度参与国家重大航天工程项目,累积宝贵经验。去年,科大肩负国家使命,主导『嫦娥八号』国家探月计划大的多功能月面作业机械人暨可移动充电站国际合作项目,更透过InnoHK创新平台成立『香港太空机械人与能源中心』,开创香港高校领衔深空探索的先河。未来,我们将以太空机械人为焦点,促进太空科学与人工智能的跨学科融合,为构建可持续的月球科研站及人类深空探索能力贡献力量。」

新闻
科大两教授荣膺研资局高级研究学者和研究学者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郁建珍教授及吉岩教授分别获研究资助局(研资局)2025/26年度「高级研究学者计划」及「研究学者计划」嘉许,他们的研究项目分别涵盖大气分析化学及人工智能(AI)驱动下的金融市场不完全竞争,合共取得逾1,360万港元的研究经费。
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赞扬两位获奖者时表示:「本年度的研究项目聚焦于探讨应对全球重大挑战的议题,如:空气污染物的量化方案及AI驱动的市场操控,充分体现科大矢志开展具深远影响力研究的决心。在研资局一直以来的支持下,我们的教研团队既能深化其学术研究的贡献,亦可培育新一代研究人才。我们期盼这些开创性的研究将孕育突破性的成果,为社会带来深远裨益。」
科大两位获奖者包括:
高级研究学者:郁建珍教授 — 为洁净空气解码大气气溶胶
量化大气气溶胶中碳、氮和硫的不同化学形态,对识别汙染源头、追踪这些粒子的变化,以及评估它们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郁建珍教授的项目采用先进的质谱技术和化学计量分析,以开发一个综合且多层次的化学形态分析框架,为了解气溶胶的化学成分的全貌带来前所未有的洞见。此研究旨在揭示过去未被发现的分子种类,有助于准确预测这些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并帮助制定有效的缓解策略。
作为一位首屈一指的大气化学家,郁建珍教授在科大服务逾25载,现担任化学系系主任及讲座教授,兼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学部讲座教授,专注于分析空气中的有机化合物、研究气溶胶特性及模拟大气反应。她的实验室为环境保护署PM2.5(微细悬浮粒子)的监测网络提供重要的化学分析支援。她近日更获得研资局2025/26年度主题研究计划资助5,329万港元,协助促进大湾区包括香港的空气质素提升,长远促进公众健康及城市可持续发展。

新闻
Prof. ZHANG Jiheng Commits to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s Smart Hub(只供英文版本)
Prof. ZHANG Jiheng, born in Nanjing in the late 1970s, immersed himself in the captivating world of mathematics before transitioning to engineering at age 23 as a PhD candidate at Georgia Tech. After working for 12 years at HKUST, he embraced the challenge of leading the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Decision Analytics (IEDA) as its Head, a role he had not foreseen but has grown to cherish. More recently, he has taken on the ambitious endeavor of contributing to Hong Kong’s vision as a smart hub through innovative Theme-Based Research.
新闻
科大研发新型AI医学影像技术 大幅降低99%辐射量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研究团队研发出一项突破性的人工智能(AI)技术,只需利用极少量X光影像,即可精准建构立体三维(3D)骨骼与器官影像模型,与原先需进行电脑扫描(CT 扫描)的程序相比, 有助病人减少接收99%辐射量。 新技术不但能加强保障病人安全,更可大幅减省医疗成本及轮候CT 扫描的时间,其应用层面涵盖术前规划、手术实时成像及定制植入物等领域。科大团队现正与不同行业伙伴,包括医疗3D打印厂商科能三维技术(医疗)有限公司(科能三维)合作,计划将此技术推展至公营医院。
CT扫描是常见的医学影像工具,用于医疗诊断、指导手术程序和制作3D骨科与解剖模型以处理畸形、骨折及肿瘤等复杂病况。然而,CT扫描会令患者暴露于高剂量辐射,尤其不利于儿童、孕妇及需要频繁接受检查的长者。
科大突破性3D成像技术:更安全、快速、具成本效益的新方案
不过,由科大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助理教授兼医学成像与影像分析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小萌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所开发的一套创新AI模型,现只需极少量X光影像(相当于CT扫描百分之一或更低的X光扫瞄次数),便可建构出3D骨骼与内脏图像,大幅降低病人接收的辐射量达99%。新技术的优势包括:
• 检查更安全:病人接收的辐射量有效减少95%-99%。
• 成像速度快:相较CT扫描所需约400至500张X光成像,新技术仅需病人 2至4张X光片,即可于1分钟内生成高清3D骨骼及内脏影像。
• 成本大减:CT扫描的费用一般是X光检查的6至8倍。
• 轮候时间缩短:以公立医院为例,优先病人个案轮候CT扫描时间的中位数为3周*,而X光检查则一般可于数小时内完成。

新闻
科大研新一代QRLEDs 耀眼色彩革新智能手机与电视显示屏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学院研究团队突破显示技术瓶颈,成功研发出全球最光亮、最节能的量子棒发光二极体(QRLED)。这款新世代QRLED,在色域三角形顶端的深绿区域展现出高亮度绿光,呈现前所未有的色彩精准度及色域范围,更比以往型号的亮度提升3倍及更长寿命,能为智能手机、电视及扩增实境设备(AR/VR)带来更节能及栩栩如生的视觉体验。
发光二极体(LED)在过去数十年已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随着量子材料技术日新月异,量子点发光二极体(QLED)与量子棒发光二极体(QRLED)亦急速发展。与传统LED相比,它们发射频宽较窄,能释放出更高纯度色彩,而其中QRLED具有较高的光取出效率。然而,QRLED发展仍存在诸多限制,例如是在绿色发光效能不及QLED,这是受制于电荷注入效率低,以及界面处电子泄漏,再加上在纳米晶体上有厚实的绝缘壳层与长链有机配体(附着在纳米棒表面的分子)等结构性障碍,阻碍电荷传输及稳定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由科大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副教授Abhishek K. SRIVASTAVA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款创新的绿色发光量子棒,其特点是採用特製的核—梯度合金结构,大大削薄纳米晶体上的绝缘壳层,此设计有助在最亮的绿光波长(515 - 525 纳米)也能呈现色彩三角形中的深绿区域,将显示色域扩展至极致。团队设计出均匀、光滑、较短的量子棒形状,使其薄膜外壳能减少空隙紧密地排列。团队还设计了更短的有机配体及双层空穴传输层,改善了电荷平衡并抑制电子泄漏,大幅提高元件效率与稳定性。
作为论文的通讯作者,Srivastava教授解释道:「在这项研究中,我们精确地设计量子棒的成分、形态、形状和配体结构,并重组器件的空穴传输层,最终成功开发出高效率、高亮度的绿色发光QRLED。」
此项创新发明在以下各方面均表现卓越:

新闻
科大三健儿出战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竞逐乒乓球和跆拳道赛事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年共有三名学生运动员,将代表香港特区出征德国莱茵-鲁尔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大运),其中两位是乒乓球港队女将﹕工商管理学院的吴咏琳同学和江芷林同学,而理学院的陈建锋同学则将出战跆拳道项目,矢志为港争光。
乒坛双姝携手出征
工商管理学院四年级学生吴咏琳(Pedrey NG Wing-Lam)是香港乒乓球队主力队员,现世界女双排名第11位。这位实力派女将去年12月在成都举行的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中勇夺铜牌。这次世大运,她将参加女子单打、双打、混双及团体赛四个项目,力争佳绩。
同样来自商学院的一年级新生江芷林(Gilliam KONG Tsz-Lam)是香港乒乓球坛的「明日之星」。她在2025年国际乒联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总决赛中与搭档挺进女双16强,展现实力。今年她将首次亮相世大运舞台,出战女子单打、双打及团体赛三个项目。
跆拳道健儿蓄势待发
理学院三年级学生陈建锋(Jacky CHAN Kin-Fung),将代表香港出战男子54公斤级跆拳道赛事。自去年起,陈同学多次代表香港参加国际赛事,并积极备战本届世大运,决心在这个国际舞台上再创佳绩。
今届世大运将于7月16日至27日举行,集合来自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赛选手。75名港队大学生运动员健儿,将参与竞逐10个赛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