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4

新聞
科大首迎「治療貓」 療癒同學心靈
動物一向具癒療心靈的奇妙能量,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年與非牟利獸醫服務協會(NPV)合作,首度邀得兩隻「治療貓」到訪校園與同學見面互動。牠們是已通過考試及評估的合資格「動物老師」,性格溫馴可愛,具有豐富的「行醫」經驗,為一眾學生帶來歡樂及慰藉,於考試季節前夕稍作放鬆,釋放壓力。 自2019年起,科大推出「毛牽無掛」動物輔助計劃, 該計劃於2022年獲得施熙嘉醫生家庭基金慷慨贊助,持續為科大學生服務。 目前校園有三隻的駐校治療犬, 定期與學生見面,讓學生藉著與治療犬及朋輩互動,緩解壓力,減輕焦慮,每學年惠及逾700名同學,涵蓋各個年級及學科。科大指,未來會繼續開拓各式各樣別具特色的活動,例如邀請不同動物醫生來訪,並舉辦教育講座、義工服務等,務求關心學生的同時,亦提升同學對動物權益的關注。
新聞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歡迎《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校長葉玉如歡迎香港政府今天公佈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綱要)。她認為綱要為河套香港園區的發展制定了高屋建瓴且具前瞻性的指導規劃,對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帶來重大的推動力。 葉教授認為,綱要提出通過打造世界級產學研平台、建設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中試轉化基地等措施構建蓬勃的創科生態圈,同時利用香港的國際化優勢,吸引和匯聚國際化資源,這些舉措均與政府此前推出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一脈相承。此外,綱要還充分發揮河套合作區的戰略地位,針對性地推動制度和政策創新,相信將最大程度發揮香港和内地合作的優勢,展示兩地合作的新模式和新機遇。 葉校長强調,科大將全力支持河套香港園區的發展,期望能成為首批入駐的機構之一,積極參與並作出貢獻。她表示,河套香港園區的重點戰略方向,包括生命健康、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以及先進製造等,正是科大的學術和科研優勢所在,也是我們正在重點推進的戰略領域。而綱要所提出的一系列舉措,包括成立生命健康研發院和生命健康創新科研中心、致力吸引更多本地及海內外生命健康科研企業、藥廠與人才來港進行研究和臨床試驗、進一步提升內地生物樣本和醫療數據安全有序的跨境流動,以及協調兩地臨床試驗工作以加速新藥物和治療方法的開發等,將有效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 科大高度重視河套合作區的戰略意義和發展潛力,是首批入駐河套深圳園區的香港高校,並於2020年成立香港科技大學深港協同創新研究院,目前正積極拓展在河套深圳園區的進一步發展。展望未來,科大對於參與河套香港園區的發展建設抱持著極大的期待,並期盼透過科大在河套香港和深圳園區的發展建設形成合力,發揮協同發展效應,為兩地合作新模式、新制度、新政策的探索做出貢獻,助力香港發展成爲國際創科中心、推動國家科技强國的建設。    
新聞
科大工學院以人工智能診斷膝關節病患 準確度媲美資深醫生
多序列膝關節磁力共振成像(MRI)是一種非侵入式的先進診斷技術,可準確評估膝關節病理。然而,解讀MRI影像的過程非常複雜,須依靠放射科醫生的高度專業知識,而且十分耗時。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研發了一款新型深度學習模型,以協助醫生辨別12種常見的膝關節異常狀況,同時提升診斷的準確度和效率。 本研究由香港科大的智慧醫療實驗室(Smart Lab)與廣州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合作開展,其成果最近發表於《自然通訊》期刊,論文標題為「Learning Co-Plane Attention Across MRI Sequences for Diagnosing Twelve Types of Knee Abnormalities」。 膝關節是一個複雜的鉸鏈型關節,也是人體主要的承重關節之一,支撐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動作。老化或受傷均可引致各種異常狀況,造成痛楚及損害膝關節功能,影響患者的生活質素。要為每位病人制訂適切的治療方案,就必須先有精準的診斷。 由於膝關節的解剖結構相當複雜,因此採用不同的成像掃描方法,往往會得出不同的參數。此外,若醫生經驗不足,亦未必能夠辨識出一些細微病變,可能會影響對病理的判斷。 針對這些問題,研究團隊與五家醫院合作,收集到1,748名患者的資料,以此建立了一套數據集,當中包括T1加權(T1W)、T2加權(T2W)和質子密度加權(PDW)MRI序列的矢狀面、冠狀面和軸面成像。 在膝關節病理的診斷中,醫學界普遍以關節鏡檢查結果為黃金標準。因此,研究人員將上述數據集與關節鏡檢查所得的資料結合,再進行全面分析,以確定這些病人所患的12類常見膝關節異常狀況。 另一方面,團隊開發了一款深度學習模型,利用人工智能對這些病例進行自動分類。該模型結合了跨MRI序列的共平面注意力機制(CoPAS),並將空間特徵與MRI序列進行解耦,有效捕捉了不同掃描參數下的體素值強度變化,並成功識別出平面與該12類型異常狀況之間的複雜相關性,從而提高分類工作的準確度。
新聞
論壇及會議, 生命科學, 化學, 神經科學, 生物化學, 分子生物學, STEM教育
科大舉辦「分子前沿研討會」 匯聚四名諾貝爾獎得主 激發年輕一代科創熱情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天起一連三日於大學的逸夫演藝中心舉辦「分子前沿研討會」(Molecular Frontiers Symposium),邀得多位國際知名科學家,包括四名諾貝爾獎得主出席演講,為一眾頂尖學者及年輕新一代,提供多元化思想領袖平台,促進交流與聯繫。 來自世界各地近40名國際頂尖分子科學家,包括諾貝爾獎得主斯特凡‧赫爾 (Stefan HELL) 教授、蒂姆‧亨特 (Tim HUNT) 爵士、卡爾‧巴里‧夏普利斯 (K. Barry SHARPLESS) 教授和格雷戈里‧溫特 (Gregory WINTER) 爵士,將於大中華區首屆題為「科學新知的前沿」的研討會上,就基因編輯、螢光顯微鏡及蛋白質工程等議題,分享真知灼見及相關領域的最新發展。 研討會錄得逾1,500名報名參與嘉賓,當中包括數百名來自香港和其他大灣區城市的學生,以及生物科技與生物醫學範疇的專家和業界代表等。在研討會的答問環節上,與會同學向現場的頂尖講者踴躍提問,了解他們於研究路上所面對的得與失。各講者分享他們的獨到見解和心得,為有志投身科研創新的學生帶來啟發。 活動主辦方分子前沿基金會(Molecular Frontiers Foundation)創會主席Bengt NORDEN 教授表示:「分子前沿研討會旨在激發下一代對科學的熱情,推動分子科學的創新研究,並促進頂尖科學家與大眾之間具意義的互動。我們很高興是次盛會首次在香港舉行。香港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國際教育樞紐,擁有五所位列全球百強的大學,而科大是當中一所致力於創新與研究的大學。透過於科大匯聚這批卓越的學者,我期望能激發富有成果的討論並促進跨地域合作,從而幫助塑造分子科學的未來。」 
新聞
研究, 綠色金融
港科大與港科大(廣州)跨校園大型研究協作 列舉倡議策略促進香港綠色轉型
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及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港科大(廣州))發佈研究系列報告,深入剖析香港在綠色金融領域的發展進程,並就強化綠色金融領導地位提出建議。該系列報告是橫跨科大清水灣及廣州校園的大型研究協作,跨校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指出,香港必須優化其策略,以增強其在國際綠色金融領域的競爭力,發展定位為綠色及可持續債券中心。 該系列報告「香港綠色金融政策研究」由三部分組成,研究團隊對本港情況作縱向研究,並實地調查多個環球金融中心。研究團隊指出,儘管香港已推出包括「綠色及可持續金融資助計劃」及「香港可持續金融分類目錄」在內的重要舉措,若缺乏有系統的規劃及連貫一致的策略敘述,香港在邁向成為全球綠色金融中心的進程將面臨挑戰。 研究團隊在倫敦、新加坡及紐約等全球金融中心進行實地研究,加上為期三年的深入分析,建議香港可通過進一步闡明其作為內地、西方及新興經濟體間的橋樑作用,順應國際大趨勢,借鑒各個領先綠色金融樞紐的做法,從而提升本港的綠色金融地位。團隊透過分析上述樞紐的成功經驗,總結以下有助香港轉型為綠色金融中心的四大關鍵要素: 1. 制訂政策:制訂明確的政策,闡釋香港綠色金融的發展目標,訂立確切可行的計劃並按步落實。參考其他環球金融中心的經驗,政府應在綠色金融改革擔當領導角色,就其決定發出清晰的的政策訊息 2. 協作機制:建立各級協調機制,促進持份者之間的合作與協同效應,相關機制需要平衡政府和市場的角色。當中可包括定期召開會議,邀請公私營部門持份者出席;同時在不同層面建立具不同目標的工作小組,為可持續金融推展過程中有機會出現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3. 金融多元化:量身打造切合香港獨特的社會經濟環境的綠色標準,使金融體系更多元化,並促進與其他市場的互通性 4. 人才培育:透過加強參與國際倡議及提供誘因鼓勵更多人士接受綠色金融教育,培養人才。政府應制定政策提高接受綠色金融相關培訓的需求,包括專業培訓及學位課程,同時與香港及境外不同機構合作,以提供包括學位課程的相關培訓機會,縮窄技能差距及強化能力建設
新聞
成就, 職員發展
科大全球招攬近百名學術人才加盟 推動大學策略發展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自2022年10月積極開展全球招聘以來,已成功招攬近百名來自1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頂尖學者,助力大學推動創新並鞏固各重點領域的教研實力。  2022年,行政長官李家超於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搶人才」策略。同年出任科大校長的葉玉如教授亦隨即推出多項招聘人才的舉措,當中包括「30周年策略招聘計劃」,於各個重點前沿科學領域,延攬全球知名學者。 這批新加入的學者涵蓋研究團隊領導、獨角獸企業和公司創始人,以及來自世界頂尖大學或公營機構的學者等。他們聚焦多元化的研究領域,包括生物與轉化醫學、人工智能、微電子、商業創新管理、可持續發展與綠色科技、藝術科技及人文社科等。 而為配合國家於十四五規劃中所提出要重點發展的前沿領域,科大亦將進一步開拓更多重點研究範疇,包括量子信息、集成電路、腦神經科學、醫學科學、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航天科技、深地深海、與極地領域。 葉校長表示:「人才是創新的關鍵。我衷心歡迎這批才華洋溢的學者加入科大的大家庭,憑藉他們豐富的專業知識及經驗,我深信他們將會肩負重任,協助大學推進各個策略方針,包括實踐我們建設香港第三間醫學院的願景。為配合香港發展成為國際人才樞紐的目標,科大將繼續積極延攬及留住優秀人才,為香港及國家的發展作出貢獻。」 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指:「科大的創新氛圍、緊密的國際聯繫以及眾多值得期待的項目,皆為我們的學者提供了豐富的發展機會。隨著人工智能運算中心和『科大上海產教融合中心』等設施的落成和啟用,將拓闊科大於大灣區及長三角地區穩固的研究和創業基礎,構建更強大的網絡,促進人才招聘和夥伴合作,在目前招聘成功的基礎上,我們將再增聘100位教職員加入,進一步推動科大發展。」 科大亦致力培育年輕學者,透過推出師友計劃及各類資源,支援年輕學者開展研究事業。大學亦會舉辦不同活動以加強校內社群的聯繫,藉此促進教員間的互動及合作,不斷提升研究和創新能力。      
新聞
工程學, 化學生物工程, 工程學教育創新, 環境工程學: 環境可持續性, 能源, 人工智能, 本科生
Discovering My Passion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只供英文版本)
Hey there! I’m excited to share my journey with you. Growing up as a beach lover, I spent countless summer days swimming, yachting, and surfing. I loved the beach, but I always hated accidentally gulping down salty water! I wondered why seawater was salty and if it could be made tasty to drink. Little did I know, this curiosity would spark my passion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新聞
科大創業中心舉辦創業嘉年華 慶祝成立25周年
為慶祝創業中心成立25周年,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天起,於校園舉辦為期四天的「HKUST E-25th」創業嘉年華,以創新的「大富翁」主題參展模式,為參與者打造沉浸式創業體驗,並匯集了超過100個由校友、學生的初創攤位,展現科大創業中心成立25年來的成果。 開幕典禮於科大舉行,邀得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張曼莉女士出席並主持開幕典禮,與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聯同一眾創業者、校友及學界代表,共同見證這個意義深遠的里程碑。 科大為香港最早推動創業及創業教育的大學,並於1999年成立科大創業中心,經營各種活動及基金,務求建立一個具創業精神的校園。自2011年至今,創業中心成功打造「百萬獎金創業大賽」,為超過9,000個初創企業提供實踐的平台,歷年發放獎金超過6,000萬元,成為初創起步的重要一環。此外,中心每年亦舉辦超過50場創業活動,帶領初創團隊參加超過20個本港及海外的展覽。目前,科大成員共創立了超過1,800間活躍的初創公司,當中包括10間獨角獸企業和14間成功退場的公司(上市集資或被併購),科大團隊每年更獲得超過130個創業相關獎項。 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致歡迎辭時表示:「多年來,創業中心一直致力為學生、教授和校友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冀激發他們的創業潛能,今次的創業嘉年華展示了過去25年科大創業社群的豐碩成果,體現了我們在推動多元化創業及技術轉移方面的不懈努力,科大期望未來可以構建一個更具創業精神的校園,為香港乃至全球的創科生態作出貢獻。」 他亦提到,25年來,透過各類創業計劃,科大創業中心孵化了一批對社會有深遠影響的高科技企業,包括獨角獸大疆、上市公司固高科技、幻音數碼等,而科大教授李澤湘及高秉強更創辦孵化器XbotPark機器人基地,進一步發揚科大創業文化和精神。 「HKUST E-25th」創業嘉年華將於11月5日至8日舉行,除了超過100個初創企業攤位將展示創新技術與產品外,亦特別以大富翁主題的展覽形式,為參與者打造沉浸式創業體驗,讓參加者像參與大富翁遊戲一樣,通過在不同攤位的「格子」進行互動,挑戰各個創業階段,體驗從創意萌芽到企業成長的全過程,亦藉此展現25年來,科大創業中心不斷追求革新、支持創新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