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2

新聞
社會科學, 數據分析, 仿真建模
向弱勢群體傾斜的疫苗分配策略最能令社會受益
一項基於智慧數據模型的新研究揭示,增加對弱勢社群的疫苗接種投入,是實現為社會最大健康利益的有效途徑。 要想同時提升有限疫苗資源的社會效用和公平性,政府應將更多的疫苗優先分配給最弱勢的社群——即使這類人士對疫苗表現出更強烈的猶豫。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和科大(廣州)的許彬教授、芝加哥大學的James EVANS教授和清華大學的李勇教授共同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設計了能準確預測美國都會區新型冠狀病毒案例曲線的傳染病模型,並基於該模型揭示了在複雜的流行病環境中平衡多種倫理價值的關鍵。 傳統流行病模型往往對人群混合模式做出了很強的假設,認為一個地理區域內的所有人均勻混合,從而有相同的機率感染病毒並傳給他人。這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中的情形顯然不相符。有見及此,研究團隊設計了一個會考慮出行行為和人口屬性差異的流行病模型,以捕捉不同社區面臨不同疫情風險的程度。出行數據和人口結構在社區層面的整合,使團隊能夠更真實地描述不同人群的混合方式。例如,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中,低收入家庭的情況會更糟,因為他們為了生計必須維持原來的社區流動水平,這使他們面臨更大的風險。因此,與許多可以在家工作的白領相比,他們有更大的機率感染和傳播病毒,這也使他們成為接種疫苗、阻斷疫情傳播的關鍵群體。 研究得到兩個關鍵結果:首先,它強調在設計疫苗分配政策時,應將出行行為和人口屬性同時納入考慮。大多數現有的疫苗接種計畫僅基於年齡或年齡與職業的組合來設計;美國部分地區採用一個社會脆弱性指數來指導疫苗的分配先後次序。儘管如此,它仍無法捕獲出行行為導致的傳播和暴露於新型冠狀病毒的不同可能性。相比之下,該研究提出的模型顯著提高了疫苗分配策略的針對性,透過分配疫苗給最弱勢的群體,有限的疫苗資源便能被充分利用,實現社會的最大福祉。研究團隊還指出,他們的智慧模型僅使用粗細微性的聚合出行數據,從而消除了個人私隱洩露的擔憂。事實上,許多優秀的聚合資料來源可被用於構建流行病模型,而不必擔心私隱或其他問題。

2021

新聞
社會科學, 研究
科大共同領導研究顯示﹕人口老齡化未必會窒礙中國未來經濟發展
中國的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齡化並不一定會制約中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因為中國人口不斷上升的教育水平,或可以抵消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齡化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2019

新聞
教與學, 人文社科, 社會科學
認識社會學的治療價值
上過社會科學部谷志良教授的課,都知道在課室內關掉和收起一切電子產品是金科玉律 — 縱然使用手提或平板電腦抄錄筆記,也在禁止之列。對此,谷教授有其獨特見解:互聯網雖然是教師的重要教學資源,但手提電子通訊產品可嚴重干擾課堂學習。學生最初或許對此心生抗拒,但卻鮮有投訴。這是因為谷教授在堂上安排了大量意見調查、問答比賽、模擬、討論等具互動性的學習活動,同樣地引人入勝,讓同學全情投入課堂。 雖然規矩森嚴,但這位社會科學教育副教授卻是科大最受學生敬愛的老師之一。其「從做中學」的教學理念,結合「反轉教室」授課模式,深受同學歡迎。舉例說,他會要求同學監察自己的消費習慣,看看一個家庭能否倚賴最低工資過活,或透過分析傳媒及社交媒體瞭解性別歧視問題,此舉有助同學藉著閱讀或親身經歷對社會議題產生概念。 正是對春風化雨的熱誠,以及在持續改良和革新授課方法上的貢獻,使谷教授獲頒本年度科大「祁敖卓越教學服務獎章」。此獎每年都會頒發予一位長期盡心教學、矢志追求卓越、循循善誘、啟導後學和激勵他人持續向前的傑出教員。 谷教授熱愛社會學,大概很難想像他當年在英國杜倫大學修業之初,其實極之討厭這個學科。少年時期的他滿腔理想,立志成為社工,修讀社會學,就是相信這學位有助自己圓夢,豈知事與願違。他憶述:「社會學最初給我的印象,就是非常抽象,只談理論,流於意識形態。」直至發現社會學以人為本的一面,尤其是民族誌,他才開始懂得欣賞這學科的實用價值。谷教授其後負笈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取得社會學碩士及博士學位,自此投身社會學的教學工作。 谷教授1992年首次加入科大,其後一度外闖增廣見聞。他於2008年回歸科大,致力優化社會科學課程,使之更貼近學生的個人生活。他說:「相對教授社會科學作為一門技巧,我更關心其治療價值。」 谷教授直言,學生與普通人一樣,令他們擔憂和不安的事情多不勝數:學業成績、工作、金錢、家庭、友情。 他集中教導同學「從大局著眼」,並「注意自己的行為怎樣影響他人」。他解釋:「對社會學有認識的人,明白自己的行為和決定都受到歷史、習俗、群體和社會形勢左右。人的選擇有限,人性更有軟弱的一面,我們需要在缺乏完整信息的情況下行事。社會學不但幫助我們了解自己,也讓我們培養同理心。」
新聞
社會科學, 公共政策, 友待長者
Sense of Community Central Elderly Focus (只提供英文版本)
By Miao Jia, 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of Division of Social Science, HKUST By 2064, Hong Kong's number of elderly (aged 65 and older) will reach 2.58 million, accounting for 36 percent of the population. Today this percentage stands at 16, with one third of the elderly living in poverty. These staggering figures pose severe challenges to our society, thus studying the well-being of Hong Kong's elderly is vital to developing the right solutions. Since 2010, our Center for Applied Social and Economic Research team at HKUST has been conducting surveys of 3,200 families, 7,200 adults and 950 children every two years (The Hong Kong Panel Study of Social Dynamics), looking into how our society is transformed over time and how various government and social policies are influencing families.

2018

新聞
社會科學, 教育, 研究, 研究生
科大開辦新公共政策碩士課程及 公佈大灣區創科政策發展報告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致力推動公共政策研究及教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今日發表首份有關大灣區創新科技整合發展的報告,並將開辦全港首個專攻科技創新與環境政策的兩年全日制修課式研究生課程。 由中國工程院、香港工程科學院及科大公共政策研究院共同完成的研究報告,除列舉香港若不加快步伐發展創新科技將面臨的風險,亦就此向政府提出實質建議。研究報告提及,香港政府「無為而治」的管治模式已不合時宜,政府必須牽頭,透過政策帶動研究、開發投資與培訓,以促進小型企業的創新科技發展,亦列出香港及大灣區城市應加強合作的策略發展領域。 在教學方面,科大將於2018年9月起,開辦一個為期兩年、嶄新的全日制公共政策碩士課程(MPP),一方面透過包括數據分析等學科,鞏固學員於政策分析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透過於政府機關、非牟利組織及私人機構等實習機會,培育學員領導與決策技巧。課程亦包含一個為期一年的專題項目(capstone project),讓學員以團隊合作形式,解決公營機構及私人企業所面對的挑戰與難題。隨著大灣區以及落馬洲港深創新科技園等計劃先後落實,未來將需要大量與科學、技術、創新,以及環境政策等範疇相關的人才,MPP正是全港首個提供這些專修範疇的兩年全日制研究生課程。 課程要求同學修讀共48個學分,當中一半為公共政策核心課程,另一半為選修課程。選修課程涵蓋大學五個學院不同範疇,有助拓闊學生視野。學部將於5月21日在科大商學院中環中心舉辦課程簡介會。 負責開辦課程的科大公共政策學部署理主任吳遜教授表示:「雖然科技的進步大大拓寬了應對包括氣候變化及老齡化等全球挑戰的政策思路,這些創新方法亦同時為政府、非牟利組織以及私人機構帶來一系列有關道德、體制及法律方面等複雜議題。因此,要進一步開啟科技於改善生活和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潛力,公共政策將越趨重要。」

2016

新聞
生物技術, 社會科學, 國際
三位傑出學者於「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分享研究成果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於上周舉辦「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邀請三位傑出學者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包括羅伯特·蘭格教授、裴宜理教授及Ingrid Daubechies教授,他們亦為科大應屆榮譽博士。 羅伯特·蘭格教授以「生物材料與生物科技:從血管新生抑壓劑,至受藥物傳輸控制系統的發展及組織工程基礎」為題,介紹他初期就大分子的傳輸系統,以及分離血管新生抑壓劑的研究,如何引發了大量新治療方法;以至後來包括納米粒子和納米技術等嶄新藥物傳輸技術的研究,如何為疫苗接種及治療包括癌症等疾病,開啟了新的研究方向。他亦探討透過混合動物細胞與合成聚合物,以及利用生物材料合成法等,開創修補軟骨、皮膚、血管和脊髓等組織的未來治療方法。 裴宜理教授則以「古今中國﹕高等教育與專制回歸」為題,探討高等教育和專制政權的關係。她挑戰一般西方社會學家,對國家支持高等教育政策和民主政權是相輔相成的看法,並以擁有「史上最穩固的專制政權」的中國為例,爭辯它自帝制時期以來,其政權得以茁壯成長,實與國家支持高等教育的政策息息相關。 昨日,Ingrid Daubechies教授在她「以數學幫助藝術史學家和文物復修者」的講座中,分享如何以數學演算,協助修復藝術品,譬如遭戰火炸成碎片的著名意大利畫家曼塔納的壁畫等。她繼而分享數學的其他用途﹕包括協助移除工藝品、鑑定畫作所屬的時期和令隱藏畫作得以重現眼前等。 羅伯特·蘭格教授是麻省理工學院David H Koch學院教授。他於康奈爾大學及麻省理工學院分別取得化學工程學士及博士學位,並在70年代中期,首度以控制藥物傳輸速度的研究揚名。他的實驗室是現今最大的生物醫學工程學術設施,研究領域包括藥物開發、新型生物材料、組織工程、幹細胞和納米級的藥物傳輸等。他曾發表逾1,350篇論文、獲超過220項重要獎譽,並擁有全球逾1,100份已獲批及正獲審批的專利。他獲《福布斯》雜誌選為全球15位可以改變未來的創科人物之一。
新聞
社會科學, 國際
著名哈佛大學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於「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 分享給下任美國總統的意見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舉辦「科大25周年傑出人士講座系列」,由哈佛大學歷史系勞倫斯·A·蒂施教授、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兼北京清華大學客席教授尼爾‧弗格森擔任主講嘉賓。科大師生踴躍參與講座,反應熱烈。 弗格森教授以「給下任美國總統的六個歷史教訓」為題發表演說,為下任美國總統分析歷史的忠告。弗格森教授經常就前美國總統喬治·布殊以及現任總統巴拉克·奥巴馬的外交政策作出評論,他最廣為人知的著作包括《貨幣崛起》以及《文明:決定人類走向的六大殺手級Apps》,其於去年發表的最新著作《基辛格1923-1968年:理想主義者》,講述前美國國務卿兼國家安全顧問亨利·基辛格的生平事跡。 弗格森教授為著名傳記作家,計有14本著作。他首本著作《紙與鐵》有份入圍競逐History Today Book of the Year圖書獎,而他編著的另一本散文集《虛擬的歷史》則成為英國最暢銷書籍。1998年,弗格森教授出版了兩本廣獲好評的著作《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1918,戰爭的悲憐》以及《羅斯柴爾德家族》,後者更奪得沃茲沃思商業歷史獎,其他著作亦包括2010年出版的《頂級金融家》。 弗格森教授於2004年獲選為《時代雜誌》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他亦是得獎製片家,他的美國公共電視網《貨幣崛起》系列獲得2009年艾美獎最佳紀錄片殊榮。弗格森教授的其他獎項包括班傑明·富蘭克林公共服務獎(2010)、海耶克終身成就獎(2012)以及艾哈德經濟新聞獎(2013)。

2015

新聞
社會科學, 公共政策
科大公共政策論壇 探討香港民主發展路向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公共政策領導才能培訓課程將於2015年2 月14日舉辦論壇,邀請多名海外及本地著名專家和學者,探討城中熱門議題─香港未來的民主發展路向。 論壇上,美國文理科學院成員及著名選舉制度專家、達特茅斯學院John Wentworth教授John M Carey,將就民主原則及選舉制度發表主題演說。瑞安集團主席及科大校董會前主席羅康瑞博士會主持討論環節,參與討論的嘉賓包括公民黨主席余若薇女士、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召集人林煥光議員、科大社會科學部成名教授、立法會主席曾鈺成議員,以及John M Carey教授。 負責籌辦論壇的公共政策領導才能培訓課程總監余珍珠教授表示,論壇為不同界別的持份者提供對話平台,為香港如何落實普選交流看法。 科大公共政策領導才能培訓課程專為高層行政人員和新一代領袖而設,讓他們更好地服務社會。該課程結合科大、牛津及世界各地專業知識的優勢,提供具彈性的主題系列課程及小班研討,更不時舉辦公眾論壇,探討香港面對的種種迫切議題,在短短的一年之內,成績斐然。 傳媒查詢: 魯桂欣 電話﹕2358 6317 電郵﹕sherryno@ust.hk   林淑媛 電話﹕2358 6313 電郵﹕anitalam@us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