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聞
科大牽頭研製全球首款高精度二氧化碳和甲烷點源協同探測儀載荷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宣布,正式獲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的總體單位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空間應用中心)委託,領軍研製全球首款輕小型高分辨率高精度二氧化碳(CO₂)和甲烷(CH₄)點源協同探測儀載荷。此項目有望成為香港特區首項跟隨天舟貨運飛船登上中國「天宮」太空站,展開研究與應用的載荷。該儀器能更精準地監測特定範圍溫室氣體的排放濃度,識別溫室氣體排放源,為制訂和評估減碳政策提供關鍵數據,響應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的雙碳戰略政策。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國家力爭在 2030 年前碳排放量達峰, 並在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戰略目標。全面且準確的溫室氣體排放監測工作,對實現此目標至關重要。科大發起主導項目,研發輕小型高分辨率高精度溫室氣體點源探測儀,以準確地從太空獲取地球主要溫室氣體排放數據。該項目已於去年正式通過空間應用中心的遴選和審核,預計將安裝於中國太空站,並以其為核心平台,實時獲取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濃度數據。此儀器將是全球首款能同時監測該兩種溫室氣體的既有高解析度又有高精準度的太空探測儀。
該探測儀將重點監測發電廠、堆填區、油田、煤礦及天然氣廠等重點碳排放設施,涵蓋範圍包括香港在內的低至中緯地區。儀器不僅能記錄相關溫室氣體的排放濃度數據,還能同時監測潛在的煤氣洩漏,從而減少資源浪費。科大研究團隊計劃建立溫室氣體點源排放數據庫,利用相關數據推算實時碳排放量,識別溫室氣體排放源,並在碳監測、報告和核查工作中,提供可靠、準確且高頻次的數據,協助決策者制訂更有效的減排政策及評估措施成效。科大團隊計劃透過合作方式,將數據分享予不同科研機構,服務粵港澳大灣區以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助力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和緩解全球氣候變化。
2024

新聞
科大與中國氣象局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係 推動氣象研究與全球氣候韌性發展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中國氣象局簽署了一項合作框架協議,以促進氣象科學創新及推動相關領域的教育。是次合作將會結合雙方所長,以增強早期預警系統、加強災害防範能力建設,並構建氣候韌性社區等,體現了雙方在應對全球氣候挑戰議題及與世界氣象組織(WMO)倡議的一致理念。
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與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熊紹員先生今天於校園進行簽署儀式。是次合作將涵蓋三大範疇,配合中國《氣候變化適應早期預警行動計劃(2025—2027)》,以及聯合國於2027年年底前達成全民預警倡議的目標,旨在減低颱風、洪水和熱浪等極端天氣事件對全球社群帶來的威脅,特別是一些較容易受影響的地區。合作範疇包括:
1. 推動早期預警技術創新
開發高解析度的天氣預測技術,並將人工智能(AI)技術應用於氣象科學,這對提高全球早期預警系統的準確度和及時性至關重要,從而協助社區更好地應對極端天氣事件。
2. 共建科研合作平台
科大與中國氣象局將加強現有的設施建設,包括提升廣東新豐國家大氣本底站的功能,同時發展更多科學觀測平台,支援空氣污染、低碳評估和氣候適應技術的尖端研究。
3. 培養科研人才
通過聯合博士項目、國際交流和專業培訓等計劃,致力栽培下一代氣象科學與氣候韌性領域的領導者。
中國氣象局是全球氣象科學領域的領軍機構之一,同時也是WMO九個全球氣象中心之一。憑藉其在大規模氣候建模、災害風險管理和業務化天氣預報方面的專業能力,中國氣象局在應對氣候風險的技術創新和國際合作中發揮關鍵作用。
科大亦一直致力藉創新科研及國際協作,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在劉啟漢教授和馮志雄教授等傑出學者的領導下,科大在空氣品質監測和個人化空氣污染預警系統領域取得了創新突破。此外,科大的陳飛教授更將擔任WMO世界天氣研究計劃城市預測項目聯合主席(2025至2029年),而科大亦會參與氣候研究計劃(WCRP)轄下的「我的氣候風險方案」,成為東南亞區域中心之一。
2023

新聞
科大獲上海唐君遠教育基金會捐款港幣一千五百萬元 支持環境科學研究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獲上海唐君遠教育基金會捐贈港幣一千五百萬元,襄助大學推動科研,特別是環境科學方面的研究和發展。
環境科學、可持續及綠色科技是科大六大研究範疇之一。上海唐君遠教育基金會的捐款將有助大學招募最優秀的人才,透過創新方案來應對環境挑戰及促進可持續發展。
為感謝上海唐君遠教育基金會的慷慨支持,大學將成立「唐君遠環境科學教授席」。上海唐君遠教育基金會資助了不少上海與無錫的學生,以及當地興建的學校和教學設施。
上海唐君遠教育基金會理事長唐英年先生表示:「我與我的家族一直非常支持教育,因為教育可提升生活質素、增强經濟福祉以及推動我國繁榮發展。我們關注環境科學的决定,源於我們對建設更美好明天的共同信念。通過支持科大這所卓越的大學,我希望見證更多令人振奮的研究成果,促進可持續發展,爲一個更有希望的世界作出貢獻。」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對唐先生與大學抱有共同願景,以及對科大一直以來的支持表達謝意,她說:「最近超強颱風和暴雨所造成的破壞,明確地提醒我們地球正面臨前所未有、由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挑戰。這些挑戰迫切地需要智慧的方案以及可持續生活的實踐來解決。我衷心感謝上海唐君遠教育基金會的慷慨支持,該捐贈不僅幫助我們吸引頂尖的人才,加速我們的研究和創新,更有助塑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唐英年先生、太太唐郭妤淺女士及兩人的家庭成員,與科大領導和管理層包括校董會副主席楊佳錩教授、校長葉玉如教授和顧問委員會主席廖長城先生,共同為捐贈儀式作主禮嘉賓。
典禮結束後,眾人聽取由科大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主任劉啟漢教授和科大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楊晶磊教授所帶領的兩個研究團隊,介紹他們科研上的突破,以展示大學就應對全球環境挑戰所作出的努力。這些創新成果包括促進可持續生活的智能建築技術,以及一個可提升個人健康的革命性個人化空氣污染監測平台。

新聞
「卓越學科領域計劃」及「主題研究計劃」2023-24 香港科技大學所獲資助項目冠絕所有本地院校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領導的三個研究項目,今日獲得研究資助局(研資局)2023/24年度「卓越學科領域計劃」及「主題研究計劃」合共港幣1.67億元資助。科大亦在此兩項計劃中,成為獲資助項目最多的大學,而其中一個項目更獲得資助金額達港幣8,715萬元,為所有獲資助的單一研究項目中最高。
三個研究項目涵蓋大灣區氣候變化預測和緩解、滑坡風險管理以及規管香港的數碼資產的範疇。三個項目合共獲得研資局約港幣1.42億元的研究經費。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向研究團隊表達祝賀,她說:「作為一所致力透過科研帶來創新而具影響力的解決方案以應對本地及全球挑戰的大學,科大多個項目獲得卓越學科領袖計劃及主題研究計劃的資助,彰顯我們在科研方面的出色表現。尤其令人感到振奮的是,其中兩個由大學領導而獲資助的項目將由科大和科大(廣州)兩校的研究人員共同參與及推動,這顯示出結合基礎和應用研究可以產生更佳的協同效應。我們將繼續憑藉科大的科研實力,進一步推動香港、整個地區以及全球的創新發展。」
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亦表示欣喜,他說:「科大在兩個最高級別的研資局資助計劃中表現出色,證明我們的教授、研究人員和研究生都非常優秀,對做科研的熱誠和初心始終如一。他們投入了無數的時間和最大的努力,全程推動具影響力的卓越研究。 展望未來,我們將繼續提升科大的科研能力,並與全球的優秀研究人員協作,藉此再進一步推進香港的科研,解決一些最迫切的世界問題,並為改善世界作出重大貢獻。」
2021
新聞
個人化實時空氣污染風險信息系統(PRAISE-HK)
科大環境研究所(科大-IENV)今天推出「PRAISE-HK-EXP」—全新流動應用程式,協助用戶分析個人空氣污染暴露預算,由戶外、室內,到不同微環境(包括不同交通工具),讓使用者在不同的微環境,也能好好管理空氣污染的暴露情況。得到滙豐150 週年慈善計劃的支持,PRAISE-HK項目以三個階段為目標推出不同功能的手機應用程式:
(1) 第一階段—2019年6月21日推出了「PRAISE-HK 應用程式」,提供了非常高準確度及"戶外"空氣質素地圖,能分辨出街道之間仔細至2-20米的空氣質素變化
(2) 第二階段—今日(2021年11月24日)推出的「PRAISE-HK-EXP應用程式」提供全日累積的空氣污染暴露風險預算(包括戶外街道、室內建築物內或不同交通方式)的詳細資料。有助用戶了解在空氣污染來襲的時可以做些什麼來減少健康風險
(3) 第三階段—將是一個健康警報應用程式,根據對空氣污染敏感的用戶所提供的癥狀報告記錄,提供特定的警報訊息
今天發佈的PRAISE-HK-EXP 應用程式是整個項目的重點,展示了PRAISE-HK項目的重要技術核心。2019年推出的一階段App為為使用者提供仔細及準確的「室外」空氣質素資訊(包括實時及48小時預測),整個項目奠定了重要的數據基礎。然而,一階段App的資訊未足以為用戶提供「室內」及在交通工具內的相關資訊,亦未能就如何減少個人空氣污染暴露風險提供具體建議。
今天發佈的第二階段應用程式(PRAISE-HK-EXP)是一款空氣污染暴露風險追蹤器。在使用者的授權下,應用程式會從早到晚,追蹤和分析我們在不同處所(包括室內和室外)所接觸的空氣污染量變化。應用程式會向用戶顯示他們在何時、何地,以及在什麼活動之中接觸最多的空氣污染物,並就如何降低空氣污染暴露風險提供建議。

新聞
科大研究顯示珠江口水域矽藻數量上升 為未來有關紅潮/藻華影響的研究奠定重要基礎
一般而言,鄰近人口密集地區的水域較離岸或較高緯度地區的水質更容易被污染。然而,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研究人員發現,在過去近二十年間,一種常被當成水質指標、名為「矽藻 (Diatom)」的常見微藻,在珠江口水域這個堪稱世上最城市化的沿海地區之一,數量較另一種常見微藻「雙鞭毛藻 (Dinoflagellate)」上升接近一倍。
科大海洋科學系副主任兼講座教授劉紅斌領導的研究發現珠江口水域矽藻數量上升
一般來說,矽藻相對雙鞭毛藻的比例越高,則水質理應越好。不過,領導是次研究的科大海洋科學系副主任兼講座教授劉紅斌指出,由於團隊發現溫度及海水的營養成分也會影響藻類的數量,所以矽藻數量增加,並不一定代表珠江口水域的水質有所改善。
海藻,也稱為浮游植物,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擔當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它們不僅可以把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質及氧氣,也是大量海洋生物的食物來源。矽藻及雙鞭毛藻乃生長在香港水域的兩種主要海藻品種,佔全港海藻總量約八成。矽藻較常見於污染較輕微的水域,相比帶有毒性、甚至可以令魚類死亡或海水缺氧的雙鞭毛藻,它一直被視為是對海洋較有利的品種。海洋科學家一般透過比對矽藻及雙鞭毛藻的數量及比例,以了解海洋生態系統狀況。理論上,矽藻的比例較高,水質便會較佳。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與香港特區政府展開合作 解決大灣區臭氧污染問題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合作開展一個為期三年的開創性跨領域研究,從海、陸、空三方面監測空氣質素,為本港以及大灣區臭氧的形成和傳送路徑提供更深入的理解。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先生(右六)、科大校長史維教授(右五)、科大環境及可持續發展部副教授寧治(右四)及其他來自環保署和飛行服務隊等團隊成員。
是次合作為大型科研計劃「大灣區光化學臭氧污染及區域和跨區域傳輸特徵研究」的一部分。該計劃由廣東省政府、香港特區政府和澳門特區政府聯合推出,旨在研究臭氧對整個區域所造成的空氣質素問題。
空氣污染乃世界上最大的環境健康威脅,每年導致全球700萬人早逝1。香港政府環境保護署(環保署) 今年推出「香港清新空氣藍圖2035」,以進一步改善本港和區內的空氣質素,並協助本港於2050年達至碳中和。儘管當局近年在控制影響健康的空氣污染物﹕例如懸浮粒子、二氧化硫及二氧化氮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但構成光化學煙霧的主要成分臭氧濃度卻依然呈上升趨勢。
2019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流動應用程式 PRAISE-HK發佈實時街道空氣質素數據 減少空氣污染對個人健康威脅
香港科技大學環境研究所今日推出嶄新的流動應用程式 PRAISE-HK,旨在減少空氣污染對用戶的個人健康威脅。PRAISE-HK 全名是「個人化實時空氣污染風險信息系統 」(英文:Personalized Real-time Air-quality Informatics System for Exposure – Hong Kong),將有助香港成為世界級的智慧健康城市。PRAISE-HK 是滙豐150週年慈善計劃自2016年11月起資助,為期五年的項目,流動應用程式和系統分三個階段推進:(1) 第一階段 - 今日發表的應用程式以高解析度(達2米至20米)的街道級別地圖提供室外空氣質素資訊;(2) 第二階段 - 全面整合空氣污染對個人健康威脅的資訊,追踪個人由室內至室外(包括於交通工具內)所接觸空氣污染水平;(3) 第三階段 - 完成互動應用程式及系統,根據個人對空氣污染的反應提供健康預測警報。 什麼是PRAISE-HK?PRAISE-HK是一款智慧城市應用程式,提供最先進的街道級別實時空氣質素和健康風險信息和48小時空氣質素預報。PRAISE-HK 顯示「空氣質素健康指數」(AQHI)以及由四種空氣污染物:二氧化氮(NO2)、臭氧(O3)、懸浮粒子(PM10 和PM2.5))和二氧化硫(SO2) 所導致入院的個別健康風險增幅總和 (%AR)。用戶可在 PRAISE-HK 應用程式獲取上述的實用資訊,然後採取相應措施,減少短期曝露於空氣污染物的風險,對空氣污染物敏感的人士會大大受益於此程式。PRAISE-HK應用程式是由香港科技大學環境研究所開發的全新系統,項目由跨學科專家領導,其高精準度可歸功於以下重要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