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闻
港科大牵头研制全球首款高精度二氧化碳和甲烷点源协同探测仪载荷
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今日宣布,正式获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的总体单位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空间应用中心)委托,领军研制全球首款轻小型高分辨率高精度二氧化碳(CO₂)和甲烷(CH₄)点源协同探测仪载荷。此项目有望成为香港特区首项跟随天舟货运飞船登上中国「天宫」太空站,展开研究与应用的载荷。该仪器能更精准地监测特定范围温室气体的排放浓度,识别温室气体排放源,为制订和评估减碳政策提供关键数据,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政策。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国家力争在 2030 年前碳排放量达峰, 并在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全面且准确的温室气体排放监测工作,对实现此目标至关重要。港科大发起主导项目,研发轻小型高分辨率高精度温室气体点源探测仪,以准确地从太空获取地球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该项目已于去年正式通过空间应用中心的遴选和审核,预计将安装于中国太空站,并以其为核心平台,实时获取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浓度数据。此仪器将是全球首款能同时监测该两种温室气体的既有高解析度又有高精准度的太空探测仪。
该探测仪将重点监测发电厂、堆填区、油田、煤矿及天然气厂等重点碳排放设施,涵盖范围包括香港在内的低至中纬地区。仪器不仅能记录相关温室气体的排放浓度数据,还能同时监测潜在的煤气泄漏,从而减少资源浪费。港科大研究团队计划建立温室气体点源排放数据库,利用相关数据推算实时碳排放量,识别温室气体排放源,并在碳监测、报告和核查工作中,提供可靠、准确且高频次的数据,协助决策者制订更有效的减排政策及评估措施成效。港科大团队计划透过合作方式,将数据分享予不同科研机构,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以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助力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和缓解全球气候变化。
2024

新闻
科大与中国气象局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推动气象研究与全球气候韧性发展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中国气象局签署了一项合作框架协议,以促进气象科学创新及推动相关领域的教育。是次合作将会结合双方所长,以增强早期预警系统、加强灾害防范能力建设,并构建气候韧性社区等,体现了双方在应对全球气候挑战议题及与世界气象组织(WMO)倡议的一致理念。
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与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熊绍员先生今天于校园进行签署仪式。是次合作将涵盖三大范畴,配合中国《气候变化适应早期预警行动计划(2025—2027)》,以及联合国于2027年年底前达成全民预警倡议的目标,旨在减低台风、洪水和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对全球社群带来的威胁,特别是一些较容易受影响的地区。合作范畴包括:
1. 推动早期预警技术创新
开发高解析度的天气预测技术,并将人工智能(AI)技术应用于气象科学,这对提高全球早期预警系统的准确度和及时性至关重要,从而协助社区更好地应对极端天气事件。
2. 共建科研合作平台
科大与中国气象局将加强现有的设施建设,包括提升广东新丰国家大气本底站的功能,同时发展更多科学观测平台,支援空气污染、低碳评估和气候适应技术的尖端研究。
3. 培养科研人才
通过联合博士项目、国际交流和专业培训等计划,致力栽培下一代气象科学与气候韧性领域的领导者。
中国气象局是全球气象科学领域的领军机构之一,同时也是WMO九个全球气象中心之一。凭借其在大规模气候建模、灾害风险管理和业务化天气预报方面的专业能力,中国气象局在应对气候风险的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中发挥关键作用。
科大亦一直致力借助创新科研及国际协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在刘启汉教授和冯志雄教授等杰出学者的领导下,科大在空气品质监测和个人化空气污染预警系统领域取得了创新突破。此外,科大的陈飞教授更将担任WMO世界天气研究计划城市预测项目联合主席(2025至2029年),而科大亦会参与气候研究计划(WCRP)辖下的「我的气候风险方案」,成为东南亚区域中心之一。
2023

新闻
科大获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捐款港币一千五百万元 支持环境科学研究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获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捐赠港币一千五百万元,襄助大学推动科研,特别是环境科学方面的研究和发展。
环境科学、可持续及绿色科技是科大六大研究范畴之一。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的捐款将有助大学招募最优秀的人才,透过创新方案来应对环境挑战及促进可持续发展。
为感谢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的慷慨支持,大学将成立「唐君远环境科学教授席」。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资助了不少上海与无锡的学生,以及当地兴建的学校和教学设施。
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唐英年先生表示:「我与我的家族一直非常支持教育,因为教育可提升生活质素、增强经济福祉以及推动我国繁荣发展。我们关注环境科学的决定,源于我们对建设更美好明天的共同信念。通过支持科大这所卓越的大学,我希望见证更多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一个更有希望的世界作出贡献。」
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对唐先生与大学抱有共同愿景,以及对科大一直以来的支持表达谢意,她说:「最近超强台风和暴雨所造成的破坏,明确地提醒我们地球正面临前所未有、由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这些挑战迫切地需要智慧的方案以及可持续生活的实践来解决。我衷心感谢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的慷慨支持,该捐赠不仅帮助我们吸引顶尖的人才,加速我们的研究和创新,更有助塑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唐英年先生、太太唐郭妤浅女士及两人的家庭成员,与科大领导和管理层包括校董会副主席杨佳锠教授、校长叶玉如教授和顾问委员会主席廖长城先生,共同为捐赠仪式作主礼嘉宾。
典礼结束后,众人听取由科大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学部主任刘启汉教授和科大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学系杨晶磊教授所带领的两个研究团队,介绍他们科研上的突破,以展示大学就应对全球环境挑战所作出的努力。这些创新成果包括促进可持续生活的智能建筑技术,以及一个可提升个人健康的革命性个人化空气污染监测平台。

新闻
「卓越学科领域计划」及「主题研究计划」2023-24 香港科技大学所获资助项目冠绝所有本地院校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领导的三个研究项目,今日获得研究资助局(研资局)2023/24年度「卓越学科领域计划」及「主题研究计划」合共港币1.67亿元资助。科大亦在此两项计划中,成为获资助项目最多的大学,而其中一个项目更获得资助金额达港币8,715万元,为所有获资助的单一研究项目中最高。
三个研究项目涵盖大湾区气候变化预测和缓解、滑坡风险管理以及规管香港的数码资产的范畴。三个项目合共获得研资局约港币1.42亿元的研究经费。
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向研究团队表达祝贺,她说:「作为一所致力透过科研带来创新而具影响力的解决方案以应对本地及全球挑战的大学,科大多个项目获得卓越学科领袖计划及主题研究计划的资助,彰显我们在科研方面的出色表现。尤其令人感到振奋的是,其中两个由大学领导而获资助的项目将由科大和科大(广州)两校的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及推动,这显示出结合基础和应用研究可以产生更佳的协同效应。我们将继续凭借科大的科研实力,进一步推动香港、整个地区以及全球的创新发展。」
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亦表示欣喜,他说:「科大在两个最高级别的研资局资助计划中表现出色,证明我们的教授、研究人员和研究生都非常优秀,对做科研的热诚和初心始终如一。他们投入了无数的时间和最大的努力,全程推动具影响力的卓越研究。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提升科大的科研能力,并与全球的优秀研究人员协作,藉此再进一步推进香港的科研,解决一些最迫切的世界问题,并为改善世界作出重大贡献。」
三个研究项目详情如下:
2021
新闻
个人化实时空气污染风险信息系统(PRAISE-HK)
科大环境研究所(科大-IENV)今天推出「PRAISE-HK-EXP」—全新流动应用程序,协助用户分析个人空气污染暴露预算,由户外、室内,到不同微环境(包括不同交通工具),让使用者在不同的微环境,也能好好管理空气污染的暴露情况。得到汇丰150 周年慈善计划的支持,PRAISE-HK项目以三个阶段为目标推出不同功能的手机应用程序:
(1) 第一阶段—2019年6月21日推出了「PRAISE-HK 应用程序」,提供了非常高准确度及"户外"空气质素地图,能分辨出街道之间仔细至2-20米的空气质素变化
(2) 第二阶段—今日(2021年11月24日)推出的「PRAISE-HK-EXP应用程序」提供全日累积的空气污染暴露风险预算(包括户外街道、室内建筑物内或不同交通方式)的详细数据。有助用户了解在空气污染来袭的时可以做些什么来减少健康风险
(3) 第三阶段—将是一个健康警报应用程序,根据对空气污染敏感的用户所提供的症状报告记录,提供特定的警报讯息
完成互动应用程序及系统,根据个人对空气污染的反应提供健康预测警报
今天发布的PRAISE-HK-EXP 应用程序是整个项目的重点,展示了PRAISE-HK项目的重要技术核心。2019年推出的一阶段App为为使用者提供仔细及准确的「室外」空气质素信息(包括实时及48小时预测),整个项目奠定了重要的数据基础。然而,一阶段App的信息未足以为用户提供「室内」及在交通工具内的相关信息,亦未能就如何减少个人空气污染暴露风险提供具体建议。
今天发布的第二阶段应用程序(PRAISE-HK-EXP)是一款空气污染暴露风险追踪器。在用户的授权下,应用程序会从早到晚,追踪和分析我们在不同处所(包括室内和室外)所接触的空气污染量变化。应用程序会向用户显示他们在何时、何地,以及在什么活动之中接触最多的空气污染物,并就如何降低空气污染暴露风险提供建议。

新闻
科大研究显示珠江口水域硅藻数量上升 为未来有关红潮/藻华影响的研究奠定重要基础
一般而言,邻近人口密集地区的水域较离岸或较高纬度地区的水质更容易被污染。然而,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研究人员发现,在过去近二十年间,一种常被当成水质指标、名为「硅藻 (Diatom)」的常见微藻,在珠江口水域这个堪称世上最城市化的沿海地区之一,数量较另一种常见微藻「双鞭毛藻 (Dinoflagellate)」上升接近一倍。
科大海洋科学系副主任兼讲座教授刘红斌领导的研究发现珠江口水域硅藻数量上升
一般来说,硅藻相对双鞭毛藻的比例越高,则水质理应越好。不过,领导是次研究的科大海洋科学系副主任兼讲座教授刘红斌指出,由于团队发现温度及海水的营养成分也会影响藻类的数量,所以硅藻数量增加,并不一定代表珠江口水域的水质有所改善。
海藻,也称为浮游植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它们不仅可以把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及氧气,也是大量海洋生物的食物来源。硅藻及双鞭毛藻乃生长在香港水域的两种主要海藻品种,占全港海藻总量约八成。硅藻较常见于污染较轻微的水域,相比带有毒性、甚至可以令鱼类死亡或海水缺氧的双鞭毛藻,它一直被视为是对海洋较有利的品种。海洋科学家一般透过比对硅藻及双鞭毛藻的数量及比例,以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状况。理论上,硅藻的比例较高,水质便会较佳。

新闻
香港科技大学与香港特区政府展开合作 解决大湾区臭氧污染问题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合作开展一个为期三年的开创性跨领域研究,从海、陆、空三方面监测空气质素,为本港以及大湾区臭氧的形成和传送路径提供更深入的理解。
环境局局长黄锦星先生(右六)、科大校长史维教授(右五)、科大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部副教授宁治(右四)及其他来自环保署和飞行服务队等团队成员。
是次合作为大型科研计划「大湾区光化学臭氧污染及区域和跨区域传送特征研究」的一部分。该计划由广东省政府、香港特区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联合推出,旨在研究臭氧对整个区域所造成的空气质素问题。
空气污染乃世界上最大的环境健康威胁,每年导致全球700万人早逝1。香港政府环境保护署(环保署) 今年推出「香港清新空气蓝图2035」,以进一步改善本港和区内的空气质素,并协助本港于2050年达至碳中和。尽管当局近年在控制影响健康的空气污染物﹕例如悬浮粒子、二氧化硫及二氧化氮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构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臭氧浓度却依然呈上升趋势。
2019

新闻
香港科技大学流动应用程序 PRAISE-HK发布实时街道空气质素数据 减少空气污染对个人健康威胁
香港科技大学环境研究所今日推出崭新的流动应用程序 PRAISE-HK,旨在减少空气污染对用户的个人健康威胁。PRAISE-HK 全名是「个人化实时空气污染风险信息系统 」(英文:Personalized Real-time Air-quality Informatics System for Exposure – Hong Kong),将有助香港成为世界级的智慧健康城市。PRAISE-HK 是汇丰150周年慈善计划自2016年11月起资助,为期五年的项目,流动应用程序和系统分三个阶段推进:(1) 第一阶段 - 今日发表的应用程序以高分辨率(达2米至20米)的街道级别地图提供室外空气质素信息;(2) 第二阶段 - 全面整合空气污染对个人健康威胁的信息,追踪个人由室内至室外(包括于交通工具内)所接触空气污染水平;(3) 第三阶段 - 完成互动应用程序及系统,根据个人对空气污染的反应提供健康预测警报。 什么是PRAISE-HK?PRAISE-HK是一款智能城市应用程序,提供最先进的街道级别实时空气质素和健康风险信息和48小时空气质素预报。PRAISE-HK 显示「空气质素健康指数」(AQHI)以及由四种空气污染物:二氧化氮(NO2)、臭氧(O3)、悬浮粒子(PM10 和PM2.5))和二氧化硫(SO2) 所导致入院的个别健康风险增幅总和 (%AR)。用户可在 PRAISE-HK 应用程序获取上述的实用信息,然后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短期曝露于空气污染物的风险,对空气污染物敏感的人士会大大受益于此程序。PRAISE-HK应用程序是由香港科技大学环境研究所开发的全新系统,项目由跨学科专家领导,其高精准度可归功于以下重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