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科大成立潘樂陶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新聞
研究及科技, 可持續性, 可持續發展, 社區, 研究
科大成立潘樂陶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天正式成立潘樂陶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此項目具有革新意義,旨在加速氣候韌性及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研究,及提供創新的政策方案。中心在潘樂陶慈善基金創辦人潘樂陶博士工程師的慷慨捐助下成立,匯聚科大於氣候科學、先進模擬系統、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及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專才,為全球政府、產業界與社會提供可拓展而又切實可行的方案。 來自歐洲、美國、韓國和中國內地等頂尖學府的知名學者,以及政府與學術界領袖均雲集於研究中心的成立典禮上。開幕儀式更邀得香港特別行政區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先生、潘樂陶博士及工程師,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以及研究中心主任陸萌茜教授一同主禮。 以科研驅動實質變革 研究中心致力推動跨領域合作,並提供以科技為本的解決方案,增強社會抵禦氣候威脅的能力。該中心的核心使命是結合前沿科學研究與政策及產業需求,強化世界各地社群應對氣候轉變的影響及降低氣候轉變帶來的風險。 初步重點研究領域:
HKUST delegation
新聞
可持續性, Thought Leadership
科大於《泰晤士高等教育影響力排名》中蟬聯全球二十強及香港第一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在泰晤士高等教育(THE)的《大學影響力排名2025》蟬聯全球第19位,連續第二年榮登香港及內地院校榜首。 是次排名旨在表彰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有卓越貢獻的院校,共計審視了2,500所大學。科大於SDG 9(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SDG 11(可持續城市及社區)及SDG 15(陸地生物)這三大範疇的表現尤為突出,充分反映其在建設創新強韌基建及工業、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及保育陸域生態系統的領導地位。 踐行承諾:以行動驅動可持續未來 科大副校長(行政)及署理副校長(大學拓展)譚嘉因教授表示:「這項殊榮印證科大把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研究、教育及校園運營的決心。透過跨界別合作,我們開創應對全球挑戰的解決方案 - 從訂立《淨零排放行動計劃》以至多個創新的校園項目,致力成為實踐可持續未來的典範。」   科大多年來一直於國際舞台上彰顯可持續發展的領導地位,分享其校園作為零碳、零廢生活實驗室的最佳實踐經驗,並展示如何透過前沿研究及全球合作,深化可持續影響力。 大會焦點:科大引領可持續發展對話及解決方案 是次大學影響力排名由泰晤士高等教育在伊斯坦堡舉辦的「全球可持續發展大會」上公佈。大會吸引逾5,000名全球思想領袖、創新者及政策制定者聚首一堂,為可持續發展出謀獻策。科大的專家學者於活動中分享大學如何就應對氣候挑戰及改善人類生活方面作出貢獻,並展出多項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技術方案,包括: •    應用於智能建築的垂直太陽能板 •    以廢料轉化建材的環保磚,以及 •    應用於城市發展的多功能納米塗層 重點議題:氣候適應與智慧城市 作為大會論壇合作夥伴,科大主導多項核心議題討論:
科大獲何耀光慈善基金慷慨捐款
新聞
科大獲何耀光慈善基金慷慨捐款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獲何耀光慈善基金慷慨捐款,以促進學生發展,並豐富其校園生活。為答謝基金會的不懈支持,科大將本科生宿舍第三座命名為「何耀光郭佩珍伉儷樓」,以紀念何耀光伉儷的非凡貢獻。 何耀光先生的長子、何耀光慈善基金主席何世柱先生,日前在其家人、基金會代表及科大高層的陪同下,出席了「何耀光郭佩珍伉儷樓」命名及揭幕儀式。作為福利建築公司的創始人,何世柱已故的父親何耀光先生是傑出的商界領袖,畢生心繫教育,對社會貢獻良多。 福利建築有限公司董事何世柱先生致辭時緬懷先父何耀光先生,他表示:「家父出身貧窮,一生勤奮堅毅,矢志推動教育及學生發展。何耀光慈善基金成立的目的,正正是希望傳承其精神。欣見科大銳意培育具備環球視野的創新科技人才,這與我們的理念不謀而合。我希望是次捐款能有助大學營造一個能促進跨文化交流、啟發創意及開拓視野的學習環境,裨益下一代。」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衷心感謝何耀光慈善基金的捐款,她表示:「何耀光先生一生支持教育,並視之為社會基石,這與科大致力培育頂尖人才以推動經濟及社會進步的宗旨相一致。何氏家族的慷慨解囊,既支援科大提升學生住宿環境及校園生活體驗,亦配合特區政府冀推廣『留學香港』品牌的目標,助力大學吸納更多海外生來港升學。明年,科大將迎來35周年校慶,我們熱切期待與何耀光慈善基金的合作,能共同為香港及國家繁榮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大學發展的堅定支持者 何耀光慈善基金一直熱心支持教育事業和科大發展,積極推動內地及香港的慈善項目,當中包括為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設立助學金計劃,資助有經濟困難的優秀學生;此外,基金亦資助科大「無止橋」學生團隊於內地鄉村築橋惠民。 其他出席儀式的還包括何世樑則師、何世鏗醫生、何世堯先生、何世傑先生、何蕙儀女士、何高紫霞女士及何存恩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