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Prof. SONG Xueyang, Assistant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Physics at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KUST), has been awarded the prestigious 2025 Croucher Tak Wah Mak Innovation Award for her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in theoretical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Her work focuses on decoding quantum materials to design novel materials that enable energy-efficient technologies with transformative potential across industries—from consumer electronics to power grid systems.
新聞
研究及科技, 研究, 物理學, 獎項, 獎項及排名
量子躍動:科大物理學家探尋「完美」材料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物理學系助理教授宋雪洋教授榮獲2025年「裘槎麥德華前瞻科研大獎」,表彰她在凝聚態物理學的突破性研究。她的研究有望設計出高效導電或導熱的材料,革新能源技術。宋教授將獲裘槎基金會頒發500萬港元研究資金,以支持其研究。 「裘槎麥德華前瞻科研大獎」是裘槎基金會最頂尖的獎項之一,旨在培育香港科研界的明日之星,獲頒授此榮譽的學者需擁有卓越的博士研究工作、國際競爭力的研究成果,且對所屬的研究領域有重大貢獻。 解密量子世界   推進可持續未來 宋雪洋教授的研究聚焦「解密」量子材料,這些物質具超導體特性及粒子出現分數化行為,她專注在研究阻挫量子磁體、分數量子霍爾狀態及奇異超導態等量子材料,探討分數化與規範結構等新興物理現象。她的研究運用對稱性、反常現象及拓撲學等尖端框架,解析先進材料(尤其是二維系統,如轉角系統)的物理特性與相變過程。透過結合理論、解析模型與計算模擬工具,她將基礎物理結合實際應用,包括高效能材料與新型器件。 獎項推動量子材料創新 「對於能夠榮獲『裘槎麥德華前瞻科研大獎』,我感到無比榮幸與振奮」,宋教授表示,「憑藉這份支持,讓我們能放膽依循自己的好奇心以及興趣所在進行研究,我的目標是揭開量子材料之謎,探尋為何一些材料有極其高效或反直覺的導電或導熱能力,通過破解這些現象,我們可以設計新型材料,開創前沿、突破性的節能技術,並應用至小型電器,以至大型供電網絡等不同層面。」 由物理奧賽金牌至量子前沿研究 宋教授對物理學的熱情始於高中,她曾參與第14屆亞洲物理奧林匹克並奪得金牌,其後於北京大學攻讀物理學學士,畢業後前往哈佛大學攻讀物理學博士學位。在加入科大前,她曾於麻省理工學院任博士後研究員。 如欲了解更多宋教授的研究及其潛在應用,請瀏覽其科大教職員頁面(https://physics.hkust.edu.hk/people/xueyang-song-songxueyang)。
HKUST Establishes Von Neumann Institute to Spearhead AI Innovation
新聞
研究及科技, 研究, 人工智能
科大成立馮諾依曼研究院 領航人工智能創新
為響應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全力發展人工智能(AI)為關鍵產業的策略,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正式成立馮諾依曼研究院(Von Neumann Institute),整合具身智能、生成式AI及先進超級運算等技術,推動跨學科協作,促進新質生產力,以迎接AI世代。      馮諾依曼研究院以著名電腦科學家、人稱「電腦之父」的約翰·馮·諾依曼命名,其開創的「馮諾伊曼架構」,對當今的AI演算法影響深遠。研究院將由計算機視覺與AI領域知名專家、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兼獨角獸企業思謀集團創始人賈佳亞教授領導,憑藉科大在AI領域的堅實基礎,以及賈教授廣泛的產業網絡,研究院將致力於構建完整的AI生態系統,加強產學研合作,並通過中學拓展計劃,培育新一代AI人才。 Vonnex機械人展現AI突破 出席研究院開幕禮的主禮嘉賓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匈牙利駐香港總領事柯泰安 (Dr. Pál Kertész) 、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港投公司)行政總裁陳家齊,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校長葉玉如教授以及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等。其中,賈教授團隊研發的AI機械人Vonnex更參與揭幕儀式,展現了其流暢的操作與多模態感知系統,並能同時處理視覺、觸覺和聲音等資訊,彰顯機械人技術的潛能。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致開幕辭中表示:「特區政府相信人工智能蘊藏巨大的潛力。我們的目標是通過『AI+』策略,將AI融入各行各業。馮諾依曼研究院匯聚了科大、思謀集團及港投公司等多方人才與資源,集合卓越的學術水平、堅實的基礎研究、豐富的業界經驗,更擁有龐大的企業與投資者網絡。我們期望研究院能成為開拓AI應用場景與推動研究成果商業化的平台,為香港不斷發展的創科生態系統以及人工智能領域的進步作出貢獻。」 港投公司行政總裁陳家齊致辭時說:「港投公司作為代表特區政府的『耐心資本』,通過支持尖端技術產業化,推動被投企業參與香港的AI研究和落地轉化。思謀集團與科大成立研究院,實踐了與港投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的承諾,包括與香港高校在產學研合作,培育人才。我期望研究院透過探索AI創新與應用,孵化並培育更多獨角獸,構建更完善的AI生態圈。」
質量領域「諾貝爾」:科大宗福季教授榮膺2025年休哈特獎章
新聞
質量領域「諾貝爾」:科大宗福季教授榮膺2025年休哈特獎章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業工程及決策分析學系講座教授、科大(廣州)數據科學與分析學域及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講座教授宗福季,近日榮獲2025年美國質量學會(ASQ)「休哈特獎章」(Shewhart Medal)。 該獎項被譽為「質量領域諾貝爾獎」,以表彰宗教授在統計過程控制、先進技術及學術領導力方面開創性的貢獻。自1948年該獎項設立以來,宗教授是極少數獲此殊榮的中國學者之一。 「休哈特獎章」,以統計質量控制之父沃爾特‧A‧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命名,旨在表彰在現代質量控制與改進領域中作出卓越技術貢獻和具有領導能力的學術翹楚。宗教授於2025年5月4日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舉行的2025年美國質量協會(ASQ)質量與改進世界大會上獲頒此榮譽。大會頒獎詞高度評價其「在統計過程控制先進技術的開創性貢獻,大幅提升企業界工業系統質量,並展現了卓越的學術領導力及人才培養的影響力。」 卓越傳承 「休哈特獎章」歷屆得主包括W. Edwards Deming、George Box、Stuart Hunter、John Tukey、石川馨及田口玄一等多位質量領域的開創者和領軍人物。此次獲獎彰顯了宗教授在質量工程領域和工業大數據分析方面的重大貢獻及影響力。 感謝與願景 在獲獎感言中,宗教授對他的導師、合作夥伴及學生們深表感謝:「我深感榮幸能夠獲得聲望昭著的休哈特獎章。我要向 Jan Shi、Jeff Wu、Greg Watson、Ken Case 及 Dennis Lin 表達衷心的謝意,感謝他們的提名以及在我的學術事業中對我的殷切指導。我還要感謝科大質量與數據分析實驗室(QLab)及科大(廣州)工業信息與智能研究所(Triple-i)提供的寶貴研究支援。最後,我向我所有的前學生所做的重大貢獻表示誠摯的欣賞;我很榮幸看到他們致力於推進品質控制研究和實踐,創造了傑出的事業。」 質量與數據分析的領航者
香港科技大學與上海國有資本投資有限公司 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新聞
國際化及環球伙伴, 合夥
香港科技大學與上海國有資本投資有限公司 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近日,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上海國有資本投資有限公司(上海國投)舉辦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協同探索雙方在基金合作、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全面合作。   簽約儀式上,科大内地事務處主任施天藝博士與上海國投黨委委員、副總裁陸雯女士分別代表雙方簽署協議。科大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及上海國投黨委副書記、總裁戴敏敏先生出席儀式並見證簽約。   根據協議,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推進滬港兩地機構互動,進一步深化合作。科大將依託自身在國際商貿領域的平台優勢,推動兩地企業拓展市場,助力上海企業在《區域全面經濟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框架下通過香港尋找海外新商機。同時,上海國投將積極支持科大生態企業和創新技術團隊開拓上海市場,融入國內供應鏈和創新鏈,促進滬港兩地產業協同發展。   在具體合作方面,雙方將圍繞創新創業論壇、科技成果路演、創新創業訓練營等活動展開深度合作,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台,共建科技成果轉化生態圈。通過共同建立科研成果發掘、對接、轉化機制,增強針對早期科創產業投融資項目的綜合服務能力,助推雙方產業集聚發展。此外,雙方還將以校企合作為重要抓手,充分發揮科大在優質教育資源和科技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的豐富經驗,探索創新人才教育培訓的合作模式,為滬港兩地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與產業升級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本次戰略合作協議的簽署,為科大與上海國投在科技創新與產業化領域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未來,雙方將以此為契機,持續深化合作,助力滬港兩地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與產業升級,推動滬港兩地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協同發展,為國家科技創新戰略貢獻更多力量。
邁向零碳:科大公布減碳藍圖 創本地大學先河
新聞
可持續性, 可持續智慧校園, 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建築發展
邁向零碳:科大公布減碳藍圖 創本地大學先河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宣布推出《淨零排放行動計劃》(行動計劃),此為香港高等教育界中,首份採用多管齊下策略的綜合行動綱領,旨在推動於2045年前實現淨零排放的願景。科大將利用可再生能源所帶來的發電收益,共投放3,000萬港元資金,進一步推動減碳研究,並於校園應用各項創新減碳方案。 經過廣泛諮詢後,科大訂立進取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包括在2035年減少50%溫室氣體排放,並於2045年實現全面淨零排放1。事實上,科大自2014年推出首份可持續發展總體規劃以來,已成功減少34%的溫室氣體排放,為是次推出的《行動計劃》奠下成功的基礎。 科大《行動計劃》最重要一環,乃推出《淨零建築標準》,為所有新建和翻新建築訂立嚴格設計和運營指引,相關規定更超越香港最高的綠色建築認證要求。其中,預計於2025年落成的李家誠創科大樓將成為本港隱含碳最低的建築之一,每平方米二氧化碳排放當量低於500公斤,較香港綠色建築議會的非住宅建築基準低30%。2 此外,科大承諾在未來八年投放3,000萬港元,以「生活實驗室」模式,於校園內應用嶄新減碳意念與方案。這筆資金有部分來自大學參與「上網電價」計劃所帶來的收入,科大校園設有2.5兆瓦太陽能光伏系統,為本港大専院校最大規模的同類型發電系統。 科大副校長(行政)譚嘉因教授表示:「面對氣候變化議題,各大學均需展現其領袖風範,為此重要議題貢獻力量。科大的《淨零排放行動計劃》涵蓋大學運作的不同層面,正正彰顯了科大上下一心,致力以創新思維應對氣候變化。我們期望,透過訂立更具挑戰性的減碳計劃,不僅體現科大對推動創新落地方案的決心,還可激發合作夥伴、業界及政府對此議題作出更深入的討論,攜手應對此一挑戰。」 科大可持續發展及零碳辦公室處長梁啓明博士補充說:「要推動實現淨零排放,必須清晰的策略、目標及時間表。科大將會定期檢討各項措施的進度,不斷完善《行動計劃》的內容,回應最新的發展需要。市面上許多實現淨零排放的相關技術仍屬開發階段,科大將會勇於嘗試,於校園內試行不同的創新方案,推動《行動計劃》成功落實。」
新聞
學生發展, 學生發展及聯繫, 教與學, 體育
從賽場到校園:科大取錄精英運動員人數創歷年之冠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年透過「學生運動員學習支援及入學計劃」(SALSA)計劃,取錄了超過11名傑出香港運動員,人數創歷年來最高。科大今日舉辦歡迎典禮,特別邀請到一眾傑出學生運動員新生、香港體育學院代表、運動員的教練、中學校長、老師及家人等出席,一同慶祝各精英運動員即將展開人生新一頁,並祝願他們在學業和運動上的發展都能再創高峰。 11名傑出運動員將於今年九月入讀科大,涵蓋桌球、劍擊、賽艇、棒球、花樣滑冰、拯溺、帆船和田徑等項目,當中包括:  
新聞
教與學, 研究, 研究及科技, 人工智能
科大率先試用首個港產AI大模型HKGAI V1 推動教育創新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師生由即日起,可率先免費試用由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HKGAI)開發、本港首個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大語言模型(LLM)HKGAI V1。該模型早前已率先獲多個政府部門的公務員試用,是次進一步開放予科大師生,使科大成為全港首家試用此模型的學府,標誌着大學在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同時釋放教學無限潛能,有利推動更多創新意念、研究協作及負責任的AI應用實踐。 HKGAI V1是香港首個基於DeepSeek模型進行全參數微調的本地生成式AI模型,由科大牽頭的跨校合作研究中心HKGAI開發,並獲香港特區政府「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資助。 HKGAI V1支援粵語、普通話及英語,並特別為香港文化及語言環境度身訂造,不僅能媲美國際頂尖語言模型,更在本地化的應用場景中表現卓越,兼具安全性與語境適切性。 在科大試行期間,HKGAI V1聊天機械人將有助提升教學體驗,例如:可促進更多課堂討論;藉著了解推理過程增強邏輯思維;或成為人類的協作工具等。隨著HKGAI V1逐步開放及普及,將可大大擴闊教學中的AI應用,使AI 不但是人類的好幫手,亦可擔當邏輯推演的助手,以至進行反思及整合分析等工作,讓師生在課堂內外均可得到全方位的學習支援。此外,科大教育創新中心更會為教職員提供培訓,加強他們對此嶄新AI工具的理解,鼓勵師生善用資源,開拓更多創新教學法,迎接 AI世代。 科大首席副校長兼HKGAI中心主任郭毅可教授表示:「人工智能的興起,不僅大大提升了創新教學的成果及學習效能,還有利構建更具包容性的學習環境,促進個性化學習的發展。是次科大引入HKGAI V1這個港產AI大模型,能為師生提供更貼合香港文化的全新教學資源,有助他們進一步探索創新教法,並開拓相關領域的研究。」  作為教育創新的先驅,科大是全港首家積極鼓勵採用生成式AI的學府,以回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崛起。增設HKGAI V1後,科大生成式AI平台現提供超過10種大型AI語言模型,包括GPT-4、圖像生成工具DALL-E及DeepSeek-R1等,涵蓋聊天機械人、文件處理、圖像生成與分析、數據解析及邏輯推演等功能,為師生提供一站式的AI應用支援。    
新聞
「AI電影節」科大圓滿落幕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舉辦的首屆「AI電影節」日前圓滿落幕。本屆電影節收錄全球逾80個國家和地區、700多部全AI生成的短片作品,最終三部優秀作品脫穎而出,獲頒發多個獎項。 其中,「最佳影片獎」由艾美獎提名編劇Nik Kleverov奪得,其哲思短片《Memory Maker》描繪戰後人類淪為機械附庸的世界,從而引發對人類與機器關係的深度思辨,極具AI電影製作經驗的Jeff Synthesized則憑藉《Newton’s Cradle》榮膺「前沿獎」。而由青年導演葉志祥製作,以聚焦抗戰老兵半世紀歸家歷程的短片《當歸》,不僅摘得「最佳敘事獎」,更獲「觀眾票選獎」。 是次活動為大中華區首個完全利用AI技術創作的100%「AI電影節」,科大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與一眾嘉賓親臨出席放映會,觀賞多部入圍作品,見證AI技術所展現的潛力。是次活動的專業評審之一、以《魔戒》系列聞名、五次榮獲奧斯卡獎的Richard TAYLOR先生更以視像形式致辭,分享對AI電影未來的看法。 此外,科大於放映會前亦舉辦學術論壇,聚焦四大核心主題,邀得來自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就AI創意內容的生成過程、AI對藝術家與電影產業的影響、新一代創作者的特質,以及AI道德與倫理等話題交流真知灼見,吸引近600位電影愛好者共襄盛舉。論壇嘉賓陣容星光熠熠,包括憑電影《沙丘》榮獲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的美國視覺效果藝術家Brian CONNOR先生、Richard Taylor 團隊、維塔工作室代表Chris WILLIAMSON先生及鄭子毅先生、台灣電影學者焦雄屏女士、香港電影出品人向華強先生、香港演員向佐先生、在本地電影界擁超過50年經驗的香港專業電影攝影師學會名譽顧問魏天明先生,以及史丹福大學布朗媒體創新研究所所長Maneesh AGRAWALA教授等。 是次電影節是為期三天的2025年計算可視媒體國際會議(CVM 2025)的其中一環,該活動首次在香港舉行,並選址科大,旨在展現科技與藝術融合的無限可能,為學界與藝術界的跨界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