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科大恭賀粵港澳大灣區榮登全球創新指數榜首
新聞
創新, 創業
科大恭賀粵港澳大灣區榮登全球創新指數榜首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就國家及粵港澳大灣區(GBA)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GII)中的卓越表現表示誠摯祝賀。「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在《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百強科技集群排名中位列全球第一,創下歷史佳績。在過去五年中,該集群一直蟬聯全球第二,實力非常雄厚。今年,「深圳—香港—廣州」集群在幾項指標上表現突出,在過去五年間專利申請的密度為每百萬人2,292個,科學論文發表的密度為每百萬人3,775篇;至於風險資本交易量的密度為每百萬人135宗。這些數據反映了此集群驕人的增長及引領全球創新的活力。 深港廣三地持續的輝煌成就彰顯大灣區內強大的協同效應與合作精神。本年度的排名除了考量專利申請與科學文章發布數量,更將風險投資活動納入評估指標,進一步印證了三地完善的創新生態系統。此排名重「量」之餘,亦重「質」。除肯定上述的可量化成果外,亦肯定了三地在發展高等教育、吸引國際人才及提供穩健資本市場方面的貢獻。 《全球創新指數》世界百強創新集群排名發布會今年更首度選址香港舉行,活動期間舉行了專題座談會,其中一場題為「大灣區的創新優勢與未來潛力」,由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主持;另一場題為「世界各地的領先集群」,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助理總幹事馬爾科.阿萊曼(Marco ALEMAN)主持。 葉校長於專題座談會致辭中表示:「有幸見證香港首次主辦此盛況空前的活動,此次活動足證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及全球創新科技樞紐的重要地位。」
HKUST Kicks off New Academic Year with Vibrant "Fire Up Your Year" Carnival (Chinese Version Only)
新聞
學生發展, 學生發展及聯繫
五湖四海學子重聚清水灣校園 科大辦嘉年華迎新學年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九月一日)舉辦開學嘉年華「Fire Up Your Year」,校長葉玉如教授聯同一眾管理層、教職員和校友,與學生一同獻唱校歌,又大玩互動問答遊戲兼送上豐富禮品,與新生及從各地回來上課的莘莘學子,喜迎新學年。其中,校董會成員兼大學評議會主席曾建中先生更在科大校友攤位前,向同學派發雪糕,在新學年伊始添上一絲甜意。 科大上周五亦為本學年秋季學期迎來了破紀錄的逾550名國際交換生,舉辦了一系列迎新活動和校園導覽,加深他們對科大的認識。這些國際交換生當中,有超過六成同學來自歐洲,其餘分別來自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國家或地區。 葉玉如校長於開學日致辭中,熱烈歡迎新一屆加入的同學,並勉勵所有學生、教職員和校友繼續秉持科大「凡事皆可為」的核心價值,勇於探索。她說:「新學年充滿著無限可能,我鼓勵大家抱持好奇心與實幹精神,專注學習之餘,亦走訪校園的不同角落,發掘自己的興趣,體驗非凡的機遇,勇於智闖,並結識能相隨一生的良師摯友。」 葉校長又指,同學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挑戰,鼓勵大家把每個障礙視為讓自己成長的機會。她感謝眾多校友專程返回母校,在開學日為新生打氣;她更勉勵同學按自己的步伐成長,科大社群將成為他們堅實的後盾。 主辦開學嘉年華的環球事務及傳訊處和學務長辦公室亦邀請了一眾科大同學,呈獻無伴奏合唱及跳舞表演,並於校園設置攤位,與眾同樂。  
沿海城市氣候韌性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吳宏偉教授榮獲三項國際大獎
新聞
沿海城市氣候韌性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吳宏偉教授榮獲三項國際大獎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副校長(大學拓展)暨土木及環境工程系講座教授吳宏偉教授近日榮獲三項由頂尖機構頒發的殊榮,包括英國特爾福德金獎 、由加拿大土木工程學會頒發的Donald Stanley最佳論文獎  ,以及《計算機與岩土工程》期刊的Scott Sloan 最佳論文獎。這些獎項表彰了吳教授在泥石流體力學、可持續廢物管理和斜坡安全等領域的超卓學術成就。 吳教授在岩土工程及土力學方面是國際知名的學者,其專業研究領域包括非飽和土力學、生態岩土學及泥石流和山泥傾瀉防治。根據2024年史丹佛大學公佈的全球頂尖2%科學家排名,他是唯一一位在地質與測繪工程及土木工程子領域中,躋身「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前五名的華人教授,同時也是五人中最年輕的一位。吳宏偉教授日前獲國家科技部委任新近成立的沿海城市氣候韌性全國重點實驗室雙主任之一。 吳宏偉教授表示:「這些榮譽並非是我個人的單獨成就,而是整個團隊協同努力的見證。我有幸共同領銜一所全國重點實驗室,將一如既往,繼續與全球學術界、產業界及政府深化合作,緊密對接國家戰略目標,以全力推動具影響力的科研項目和成果轉化。」 吳教授在岩土工程及土力學領域貢獻卓著,成就斐然。其重要成果包括創立了狀態相關非飽和土力學理論及應用,並根據此理論開發相關的實驗儀器和設備。這些理論與設備已被全球超過 300家科研機構與大學採用,相關理論更成功應用於內地與香港、巴西以及東南亞多國的工程項目上。這些科創成果充分體現了多元協作和跨界融合的重要價值。 此外,為促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及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吳教授近期在其「狀態相關非飽和土力學理論」的基礎上,開創了一門新興交叉學科 - 生態岩土學。其所編著的相關教科書已被內地、香港以及全球多國大學採用,引領學科的發展。這門新的交叉學科理論,將為沿海城市氣候韌性全國重點實驗室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依據。
陰和俊部長期許香港科大聚力科技創新與人才高地建設  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新聞
研究, 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
陰和俊部長期許香港科大聚力科技創新與人才高地建設 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國家科學技術部(科技部)部長陰和俊日前率代表團訪問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深入考察科大在前沿科研領域的最新突破與人才培養成果。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校長葉玉如教授與大學管理層及科研團隊熱情接待。 陰和俊部長日前於香港特區政府總部舉行的在港全國重點實驗室授牌儀式上,向科大頒授三個全國重點實驗室牌匾,包括兩所重組後更名的「神經系統疾病全國重點實驗室」與「顯示與光電子全國重點實驗室」,以及一所與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合作新建的「沿海城市氣候韌性全國重點實驗室」。 陰和俊部長於授牌儀式當天的下午考察科大。訪問期間,陰和俊部長對科大在科研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予以高度肯定,並讚揚科大辦學理念具有國際視野、創業精神與創新思維。他指出,科大建校僅三十多年,已迅速發展成為世界頂尖大學之一,彙聚眾多頂尖科學家,培養大批傑出人才,產出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緊密契合國家戰略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陰部長強調,創新驅動發展是國家核心戰略,科技創新是其中的關鍵。他期望科大和香港科技界於「一國兩制」方針指引下,充分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構建全球高層次人才聚集高地,服務國家發展大局,持續增強國際競爭力。 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就科技部一直以來對科大的支持,向陰部長表達衷心謝意。沈主席表示﹕「陰部長這次專程來港授牌,體現了國家科技部對香港高等教育與科技創新的重視和肯定。部長親臨科大指導,更是體現了對我們的親切關懷和支持。科大創校30餘年來,在國家和香港特區政府的支持下,已經逐步發展成為亞洲乃至世界領先的研究型大學。我們期待在科技部的指導下,進一步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在基礎研究、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等領域,為科技強國的建設貢獻更多力量。」
香港科大校園化身創新實驗室
新聞
研究, 研究及科技, 可持續性, 可持續智慧校園, 可持續發展
香港科大校園化身創新實驗室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可持續發展智慧校園」計劃(『生活實驗室』)選出新一輪共八個可持續發展項目,內容涵蓋提升能源效益、優化可再生能源系統、水資源管理、促進身心健康、改善生態系統及預測性維修策略等範疇,並即將於校園展開測試。計劃旨在讓學生及教研人員研發的項目在投入實際應用之前,先在校園驗證他們的原型與創新構想。 這八個由不同學系與部門教職員主導的項目,共獲大學撥款逾330萬港元,並將於今年稍後時間,陸續於校園各處推出試行。『生活實驗室』把清水灣校園打造成創新方案的實驗基地,匯聚教研人員、學生及校友的力量,加速可持續發展研究,並於校園轉化他們的研究成果,以支持科大對「2028可持續發展挑戰」及「2045淨零排放行動計劃」的承諾,並為世界帶來實質性影響。所有入選項目均經過由業界領袖和校園運營的專家所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嚴格評審。 科大副校長(行政)譚嘉因教授表示:「多年來,科大『生活實驗室』的團隊不斷提出創新意念,運用他們的專業知識,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所面對的挑戰尋求解決方案。本年度入選的項目涵蓋生物多樣性以至智能機械人等多個不同範疇,覆蓋面廣,在項目多樣性方面樹立新標杆,同時能針對社會上各個可持續發展的議題,切實回應香港日益增長的可持續發展需求。我們期望能扶助這些創新成果走出實驗室,為社會帶來龐大的影響力,並進一步把應用層面拓展至香港以至其他地區。」 
香港科大推全球首個大型人工智能教育沙盒遊戲 提升AI素養 推展公眾科研
新聞
人工智能, 研究及科技, 研究, 教育
香港科大推全球首個大型人工智能教育沙盒遊戲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宣布推出目前全球最大型的人工智能(AI)多智能體社會模擬沙盒平台——「智能體世界」(Aivilization)。此創新平台旨在研究人類與AI的互動如何塑造虛擬社會,在這個虛擬社會裡的「AI居民」(智能體),透過融合互動的方式,自然發展其社會管理架構、經濟體系與文化規範。 隨著AI快速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了解人類與AI之間的互動與溝通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過往一些模擬項目,諸如「Project Sid」1 及史丹福大學團隊的「Stanford Smallville」2(史丹福小鎮) 等,亦曾探索過類似主題,其規模分別約為1,000個和數十個智能體組成的AI社區,用以研究和觀察AI文明的演變。 科大的「智能體世界」在既有的基礎上大幅拓展研究規模,透過巧妙結合互動遊戲模式、大規模公眾參與以及實時AI實驗,讓十萬個AI角色在為期六周的時間內,同時在虛擬世界內生活、互動和發展。以往的沙盒遊戲常面對高昂營運成本以及靜態評估框架等限制,令研究受到局限。「智能體世界」成功突破多項技術瓶頸,大幅提升平台表現,為研究人類與AI之間互動開拓更深入的空間。其中主要的創新突破包括: 
人工智能與人文藝術的邂逅	解碼香港科大學者冀以創作向大眾說故事
Stories
藝術與創意, 人工智能, 跨學科, 獎項及排名, 獎項
人工智能與人文藝術的邂逅 解碼香港科大學者冀以創作向大眾說故事
在人工智能(AI)世代,許多行業都正經歷急速變革,即使是電影製作領域,AI亦在悄然革新說故事的方式。而參與這場變革的,正是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新成立的藝術與機器創造力學部助理教授——饒安逸教授。 饒教授致力將人工智能引進故事創作的浩瀚世界,期望未來可普及大眾創作。他於2025年獲《福布斯》列入「亞洲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其研發的AI工具不但可輔助電影內容生成,還可精準控制複雜的拍攝元素或場景燈光等特效。作為跨電影製作、藝術與AI領域的先鋒,饒教授肩負重任,致力培育新一代精通科技的故事創作者。 饒教授用一句話精闢概括了他認為人工智能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AI是為人類而設、需要與人協作互動及由人掌控的。」他強調:「我們希望聽到人們的故事,而非機器的故事。當中關鍵在於讓AI理解人類的想法,從而促進創作過程。」在過去十年的職涯上,饒教授曾任職 Meta、商湯科技及史丹福大學等,最終淬煉出自己的AI哲學。他的敏銳洞察力備受學術界讚譽,並於2023年及2024年先後榮獲國際計算機視覺大會頒發馬爾獎(Marr Prize),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之「明日之星」獎。 電影敘事    全球共鳴 饒教授自幼喜歡觀看成龍和周星馳的經典電影,對說故事的熱情油然而生,如此日積月累地鑑賞電影,逐漸燃起他對電影敘事的熱愛。饒教授沉思道:「說故事是人與人之間最好的連繫。」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在港舉辦「內地與港澳大學校長圓桌會」
新聞
教育, 領袖思維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在港舉辦「內地與港澳大學校長圓桌會」
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主辦、香港科技大學承辦的「內地與港澳大學校長圓桌會」昨日在香港圓滿舉行,會議以「教育強國建設背景下的大學使命與協同創新」為主題。國家教育部部長懷進鵬蒞臨主禮並發表主旨演講,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及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林蕙青分別致辭。會上同時舉行了「生命科學開放聯盟」成立儀式,在國家教育部懷進鵬部長、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羅永綱副主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林蕙青會長及香港教育局蔡若蓮局長的共同見證下正式啟動。 是次會議匯聚15所頂尖高校和機構代表,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西湖大學、深圳醫學科學院、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及澳門大學的校領導和專家學者,以及中央港澳辦、中聯辦、教育部相關司局,與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等機構代表共70餘人參與,共同探討高等教育發展策略。 推動科研協同 發揮大灣區優勢 懷部長在發表主旨講話時指出:「教育是實現國強民富最深刻、最持久和最磅礴的力量,是經濟持續繁榮的要素、國家綜合競爭實力提升的核心『密碼』。要更加準確理解和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在教育與中國式現代化、中國教育與世界的全新座標中,看清楚教育內外部環境深刻而巨大的變化,進而把握好教育的時代方位、歷史責任和重大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