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聞
科大12位學者榮膺「2025年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12位學者獲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評為2025年度「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印證大學的學術及研究實力備受國際肯定,彰顯其在多個研究領域對促進社會及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貢獻良多。今年,有6,868名學者來自60個國家和地區獲嘉譽為「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他們均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學者,並發表了多篇引用次數高的論文。根據學術平台Web of Science的數據,這些論文在過去11年中,根據引用次數,位列其研究範疇和出版年份的首1%。榮膺「2025年度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的科大學者包括(按英文姓氏排列): 範疇學者學系及職銜神經科學與行為學卜國軍教授盧家驄慈善基金理學教授生命科學部主任及講座教授跨領域陳浩教授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助理教授生命科學部助理教授物理學 戴希教授蒙民偉博士納米科學教授物理系講座教授計算機科學郭嵩教授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副系主任(研究及知識轉移)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綜合系統與設計學部講座教授
新聞
科大鄭光廷教授獲計算機協會頒發「先驅成就獎2025」
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及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香港智能晶片與系統研發中心主任鄭光廷教授獲全球最大計算機教育及科學學會——計算機協會轄下設計自動化專項組別頒發「先驅成就獎2025」。鄭教授是該獎項自設立以來,第二位榮獲這項殊榮的亞洲學者。獎項為電子設計自動化(EDA)領域最享負盛名的榮譽之一。每年,該獎項授予在論文發表、工業產品或其他相關領域中展現出具開創性理念,從而對EDA領域產生深遠影響,並改變行業在設計、驗證和製造複雜電子系統方面的學者。獎項評審委員會讚揚鄭光廷教授在EDA、測試、驗證和人工智能晶片設計等方面的卓越和持續貢獻,並表揚其在領導和創新方面的終身成就,這些成就持續推動着全球社群不斷向前。鄭教授對獲頒獎項深表榮幸,並表示:「許多開創性的研究成果在意想不到的領域中得到應用,這正是跨學科研究為何有意義的原因。在經歷了半導體行業無數次的高低跌宕後,慶幸我們現正身處行業另一波發展的黃金時代,這實在令人振奮。我們必須肩負起倡導全球化的重任,促進競爭前合作,並攜手培養人才,以確保在這個黃金時代中,半導體行業和EDA領域能夠持續發展。」鄭教授是電子測試及設計驗證的國際知名研究人員。他在不同學科之間建立緊密連繫,涵蓋人工智能晶片設計、計算機視覺和醫學影像分析等領域。鄭教授的豐碩研究成果,包括採用局部掃描設計為測試設計帶來新突破,現已成為業界標準和教學範本。他更開發了基於自動測試圖樣產生系統(ATPG)的邏輯等價檢查方法,為提升現代半導體設計和製造的延遲測試、高速輸入輸出驗證,以及測試數據分析作出了重大貢獻。
新聞
香港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獲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 表揚其卓越科學及教育貢獻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校長及晨興生命科學教授葉玉如教授獲蘇格蘭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以表揚她作為世界知名的神經科學家、教育家和大學領導者的遠見卓識,以及擔當全球科學政策先驅的非凡成就。卓越科研與領導頒授典禮於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巴羅尼音樂廳舉行,由校長Stephen MCARTHUR教授主持。副校長及科學學院執行院長Duncan GRAHAM教授在致辭中高度讚揚了葉教授的突破性科研成果、領導世界一流大學的能力,以及在國際科學政策方面的影響力,充分展現了她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力。Graham教授特別指出,葉教授在神經營養因子和阿爾茲海默症方面的開創性研究,不僅促進了新治療方法的發展,還建立了針對中國患者的阿爾茲海默症生物樣本庫,為研究和臨床之間架起重要橋樑。他同時讚揚葉教授對培養新一代科學家的無私奉獻,以及她作為香港首位教資會資助大學女校長的歷史性地位,並強調她的研究成果廣受國際頂尖論壇和研究機構的重視,是推動全球腦科學發展不可或缺的傑出領袖。擁抱相同價值觀 攜手啟發未來葉教授衷心感謝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授予她此榮譽,並細說兩校之間的深厚連繫。她表示:「我非常榮幸能獲得這所優秀大學的認可。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歷史悠久,而科大建校僅34年,但兩校擁抱相同價值觀、使命和對高等教育的願景。自2015年起,兩校已建立緊密合作關係,攜手打破知識界限,促進創新,為蘇格蘭格拉斯哥和香港之間搭建堅固的橋樑。」葉教授以自身的科研經驗和科大的成長故事來勉勵畢業生,她說:「自創校以來,科大社群一直秉持『凡事皆可為』的精神,致力追求學術卓越,並在全球建立戰略性夥伴關係,為社會帶來有意義的影響,為大學建立了良好聲譽。如今,科大已成為一所國際知名大學,我們的教職員、學生和校友持續通過開創性研究和具影響力的倡議來改變世界。」她鼓勵畢業生延續「凡事皆可為」的精神,開創屬於自己的人生旅程。
新聞
香港科大匯聚國際專家推動CliMetS大科學計劃 勘探海底甲烷滲漏應對氣候威脅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聯同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廣州海洋實驗室)及全球逾200位專家,成功啟動「海底甲烷滲漏對全球氣候的影響(CliMetS)」大科學計劃。作為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國際十年」(海洋十年)認可的倡議之一,CliMetS大科學計劃致力繪製全球海床甲烷滲漏分布圖,並測量其對氣候系統的影響。科大近期於南美洲及非洲合辦兩場重要的國際研討會,旨在凝聚全球力量,填補各國在海底甲烷滲漏研究的空白,深化跨洲合作。搭建橋樑:促進知識交流與能力共享甲烷是一種強效溫室氣體,其20年間的增溫效應是二氧化碳的80倍以上。在海床下儲藏的大量甲烷一旦被釋放,將大幅加速氣候變化。然而,其滲漏規模與機制仍是科學界最迫切的謎團之一。為填補這方面的關鍵研究空白,科大海洋科學系講座教授、廣州海洋實驗室副主任兼香港分部主任錢培元教授擔任CliMetS大科學計劃的負責人及管理委員會主席,致力將零散的區域性研究化零為整,並推動計劃成為一項全球性行動。錢教授強調計劃的重要性:「CliMetS大科學計劃的核心目標是促進知識交流與能力共享,尤其是在南半球資源匱乏的國家,他們往往缺乏相關領域的專業人才、基礎設施及先進技術。通過利用中國及其他發達國家的尖端科研技術與設施,包括中國科研考察船『深海一號』及載人潛水器『蛟龍號』,我們希望在全球範圍內組織國際聯合航次進行大規模的甲烷滲漏勘探。」他強調,區域研究議程須由各地區持份者共同制定、共同主導。
新聞
香港科大學者開發高分辨率腦成像技術 首次實現小鼠大腦實時觀測 為人類大腦及神經疾病研究帶來突破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的研究團隊在腦成像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開發出一項全球首創技術,能夠以近乎無創方式,對清醒狀態下的實驗小鼠大腦進行高分辨率圖像掃描。這項創新技術毋須對實驗動物實施麻醉,使科學家能直接觀察大腦在自然運作狀態下的組織活動,未來將有助深入探索人類腦部在健康和疾病狀態下的運作,為神經科學研究開闢全新路徑。人類大腦構造極其複雜,科學家一直試圖利用腦成像技術探索其運作機制。然而,現有成像技術如磁力共振成像、腦電圖、電腦斷層掃描和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等,均難以解析大腦微細結構及工作機制。由於小鼠在基因和生理結構上與人類高度相似,常被用作實驗模型,用於研究阿茲海默症、亨廷頓舞蹈症、腦癇症等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方法,以及多種人類癌症療法和疫苗效用等。然而,在麻醉狀況下,小鼠的血液循環、膠質細胞形態及神經元活動會發生顯著改變,實驗效果遠不如清醒狀況理想。此外,小鼠在自然活動時亦會導致掃描圖像模糊,令觀察大腦細微部位的活動變得十分困難。由科大工學院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教授瞿佳男教授帶領團隊開發的新技術「數字復用焦點感測與整形」(Multiplexing Digital Focus Sensing and Shaping,簡稱MD-FSS),建基於團隊2022年在《自然 – 生物技術》期刊發表的「類比鎖相相位檢測焦點感測與整形」(Analog Lock-in Phase Detection Focus Sensing and Shaping,簡稱ALPHA-FSS)技術進一步開發而成。ALPHA-FSS利用三光子顯微鏡,具備高精度和高校正階數的優勢,能以亞細胞級解析度觀測腦部深層組織。然而,ALPHA-FSS的焦點測量速度仍不足以清晰捕捉清醒小鼠大腦組織的活動狀況。此外,小鼠顱骨的厚度和密度亦會顯著吸收和散射進入大腦的光線,令雙光子顯微鏡難以穿透顱骨。即使是大腦表層區域,圖像質素也會因此下降,導致成像效果不佳。
新聞
科大與所羅門教育展開策略性合作 宣布成立人工智能素養發展中心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所羅門教育集團(所羅門教育)展開策略性合作,成立人工智能素養發展中心(中心)。人工智能素養發展中心的成立旨在回應《行政長官2025施政報告》中有關促進數字教育的倡議,並結合科大於人工智能(AI)領域雄厚的教研實力與所羅門教育強大的網絡,以提升香港全民AI素養。多位嘉賓獲邀出席啟動典禮,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以視像形式參與)、所羅門教育主席兼聯合創始人梁錦松先生、所羅門教育首席執行官兼聯合創始人陳芷茵女士及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提升AI素養推動數字化轉型蔡若蓮博士恭賀香港科技大學與所羅門教育的策略性合作,並認為中心的成立是香港教育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她說:「此中心對培育香港在人工智能驅動社會所需的核心技能、推動創新及建立面向未來的人才庫至關重要。教育局致力推動轉型,將於明年發布中小學數字教育藍圖,制定推動數字教育的策略措施。中心正是我們所需協作精神的有力見證。透過政府、學術界與業界攜手合作,我們將賦能教育工作者,激勵同學引領人工智能發展的未來。」梁錦松先生表示此項合作代表了所羅門教育與科大對下一代的共同承擔,致力培育學生與教育工作者的競爭力及科技素養。他指出:「在所羅門教育,我們一直走在人工智能倡議與實踐的最前線,積極推動新興科技在教育的負責任應用。中心的成立是建設香港成為區內人工智能人才培訓的重要新里程。我們的目標是協助學校、教師和學生負責任且有效地掌握人工智能。透過此次策略性合作並在政府支持下,我們將培育具未來競爭力的人才,促進創新,並為下一代建立長遠的正面影響。」葉玉如教授衷心感謝所羅門教育的合作機會,並表示:「通過我們的合作,中心將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平台,開發教育項目以提升中小學師生的人工智能素養,並開展社區活動,向公眾宣傳人工智能的發展。中心的成立體現了我們共同致力於教育創新的願景。」她續強調,大學的一系列舉措,包括這個新近成立的中心,以及早前成立的科大馮諾依曼研究院與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均與政府促進數字教育的倡議相契合。葉教授表示:「所有這些具體的努力都旨在讓我們的課室和學生具備面向未來的能力,並使香港走在全球創新的前沿。」
新聞
香港科大獲聯合國支持成立「Urban-PREDICT國際協調辦公室」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宣布為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旗艦項目Urban-PREDICT成立國際協調辦公室,彰顯大學在城市氣候科學領域的全球領導地位。辦公室開幕典禮匯聚多位國際頂尖科學家、政府部門代表及業界專家,同場更舉行城市氣候預測與韌性圓桌會議,旨在推動尖端科學應用及跨領域合作,為全球共同應對城市氣候風險邁出重要一步。城市氣候科學的全球樞紐全球城市正面對極端高溫、洪水、風暴及空氣質素惡化等日益加劇的風險。為應對這些挑戰,世界氣象組織旗下世界天氣研究計劃開展Urban-PREDICT項目,工作涵蓋預測、風險評估、早期預警、數據整合、共融治理、社區意識及變革性行動,旨在協助城市更好地預測及管理這些與日俱增的威脅。Urban-PREDICT項目由科大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副主任及教授陳飛教授共同領導,匯聚來自全球六大洲的科學家,共同開發新一代城市級別災害預測及預警系統。新成立的國際協調辦公室落戶科大大氣研究中心,作為項目的全球樞紐,致力協調國際研究、城市示範項目及跨領域夥伴合作。科大作為承辦機構,將在研究成果轉化落地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勢將扮演連接國際專業知識與城市實際需求的橋樑角色。科大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主任兼講座教授及國際協調辦公室主任劉啟漢教授表示:「國際協調辦公室落戶科大,印證我們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科研實力和領導地位。香港正面對突如其來的暴雨、熱島效應及空氣污染問題等嚴峻的城市挑戰,突顯建立韌性城市模型的必要性。我們的使命是將尖端研究轉化落地:推動更智能的城市規劃、保障生命安全,並構建抵禦氣候變化的持久韌性。」
Stories
科大之光:學生健兒體育學業兩生輝
精於一藝已屬不凡,雙軌兼擅更是難得。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一群學生運動員正身體力行,證明卓越的體育成就與學術追求可以並行不悖,相輔相成。今年,科大透過由教資會推行的「學生運動員學習支援及入學計劃(SALSA)」,迎來多位傑出香港運動員。這項計劃提供靈活的學習安排和財務支援等,讓學生運動員在追逐體育夢時,無需割捨學術理想,得以雙軌並進。在這批令人鼓舞的新生中,四位優秀運動員的故事尤為動人,他們的經歷不僅展現了堅韌、創新與抱負,更體現了科大所秉持和引以為傲的核心價值。 林新棟同學:求知若渴的賽艇冠軍自15歲踏上賽艇之路,林新棟同學已全職投入這項運動11年,現在他正要開啟學術上的新篇章,繼取得健康教育學士學位後,他現就讀科大工商管理學課程,盼在水面以外拓展更廣闊的知識海洋。林同學曾於2023年杭州亞運會的男子雙人賽艇項目奪得金牌,翌年更獲頒香港榮譽勳章。 一路以來,他的成功證明了紀律的力量,從晨曦初現到日落西山,皆在水上奮力划槳,晚上仍堅持三小時自修。經過去年極為嚴格的訓練,這份堅毅如今轉化為學業上的動力,他期望能將體育經驗與商業智慧結合,探索更多如啟德體育園的新興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