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Group photo
新聞
Medical Research, 創新, 醫療健康科技
科大研發新型AI醫學影像技術 大幅降低99%輻射量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研究團隊研發出一項突破性的人工智能(AI)技術,只需利用極少量X光影像,即可精準建構立體三維(3D)骨骼與器官影像模型,與原先需進行電腦掃描(CT 掃描)的程序相比,有助病人減少接收99%輻射量。新技術不但能加強保障病人安全,更可大幅減省醫療成本及輪候CT 掃描的時間,其應用層面涵蓋術前規劃、手術即時成像及定制植入物等領域。科大團隊現正與不同行業夥伴,包括醫療3D打印廠商科能三維技術(醫療)有限公司(科能三維)合作,計劃將此技術推展至公營醫院。 CT掃描是常見的醫學影像工具,用於醫療診斷、指導手術程序和製作3D骨科與解剖模型以處理畸形、骨折及腫瘤等複雜病況。然而,CT掃描會令患者暴露於高劑量輻射,尤其不利於兒童、孕婦及需要頻繁接受檢查的長者。 科大突破性3D成像技術:更安全、快速、具成本效益的新方案 不過,由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兼醫學成像與影像分析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小萌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所開發的一套創新AI模型,現只需極少量X光影像(相當於CT掃描百分之一或更低的X光掃瞄次數),便可建構出3D骨骼與內臟圖像,大幅降低病人接收的輻射量達99%。新技術的優勢包括:
科大研新一代QRLEDs 耀眼色彩革新智能手機與電視顯示屏
新聞
研究及科技, 創新, 先進材料, 科技及先進材料
科大研新一代QRLEDs 耀眼色彩革新智能手機與電視顯示屏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研究團隊突破顯示技術瓶頸,成功研發出全球最光亮、最節能的量子棒發光二極體(QRLED)。這款新世代QRLED,在色域三角形頂端的深綠區域展現出高亮度綠光,呈現前所未有的色彩精準度及色域範圍,更比以往型號的亮度提升3倍及更長壽命,能為智能手機、電視及擴增實境設備(AR/VR)帶來更節能及栩栩如生的視覺體驗。 發光二極體(LED)在過去數十年已廣泛應用於電子產品。隨著量子材料技術日新月異,量子點發光二極體(QLED)與量子棒發光二極體(QRLED)亦急速發展。與傳統LED相比,它們發射頻寬較窄,能釋放出更高純度色彩,而其中QRLED具有較高的光取出效率。然而,QRLED發展仍存在諸多限制,例如是在綠色發光效能不及QLED,這是受制於電荷注入效率低,以及界面處電子洩漏,再加上在納米晶體上有厚實的絕緣殼層與長鏈有機配體(附著在納米棒表面的分子)等結構性障礙,阻礙電荷傳輸及穩定性。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由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副教授Abhishek K. SRIVASTAVA領導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款創新的綠色發光量子棒,其特點是採用特製的核—梯度合金結構,大大削薄納米晶體上的絕緣殼層,此設計有助在最亮的綠光波長(515 - 525 納米)也能呈現色彩三角形中的深綠區域,將顯示色域擴展至極致。團隊設計出均勻、光滑、較短的量子棒形狀,使其薄膜外殼能減少空隙緊密地排列。團隊還設計了更短的有機配體及雙層空穴傳輸層,改善了電荷平衡並抑制電子洩漏,大幅提高元件效率與穩定性。 作為論文的通訊作者,Srivastava教授解釋道:「在這項研究中,我們精確地設計量子棒的成分、形態、形狀和配體結構,並重組器件的空穴傳輸層,最終成功開發出高效率、高亮度的綠色發光QRLED。」 此項創新發明在以下各方面均表現卓越:
HKUST Trio Competes in World University Games for Table Tennis and Taekwondo (Chinese Version only)
新聞
學生比賽, 體育, 學生發展及聯繫, 獎項及排名
科大三健兒出戰世界大學生運動會 競逐乒乓球和跆拳道賽事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年共有三名學生運動員,將代表香港特區出征德國萊茵-魯爾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世大運),其中兩位是乒乓球港隊女將﹕工商管理學院的吳詠琳同學和江芷林同學,而理學院的陳建鋒同學則將出戰跆拳道項目,矢志為港爭光。 乒壇雙姝攜手出征 工商管理學院四年級學生吳詠琳(Pedrey NG Wing-Lam)是香港乒乓球隊主力隊員,現世界女雙排名第11位。這位實力派女將去年12月在成都舉行的國際乒聯混合團體世界盃中勇奪銅牌。這次世大運,她將參加女子單打、雙打、混雙及團體賽四個項目,力爭佳績。 同樣來自商學院的一年級新生江芷林(Gilliam KONG Tsz-Lam)是香港乒乓球壇的「明日之星」。她在2025年國際乒聯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總決賽中與搭檔挺進女雙16強,展現實力。今年她將首次亮相世大運舞台,出戰女子單打、雙打及團體賽三個項目。 跆拳道健兒蓄勢待發 理學院三年級學生陳建鋒(Jacky CHAN Kin-Fung),將代表香港出戰男子54公斤級跆拳道賽事。自去年起,陳同學多次代表香港參加國際賽事,並積極備戰本屆世大運,決心在這個國際舞台上再創佳績。 今屆世大運將於7月16日至27日舉行,集合來自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參賽選手。75名港隊大學生運動員健兒,將參與競逐10個賽事項目。  
李世瑋教授榮獲2026年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Rao R. Tummala電子封裝獎
新聞
李世瑋教授榮獲2026年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Rao R. Tummala電子封裝獎
HKUST Unveils WavyOcean 2.0: A Next-Generation Ocean Platform for Marine Research and Sustainability
新聞
海洋科學, 應用數學, 研究及科技
科大發布新一代互動海洋環境影像化平台WavyOcean 2.0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宣布推出沉浸式區域地球影像化孿生平台WavyOcean 2.0。 該平台深度融合數字技術與地球系統研究創新成果,為粵港澳大灣區及中國沿海區域打造首面「數字動態鏡像」。 是次全面升級後,平台不僅提供最新的海洋環流、海洋生態、大氣環境數據及陸地流域的河流和污染物分佈,更配備全方位數據分析工具與沉浸影像化交互功能。  全方位數據平台 賦能海洋研究與政策制訂 這個由海洋科學系主任兼講座教授甘劍平教授領導團隊開發的WavyOcean2.0,以其生動的影像化呈現面向各個社會群體。系統有效推動海洋研究的同時,亦可為政策制定者提供精準數據支援,助力平衡海洋保育與社會發展。 甘教授表示:「WavyOcean 2.0的升級推出,讓我們對複雜多變的海洋環境及區域海-陸-氣地球系統的診斷和理解向前邁出了一大步。我們團隊通過整合多源數據,並結合新穎的沉浸式展示技術,讓此平台不僅能拓闊科學探索領域的邊界,更為海洋經濟、生態保護、政策制定以及公眾服務等提供具體的圖像、視頻、分析和數據支援。」 海洋影像化的創新突破 具體而言,WavyOcean2.0 融合地球模擬器、地理資訊系統(GIS)、建築信息模擬(BIM)及數位孿生技術,結合專業統計算法,為用戶提供海、陸、空全方位的基礎數據支撑,可高效靈活地進行資料檢視、變數分析和結果呈現,為解析大灣區區域地球系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提供強勁助力。其三項最大的創新突破為: 1.    全域貫通:首度實現「海-陸-氣」三維耦合建模 覆蓋近海環流、生物地球化學迴圈、珠江河盆陸面過程,珠江流域徑流演變、大氣降水等全鏈條場景, 突破傳統模型中海-陸-氣要素割裂的局限,構建起跨尺度、全要素的動態區域地球耦合體系;  2.    虛擬空間自由穿梭:首推三維沉浸式交互體驗 支援從宏觀視角俯瞰灣區海洋、大氣環流動態、透視珠江徑流脈絡,到微觀層面深入解析變數演變、聯動陸-海-氣系統,實現多維度自由探索;
燃點可持續意識:一場教學與蛻變的旅程
Stories
教與學, 可持續性, 可持續發展, 環境工程學: 環境可持續性
燃點可持續意識:一場教學與蛻變的旅程
在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思維激盪的講堂裏,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的梅珂博士(Meike SAUERWEIN)正帶領學生踏上一場變革之旅。她教授的ENVR 1080課程「明智的消費者——揭開產品標籤背後的隱藏故事」(The Smart Consumer – Uncovering the Hidden Story Behind the Product Label),不僅是一門突破傳統的可持續發展課程,更是一次開闊眼界的學習體驗,啟迪學生重新審視日常消費行為對社會與環境產生的深遠影響。 永續未來的願景 梅珂博士的教學方法獨樹一幟。結合環境化學和生態毒理學的專業背景,她把可持續發展的理想與熱忱帶入課堂。她的使命簡潔而堅定:「我希望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快樂不應建立在別人的犧牲之上。」透過揭露光鮮亮麗的市場行銷和標籤背後,隱藏了破壞環境和剝削人力的代價,她引導學生用全新的視角看待世界及他們所承擔的角色。 她的教育願景遠不止於傳授知識︰「可持續發展不僅關乎拯救地球,更要真正認識我們的選擇如何影響世界各地的人。」梅珂博士打趣地說︰「單靠節約用廁紙無法改變世界。這只是一個起點,唯有深入了解消費行為的各種影響,並將重點放在那些對環境和社會影響最大的行為上,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她深信,改變始於覺醒,而覺醒始於教育。 「每一次消費都是一個選擇,每一個選擇都會產生後果,而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帶來改變。」她堅定地說。 以創意喚醒人心 梅珂博士的課堂是一個充滿批判性反思、希望和力量的空間。她善用幽默、創意和實踐活動,讓最複雜的議題也變得貼近生活、易於理解。 例如,一顆藏有塑膠玩具的驚喜朱古力蛋,看似是充滿童趣的零食,在梅珂博士的課堂中卻成為了強而有力的教學工具。她引導學生分析其漂亮的行銷手法、即棄包裝和稍縱即逝的吸引力,並解釋道:「這是消費主義的縮影,看似微不足道,卻折射出消費和可持續發展的深層矛盾。」
Group photo
新聞
研究及科技, 創新
科大研究團隊刷新紀錄  在本年度大型研究資助項目數量稱冠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在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轄下研究資助局(研資局)的三大旗艦資助計劃中,合共取得六項研究項目撥款,居全港高校之首。六個項目合共獲批逾2.79億港元資助,創下該校歷史新高,進一步鞏固其在大型科研資助領域的領導地位。 「卓越學科領域計劃」、「主題研究計劃」大捷: 就研資局2025/26年度「卓越學科領域計劃」和「主題研究計劃」合共批出的九個資助項目中,便有四個由科大牽頭(佔比近45%)。四個獲撥款的科大研究涵蓋疾病預防、氣候變化、環境可持續發展及科技創新等範疇,目的為這些全球挑戰找到應對方案。 「策略專題研究資助金」領跑: 在研資局另一個資助計劃﹕2025/26年度「策略專題研究資助金」計劃所批出的五個項目中,科大負責牽頭其中兩個,獲批項目數量(佔比40%)及資助金額均領跑本地院校。這兩個項目分別聚焦香港及大灣區的海岸帶藍碳生態系統,以及可應用於未來具身機器人系統、基於RISC-V開發的先進晶片架構。 科大副校長(研究與發展)鄭光廷教授向研究團隊表達祝賀:「今年科大在研資局三大重點資助計劃中囊括最多項目,奠定了科大在大規模變革性研究領域的領導地位,得此成果也令我們十分鼓舞。獲批逾2.79億港元資助不僅刷新我們的紀錄,更彰顯我們在不同領域上不懈追求突破的信念。科大作為一所以研究為本的大學,一直在人才、基建及跨學科協作的戰略上不斷投入,孜孜不倦推動前沿科研的突破,為香港、國家以至全球帶來具影響力的科研成就,我們殷切期盼這些具前瞻性的科研項目能結出豐碩成果。」
Prof. Charles Ng
新聞
大學公告
科大宣佈委任吳宏偉教授為副校長(大學拓展)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宣佈,委任吳宏偉教授為副校長(大學拓展),任期由2025年8月1日起生效。 享譽國際的傑出學者 吳宏偉教授為國際知名的土力學及岩土工程專家,研究領域涵蓋非飽和土力學、生態岩土學及泥石流和山泥傾瀉防治。根據2024年史丹佛大學公佈的全球頂尖2%科學家排名,他是唯一一位在「Geological & Geomatics Engineering; Civil Engineering」子領域中,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career-long impact)躋身前五名的華人教授,也是五人中最年輕的一位。吳教授屢獲殊榮,重要獎項包括: 2025年英國土木工程師學會特爾福德金獎(該學會最高榮譽)、202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滑坡協會Varnes獎章、2022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以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發的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201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等。此外,他分別於2008年及2020年當選為香港工程院院士和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 高瞻遠矚的機構領袖 吳教授自 1995 年加入科大以來,歷任過多個領導崗位。目前,他身兼科大霍英東研究生院院長及香港科技大學基金副主席,此前曾出任協理副校長(研究及發展)、協理副校長(研發及研究生教育)與工學院副院長等要職。 他在擔任霍英東研究生院院長期間,科大在「香港博士研究生獎學金計劃」中表現亮眼,自 2009 年該計劃設立以來,持續為獲獎人數最多的院校,成功吸引了來自全球逾 50 個國家的頂尖研究人才。他致力培育國際人才,至今已親自指導逾80名博士生及60名碩士生畢業,這些學生來自20多個國家及地區。 積極參與香港、國家與全球發展 除了校內事務,吳教授亦積極參與國家科技政策發展,他現為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同時還參與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家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等多個國家級機構的工作,為其貢獻專業知識。在香港,吳教授現任香港獸醫管理局主席、香港科技創新聯盟副主席,及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