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聞
質量領域「諾貝爾」:科大宗福季教授榮膺2025年休哈特獎章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業工程及決策分析學系講座教授、科大(廣州)數據科學與分析學域及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講座教授宗福季,近日榮獲2025年美國質量學會(ASQ)「休哈特獎章」(Shewhart Medal)。 該獎項被譽為「質量領域諾貝爾獎」,以表彰宗教授在統計過程控制、先進技術及學術領導力方面開創性的貢獻。自1948年該獎項設立以來,宗教授是極少數獲此殊榮的中國學者之一。
「休哈特獎章」,以統計質量控制之父沃爾特‧A‧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命名,旨在表彰在現代質量控制與改進領域中作出卓越技術貢獻和具有領導能力的學術翹楚。宗教授於2025年5月4日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舉行的2025年美國質量協會(ASQ)質量與改進世界大會上獲頒此榮譽。大會頒獎詞高度評價其「在統計過程控制先進技術的開創性貢獻,大幅提升企業界工業系統質量,並展現了卓越的學術領導力及人才培養的影響力。」
卓越傳承
「休哈特獎章」歷屆得主包括W. Edwards Deming、George Box、Stuart Hunter、John Tukey、石川馨及田口玄一等多位質量領域的開創者和領軍人物。此次獲獎彰顯了宗教授在質量工程領域和工業大數據分析方面的重大貢獻及影響力。
感謝與願景
在獲獎感言中,宗教授對他的導師、合作夥伴及學生們深表感謝:「我深感榮幸能夠獲得聲望昭著的休哈特獎章。我要向 Jan Shi、Jeff Wu、Greg Watson、Ken Case 及 Dennis Lin 表達衷心的謝意,感謝他們的提名以及在我的學術事業中對我的殷切指導。我還要感謝科大質量與數據分析實驗室(QLab)及科大(廣州)工業信息與智能研究所(Triple-i)提供的寶貴研究支援。最後,我向我所有的前學生所做的重大貢獻表示誠摯的欣賞;我很榮幸看到他們致力於推進品質控制研究和實踐,創造了傑出的事業。」
質量與數據分析的領航者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與上海國有資本投資有限公司 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近日,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上海國有資本投資有限公司(上海國投)舉辦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協同探索雙方在基金合作、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全面合作。
簽約儀式上,科大内地事務處主任施天藝博士與上海國投黨委委員、副總裁陸雯女士分別代表雙方簽署協議。科大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及上海國投黨委副書記、總裁戴敏敏先生出席儀式並見證簽約。
根據協議,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推進滬港兩地機構互動,進一步深化合作。科大將依託自身在國際商貿領域的平台優勢,推動兩地企業拓展市場,助力上海企業在《區域全面經濟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框架下通過香港尋找海外新商機。同時,上海國投將積極支持科大生態企業和創新技術團隊開拓上海市場,融入國內供應鏈和創新鏈,促進滬港兩地產業協同發展。
在具體合作方面,雙方將圍繞創新創業論壇、科技成果路演、創新創業訓練營等活動展開深度合作,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台,共建科技成果轉化生態圈。通過共同建立科研成果發掘、對接、轉化機制,增強針對早期科創產業投融資項目的綜合服務能力,助推雙方產業集聚發展。此外,雙方還將以校企合作為重要抓手,充分發揮科大在優質教育資源和科技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的豐富經驗,探索創新人才教育培訓的合作模式,為滬港兩地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與產業升級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本次戰略合作協議的簽署,為科大與上海國投在科技創新與產業化領域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未來,雙方將以此為契機,持續深化合作,助力滬港兩地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與產業升級,推動滬港兩地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協同發展,為國家科技創新戰略貢獻更多力量。
新聞
嘆茶共樂:科大愛心軟餐活動
舊式點心車今日重現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校園的中式茶樓,盛載著精緻軟餐及傳統點心的懷舊點心車,為有吞嚥困難的長者、照顧者以及其他合共百多名賓客,提供了一個不一樣的飲茶體驗。 一眾科大高層管理人員與活動貴賓牽頭,與學生和教職員義工隊共同化身茶樓侍應,為客人送上美味點心,兩所科大初創公司亦同場展示了如何透過科技創新,提升長者生活質素。
吞嚥困難是常見的長者健康問題,成因包括身體機能退化或疾病,例如中風、認知障礙、柏金遜症和癌症等。本地研究顯示,約六成居住於院舍、以及四成接受日間護老服務的長者,均面對不同程度的吞嚥障礙。由於擔心於公眾地方進食時嗆到引起尷尬,許多長者往往避免外出用膳,令他們難以與家人一起外出用膳。
為提升社會對此議題的關注,並促進長者的身心健康,科大聯同樂齡社企「Project Futurus」及基督教靈實協會攜手舉辦活動,透過提供軟餐點心、科技示範及音樂表演,為長者締造難忘的「飲茶」回憶。
活動主禮嘉賓﹕行政會議成員暨基督教靈實協會行政總裁林正財醫生、行政會議成員暨立法會議員張宇人先生、勞工及福利局副局長何啟明先生、黃大仙民政事務專員胡鉅華先生,以及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與40對長者及其照顧者一同享受別具意義的一餐,其間更即場在台上參與軟餐製作示範,親身體驗製作軟餐的挑戰。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很高興看到一眾長者及其照顧者與科大義工聚首一堂,她表示﹕「對吞嚥困難的長者來說,一份色香味俱全的軟餐點心,不僅能夠喚起回憶中的滋味,更滿載幸福與關懷。今天,科大的學生及校友利用科技,提升軟餐的製作效率及營養,正正展示醫療及健康科技對推動社會發展的潛能。香港是全球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地區之一,我們不但要追求長壽、更要活得健康。」

新聞
從「層壓板」獲取靈感:科大與理大研究團隊首創「層壓」界面結構 推進鈣鈦礦光伏技術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合作研究團隊首創一種層壓形貌的界面微結構,可進一步提高反式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器件的穩定性和光電轉換效率。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因高效率、低成本以及器件美學方面的獨特優勢,在電網電力、便攜電源和太空光伏等應用場景均展示出取代傳統硅電池的巨大潛力。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基本器件結構分為正式與反式兩種。其中反式器件因各層電子材料比正式器件較為穩定,從而展現出更好的應用前景。儘管如此,反式器件仍然存在較多的界面科學問題,特別是富勒烯基電子傳輸層與鈣鈦礦表面形成的界面處缺陷富集,是影響器件性能與穩定性的重要因素。
科大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副教授與能源研究院副院長周圓圓教授團隊致力於從獨特的結構視角開展基礎科學導向的鈣鈦礦光電器件研究。透過與理大應用物理學系的蔡嵩驊教授團隊的合作,團隊發現通過在鈣鈦礦薄膜表面空間均勻地形成一種「分子鈍化層-富勒烯衍生物層-二維鈣鈦礦層」的類「三合板」的層壓結構,可有效降低界面缺陷密度、改善能級匹配度,從而提高了鈣鈦礦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並大幅度提高界面在濕熱環境以及光照運行下的耐久性。
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科大博士後研究員郭鵬飛博士說:「我們將復合材料概念導入到光電器件的界面設計,這使得新型界面中每層產生協同效應,帶來了傳統界面工程所無法實現的效果。」
該研究工作的主要通訊作者周圓圓教授補充道:「鈣鈦礦是一種軟晶格材料。我們可在這類材料裡創造傳統材料難以實現的微結構特徵。我們正在盡一切努力來理解這些微結構在納米乃至原子尺度的形成與作用機制,開展基礎理解導向的器件創新。」
該團隊的合作研究成果已在合成科學領域的頂尖學術期刊 《自然-合成》(Nature Synthesis)發表,論文題為「Synthesis of a Lattice-Resolved Laminate-Structured Perovskite Heterointerface」。

新聞
邁向零碳:科大公布減碳藍圖 創本地大學先河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宣布推出《淨零排放行動計劃》(行動計劃),此為香港高等教育界中,首份採用多管齊下策略的綜合行動綱領,旨在推動於2045年前實現淨零排放的願景。科大將利用可再生能源所帶來的發電收益,共投放3,000萬港元資金,進一步推動減碳研究,並於校園應用各項創新減碳方案。
經過廣泛諮詢後,科大訂立進取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包括在2035年減少50%溫室氣體排放,並於2045年實現全面淨零排放1。事實上,科大自2014年推出首份可持續發展總體規劃以來,已成功減少34%的溫室氣體排放,為是次推出的《行動計劃》奠下成功的基礎。
科大《行動計劃》最重要一環,乃推出《淨零建築標準》,為所有新建和翻新建築訂立嚴格設計和運營指引,相關規定更超越香港最高的綠色建築認證要求。其中,預計於2025年落成的李家誠創科大樓將成為本港隱含碳最低的建築之一,每平方米二氧化碳排放當量低於500公斤,較香港綠色建築議會的非住宅建築基準低30%。2
此外,科大承諾在未來八年投放3,000萬港元,以「生活實驗室」模式,於校園內應用嶄新減碳意念與方案。這筆資金有部分來自大學參與「上網電價」計劃所帶來的收入,科大校園設有2.5兆瓦太陽能光伏系統,為本港大専院校最大規模的同類型發電系統。
科大副校長(行政)譚嘉因教授表示:「面對氣候變化議題,各大學均需展現其領袖風範,為此重要議題貢獻力量。科大的《淨零排放行動計劃》涵蓋大學運作的不同層面,正正彰顯了科大上下一心,致力以創新思維應對氣候變化。我們期望,透過訂立更具挑戰性的減碳計劃,不僅體現科大對推動創新落地方案的決心,還可激發合作夥伴、業界及政府對此議題作出更深入的討論,攜手應對此一挑戰。」
科大可持續發展及零碳辦公室處長梁啓明博士補充說:「要推動實現淨零排放,必須清晰的策略、目標及時間表。科大將會定期檢討各項措施的進度,不斷完善《行動計劃》的內容,回應最新的發展需要。市面上許多實現淨零排放的相關技術仍屬開發階段,科大將會勇於嘗試,於校園內試行不同的創新方案,推動《行動計劃》成功落實。」

新聞
磁學新時代:科大最新研究為自旋電子學和谷電子學應用帶來新方向
近年來國際科研界廣泛關注交錯磁體(Altermagnets),研究其如何不依賴淨磁矩或自旋軌道耦合作用(SOC)而實現自旋劈裂。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物理系劉軍偉教授團隊與其他研究團隊,最近在《Nature Physics》*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首次在實驗中測量到具有二維層狀特性的室溫交錯磁體,並驗證了劉教授於2021年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理論預測。長久以來,如何實現以及進一步控制自旋極化態,從而存儲和調控資訊,是自旋電子學的一個重要問題。傳統方式是通過自旋與軌道、自旋與局域磁矩的相互作用,實現自旋極化,前者對應著自旋軌道耦合效應產生的自旋劈裂,如Rashba-Dresselhaus效應,而後者對應著鐵磁中的Zeeman劈裂。劉教授亦與多個國際研究團隊相繼在理論上提出了一種新的自旋劈裂理論——在旋轉、鏡面等晶體對稱性聯繫不同磁子格的反鐵磁中,會產生來自於反鐵磁交換相互作用導致的自旋劈裂,並且具有特殊的晶格對稱性配對的自旋-能谷鎖定(CSVL)。這類自旋劈裂不依賴於淨磁矩或者自旋軌道耦合作用,從而兼備鐵磁和反鐵磁體的優點以及較長的自旋弛豫時間等特點,而具備此類特殊劈裂的反鐵磁體後續也被統稱為交錯磁體(altermagnet)。交錯磁體的發現更入選了《Science》2024年度十大科學突破。

新聞
製造業的危與機: 科大發布2025年第二季度中國PMI預測
隨著關稅戰升級,全球經濟受壓,為製造業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利豐供應鏈研究院在最新發布的《中國製造業季度報告》指出,儘管在中美貿易衝突影響下,中國第二季度製造業生產預計將放緩,但中國製造商已做好充分準備應對挑戰,並強調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難以輕易被取代。
根據報告顯示,中國製造業於2025年第一季度呈現復甦趨勢,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自2月起持續處於50以上的擴張區間。然而,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145%額外關稅(部分商品豁免)後,製造業面臨重大挑戰。在此情況下,研究團隊預估此輪關稅措施加上全球經濟放緩,將對中國出口及製造業產出構成負面影響。尤其預計中國對美出口將出現顯著下滑,2025年第二季度整體出口可能會呈現雙位數跌幅。受此影響,中國工業生產增長料於第二季度明顯放緩, PMI預跌破50榮枯線,進入收縮區間。
報告進一步指出,中小企業(SMEs)預料將首當其衝受壓,因為相較於大型企業,這類公司通常對出口貿易的依存度更高。儘管報告認為中國政府可能會於未來數月內加大針對性政策支持力度,但相信仍需一段時間,方能展現相關措施的實質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