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机械人结合人工智能 窥探智慧医疗新时代
香港科大故事
机械人学, 人工智能, 医疗健康科技, 环球健康科技, 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
机械人结合人工智能 窥探智慧医疗新时代
全球医疗保健正面临多重挑战,包括人口老化及慢性疾病日益增加等问题,为医疗体系带来沉重压力。因此,医学界对先进医疗科技的需求愈趋殷切,当中以入侵性较低、更精准的手术器材备受渴求,在全球掀起研发微型医疗机械人的热潮,以辅助医生更精准、有效地为病人提供治疗。 有见及此,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电子及计算器工程学系的申亚京教授带领其团队,踏上医疗科技创新之路。申教授的团队透过结合人工智能(AI)及机械人技术,研发出三款突破性的智能医疗器械,分别用于诊疗监测、手术辅助及术后复康,是开展智慧医疗新世代的崭新成果。 短小精悍—全球最细多功能手术机械人 微创手术往往需要处理人体内难以触及的位置,为避免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手术的精准度尤为重要。研究团队针对此需求而研发出全球最小的多功能手术机械人,其直径只有0.95毫米,体积较现有同类机械人小60%。 别看它身形迷你,这位微型「外科医生」集拍摄与精准导航功能于一身,能穿梭于人体内细小而狭窄的管道,例如支气管和输卵管,可协助医疗人员在人体内抽取组织样本、传送药物及进行激光热疗手术,无论在诊断或治疗等用途上,均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手术助理。 智慧小帮「手」 人类双手的神经分布密集,触觉灵敏,但身体一旦出现脑中风等健康问题,可能会导致手部功能丧失、麻痹或刺痛等。若能及早发现和准确地诊断这些病症的严重程度,可显著减低它对患者日常生活带来的困扰。然而,传统的手部功能评估主要依赖医生的观察,诊断结果可能因医生而异。 为应对此问题,研究团队从一种名为「螺旋芦荟」的植物获得灵感,研发出圆锥状的AI驱动装置「PhyTac」。此装置设有多达368个感应单元,患者只需手握装置并发力,系统便能实时显示手部的发力分布,让医生更轻易评估病人的康复进度。 游戏化呼气测试 新冠疫情过后,市民对定期肺部检查的需求上升,研究团队因而研发出一款直径仅8厘米、重约78克的家用肺部功能检测仪。这部仪器特别加入了游戏元素:使用者在家进行呼气测试和训练时,需调节吹气力度,以控制游戏中的飞鸟避过障碍,为过程增添趣味;同时,医生可遥距接收仪器收集的肺部功能数据,方便监测病人状况。
智慧飞翔:科大数码双生开创空域新维度
香港科大故事
无人驾驶飞机, 研究, 创新, 智慧城市, 研究及科技
智慧飞翔:科大数码双生开创空域新维度
对大多人来说,平凡之路才是安全之道,而未取之路则属于勇于探索的开拓者。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学者正是如此,他们不断突破界限,志在苍穹,还将创新目光投向无垠的天空。 在科大低空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团队以崭新思维全力革新城市空域发展,积极响应香港特区政府推动低空经济的政策。现时,他们正运用突破性的数码双生技术,打造能复制实体世界的虚拟模型,为无人机管理、空域管制及基建监察带来革命性转变。 这项使命由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郑展鹏教授带领,致力释放低空经济的无限潜力。 数码双子图:无人机管理的全新时代 所谓「数码双子图」,是与现实世界实时同步的虚拟镜像模型,利用感应装置和物联网设备收集到的数据不断更新。应用于无人机领域后,便能建立出高度互动的三维空域或基建地图,让导航及协调更趋精准。 郑教授解释:「数码双子图能实现与无人机操作同步,在复杂空域中安全导航,犹如智慧化的无人机航空交通管制。透过这个平台,我们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可视化呈现无人机、空域及基建,进行模拟和精密管理。」   图为数码双生子图原型平台,有望推动大湾区低空经济发展。  
科大七研究项目获第二轮RAISe+拨款加快推动创新研发市场化
新闻
研究及科技, Medical Research, 研究, 人工智能, 科技及先进材料, 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
科大七研究项目获第二轮RAISe+拨款 加快推动创新研发市场化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在创新科技署推出的「产学研1+计划」(RAISe+)第二轮拨款中表现超卓,共有七个研究项目获批资助,在本港高教界领跑。 这七个研究项目涵盖不同领域的创新研究和发展,其中三个聚焦健康与医疗,包括诊断、治疗及基因疗法等层面,另外三个专注于人工智能(AI)晶片、半导体及其材料的开发,第七个项目则有关开发显示器及先进光电设备。 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表示:「我们很高兴看到香港特区政府过去几年实施了多项新措施,以孕育本地的研究、创新和创业生态系统,而RAISe+正是其中一项关键的举措。科大在这一轮RAISe+中取得破纪录成绩,不仅展示了科大学者在研究与创新方面的卓越成就,也反映了大学在营造有利环境,以推动孵化初创企业及促进知识转移方面的努力。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与官产学研各方伙伴紧密合作,把更多研究成果转化为对社会有影响力的解决方案。」 项目一:8英寸新型衬底上的3.3 kV高功率GaN器件 主要研究员:刘纪美教授 – 科大新兴跨学科领域学部研究教授暨电子及计算机工程系荣休教授、Ainfinity 联合创始人 项目负责人:梁琥博士 – Ainfinity 联合创始人 项目详情:至2030年,预计全球高达80%的电力将依赖电力电子技术发展,其能源效率至关重要。刘纪美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能够支持高电压应用的新型衬底,可望实现在该8寸的新型衬底(AiN衬底)上(可扩展至12寸的规格),开发更高性能的GaN(用于充电器半导体的物料「氮化镓」)功率器件,该新型衬底制作成本约为极具竞争力的1,000港元。智铭电子、海威华芯等电子企业对此技术表达强烈兴趣,该团队计划利用 RAISe+ 资金制造量产这些新型衬底器件和衬底。
科大研究警告气候变化威胁加速:「降水鞭打」现象最早于2028年起愈见频繁
新闻
科大研究警告气候变化威胁加速:「降水鞭打」现象最早于2028年起愈见频繁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地球将最早于2028年起面临更频繁的「降水鞭打」现象,即旱灾和暴雨急剧交替,又称「旱涝急转」。这项研究由科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陆萌茜教授和郑达勋博士主导,指出相关风险增加的成因主要在于全球暖化背景下,快速传播型「马登-朱利安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简称MJO)的现象将会显著激增。 这项重要研究成果现已于顶尖期刊《自然-通讯》发表,为改进「次季节预报」(Subseasonal Prediction,即二至六周前的天气预测)开辟新路径。这项研究将有助于提升防灾减灾决策及应对能力,并有助加强粮食和水安全、能源管理和基础设施的复原力。 关于「马登-朱利安振荡」 所谓MJO,是指一种向东传播的行星尺度扰动现象,其主导着北半球冬季热带地区的季节内(指30至90天)气候变率。作为次季节预报最重要的可预测性来源之一,其对全球降雨形态、极端天气、热带气旋生成、季风系统及中纬度环流形态皆有深远影响。 过去研究普遍指出,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的气候暖化会加速MJO传播,但其背后的物理机制仍存争议,而且不同理论对传播速率的估算亦存在分歧。 科大研究中的关键发现 为厘清这个问题,由科大牵头的研究团队采用了第六阶段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的28个耦合大气环流模式(CGCMs),展开分析工作。这些模式是当前模拟未来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效应和土地利用变化最先进的工具。 研究团队预测,与历史基准期(1979-2014年)相比,至21世纪末,快速传播型MJO事件将激增40%。更迫在眉睫的是,研究警告称「跳跃型」MJO事件(即对流突然转移的快速传播事件)在近期(最早2028-2063年)将更加频繁。所谓「跳跃型」MJO的形成机制源于强烈的西传赤道罗斯贝波(Rossby wave),该波动能阻断MJO常态东传进程,同时在西太平洋激发新的对流活动,导致MJO相关异常信号呈现非连续的空间跃迁特征。
Thumbnail
新闻
医疗健康科技
科大培育之初创企业SmartCare与中大医院携手合作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培育的本地医疗科技初创公司SmartCare与香港中文大学医院(中大医院)宣布建立重要合作伙伴关系,旨在通过人工智能(AI)驱动的创新解决方案,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标志着共同开发AI医疗技术方案的决心,致力将尖端技术应用于医疗场景。 是次合作结合SmartCare在医疗AI技术的专长与中大医院对提供卓越医疗服务的承诺,旨在应用先进的AI技术,优化临床工作流程,提升病人照护,并提高中大医院的营运效率。 根据合作备忘录,由科大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孵化创立的SmartCare将提供其尖端的AI技术解决方案,包括以病人为本的诊疗平台,而中大医院将开放其AI实验室,促进这些解决方案的开发与整合。双方合作将为应用创新工具奠定基础,革新病人就诊体验并全面提升医疗成效。 SmartCare行政总裁兼联合创办人郑毅诚医生表示:「我们很高兴与中大医院携手合作,透过AI革新医疗服务。我们的AI驱动解决方案旨在优化临床工作流程,让医护人员更专注于病人护理。通过是次合作,我们将为医疗业界树立创新典范。」 中大医院行政总裁冯康医生表示:「与SmartCare的合作充分体现我们致力采用创新技术以提升病人护理的决心。通过将AI结合临床实践,我们希望提升临床工作效率,并为病人提供更个人化及更高效的医疗体验。」 合作备忘录为进一步讨论和磋商具体合作细节奠定基础。双方将衷诚合作,实现以病人福祉和医疗卓越为本的共同目标。
科大七研究项目获「产学研1+计划」资助 在本港高教界领跑
新闻
创新, Medical Research, 人工智能, 科技及先进材料, 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 生物医学
科大七研究项目获「产学研1+计划」资助 在本港高教界领跑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在创新科技署推出的「产学研1+计划」(RAISe+)第二轮拨款中表现卓越,成为本地大学中获批项目最多的院校,共有七个研究项目获批资助。是次科大获批的项目涵盖健康与医疗科学、人工智能(AI)及机械人、先进製造和电机及电子工程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现科大在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领导地位。 科大坚实科研基础的明证  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向所有成功获批资助的科大团队致以祝贺,他表示:「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科大于深科技发展领域具有深厚的科研实力,我们十分荣幸在新一轮RAISe+资助中,成为获拨款项目最多的大学,这是对科大卓越的研究及知识转移能力方面的肯定,也体现我们对科研卓越和知识转移的承诺。特区政府大力支持创新科技发展,激发学界更积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对社会具影响力的技术,连同RAISe+在内,这些新的资源不仅可帮助学者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也鼓励更多科大成员进行跨领域协作,推动创新研究,开创造福社会的解决方案。」   各项获批研究项目详情(排名不分先后):   项目名称 主要研究员 项目负责人 8英寸新型衬底上的3.3 kV高功率GaN器件 刘纪美教授 梁琥博士 人工智能协助开发靶向腺相关病毒载体(AAV)药物递送
港科大上海中心上交会首秀亮点纷呈 产教融合创新成果云集
新闻
港科大上海中心上交会首秀亮点纷呈 产教融合创新成果云集
6月11日至13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上交会)在上海世博展览馆隆重举行。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产教融合中心(港科大上海中心)首次亮相上交会,携其创新研发的自有教育品牌体系“AHEAD”及多家生态合作伙伴共同参展,并带来了港科大6项技术转移优质项目。 首日,本届上交会以“开放合作:赋能新质生产力与可持续发展”为开幕式主题,正式启幕。上海市市长龚正出席并启动本届上交会。港科大上海中心主任杨旸教授、副主任钱文馨及产业负责人于玥出席活动开幕式。 走进港科大上海中心展台,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科技对话正在上演。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派出师生团队亲临展台,通过现场演示产品、技术讲解和一对一专业咨询等方式,全方位展示最新科研成果。展台大屏上循环播放创新案例,将实验室里的前沿科技生动呈现,参会者纷纷驻足观看,体验最新研发成果。展台还特别设有合作洽谈区,来自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产业代表们与教授们热切讨论,现场交流气氛热烈,多个合作意向在此萌芽。 上交会期间,港科大上海中心展位迎来多个重要代表团参观。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政协、共青团上海市委、上海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上海市青少年创新创业(模拟)团队等代表团在港科大上海中心主任杨旸教授、副主任钱文馨及产业负责人于玥等人员的陪同下,深入了解港科大上海中心参展项目,详细了解港科大上海中心产教融合培养的模式。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等区域负责人也向港科大上海中心表达了合作意向,为未来合作开启无限可能。 6月13日下午,上交会参展项目颁奖仪式在上海世博展览馆圆满落幕。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主任朱民、副主任周岚,东浩兰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周瑾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仪式,并为获奖项目和单位颁奖。港科大上海中心获颁第十一届上交会“优秀服务生态机构”奖项。为期三天的上交会圆满落幕。 港科大教授现场演示 展现产教融合创新成果
HKUST Scientists Achieve Breakthrough in Light Manipulation Using Gyromagnetic Zero-Index Metamaterials
新闻
研究, 研究及科技, 物理学
科大研究团队利用旋磁零折射率超材料 研发崭新光波操控机制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研究团队利用一种名为「旋磁双零折射率超材料」(GDZIMs)的全新光学极端参数超材料,研发出一种基于GDZIMs的崭新光波操控机制,有望革新光通信、光学成像(用于生物医学)和纳米技术等领域,推动集成光子芯片、高保真光通信及新型量子光源的发展。这项研究由科大赛马会高等研究院临时院长兼物理系讲座教授陈子亭教授,以及物理系访问学者张若洋博士共同领导,并已发表于《自然》期刊。 GDZIMs与光学涡旋的潜力 GDZIMs是一种独特的光学超材料,其特性恰好位于两种不同光子拓扑相变的临界点,能以突破传统认知的方式操控光波。GDZIMs与传统材料有所不同,它同时具有零电容率和特殊的磁光特性,可稳定地生成时空光学涡旋——一种同时在时间和空间维度同步旋转的光场模式,使其在光传播控制方面具有卓越效能,对众多先进技术的应用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人员通过构建磁性光子晶体并将其参数调节至相变临界点,首次实现了这种超材料,利用微波实时场扫描系统,他们进一步证实,当光脉冲撞击GDZIM平板时,会反射形成时空涡旋 – 这是一种在时空维度同时呈现涡旋结构、携带横向轨道角动量的特殊光波包。研究揭示这种涡旋光的产生源于GDZIMs的内禀拓扑特性,因此涡旋光的产生不会受到系统尺寸或周围环境的影响,呈现出极强的稳定性。此一重大突破有望提升光学技术性能,以助构建更快速和更安全的光通信系统。 陈教授表示:「这项研究连通了超材料、拓扑物理学和结构光场三个重要物理学,基于超材料拓扑特性,确立了就时空光场操控机制的全新概念。研究成果有望推动超高精度和高效率光学器件的设计,同时开辟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对其潜力的探索目前仅初现端倪。」 张博士补充道:「这种生成时空涡旋机制的拓扑稳定性确实令人瞩目,为开发新型超材料和光操控技术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平台,对转化为通讯和高性能光子电路等领域的工业级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