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香港科大故事
翻越高山,点亮希望——科大学生为斯里兰卡注入医疗新力
在斯里兰卡高地的哈普特莱小镇,群峰环抱、茶园如茵。一群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本科生,沐浴在沁人心脾的清新气息中,精神为之一振。这群年轻人被眼前壮丽的景色深深吸引,他们背着行囊和装备,一步一脚印地翻山越岭,终于抵达山区一条村落。一场改变生命的旅程,就此展开——他们要将遥距医疗的希望种子带进斯里兰卡高地。
科大学生徒步一个多小时,抵达哈普特莱的山区村落,为建立远程医疗系统做准备。
跨越山峦的远程医疗科大生物化学及细胞生物学一年级生陈恺俊,是这项远程医疗计划的核心成员。他深知山区居民的困境:「这里交通不便,村民外出求医困难重重。光是前往最近的诊所就要跋涉一个多小时,令许多村民望而却步,错失必要的医疗护理。」这个项目源于科大的「视野无界」计划,该计划鼓励学生运用设计思维,应对全球的医疗挑战。凭借计划多年来建立的广泛网络,陈同学团队得以与斯里兰卡当地机构合作,携手开发远程医疗系统,让偏远地区的病患获得及时诊治。
新闻
科大研究团队打破柔性复合材料的力学对称性 开创机械智能新方向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物理系许钦教授与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系胡文琪教授联合领导的研究团队,近日在柔性复合材料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研发出一种具高度可编程性且具非对称力学响应的新型柔性复合材料系统。 团队成功将〝剪切─堵塞〞相变机制融入高分子聚合物基体,为实现机械智能系统提供了关键的材料基础,迈出了发展新一代智能材料与装置的重要一步。在软件机器人、仿生组织及柔性电子等前沿工程领域中,能够对外部刺激作出特异性响应的材料,是实现智能功能的关键。 然而,传统设计多依赖具有非线性结构或复杂几何构造的超材料,这些离散结构往往对缺陷和断裂极为敏感,限制了其工程实用性。 有别于传统方式,许教授和胡教授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设计范式,利用〝剪切─堵塞〞相变物理机制发展出柔性复合材料,展现出独特的科学优势与工程潜力。这项研究的主要科学与工程突破包括:• 多维度方向控制:研究团队制备的柔性复合体在剪切与法向两个方向上同时展现出非互易性力学行为,实现对不同加载路径的方向的灵敏响应,并且具备非对称材料形状记忆特性,可进行多维度方向控制。 • 可编程且高韧:有别于传统脆弱的刚性超材料,柔性复合材料不仅具有高度可编程的力学特性,同时具备出色的抗断裂能力,展现出高韧性。 透过调控其内在的〝剪切─堵塞〞相变过程,可以精确控制材料性质,从而自主制订所需力学响应,以满足不同应用需求。 • 活性智能新材料:研究团队进一步将〝剪切─堵塞〞结构与空间调变的磁性分布相结合,创造出能自主运动的〝软件活性固体〞。 这种活性智能新材料可用作仿生软件机器人,在狭小环境中灵活移动; 也可以作为智能阀门,在微流控系统中实现选择性流控。从科学角度而言,该研究创新地结合颗粒物理学与高分子材料科学,建立了具有非互易力学性质的新型软物质体系;在工程应用方面,研究团队为制备各类具有方向特异性响应的柔性复合材料提供了一种既高效且通用的设计策略,此研究不仅为实现机械智能奠定了基础,更为新一代智能及节能材料的开发开辟了全新途径。
新闻
科大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合作 推动医学科研成果转化 培育具创新能力临床科学家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华山医院)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瑞金医院)日前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正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科大将与两院就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医学教育、国际交流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共同培育具备国际视野及前沿创新能力的临床科学家和医学人才,加速高水平的临床科研成果应用及转化,促进两地医疗健康事业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科大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教授、校长叶玉如教授、首席副校长郭毅可教授率团到访上海,与华山医院党委书记郑宁及院长毛颖、瑞金医院院长宁光及党委书记胡伟国,以及两院其他代表会面交流,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考察两院在人工智能和新兴技术在临床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并深入了解人工智能在疾病诊断、治疗优化和健康管理等领域的具体应用。沈向洋教授表示:「华山医院和瑞金医院拥有卓越的医学教育和研究实力,是次合作将强化科大的医学教育创新、人才培育和师资培训,同时促进跨学科和国际学术交流,大幅提升香港和内地的医学研究水平,造福社会。通过深化两地在医疗领域的紧密合作,我们期待为香港及国家的医疗健康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全力支持国家『十五五』规划提出的加快建设健康中国目标。」叶玉如教授表示:「科大很荣幸与两所上海顶尖医院合作,借助科大上海产教融合中心,我们期望将上海打造成为科大的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基地,为医学院学生提供临床实习机会和平台,提升他们的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两院的丰富教学资源和深厚临床经验,将为科大医学院的课程设计及医学科研方向带来启发,助力医学院在精准医学及智慧医疗领域的创新发展。」
新闻
科大与SEMI合办「2025半导体创新与智能应用峰会」将于12月2日香港首次举行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携手合作,将于2025年12月2日(星期二)合办「2025半导体创新与智能应用峰会」(SIIAS)。这一标誌性行业盛会首次移师香港举行,并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资助,届时将汇聚全球半导体行业领袖、前沿科研学者及核心政策制定者,共同规划半导体创新未来蓝图,推动产业战略发展。SIIAS的举办将有助巩固香港作为全球微电子与先進製造创新中心的地位。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教授及SEMI全球副总裁居龙先生将出席活动担任嘉宾,分享他们对半导体产业发展的独到见解。峰会亦设有多场专题讨论,由来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内地、美国、沙特阿拉伯、德国、新加坡等地的行业领袖参与,分享其真知灼见。同场更设有创新互动体验区,汇聚来自科大和科大(广州)共12 支科研团队的前沿技术成果,生动展示半导体技术如何推动世界进步。此外,大会更特别为中学生安排了多场STEM 工作坊,通过沉浸式体验让他们探索人工智能和半导体应用的奥秘。成立于1970年的SEMI是全球半导体产业规模最大的行业协会之一,连繫全球3,000多家半导体企业及150万名产业专业人士,致力透过倡议、人才培育、可持续发展、供应链管理和各式计划,助力产业会员加速协作,以应对产业挑战。SEMI每年在世界各地举办大型论坛及展览,积极推动全球产业进步,并汇聚各方精英加速行业创新。更多活动资讯及报名详情,敬请浏览:https://okt.hkust.edu.hk/siias-event。
香港科大故事
恒心测未来:戴希教授问鼎未来科学大奖之巅
解锁宇宙奥秘的钥匙,往往掌握在锲而不舍的科学家之手。香港科技大学(科大)蒙民伟博士纳米科学教授兼物理系讲座教授戴希,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专注于凝聚态物理及拓扑材料理论研究,为现代物理开辟了崭新视野,并因此荣获有「中国诺贝尔奖」美誉的2025年未来科学大奖。恒志探宝藏得奖消息传来,戴希教授心怀感恩与谦卑。他说:「衷心感谢评选委员会的肯定。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鼓励,更是对多年来与我并肩作战的研究团队的认可。这份荣誉见证了我们持之以恒的坚持和努力。」他强调,这项成就并非一人之功,而是前人与同侪所累积的智慧与成果。科研之路,对他而言是一场寻宝之旅。「心如止水」是他的座右铭,也呼应了「保持冷静,继续前进」的格言——无论顺境逆境,始终坚定不移。他形容:「科研好比寻宝,你可能挖掘了很久仍一无所获,但只要坚持下去,终有一天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瑰宝。」 理论栽成果正是这份默默的坚持,孕育出戴教授的突破性成果。戴教授淡泊名利,潜心研究,他与团队采用「阶梯式研究法」,从简单到复杂,从理论到计算,先以高对称度的模型理解拓扑材料的规律,再逐步攻克更艰深的难题。早在采用此方法之前,戴教授已经提出了一系列前瞻性预测。2010年,他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方忠教授,共同以理论计算提出闻名国际的预测——在磁性掺杂的拓扑绝缘体薄膜中可以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仅仅三年后,该预测获得科学界实验证实,成为物理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十年前,他的另一项研究首次在固体材料中发现外尔费米子,并获权威期刊《物理评论》评选为创刊125年来49项最具开创性的研究之一,也是唯一入选的中国研究项目。这些发现为量子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石。必先利其器《论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物理学家也深谙此道理。戴教授在处理量子材料的波函数时,面对庞大的数据量,如同大海捞针。为了克服这个棘手难题,他的团队开发了Wilson Loop 方法,能够从海量数据中提取特征,分类拓扑电子态。
新闻
郭毅可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首席副校长兼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与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讲座教授郭毅可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以表彰其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领域的卓越贡献。中国工程院作为国家工程科学技术界最高学术机构,院士荣衔代表工程科学技术领域终身享有的最高学术成就。郭教授表示:「对于能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感到非常荣幸,衷心感谢中国工程院给予的肯定。这份殊荣不仅是对我个人科研工作的鼓励,更是对我们团队与所有合作伙伴共同努力的认可。我也感谢香港给我一个为科学发展作贡献的宽广舞台,未来我将秉持初心,致力推动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研究,积极促进跨学科及国际合作,为工程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贡献所长。」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对此消息表示欣喜:「我们衷心祝贺郭毅可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他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开创性贡献,为科大乃至整个香港的创新科技生态注入了强大动力。这份崇高的荣誉既是对他卓越科研领导力的充分表扬,也必将激励更多人才投身前沿科技创新,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作为全球知名的计算机科学家,郭毅可教授在2020年来港前,曾于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工作33年。他的研究聚焦于大规模科学应用的数据挖掘,包括分布式数据挖掘方法、机器学习,以及讯息学系统于生物学、化学、地球物理学、医疗保健、环境、经济、金融、社交媒体、创意设计及安全等方面的应用。郭教授自2022年12月获任命为科大首席副校长以来,一直致力推动将尖端科技融入大学教育,并在吸引全球人才方面,建树良多。
新闻
科大举行第八届冠名教授席就职典礼 表扬学者卓越学术及科研成就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天举行第八届冠名教授席就职典礼,向七位杰出教授颁发冠名教授席,并表扬捐赠者对推动科大持续追求卓越学术和科研的鼎力支持。 就职典礼由科大副监督陈祖泽博士主持。科大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教授致欢迎辞时表示:「透过冠名教授席,科大能吸引和留住世界顶尖学者,一起推动创新,启发其他师生,从而应对可持续发展、数字转型,以至经济韧性和社会公平方面最迫切的挑战,开创新局面。我们很荣幸获得一众成就卓越兼目光远大的机构和捐赠者支持,使科大成为知识殿堂和推动社会转型的强大引擎,让严谨的学术研究与现实世界需求紧密结合,进一步巩固科大在推动创新、培育领袖及促进社会变革方面的重要角色。」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恭贺七位冠名教授,并由衷感谢捐赠者的慷慨支持。她表示:「科大凭借世界一流的教学、研究与创新,致力于造福社会,深受全球认可。七位新晋冠名教授在各自研究领域深耕多年,学养深厚,不仅展现了追求学术卓越的坚定信念,更秉持培育新一代领袖与创新者的使命,为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大学即将迎来创校35周年,我很荣幸见证科大蜕变为全球顶尖学府的非凡历程。我们取得的成就,始终有赖各位捐赠者的鼎力支持和信任。你们的慷慨襄助,不仅让科大学者得以开展具影响力的研究与教学,更为我们营造了一片让卓越学术得以茁壮成长的天地。」今届获得殊荣的七位冠名教授,其主要研究范畴涵盖多个创新领域,包括生物医学工程、神经科学、土力工程、金融科技及大数据、商业生态系统、环境可持续发展。冠名教授名录如下:冠名教授职衔冠名教授名称*所属学院何善衡生命科学教授张晓东教授
新闻
科大正式启动新医学院筹备工作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支持,正式启动新医学院的筹建工作。新医学院旨在培养拥抱科技的新一代医生,支持本地医疗体系面向未来的发展,并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医学培训、研究和医疗创新枢纽。科大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教授表示:「科大正式启动筹建香港第三所医学院,是大学创校以来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这项计划不仅是应对本港未来医疗需求的关键一步,更有助强化本港医疗体系的韧性与发展。科大衷心感谢特区政府『筹备新医学院工作组』的全面审议,同时感谢过去两年来众多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对科大的支持。」沈教授强调,科大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与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医学院携手合作,通过资源分享与优势互补,共同推动香港医学教育与科研的发展。同时,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已分别在中医学、专职医疗及护理人才培养方面奠定坚实基础,科大相信未来存在广泛空间与这两所大学开展多元协作,共同促进香港医疗教育的多元化发展。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再次感谢行政长官、医务卫生局局长及教育局局长对科大的支持,她表示:「特区政府一直以长远目光推动香港发展为国际科研与医学教育枢纽,积极回应国家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科大必将全力配合特区政府的规划,积极把握北部都会区发展等重大机遇。新医学院的成立,正是对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重要举措,将助力香港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与学科。我们期待在北都大学城的平台上,深化产学研协作,为国家与香港培育更多高层次的医疗与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