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聞
科大領導團隊通過使用超冷費米子 實現二維非厄米趨膚效應的突破性量子模擬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領導的科研團隊,近日通過使用超冷費米子在二維空間中進行了有關非厄米趨膚效應的量子模擬,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標誌着量子物理研究的重要進步。 量子力學通常考慮一個與其環境良好隔離的系統,可以描述從固體中的電子行為到量子設備中的信息處理等普遍現象。這種描述通常需要一個實值可觀察量,具體來說,就是一個厄米模型(哈密頓量)。然而,當量子系統與其環境交換粒子和能量時,可以保證具有實特徵值和能量守恆的模型的厄米性質就會被破壞。這樣的開放量子系統可以通過非厄米哈密頓量有效描述,並提供了對量子信息處理、曲面空間、非平凡拓撲相位甚至黑洞等領域的關鍵見解。然而,關於非厄米量子動力學,尤其是在高維度情況下,仍有許多問題尚未解答。 與北京大學(北大)合作,來自兩所大學的物理學家們摸擬了一個引人入勝的現象——非厄米趨膚效應(NHSE),該效應涉及將特徵態積聚在開放系統的邊界。這一成功的演示標誌着關鍵的進展,因為先前對非厄米趨膚效應的實驗實現僅限於較低維度或經典系統,而不是量子系統。 這一發現於2025年1月8日發表在《自然》期刊上。該研究由科大物理學系曹圭鵬教授領導,在自旋軌道耦合的光晶格中為超冷費米子創建了一個具有可調耗散的二維非厄米拓撲帶,揭示了非厄米趨膚效應。 曹教授表示:「我們的工作揭示了一個引人入勝的系統,使我們可以探索非厄米性如何與對稱性和拓撲相互作用。」曹教授說:「我們的實驗自然地成為了一個量子多體系統而非經典系統,從而開闢了使用帶有耗散的超冷費米子進行非厄米量子動力學研究的途徑。」

2024

新聞
研究, 研究及科技, 光電工程學, 科技及先進材料
科大工學院創全球首款高光效深紫外顯示晶元 推進無掩模光刻技術發展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成功研發一款全球首創的深紫外microLED顯示陣列晶元,此高光效晶元可配合無掩模紫外光光刻技術,提升其光輸出功率密度準確性,並以較低成本及更速效的方法推動半導體晶片生產的技術發展。 這項研究由科大先進顯示與光電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創始主任郭海成教授指導,並與南方科技大學和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所合作。  光刻機是用以製造半導體的重要設備,它利用短波長的紫外光構成不同圖案,從而生產出各種集成電路晶片。然而,這種運用傳統汞燈和深紫外LED光源的製作有不足之處,例如器件尺寸大、解析度低、能源消耗高、輸出的光效低且功率密度不足,不利於晶片製作。  為了解決上述難題,研究團隊製造了一個無掩模光刻原型機平台,利用它製作了首個由深紫外microLED無掩模曝光的microLED顯示陣列晶元。過程中提高了紫外光萃取效率、增強其熱分佈效能,並改善了晶體外延的應力釋放。  郭教授特別提到:「團隊製作的microLED顯示陣列晶元成功實現了多項關鍵性技術突破,包括提高了光源的功率及效能、圖案顯示解析度、提升螢幕性能及快速曝光能力。此microLED顯示晶元有效地將紫外光源和掩模版上的圖案融為一體,迅速地提供足夠的輻照劑量為光阻劑進行光學曝光,推進半導體生產技術發展。」 郭教授進一步指出:「近年來,低成本、高精度的無掩模光刻技術已成為半導體行業的新興研發熱點。由於這種技術能夠更靈活調整曝光圖案,從而提供更多樣化的定製選項,並節省製造光刻掩模版的成本。因此,對於自主開發半導體設備而言,有助提高光阻劑敏感度的短波長microLED技術顯得尤為關鍵。」 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博士後研究員馮鋒博士總結道:「與其他具代表性的研究相比,我們實現了更小的器件尺寸、更低的驅動電壓、更高的外量子效率、更高的光功率密度、更大規模的陣列尺寸,以及更高的顯示解析度。這些都是關鍵的性能提升,各項指標均顯示,本研究的成果領先全球。」
新聞
八所政府資助大學合辦「香港夥伴週」 推廣「留學香港」品牌
繼去年取得豐碩成果後,由香港八所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 (教資會)資助大學合辦的「香港夥伴週」,今年聯合邀得58所海外合作大學的代表參與,藉此推廣「留學香港」品牌,並促進本地大學與海外大學的聯繫。 八所本地大學代表包括香港城市大學(城大)、香港浸會大學(浸大)、嶺南大學(嶺大)、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香港教育大學(教大)、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及香港大學(港大)。活動旨在積極響應政府打造香港發展成為國際教育樞紐的願景,成功邀請58所海外大學成為合作夥伴,較去年38所大幅增加。這些多元化的國際夥伴來自不同國家,涵蓋澳洲、奧地利、加拿大、捷克、法國、德國、愛爾蘭、意大利、拉脫維亞、立陶宛、荷蘭、紐西蘭、挪威、波蘭、俄羅斯、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國及美國。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秘書長鄧特抗教授,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學夥伴參與計劃。他特別提到香港具備獨特的優勢和機遇,並擁有世界一流的研究及學生設施,能吸引國際交流生。鄧教授表示:「我們在促進國際合作及豐富學生學習體驗的共同願景,讓大家匯聚於此。除了優質教育外,香港亦提供各種機遇,讓學生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儕建立友誼,開拓視野,體驗多元且豐富的文化。」 「香港夥伴週」於12月8至14日舉行,邀得多名行業領袖擔任主講嘉賓,分享對香港最新發展的真知灼見。滙豐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發展董事總經理王澤博女士率先介紹香港的發展及作為大灣區一部分的策略定位。其後,滙豐亞太區人力資源香港區主管鄭文婷女士,深入探討國際學生在香港發展事業的機遇,以及分享對未來技能需求的展望。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副主席兼M+博物館主席陳智思先生則分享香港在藝術與文化領域的發展前景。 各大學的管理層及教職員陪同海外大學夥伴代表參觀校園設施,包括:
新聞
研究, 研究及科技, 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
科大團隊研發熱電氣溶膠印表機 大幅加快壓電生物薄膜生產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熱電氣溶膠(TEA)生物印表機,顯著提高了壓電生物薄膜的生產效率。與現有方法比較,這項創新技術能將製膜速度提升數以百倍。憑著這項突破,生物相容和生物可降解電子設備中的壓電部件將得以實現工業規模生產。特別在醫療領域,此技術展現出極大的應用潛力,例如製作術後臨時心臟起搏器中的超聲能量收集器。 壓電生物材料是能夠在機械應變作用下,產生電能的生物材料。有見於其卓越的電機特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吸收性,科學界越來越關注它在生物醫學微機電系統、可穿戴和植入式電子設備以及生物組織治療中的應用潛力。 然而,這種材料亦有其難以克服的缺點,就是巨集觀壓電性較弱、機械性能差,以及難以大規模生產,這些因素一直窒礙其應用發展。近期,由科大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的楊徵保教授領導的團隊,聯同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和洛桑聯邦理工學院(É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的共同研究項目,取得重大突破。團隊利用熱電複合場誘導的氣溶膠形成,成功開發了一台TEA生物印表機,實現了壓電生物薄膜的一步、高通量、卷對卷製造。 楊教授表示:「傳統的生物分子組裝方法通常需要較長的疇對準時間,一般可長達48小時。另一個問題是,現行技術無法同時實現高速和多功能製造,對列印尺寸、結構和功能的控制也顯得不足,往往導致製成品出現不必要的材料結構缺陷。」 楊教授進一步指出,傳統的製造方法過程複雜,而且成本高昂,令大規模生產不可行。為了突破這些限制,研究團隊採用了電場力操控氣溶膠,並藉助靜電斥力實現同質成核,以確保氣溶膠高通量地沉積到基材上。 在本實驗中,研究人員使用一塊配備九個噴嘴的列印面板,構建了一台三維卷對卷TEA印表機。當熱電耦合場達到足夠強度時,微墨水流便會被拉拽、霧化並氣溶膠化,沉積到卷對卷平台上,形成連續的薄膜或微圖案。楊教授解釋:「研究結果顯示,我們的TEA方法透過電動氣溶膠化和原位電極化,能夠實現每日約8,600毫米的列印長度,速度比現有技術快兩個數量級,換句話說,即是數以百倍計的提速。」
新聞
獎項, 教與學, 人工智能, 獎項及排名
科大推動創新教學及AI教育 榮獲三項國際教育獎項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教育創新中心近日榮獲三項國際教育殊榮,充分展現科大在開創AI教育方面的領先地位。獲獎的兩個課程均由中心團隊開拓,積極將人工智能(AI)融入於教學當中,透過嶄新教學法,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之餘,亦促進自主學習。 其中一個獲嘉許的科大教學團隊,於被譽為教育界「奧斯卡」的2024 年「QS 全球教學創新大獎(QS Reimagine Education Awards)」中,在「混合及在場式學習( Blended and Presence Learning)」組別獲得銀獎。QS 全球教學創新大獎旨在表彰創新兼能提升學習成效的教學方法,今年一共接獲逾1,300份參賽提名,為歷屆最高。同一團隊亦在2024年「亞洲數位學習論壇」中獲優異教學組別金獎。此外,另一團隊則在2024年「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聯盟優秀課程獎」中脫穎而出,該比賽旨在表揚傑出的線上課程及創新的STEM教學教案,而科大是本港唯一一所於該比賽獲獎的大學。 兩項獲表彰的課程分別是「高等教育教學導論」及「 AI 智能與社會:道德、認知與批判」。前者由科大教育創新中心專業發展主管朱子碧博士領導,利用 AI聊天機器人及遊戲化教學模式啟發研究生思考創新教學方法,以培育新一代具前瞻性的教學人員。後者由科大教育創新中心主任Sean MCMINN博士和科大商學院客座副教授崔俊洛教授共同設計及指導,透過AI工具即時在課堂上評核學生作業及其回應,並引導學生反思評核結果,掌握AI工具的優勢及潛在風險,從而激發學生的思辯能力及分析性思維,推動自主學習。 Sean MCMINN博士表示:「作為創新教育的先驅,科大一直致力提倡創新思維,善用先進的教育科技及創新教學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動機,促進教學相長。是次教育創新中心團隊主導的課程榮獲國際認可,充分肯定了中心為擁抱AI世代的準備工作,我們將繼續努力不懈,引領教育創新,以啟發新一代。」
新聞
工程學, 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 積體電路系統, 本科生
Pioneering the Future of Microelectronics and Integrated Circuits(只供英文版本)
Electronic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ECE) drives computation, energy,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that are at the core of a vibrant, interconnected global economy. It is the innovation engine behind 5/6G wireless networks, robotics, Internet of Things (IoT), micro-displays for augmented/virtual reality, power systems for electric vehicles and data center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unning on integrated circuits fabricated on semiconductor chips, all of which have fundamentally impacted our society. By constantly adapting to an ever-changing world, electronic and computer engineers turn challenges into possibilities.
新聞
科大聘最受歡迎AI講師任主播 跳出課室報導大學成就
隨著AI技術發展一日千里,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繼早前首創亞洲第一批「AI講師」後,再創新猷「聘請」獲學生票選為「最受歡迎AI講師」的Fiona出任科大首位AI主播,肩負報導大學發展、科研成就及重大活動的重任。  這位「AI主播」已於校園電視上亮相,為師生提供一種新穎的方式來了解大學的最新資訊,其他講師亦已陸續加盟主播行列,務求為師生締造新鮮感,並體驗AI科技的威力。  此項計劃由科大環球事務及傳訊處牽頭推動,自AI講師面世以來,團隊便與科大(廣州)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講座教授及科大新興跨領域講座教授許彬及其學生展開合作,了解「AI講師」的技術及學生反饋,並探索「招攬」他們出任校園主播的可行性。 
新聞
研究, 研究及科技, 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 飛機及航空工程
科大牽頭嫦娥八號國際合作項目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公布,正式通過國家航天局遴選,獲委任領導「嫦娥八號」多功能月面作業機械人暨可移動充電站國際合作項目。科大將領軍海內外航天專家團隊,研製具靈巧操作及移動充電設備的多功能月面機械人,為國家探月任務作出貢獻。   嫦娥八號為國家探月工程四期的重要項目,計劃於2028年前後實施發射,是由中國牽頭建立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先行計劃之一,為未來在月球極區長期維持無人月球站建立基礎。作為是次「嫦娥八號」國際合作操作機械人項目的主導機構,科大將聯同多個香港本地、內地以及國際單位,包括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香港大學(港大)、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香港城市大學(城大)、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航天八院)、大連理工大學、深圳大學以及南非國家航天局等,攜手實現從概念、研製、生產、測試到系統的前沿航天技術創新。項目已獲香港創新科技署資助,透過InnoHK研發平台成立「香港太空機械人與能源中心」負責此任務,進一步推進跨院校與地域間之合作。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表示:「科大衷心感謝國家航天局的信任以及特區政府的支持,對於能牽頭參與國家探月工程感到極為鼓舞。航空航天工程學是科大重點發展領域之一,繼去年八月成功發射了香港高教界首顆高分辨光學衛星,科大專家團隊正研發的『高分辨率全球溫室氣體探測』項目,未來亦有望於中國空間站應用。我們對參與嫦娥八號國際合作項目亦引以為傲, 這個項目標誌著科大在航天深空探索領域踏上重要里程。我們將繼續發揮在航天領域的領先科研優勢,為國家航天事業作出貢獻。」   港方領軍的機械人總重量達100公斤,能在月球極端環境下進行科學探測,儀器佈置和安裝等任務,並將配備移動無線充電功能,為不同月面設備充電,以提升月球探測和協同作業能力,推動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發展,助力未來月面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拓展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