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科大獲世界衛生組織委任 領導區域數碼健康創新研究聯盟
新聞
健康, 環球健康科技, 醫療健康科技, 研究, 公共政策, 人文社科
科大獲世界衛生組織委任 領導區域數碼健康創新研究聯盟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獲世界衛生組織(世衛)西太平洋辦事處轄下的亞太衛生體系與政策觀察站(Asia Pacific Observatory on Health Systems and Policies, APO)委託,牽頭成立一個聚焦於數碼健康創新的「區域數碼健康創新研究聯盟」。科大通過嚴謹的遴選程序獲取任命,彰顯大學在推展政策研究的國際領導地位。 該聯盟由科大公共政策研究所署理主任暨聯盟首席研究員和經緯教授領導,同時匯聚來自區內多所頂尖機構的研究人員,包括:日本聖路加國際大學聖盧克國際醫院的坂元晴香博士、馬來西亞蒙纳士大學鄭佩莉教授以及中國南方科技大學羅源昆博士。 聯盟以「善用數碼健康技術和數據強化醫療衛生體制成果」為主題,於2025年正式啟動,開展為期五年的跨學科研究,以應對亞太地區人口老齡化的挑戰。通過整合公共衛生、工程學、健康科學和公共政策的專業知識,聯盟會推動開發創新解決方案,以提升健康和社會福利系統。主要目標包括: •    開展與APO議程互相配合的研究和衛生系統活動; •    與APO秘書處及政策制訂者合作,識別關鍵問題,綜合並發表研究成果及實證; •    提供技術支持和領導力,建設本地衛生系統研究能力; •    夥拍APO秘書處共同申請和應用資助。 應對區域健康挑戰 和經緯教授在科大擔任公共政策學部副教授,他表示:「我們很榮幸能夠領導這個具開創性的聯盟。數碼健康創新是構建更高效、精準,且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系統的關鍵。通過跨學科研究整合醫療健康、技術創新與公共政策,我們將與夥伴攜手開創以實證為本的解決方案,強化亞太地區的醫療衛生體制。」 世衛旗下APO的合作成員包括:亞洲開發銀行、澳洲外交貿易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菲律賓、新加坡、泰國等國政府、太平洋共同體、世界銀行,以及世衛組織西太平洋和東南亞區域辦事處。
跨越鴻溝:構建全球健康公平新格局
Stories
健康, 合夥, 環球健康科技
跨越鴻溝:構建全球健康公平新格局
  當全球仍忙於應對新冠疫情的餘波,健康不平等的現象持續加劇,醫護人員短缺的問題亦未見緩解,揭示了全球醫療體系的短板。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在2025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上倡言:「然而,這些嚴峻挑戰的背後,蘊藏着前所未有的合作和創新機遇。」作為主題演講嘉賓,她指出大學能夠在構建更公平及可持續的醫療體系進程中發揮應有的角色。 葉如玉校長強調,大學並不僅是學術機構,更在全球科技前沿地位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學具備獨特優勢——既是連結全球的橋樑和中立平台,也是驅動創新的強勁引擎,能跨越學科、產業和國界之間的隔閡,促進合作共贏。 三策並進 共築康衢 葉校長進一步闡述,大學可透過三大相互關聯的途徑推動醫療體系變革。首先,她指出本港亟需融合科技與創業思維、跨學科複合型的人才,推動醫療創新。世界各地大學已洞悉此趨勢,積極將人工智能及數碼健康納入課程中。葉校長解釋說:「這種跨領域培訓可讓學生研發出遙距醫療平台、預防診斷工具等創新方案,提升醫療服務的覆蓋面和可及性,尤其能惠及醫療資源匱乏的地區。」 其次,大學是推動前沿研究成果從實驗室走向臨床應用的重要平台。葉校長指出︰「大學提供空間讓我們不斷驗證和完善大膽的構思。」以科大孵化的初創企業為例,它們致力研發對準社會需要的創新技術,例如PanopticAI這款非接觸式生命體徵監測系統,結合先進人工智能及信號處理技術,並已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認證。
Soft-spoken Nick Chin put into practice skills acquired at HKUST, where he obtained three degrees: PhD i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 MSc in Telecommunications, and BEng in Electronic Engineering.
新聞
創新, 校友, 創業, 人工智能, 生物工程學, 健康, 工業工程及決策分析學
Engineer Who Made Hong Kong Home is Innovating Healthcare Technology(只供英文版本)
Pursuing undergraduate studies in Hong Kong 15 years ago marked the start of a highly rewarding journey for Malaysian native Dr. Nick CHIN Jing-Wei. He not only realized his dream of establishing a technology start-up, but also set up his own family here.

2024

新聞
研究, 物流及供應鏈管理, 健康, 氣候變化
科大於2024-25年度「卓越學科領域計劃」及「主題研究計劃」成績超卓 獲批撥款為本地院校之冠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領導的三個研究項目,今日獲研究資助局(研資局)2024/25年度「卓越學科領域計劃」和「主題研究計劃」合共撥款港幣2.125億元資助,金額冠絕本地院校,亦是科大歷來最好的成績。 獲批撥款的三個研究項目涵蓋不同範疇,當中包括開發以人為本的前沿AI及機器人技術,改善長者照顧及護理;創建「香港海岸分身」數碼系統,管理極端天氣對海岸的影響;以及通過技術轉型,提升香港在可持續供應鏈金融中的地位。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向研究團隊表達祝賀,她說:「科大今年於卓越學科領域計劃和主題研究計劃再創歷史佳績,不但充分體現大學對推動卓越研究的堅定決心,亦印證了科大學者的研究實力昭著。而當中兩個獲資助項目,由科大與科大(廣州)的研究人員攜手領導,更展現了兩校之間的協同發展。透過日益緊密的研究協作,兩校將繼續引領更多突破性的跨學科研究及科技創新,裨益香港及其他地區。」 科大副校長(研究與發展)鄭光廷教授亦為團隊的成就感到振奮:「是次科大獲研資局兩大重點撥款計劃的認可,意義非凡。獲獎的三個項目分別利用人工智能、機器人和數據科學等尖端科技驅動,彰顯了科大致力結合科技創新與研究,探索新興領域的研究突破。我們預期,隨著更多世界級的科研設施相繼於校園落成,將有助科大的科研人員進一步探尋知識,應對日益複雜的全球挑戰。」 三個獲撥款項目包括:
新聞
國際化及環球伙伴, 健康, 可持續性, 人工智能, 氣候變化
科大校長葉玉如出席2024「冬季達沃斯」:「我們不僅追求更長壽 ,亦應增添有生命力的歲月」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早前出席瑞士達沃斯-克洛斯特斯舉辦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與不同國家及地區的代表會面,深入探討全球重大議題。葉教授在多場熱烈的討論中,就健康老齡化、氣候變化對全球帶來的挑戰,以及大學於推動可持續發展和人工智能在研究與教育中的角色,分享其精闢見解。 今年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的主題為「重建信任」,雲集全球逾125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名來自政商界的代表及社會賢達,當中包括七國集團、二十國集團及其他國際組織的成員,藉以重建互信基礎、促進全球合作,以及攜手應對當前嚴峻而複雜的挑戰,包括氣候變遷、經濟發展和人工智能等迫切議題。      作為香港高教界唯一獲邀出席活動的大學校長,葉教授參與了多場重要的交流活動,當中包括關注人口變化,探索人類長壽之路的專題研討會,與來自包括歐洲聯盟委員會、宏利金融和美世等跨國企業和國際組織的代表交流。她指出,隨著年齡增長,維持大腦健康及生活品質,至為重要。 葉教授認為:「我們不僅追求更長壽,亦應增添有生命力的歲月。在延齡增壽之餘,更重要的是保持思維清晰、充滿活力,並能為社會作出有意義的貢獻。」科技的進步大大改善了人類的健康,然而,長者仍面臨不少疾病風險。例如有研究顯示,全球阿爾茨海默症(AD)患者的人數至2050年或超過一億。 有見及此,葉教授提倡推動「全民腦健康」(brain health for all)。她呼籲公營及私人機構投放更多資源於大腦研究,了解構成大腦老化背後複雜的機制,從而降低長者患神經退化疾病的風險。作為一名高教界領袖,葉教授亦強調大學應鼓勵終身學習,引入彈性和靈活的課程,協助有志工作的退休人士重返職場。 葉教授是全球知名的神經科學家,她在AD預測、診斷和治療領域取得卓越成就,廣受國際認同。其中,她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了一個簡單而可靠的血液檢測方法,能及早篩查並識別AD患者,為應對這項全球重大健康挑戰貢獻良多。

2022

新聞
納米材料科學及工程學, 納米技術, 健康, 生物醫學工程, 生物化學
影響力系列:廢物變身最堅固材料
https://30a.hkust.edu.hk/zh-hant/our-impact/turning-garbage-strongest-material

2021

新聞
人工智能, STEM教育, 自動化技術, 健康
專家系列:擁抱人工智能還是保持警惕?
 「機器有思考能力嗎?」早於上世紀四十年代,計算機科學先驅艾倫Ÿ圖靈已提出上述問題。自此,圍繞機器學習的議題至今未止。近十年來,人工智能(AI)的應用一日千里,人類應如何面對AI的不確定性?身為這個領域的知名專家,馮雁教授一向致力提倡在符合道德的大前提下廣泛使用AI。在這篇專訪中,馮教授闡釋了AI的優點和潛在威脅;但叫她關心的是大眾對AI的一些常見謬誤,可能會窒礙這個領域的發展甚至人類的進步。AI 創造而非淘汰職位AI 高速發展,促成工業增長和自動化,不少工種因而消失或式微,像消毒機械人取代了清潔工人、機器代替了收銀員等。這股威脅儘管看似來勢洶洶,但馮教授認為只是工業化過程中的自然現象,不足為慮。她說:「一如工業革命,我們身處的數碼年代也在創造新的職位,程式設計員就是最佳例子。智能手機出現前,這種工作並不存在。應用程式興起,便催生了以千萬計的相關工作機會。  「我們必需把 AI視為改善生活質素的工具,善用 AI,不是抗拒它。」就像各種針對新冠肺炎疫苗注射計劃的陰謀論,馮教授認為:「社交媒體充斥著大量有關新科技的錯誤資訊和謠言。人們作出毫無根據的揣測,不少都是子虛烏有。我有些家人也深信不疑。放眼全球,反疫苗的人其實是將人類置於險境。」她說:「機器本身沒有意識。這年頭,很多人抗拒學習新知識,實屬不幸!如你願意多聽多看,就會知道大部分謠言缺乏邏輯。」馮教授直言在先進的科技世界裡,學生必須從小接受STEM教育,因為邏輯訓練和批判思考可以幫助我們區分錯誤資訊,避免陷入不必要的恐慌。
新聞
健康, 空氣, 污染
科大研究人員發現戴口罩或能減低與空氣中致癌物有關的癌症風險
佩戴口罩能過濾空氣中的致癌化合物,從而大大降低罹患如肺癌或白血病等癌症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