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4

新聞
研究, 物流及供應鏈管理, 健康, 氣候變化
科大於2024-25年度「卓越學科領域計劃」及「主題研究計劃」成績超卓 獲批撥款為本地院校之冠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領導的三個研究項目,今日獲研究資助局(研資局)2024/25年度「卓越學科領域計劃」和「主題研究計劃」合共撥款港幣2.125億元資助,金額冠絕本地院校,亦是科大歷來最好的成績。 獲批撥款的三個研究項目涵蓋不同範疇,當中包括開發以人為本的前沿AI及機器人技術,改善長者照顧及護理;創建「香港海岸分身」數碼系統,管理極端天氣對海岸的影響;以及通過技術轉型,提升香港在可持續供應鏈金融中的地位。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向研究團隊表達祝賀,她說:「科大今年於卓越學科領域計劃和主題研究計劃再創歷史佳績,不但充分體現大學對推動卓越研究的堅定決心,亦印證了科大學者的研究實力昭著。而當中兩個獲資助項目,由科大與科大(廣州)的研究人員攜手領導,更展現了兩校之間的協同發展。透過日益緊密的研究協作,兩校將繼續引領更多突破性的跨學科研究及科技創新,裨益香港及其他地區。」 科大副校長(研究與發展)鄭光廷教授亦為團隊的成就感到振奮:「是次科大獲研資局兩大重點撥款計劃的認可,意義非凡。獲獎的三個項目分別利用人工智能、機器人和數據科學等尖端科技驅動,彰顯了科大致力結合科技創新與研究,探索新興領域的研究突破。我們預期,隨著更多世界級的科研設施相繼於校園落成,將有助科大的科研人員進一步探尋知識,應對日益複雜的全球挑戰。」 三個獲撥款項目包括:
新聞
國際化及環球伙伴, 健康, 可持續性, 人工智能, 氣候變化
科大校長葉玉如出席2024「冬季達沃斯」:「我們不僅追求更長壽 ,亦應增添有生命力的歲月」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早前出席瑞士達沃斯-克洛斯特斯舉辦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與不同國家及地區的代表會面,深入探討全球重大議題。葉教授在多場熱烈的討論中,就健康老齡化、氣候變化對全球帶來的挑戰,以及大學於推動可持續發展和人工智能在研究與教育中的角色,分享其精闢見解。 今年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的主題為「重建信任」,雲集全球逾125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名來自政商界的代表及社會賢達,當中包括七國集團、二十國集團及其他國際組織的成員,藉以重建互信基礎、促進全球合作,以及攜手應對當前嚴峻而複雜的挑戰,包括氣候變遷、經濟發展和人工智能等迫切議題。      作為香港高教界唯一獲邀出席活動的大學校長,葉教授參與了多場重要的交流活動,當中包括關注人口變化,探索人類長壽之路的專題研討會,與來自包括歐洲聯盟委員會、宏利金融和美世等跨國企業和國際組織的代表交流。她指出,隨著年齡增長,維持大腦健康及生活品質,至為重要。 葉教授認為:「我們不僅追求更長壽,亦應增添有生命力的歲月。在延齡增壽之餘,更重要的是保持思維清晰、充滿活力,並能為社會作出有意義的貢獻。」科技的進步大大改善了人類的健康,然而,長者仍面臨不少疾病風險。例如有研究顯示,全球阿爾茨海默症(AD)患者的人數至2050年或超過一億。 有見及此,葉教授提倡推動「全民腦健康」(brain health for all)。她呼籲公營及私人機構投放更多資源於大腦研究,了解構成大腦老化背後複雜的機制,從而降低長者患神經退化疾病的風險。作為一名高教界領袖,葉教授亦強調大學應鼓勵終身學習,引入彈性和靈活的課程,協助有志工作的退休人士重返職場。 葉教授是全球知名的神經科學家,她在AD預測、診斷和治療領域取得卓越成就,廣受國際認同。其中,她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了一個簡單而可靠的血液檢測方法,能及早篩查並識別AD患者,為應對這項全球重大健康挑戰貢獻良多。

2022

新聞
納米材料科學及工程學, 納米技術, 健康, 生物醫學工程, 生物化學
影響力系列:廢物變身最堅固材料
https://30a.hkust.edu.hk/zh-hant/our-impact/turning-garbage-strongest-material

2021

新聞
人工智能, STEM教育, 自動化技術, 健康
專家系列:擁抱人工智能還是保持警惕?
「機器有思考能力嗎?」早於上世紀四十年代,計算機科學先驅艾倫Ÿ圖靈已提出上述問題。自此,圍繞機器學習的議題至今未止。近十年來,人工智能(AI)的應用一日千里,人類應如何面對AI的不確定性?身為這個領域的知名專家,馮雁教授一向致力提倡在符合道德的大前提下廣泛使用AI。在這篇專訪中,馮教授闡釋了AI的優點和潛在威脅;但叫她關心的是大眾對AI的一些常見謬誤,可能會窒礙這個領域的發展甚至人類的進步。 AI 創造而非淘汰職位 AI 高速發展,促成工業增長和自動化,不少工種因而消失或式微,像消毒機械人取代了清潔工人、機器代替了收銀員等。這股威脅儘管看似來勢洶洶,但馮教授認為只是工業化過程中的自然現象,不足為慮。 她說:「一如工業革命,我們身處的數碼年代也在創造新的職位,程式設計員就是最佳例子。智能手機出現前,這種工作並不存在。應用程式興起,便催生了以千萬計的相關工作機會。   「我們必需把 AI視為改善生活質素的工具,善用 AI,不是抗拒它。」 就像各種針對新冠肺炎疫苗注射計劃的陰謀論,馮教授認為:「社交媒體充斥著大量有關新科技的錯誤資訊和謠言。人們作出毫無根據的揣測,不少都是子虛烏有。我有些家人也深信不疑。放眼全球,反疫苗的人其實是將人類置於險境。」
新聞
健康, 空氣, 污染
科大研究人員發現戴口罩或能減低與空氣中致癌物有關的癌症風險
佩戴口罩能過濾空氣中的致癌化合物,從而大大降低罹患如肺癌或白血病等癌症的風險。
新聞
研究, 創新, 健康, 科技
結合科學和創意的新冠肺炎流動檢測站
快速和準確地檢測病毒,對遏止新冠肺炎在社區擴散至為重要。香港特區政府已著力提升社會在這方面的整體測試能力,但科大亦不敢怠慢,主動為大學社群在校園提供便捷的檢測服務,讓關心個人健康的學生和教職員感到放心。   在科大健康、安全及環境處安排下,一個聚合酶連鎖反應(PCR) 流動檢測實驗室於3月4日至8日進駐校園,為有需要人士進行深喉唾液及鼻拭子測試。 上述設施是科大物理學系溫維佳教授與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轄下非牟利實驗室的合作成果。此流動測試平台應用了由溫教授設計的微流生物芯片快速檢測儀,可按需要到訪不同地區,讓普羅大眾受惠。  

2020

新聞
創業, 研究, 生命科學, 健康, 生物醫學
採中草藥精髓防腦退化於未然
眼睜睜看著敬愛的姨媽因罹患阿茲海默症而性情大變,原本精神矍鑠的七旬長者漸漸變得思緒紊亂,身為神經科學家的葉翠芬博士深知此乃不治之症,說時亦難掩沮喪 。 中草藥容易受環境和氣候影響,團隊用了超過兩年時間,尋找每種草藥的最佳來源地。 她說:「姨媽退休前是中學老師,頭腦敏銳,我小時候常常得她指導功課。可惜她現在記憶力退化,有時說起話來語無倫次、毫無條理。」 葉翠芬博士矢志尋找腦退化治療之法,在世界知名的神經生物學家兼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晨興生命科學教授葉玉如教授指導下,於1993年起聯同科大生命科學部的傅潔瑜研究助理教授進行相關研究。這個鐵三角不久已開拓了新的研究方向,在向來由西方醫藥主導的範疇中另闢蹊徑。
新聞
教與學, 共同核心, 健康, 化學生物工程
讓人垂涎的食品科學
科大致力發展全人教育,因而設立本科生必修的核心課程,透過提供全面而均衡的學習體驗,培養學生成為勇於承擔、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公民,以積極進取的精神實踐抱負。在衆多核心課程當中,學生對「食品科學與工程導論」情有獨鍾,因爲修讀這門課程的學生可以自製麵包、曲奇餅、豆腐甚至啤酒,並了解為何油炸食物特別可口。於學生而言,整個學習過程本身就是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體驗。 進行實驗時,劉教授(左二)會跟學生一邊製作食物,一邊引導他們思考背後的科學原理。 這課程的上課地點亦與別不同:在半廚房、半實驗室的「課室」裡,不僅有煮食爐、烤箱、攪拌機等標準廚房設備,更有寬敞的專用實驗室,裡面配備了恆溫箱、蒸發器和離心機等各類千奇百怪的器具。 身為課程導師的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工程教育副教授劉元帥強調:「我在第一堂課便清楚指出:我們會一起烹調食物,但不要把課程看成烹飪班!這是化學工程實驗室,不是廚房。」 進行實驗時,劉教授會跟學生一邊製作食物,一邊引導他們思考背後的科學原理。以做麵包為例,他會示範和解釋一些有趣現象:麵團是怎樣發酵的? 揉捏過程如何令麵包皮和麵包心達致最佳質感? 他說:「同樣重要的是,當學生明白到製作曲奇餅需要用上大量砂糖,便可透過這個實驗過程去探討健康飲食。」品嚐是製作食物的終極目標,不可或缺,因此,上課時雖然一般禁止飲食,但這門課程卻是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