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日常與同事、朋友、家人甚或陌生人對話時,會否覺得難以看透對方心思?對認知科學家而言,即使對方自身也不為意的舉動,也可以提供蛛絲馬跡,用以解讀其思想和行為——蕭惠文教授正是研究這種「讀心術」的科學家。她最近通過香港科技大學(科大)「30周年策略招聘計劃」,加入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蕭教授對解讀心理充滿熱誠,她解釋道:「認知科學是跨領域的學科,融合人工智能、神經科學、心理學及語言學等專業範疇,讓我們可從多角度去深入解讀人們的思維。」
一個計算機科學家邂逅心理學
認知科學可透過電腦運算方式,解讀複雜的人類思維。蕭教授運用計算機科學與心理學的跨領域專業知識,開創以隱馬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s)分析人們的眼睛移動軌跡。她運用此統計學方法,量化個人的眼動模式,並找出各人差異,是運用眼球追蹤數據研究認知的先驅。
她指出:「眼球追蹤數據可揭示人類思維的奧秘。舉例說,我們可以藉此分析學生的閱讀模式,協助老師評估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發展歷程。」
蕭教授踏上跨學科旅程至今逾二十載,仍然深深陶醉於人工智能的變革力量。在加拿大攻讀計算機科學碩士期間,她偶然讀到一篇關於人工智能如何模仿人類處理英文句子的文章。她憶述:「我一向喜歡以人為本的課題,而人工智能與人類認知的互動更激發了我對心理學的熱誠。」
之後,蕭教授懷着這股學習衝勁負笈英國,在愛丁堡大學取得信息學博士學位,並將人工智能的專業知識應用到數據分析和認知科學上,為日後的眼球追蹤研究打下堅實基礎。
建立人類與人工智能間的信任
蕭教授作為認知科學專家,經常徘徊於人類思維與人工智能那錯綜複雜的交匯處。她視人工智能的認知為新趨勢,故將研究範疇延伸至「可解釋人工智能」(explainable AI)領域,幫助了解人工智能的決策過程,從而促進人類對科技的信任。
來到科大,蕭教授再下一城,參與研發用於長者護理、以人為本的人工智能與機械人技術。這項研究由科大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施毅明教授帶領,早前獲研究資助局2024-25年度「卓越學科領域計劃」撥款,獲得8,800萬港元的資助。
「人口老化的挑戰日深,令長者護理不再局限於醫療需求,更要顧及其社交及心理層面,包括情緒支援和陪伴。」蕭教授強調:「在未來的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將會變得更加人性化,能夠從不同方面照顧到用家的需要。」
2024年8月,蕭教授在科大校園舉辦了國際級認知科學盛會「CogSci 2024 Hong Kong Meetup」,以促進深度學術交流。這次活動獲國際著名的美國認知科學學會(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支持,蕭教授本身亦是該會的理事會成員。會議雲集來自香港、日本和韓國頂尖大學的人工智能及認知科學權威學者,意義重大。
蕭教授分享:「憑藉科大在神經科學和人工智能的雄厚實力,我期望促進大學科研人員和學生對認知科學的認識,增強校園的跨學科氛圍。」
頓悟空手道的「無心」境界
蕭教授研究人類思維多年,啟發她尋求武術的「無心」(Mushin)哲學,即達致心無所想的境界。閒暇時,她會練習空手道,鍛鍊身心。這位空手道黑帶好手沉思道:「練習空手道不僅能強健體魄,還要修習者沉思並維持高度專注力,才能進入無心境界,最終讓內心得到平和。」
從探索人工智能與心理學的奧秘,到追求無心的和諧境界,撲朔迷離的人類思維始終讓蕭教授著迷不已。蕭教授總結道:「這正是認知科學的迷人之處,我希望讓更多學生領略這個跨學科領域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