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聞
科大化學家發現「超級」光還原劑 為光催化帶來新進展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理學院的化學研究團隊近日成功開發一種全新的「超級」光還原劑,為光催化有機合成領域帶來重要進展。
量子點材料(Quantum dots)在光能捕獲並轉換為化學能的光催化領域中具有巨大潛力,但由於科學界對量子點材料的光物理學了解有限,它們在光催化有機合成的應用上遠遠落後於小分子光敏劑。科學界過去多項研究發現,透過量子限域效應產生的熱電子可以顯著提升光還原效率。然而,如何在溫和條件下高效產生熱電子一直以來都是一大難題。
為解決這項難題,由科大化學系呂海鵬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採用可見光吸收半導體納米晶體,成功開發出一種新型光催化系統,利用錳掺雜的CdS/ZnS量子點,透過自旋交換俄歇過程成功高效地產生熱電子,為突破傳統限利提供了新思路。
這些透過新系統產生出來的熱電子在多種有機反應中表現出色,包括Birch還原反應以及C-Cl、C-Br、C-O、C-C和N-S鍵的還原斷裂。值得注意的是,該系統甚至能催化還原電位低至−3.4 V(相對於飽和甘汞電極)的底物。研究團隊採用了雙光子激發策略,僅需以往分子或量子點體系的1%可見光輻照功率,就能產生一種「超級」光還原劑。
此外,團隊還能透過調節光的強度來控制何時開始和停止生產熱電子,從而實現可編程的交叉偶聯級聯反應。
呂教授表示:「研究充分利用了量子點獨特的光物理性質,擴展了量子點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表明量子點體系在傳統分子光催化劑難以實現的複雜有機轉化方面具有巨大潛力。」
研究成果最近在《自然通訊》發表。

Stories
機械人結合人工智能 窺探智慧醫療新時代
全球醫療保健正面臨多重挑戰,包括人口老化及慢性疾病日益增加等問題,為醫療體系帶來沉重壓力。因此,醫學界對先進醫療科技的需求愈趨殷切,當中以入侵性較低、更精準的手術器材備受渴求,在全球掀起研發微型醫療機械人的熱潮,以輔助醫生更精準、有效地為病人提供治療。
有見及此,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的申亞京教授帶領其團隊,踏上醫療科技創新之路。申教授的團隊透過結合人工智能(AI)及機械人技術,研發出三款突破性的智能醫療器械,分別用於診療監測、手術輔助及術後復康,是開展智慧醫療新世代的嶄新成果。
短小精悍—全球最細多功能手術機械人
微創手術往往需要處理人體內難以觸及的位置,為避免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損傷,手術的精準度尤為重要。研究團隊針對此需求而研發出全球最小的多功能手術機械人,其直徑只有0.95毫米,體積較現有同類機械人小60%。
別看它身形迷你,這位微型「外科醫生」集拍攝與精準導航功能於一身,能穿梭於人體內細小而狹窄的管道,例如支氣管和輸卵管,可協助醫療人員在人體內抽取組織樣本、傳送藥物及進行激光熱療手術,無論在診斷或治療等用途上,均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手術助理。
智慧小幫「手」
人類雙手的神經分布密集,觸覺靈敏,但身體一旦出現腦中風等健康問題,可能會導致手部功能喪失、麻痺或刺痛等。若能及早發現和準確地診斷這些病症的嚴重程度,可顯著減低它對患者日常生活帶來的困擾。然而,傳統的手部功能評估主要依賴醫生的觀察,診斷結果可能因醫生而異。
為應對此問題,研究團隊從一種名為「螺旋蘆薈」的植物獲得靈感,研發出圓錐狀的AI驅動裝置「PhyTac」。此裝置設有多達368個感應單元,患者只需手握裝置並發力,系統便能即時顯示手部的發力分布,讓醫生更輕易評估病人的康復進度。
遊戲化呼氣測試
新冠疫情過後,市民對定期肺部檢查的需求上升,研究團隊因而研發出一款直徑僅8厘米、重約78克的家用肺部功能檢測儀。這部儀器特別加入了遊戲元素:使用者在家進行呼氣測試和訓練時,需調節吹氣力度,以控制遊戲中的飛鳥避過障礙,為過程增添趣味;同時,醫生可遙距接收儀器收集的肺部功能數據,方便監測病人狀況。
Stories
智慧飛翔:科大數碼雙生開創空域新維度
對大多人來說,平凡之路才是安全之道,而未取之路則屬於勇於探索的開拓者。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學者正是如此,他們不斷突破界限,志在蒼穹,還將創新目光投向無垠的天空。
在科大低空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團隊以嶄新思維全力革新城市空域發展,積極響應香港特區政府推動低空經濟的政策。現時,他們正運用突破性的數碼雙生技術,打造能複製實體世界的虛擬模型,為無人機管理、空域管制及基建監察帶來革命性轉變。
這項使命由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鄭展鵬教授帶領,致力釋放低空經濟的無限潛力。
數碼雙子圖:無人機管理的全新時代
所謂「數碼雙子圖」,是與現實世界實時同步的虛擬鏡像模型,利用感應裝置和物聯網設備收集到的數據不斷更新。應用於無人機領域後,便能建立出高度互動的三維空域或基建地圖,讓導航及協調更趨精準。
鄭教授解釋:「數碼雙子圖能實現與無人機操作同步,在複雜空域中安全導航,猶如智慧化的無人機航空交通管制。透過這個平台,我們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視覺化呈現無人機、空域及基建,進行模擬和精密管理。」
圖為數碼雙生子圖原型平台,有望推動大灣區低空經濟發展。
新聞
科大七研究項目獲第二輪RAISe+撥款 加快推動創新研發市場化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在創新科技署推出的「產學研1+計劃」(RAISe+)第二輪撥款中表現超卓,共有七個研究項目獲批資助,在本港高教界領跑。
這七個研究項目涵蓋不同領域的創新研究和發展,其中三個聚焦健康與醫療,包括診斷、治療及基因療法等層面,另外三個專注於人工智能(AI)晶片、半導體及其材料的開發,第七個項目則有關開發顯示器及先進光電設備。
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表示:「我們很高興看到香港政府過去幾年實施了多項新措施,以孕育本地的研究、創新和創業生態系統,而RAISe+正是其中一項關鍵的舉措。科大在這一輪RAISe+中取得破紀錄成績,不僅展示了科大學者在研究與創新方面的卓越成就,也反映了大學在營造有利環境,以推動孵化初創企業及促進知識轉移方面的努力。展望未來,我們將繼續與官產學研各方夥伴緊密合作,把更多研究成果轉化為對社會有影響力的解決方案。」
項目一:8英寸新型襯底上的3.3 kV高功率GaN器件
主要研究員:劉紀美教授 – 科大新興跨學科領域學部研究教授暨電子及計算機工程系榮休教授、Ainfinity 聯合創始人
項目負責人:梁琥博士 – Ainfinity 聯合創始人
項目詳情:至2030年,預計全球高達80%的電力將依賴電力電子技術發展,其能源效率至關重要。劉紀美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一種能夠支持高電壓應用的新型襯底,可望實現在該8吋的新型襯底(AiN襯底)上(可擴展至12吋的規格),開發更高性能的GaN(用於充電器半導體的物料「氮化鎵」)功率器件,該新型襯底製作成本約為極具競爭力的1,000港元。智銘電子、海威華芯等電子企業對此技術表達強烈興趣,該團隊計劃利用 RAISe+ 資金製造量產這些新型襯底器件和襯底。
項目二:人工智能協助開發靶向腺相關病毒載體(AAV)藥物遞送
主要研究員:朱丹青教授 – 科大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項目負責人:朱丹青教授

新聞
科大研究警告氣候變化威脅加速:「降水鞭打」現象最早於2028年起愈見頻繁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地球將最早於2028年起面臨更頻繁的「降水鞭打」現象,即旱災和暴雨急劇交替,又稱「旱澇急轉」。這項研究由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陸萌茜教授和鄭達勳博士主導,指出相關風險增加的成因主要在於全球暖化背景下,快速傳播型「馬登-朱利安振盪」(Madden-Julian Oscillation,簡稱MJO)的現象將會顯著激增。
這項重要研究成果現已於頂尖期刊《自然-通訊》發表,為改進「次季節預報」(Subseasonal Prediction,即二至六週前的天氣預測)開闢新路徑。這項研究將有助於提升防災減災決策及應對能力,並有助加強糧食和水安全、能源管理和基礎設施的復原力。
關於「馬登-朱利安振盪」
所謂MJO,是指一種向東傳播的行星尺度擾動現象,其主導著北半球冬季熱帶地區的季節內(指30至90天)氣候變率。作為次季節預報最重要的可預測性來源之一,其對全球降雨型態、極端天氣、熱帶氣旋生成、季風系統及中緯度環流型態皆有深遠影響。
過去研究普遍指出,人為溫室氣體排放所引起的氣候暖化會加速MJO傳播,但其背後的物理機制仍存爭議,而且不同理論對傳播速率的估算亦存在分歧。
科大研究中的關鍵發現
為釐清這個問題,由科大牽頭的研究團隊採用了第六階段耦合模式比較計劃(CMIP6)中的28個耦合大氣環流模式(CGCMs),展開分析工作。這些模式是當前模擬未來溫室氣體濃度上升效應和土地利用變化最先進的工具。
研究團隊預測,與歷史基準期(1979-2014年)相比,至21世紀末,快速傳播型MJO事件將激增40%。更迫在眉睫的是,研究警告稱「跳躍型」MJO事件(即對流突然轉移的快速傳播事件)在近期(最早2028-2063年)將更加頻繁。所謂「跳躍型」MJO的形成機制源於強烈的西傳赤道羅斯貝波(Rossby wave),該波動能阻斷MJO常態東傳進程,同時在西太平洋激發新的對流活動,導致MJO相關異常信號呈現非連續的空間躍遷特徵。

新聞
科大培育之初創企業SmartCare與中大醫院攜手合作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培育的本地醫療科技初創公司SmartCare與香港中文大學醫院(中大醫院)宣布建立重要合作夥伴關係,旨在通過人工智能(AI)驅動的創新解決方案,提升醫療服務水平。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標誌著共同開發AI醫療技術方案的決心,致力將尖端技術應用於醫療場景。
是次合作結合SmartCare在醫療AI技術的專長與中大醫院對提供卓越醫療服務的承諾,旨在應用先進的AI技術,優化臨床工作流程,提升病人照護,並提高中大醫院的營運效率。
根據合作備忘錄,由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孵化創立的SmartCare將提供其尖端的AI技術解決方案,包括以病人為本的診療平台,而中大醫院將開放其AI實驗室,促進這些解決方案的開發與整合。雙方合作將為應用創新工具奠定基礎,革新病人就診體驗並全面提升醫療成效。
SmartCare行政總裁兼聯合創辦人鄭毅誠醫生表示:「我們很高興與中大醫院攜手合作,透過AI革新醫療服務。我們的AI驅動解決方案旨在優化臨床工作流程,讓醫護人員更專注於病人護理。通過是次合作,我們將為醫療業界樹立創新典範。」
中大醫院行政總裁馮康醫生表示:「與SmartCare的合作充分體現我們致力採用創新技術以提升病人護理的決心。通過將AI結合臨床實踐,我們希望提升臨床工作效率,並為病人提供更個人化及更高效的醫療體驗。」
合作備忘錄為進一步討論和磋商具體合作細節奠定基礎。雙方將衷誠合作,實現以病人福祉和醫療卓越為本的共同目標。

新聞
科大七研究項目獲「產學研1+計劃」資助 在本港高教界領跑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在創新科技署推出的「產學研1+計劃」(RAISe+)第二輪撥款中表現卓越,成為本地大學中獲批項目最多的院校,共有七個研究項目獲批資助。是次科大獲批的項目涵蓋健康與醫療科學、人工智能(AI)及機械人、先進製造和電機及電子工程等多個領域,充分展現科大在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的領導地位。
科大堅實科研基礎的明證
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向所有成功獲批資助的科大團隊致以祝賀,他表示:「作為一所研究型大學,科大於深科技發展領域具有深厚的科研實力,我們十分榮幸在新一輪RAISe+資助中,成為獲撥款項目最多的大學,這是對科大卓越的研究及知識轉移能力方面的肯定,也體現我們對科研卓越和知識轉移的承諾。特區政府大力支持創新科技發展,激發學界更積極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對社會具影響力的技術,連同RAISe+在內,這些新的資源不僅可幫助學者從實驗室走向市場,也鼓勵更多科大成員進行跨領域協作,推動創新研究,開創造福社會的解決方案。」
各項獲批研究項目詳情(排名不分先後):
項目名稱
主要研究員
項目負責人
8英寸新型襯底上的3.3 kV高功率GaN器件
劉紀美教授
梁琥博士
人工智能協助開發靶向腺相關病毒載體(AAV)藥物遞送
朱丹青教授

新聞
港科大上海中心上交會首秀亮點紛呈 產教融合創新成果雲集
6月11日至13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十一届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上交會)在上海世博展覽館隆重舉行。香港科技大學上海產教融合中心(港科大上海中心)首次亮相上交會,携其創新研發的自有教育品牌體系「 AHEAD 」及多家生態合作夥伴共同參展,並帶來了港科大6項技術轉移優質項目。
首日,本届上交會以「開放合作:賦能新質生產力與可持續發展」為開幕式主題,正式啓幕。上海市市長龔正出席並啓動本届上交會。港科大上海中心主任楊暘教授、副主任錢文馨及產業負責人于玥出席活動開幕式。
走進港科大上海中心展臺,一場場別開生面的科技對話正在上演。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派出師生團隊親臨展臺,通過現場演示產品、技術講解和一對一專業諮詢等方式,全方位展示最新科研成果。展臺大屏上循環播放創新案例,將實驗室的前沿科技生動呈現,參會者紛紛駐足觀看,體驗最新研發成果。展臺還特別設有合作洽談區,來自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的產業代表們與教授們熱切討論,現場交流氣氛熱烈,多個合作意向在此萌芽。
上交會期間,港科大上海中心展位迎來多個重要代表團參觀。上海市商務委員會、上海市政協、共青團上海市委、上海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上海市青少年創新創業(模擬)團隊等代表團在港科大上海中心主任楊暘教授、副主任錢文馨及產業負責人于玥等人員的陪同下,深入了解港科大上海中心參展項目及 產教融合培養的模式。上海市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發展總公司、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等區域負責人也向港科大上海中心表達了合作意向,為未來合作開啓無限可能。
6月13日下午,上交會參展項目頒獎儀式在上海世博展覽館圓滿落幕。上海市商務委員會主任朱民、副主任周嵐,東浩蘭生(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周瑾等領導和嘉賓出席了儀式,並為獲獎項目和單位頒獎。港科大上海中心獲頒第十一届上交會「優秀服務生態機構」獎項。為期三天的上交會圓滿落幕。
港科大教授現場演示 展現產教融合創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