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大邁向大灣區:紮鐵機械人的知識轉移之旅

2024-07-02
在第49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由科大哲學碩士生李昊臻(左)帶領的「紮鐵機械人」研究項目贏得了評審團嘉許金獎。

在第49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由科大哲學碩士生李昊臻(左)帶領的「紮鐵機械人」研究項目贏得了評審團嘉許金獎。

這部紮鐵機械人是科大研究員與大灣區建造業界同心協作的成果,展現出智能建造的潛力。

這部紮鐵機械人是科大研究員與大灣區建造業界同心協作的成果,展現出智能建造的潛力。

今年四月,科大在第49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有四個項目贏得了評審團嘉許金獎,其中之一是紮鐵機械人項目。此發明品由哲學碩士生李昊臻帶領團隊,在香港智能建造研發中心副主任梁浩博博士的指導下,共同研發而成。而科大亦在本屆發明展中再創高峰,共有多達36個研發項目奪得不同殊榮,成績彪炳。

單看外表,這部紮鐵機械人的設計簡潔俐落,不似科幻巨作中所見的機械人一般引人注目。然而,它卻是科大研究員與大灣區建造業界同心協作的成果。他們的抱負遠大,期望實踐建造工序自動化,從而提升工作效率。

科大跨學科學院一向以其跨學科自選課程見稱,現正修讀此課程最後一年的昊臻也是從中獲得靈感,繼而帶領紮鐵機械人研究項目。他的專攻範疇為智能建造與機械人,透過靈活的課程結構,不但可以活用大學的豐富學習資源,更獲得國際知名的機械人學學者、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李澤湘教授的指導。

 

創業夢想    萌芽結果

昊臻表示:「建造業在過去數百年的歷史裏,仍主要採用傳統的建築方法,促使我構思新方法,希望能實現建造業智能化。」回想當初從跨學科自選課程獲得啟發,繼而展開機械人研究,他一直期望終有一天由研究員化身為創業家。「如果修讀了傳統的研究課程,我或許未能實踐目標,因為我可能只會顧着埋首寫論文,而非親手製成一件發明品。」

2
儘管昊臻(左)對機械和電子不太熟悉,透過跨學科自選課程,他得到梁博士(右)的指導,並成功製造出個人的首部機械人作品。

 

這部紮鐵機械人正是昊臻邁向創業夢的第一步。它可以自動化運作,只需五秒便能完成一個鋼筋節點的綁紮工序,以一天的淨效率來計算,比人手足足快了三至四倍之多,從而提升了建造業的生產力。

那麼,紮鐵機械人將會取代建築工人嗎?昊臻卻不以為然。他表示:「機械人將不會取代工人,反而是幫助他們提升工作表現,並減輕他們的體力勞動工作,提升工作安全。」

 

博士化身北極星    指引年輕發明家

香港智能建造研發中心提供堅實支援,讓昊臻初嚐成功滋味。在科研路上,梁浩博博士仿佛他旅途中的北極星,指引着他探索機械人學,以至步向科研成果商品化。

梁博士已在科大度過了十個寒暑,期間由修讀研究生課程到今日成為碩士生導師,見證大學創科生態圈孕育出許多年輕創業家,包括昊臻。

梁博士指:「香港智能建造研發中心匯聚了一群來自不同學術背景的研究人員,他們可隨時分享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術。因此,我們更專注於培育學生的設計思維和商業頭腦。」

過去數月,紮鐵機械人受惠於大學在大灣區的龐大業界網絡,在香港和深圳的工地間穿梭,展開測試階段。梁博士表示,研究團隊積極為香港至大灣區的知識轉移作出貢獻,以達致雙贏。他解釋道:「香港擁有堅實的科研基礎,也是連接海外市場的重要窗口;而大灣區則擁有完善的供應鏈,可達成快速及具經濟效益的生產流程。」

昊臻現正加快改良產品,目標在今年第四季正式推出紮鐵機械人,期望向創業夢想邁進一大步。

3
李澤湘教授一直帶領香港智能建造研發中心,透過舉辦創科訓練營,提升學生對大灣區產品研發的認識。

 

研發團隊擴展成70人的大家庭

梁博士分享過往經歷,說:「自修讀哲學博士課程起,我已看到很多高年級前輩踏上創業之路,這樣的氛圍也鼓勵我參與其中。」他並憶述李澤湘教授在四年前成立香港智能建造研發中心之時,為他帶來了寶貴機遇。

「我經常想做不一樣的事情,儘管當時我對成立和營運一所研究中心毫無概念。」他沉思後,並道:「現在回想起來,那些挑戰已變得微不足道,因為我都逐一克服了,未來的事才更加重要。」

4
梁博士(後排左三)與李澤湘教授(前排中)於四年前攜手成立香港智能建造研發中心,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合作培育創新人才。

 

香港智能建造研發中心現已擴展成70人的大家庭,成員來自不同背景,目前正進行超過10個研究項目,齊心朝着同一目標進發,以期為建造業帶來改變。

展望將來,昊臻會於今年內完成碩士學位。儘管畢業在即,他和梁博士都深信二人間的師友情誼將會如紮鐵機械人般堅固,不會改變

「研究是一個漫長歷程,當發現了新問題,便需要想辦法解決,周而復始。在這過程中,我不會將大家視作老師和學生,反而更像是一家人為共同目標而奮鬥。」梁博士如是總結道。

5
在香港智能建造研發中心過去的創科訓練營上,梁博士帶領研究員和學生,與內地同儕線上交流。

 

subscribe
註冊收取我們的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