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聞
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 於香港國際創科展2025展示多項人工智能科研新成果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領導、多所大學共同參與的「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HKGAI)於「香港國際創科展2025」中,以「香港市民的好陪伴」為主題,展示人工智能如何深度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獲香港特區政府的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資助下,HKGAI 在去年展覽後,進一步強化實際場景的落地能力,應用越來越廣泛。今年初,HKGAI發佈了港產最新大模型HKGAI V1,在「香港國際創科展2025」上展示了多個基於HKGAI V1大模型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科研項目,包括:
「港話通」:市民可通過手機端與「港話通」實時互動,輕鬆查詢本地交通、旅遊攻略、政務咨詢等生活信息。該系統針對香港本土表達進行了深度優化,真正做到了「懂香港、懂市民」,為市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港法通」:針對婚姻、租賃、消費糾紛等法律問題,為市民提供專業的風險評估與解決方案。用戶只需輸入案情,系統即可自動生成簡明易懂的法律建議,幫助市民規避潛在風險,讓法律服務變得更加觸手可及,為市民的權益保駕護航。
「港文通」:多功能AI寫作輔助工具,專為滿足跨領域多樣化內容創作需求而設計,市民可結合場景化模板,擴展創意為完整文件,大幅簡化寫作流程,讓市民能高效產出專業級成品。
「港會通」:市民可快速把握會議整體討論內容,無需人工記錄,能夠自動將會議語音內容轉換為文字記錄,輸出高度提煉總結,並生成會議紀要,提高會議記錄的效率和準確性。
「港環通」:通過環境科學知識和數十萬例實地環境分析案例數據,聚合實時數據,進而多維度構建關聯分析,全域計算污染分布,並生成精細化環境分析報告和管控建議。
「隨哼成歌」:用戶僅需錄制 1 分鐘語音,系統即可在 2 分鐘內生成個性化歌曲片段,支持粵語、英語及普通話演唱,能夠精准模仿音色、創作旋律,為市民的娛樂生活增添了更多樂趣。
科大首席副校長兼HKGAI中心主任郭毅可教授表示:「我們正以先進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為根基,打造多款AI 工具,讓它們真正成為香港市民的好陪伴。我們希望HKGAI V1不僅在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提供便利,更能助力香港邁向全面AI化的國際創新樞紐。」

新聞
科大於第五十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創歷史佳績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於第五十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再創輝煌。37支參展隊伍共奪得38個獎項,包括兩個特別大獎、22個金獎 (其中7個為評審團嘉許金獎)、以及多個銀獎和銅獎,充分展現科大在包括醫療健康、人工智能、數據科學、先進製造業、新能源技術、航天工程等不同範疇的領先地位。科大今年的獲獎數目冠絕往年,再度創下歷史佳績,並領先本地同儕,彰顯大學於創新發明方面的領先地位。 在眾多獲獎項目中,科大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孫慶平教授領導的團隊,獲頒特別大獎「Prize of the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Cluj-Napoca – Romania」以及「評判特別嘉許金獎」,其零溫室氣體彈卡製冰機發明,如取代現時所有商用雪櫃,每年預計可減少全球約 650 萬噸二氧化碳氣體排放。另一隊榮獲特別大獎「Swiss Automobile Club Prize – ACS」以及一項金獎的隊伍,則由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畢業生、現職科大(廣州)人工智能學域助理教授劉浩所領導,團隊將大語言模型應用於智能交通燈控制系統,整合即時交通數據,以改善整個城市的交通流量。 今年,不少參展項目均由科大與政府及業界夥伴共同開發,盡顯科大具能力轉化科研成果貢獻社會。這些跨領域、跨學科的研發,旨在以堅實的科研基礎,為全球包括醫療健康、氣象預測、交通車流控制、汽車與機械人、洪水預警及乘客出行模式等不同領域所面對的挑戰,提供實際解決方案。當中三個研究項目由具海外研究團隊參與的兩個科大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智能晶片與系統研發中心(ACCESS)」及「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HKGAI)」所領導。

新聞
科大舉辦健康同樂日 展醫療科技 共築健康社區
醫療科技進步有助提升大眾生活質素,但個人身體健康則有賴良好生活習慣。有見及此,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4月11日)舉辦的第三屆同樂日,特別以運動和健康為主題,於校園內設置多個以滑雪、賽車、單車、籃球及拳撃等活動攤位,為現場逾千名科大師生、校友、中小學生和公眾人士,進行體能與智力的大考驗。
除攤位遊戲外,科大亦設置展覽,介紹多個由科大團隊研發的最新醫療科技,涵蓋睡眠測試、檢測癌症細胞成像技術、預防青光眼裝置、視網膜疾病藥物導入及AI牙齒檢測技術。其中科大老齡科學研究中心更提供兩部VR健身單車機,結合虛擬街景,讓參加者由科大踩單車「出發」遊歷九龍市區。此設備平日設置於長者復康中心,旨在提升長者的運動能力及認知能力。
科大現正申請建立香港第三間醫學院,多位同學與現場參與者於校園內一幅標示著「Shaping the Future of Medicine(塑造醫學未來發展)」的大型馬賽克壁畫上,踴躍張貼打氣字句,齊齊「集氣」支持科大推動醫學創新。

新聞
科大研發多款智能醫療器械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副教授申亞京領導的團隊,近日成功結合人工智能及機械人技術,研發出三款突破性的智能醫療器械,分別適用於診療監測、手術輔助及術後復康,旨在輔助醫生解決目前診療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優化程序及提高效率,促進智慧醫療的發展。目前,團隊正積極與公私營機構、産業及投資者探討合作,推動項目的臨床應用及轉化落地。AI手部觸覺交互系統PhyTac:人類的雙手擁有高度密集的神經分布,具備細膩的觸感及靈巧的控制能力,然而,當手部神經、肌肉或關節處受到壓迫或發生病變時,或會出現功能喪失、麻痺或針刺感等症狀,特別是腦中風後,不少患者會經歷手部動作障礙,及早發現和準確地診斷這些病症的嚴重程度,有助減低對患者日常生活的困擾。然而,現時手部功能的評估一般依賴醫生透過觀察患者的動作,並結合經驗作診斷。有見及此,申教授的團隊開發一個AI手部觸覺交互系統PhyTac,這個呈圓錐型狀的裝置設有多達368個感應單元,可精準對應手部各個發力點。患者只需手握裝置嘗試發力,醫生便可即時在AI系統中對應手部位置的發力點,有助醫生能快速監測患者的康復過程,更可配合VR虛擬實境技術設計遊戲,讓病人利用裝置進行復康訓練,從而制定合適的復健方案。是次研發的技術突破之處,在於團隊首創以植物「螺旋蘆薈」的結構為靈感作設計,與一般蘆薈不同,「螺旋蘆薈」葉片呈三角形,以其對稱及五尖的螺旋狀紋見稱,能夠避免葉子互相遮擋,從而攝取陽光。受此啟發,團隊運用螺旋狀紋設計PhyTac,顯著提升感應器的密度之餘,亦大大提升裝置的傳感範圍,使裝置能夠準確反映手部力度,準確率高達97.7%。團隊亦正積極與醫院管理局社區復康中心探討合作,研究於中心內應用PhyTac技術幫助病人。

Stories
「我是科大人」系列:南北小廚媚姐——用心築就三十載科大情
三十多年來,媚姐的身影一直默默穿梭於科大校園,用體貼入微的真誠服務串聯起幾代科大人的集體回憶。媚姐任職於科大中餐廳南北小廚,三十年如一日地迎接客人、沖茶備餐,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早已成為她與科大師生校友建立感情的獨特方式,凝聚科大社群。
自創校初期便加入科大中餐廳的媚姐,見證了大學逐步發展成今天這所卓越學府的歷程。她的貢獻遠不止於一名普通員工,她用溫度和態度默默滋養着科大這個大家庭,讓科大人在裊裊茶香間獲得家的溫暖。
在本次專訪中,媚姐細數她在科大的點滴歲月,分享珍貴回憶和深厚情誼。她的故事讓我們明白,每一分貢獻都能留下印記,築就科大團結友愛的社群。請即觀看媚姐與科大的故事!

Stories
飛越無限:低空經濟蓄翼待飛
假如登山者在西貢偏遠山徑突然中暑暈倒,以往可能需等候近一小時才獲得救援,現在香港研發了一套創新的無人機運送系統,只消幾分鐘便能穿越蜿蜒山路,把救生醫療物資「速遞」到患者身旁。這並非遙遠的未來憧憬,而是香港現正構築的城市藍圖。
無人機已經成為全球城市的新寵,利用小型無人機及先進空中運輸系統,能全方位提升城市交通、物流、緊急救援的速度,甚至上演壯觀的無人機表演,與眾同樂。中國內地預測,低空經濟可望在2030年前達到兩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規模,改寫市民的日常生活模式。
香港也正迎頭趕上這股低空經濟的浪潮,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新成立的低空經濟研究中心,致力將這片領空推向新的高度。
中心主任兼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李默教授正是科大推動低空經濟研究的領軍人物,他率領團隊研發一套名為「AeroRelief」的嶄新救援運送系統,利用先進空中運輸技術提供全自動化、一站式的緊急救援服務。這套系統能透過人工智能精準分析求救通話,自動裝載醫療物品,如自動心臟除顫器及醫藥用注射筆等,並將物資直接送到患者手中。此系統建基於大型語言模型等尖端科技,能自動判斷求救人士所需的救援物資和設備,規劃最佳運送路線,並即時追蹤飛行狀況。
這項研發對登山愛好者及偏遠居民來說,意義重大。在生死一線的危急關頭,每秒鐘都性命攸關,例如中暑、心臟病和嚴重過敏等緊急情況,病情可以急轉直下,因此必須把握頭15分鐘黃金救援時間。
李教授表示︰「由科大飛到西貢萬宜水庫只需10分鐘,開車卻要50分鐘,相信無人機緊急救援運送服務可及時到位,搶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