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HKUST Unveils WavyOcean 2.0: A Next-Generation Ocean Platform for Marine Research and Sustainability
新聞
海洋科學, 應用數學, 研究及科技
科大發布新一代互動海洋環境影像化平台WavyOcean 2.0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宣布推出沉浸式區域地球影像化孿生平台WavyOcean 2.0。 該平台深度融合數字技術與地球系統研究創新成果,為粵港澳大灣區及中國沿海區域打造首面「數字動態鏡像」。 是次全面升級後,平台不僅提供最新的海洋環流、海洋生態、大氣環境數據及陸地流域的河流和污染物分佈,更配備全方位數據分析工具與沉浸影像化交互功能。  全方位數據平台 賦能海洋研究與政策制訂 這個由海洋科學系主任兼講座教授甘劍平教授領導團隊開發的WavyOcean2.0,以其生動的影像化呈現面向各個社會群體。系統有效推動海洋研究的同時,亦可為政策制定者提供精準數據支援,助力平衡海洋保育與社會發展。 甘教授表示:「WavyOcean 2.0的升級推出,讓我們對複雜多變的海洋環境及區域海-陸-氣地球系統的診斷和理解向前邁出了一大步。我們團隊通過整合多源數據,並結合新穎的沉浸式展示技術,讓此平台不僅能拓闊科學探索領域的邊界,更為海洋經濟、生態保護、政策制定以及公眾服務等提供具體的圖像、視頻、分析和數據支援。」 海洋影像化的創新突破 具體而言,WavyOcean2.0 融合地球模擬器、地理資訊系統(GIS)、建築信息模擬(BIM)及數位孿生技術,結合專業統計算法,為用戶提供海、陸、空全方位的基礎數據支撑,可高效靈活地進行資料檢視、變數分析和結果呈現,為解析大灣區區域地球系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提供強勁助力。其三項最大的創新突破為: 1.    全域貫通:首度實現「海-陸-氣」三維耦合建模 覆蓋近海環流、生物地球化學迴圈、珠江河盆陸面過程,珠江流域徑流演變、大氣降水等全鏈條場景, 突破傳統模型中海-陸-氣要素割裂的局限,構建起跨尺度、全要素的動態區域地球耦合體系;  2.    虛擬空間自由穿梭:首推三維沉浸式交互體驗 支援從宏觀視角俯瞰灣區海洋、大氣環流動態、透視珠江徑流脈絡,到微觀層面深入解析變數演變、聯動陸-海-氣系統,實現多維度自由探索;
Group photo
新聞
研究及科技, 創新
科大研究團隊刷新紀錄  在本年度大型研究資助項目數量稱冠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在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轄下研究資助局(研資局)的三大旗艦資助計劃中,合共取得六項研究項目撥款,居全港高校之首。六個項目合共獲批逾2.79億港元資助,創下該校歷史新高,進一步鞏固其在大型科研資助領域的領導地位。 「卓越學科領域計劃」、「主題研究計劃」大捷: 就研資局2025/26年度「卓越學科領域計劃」和「主題研究計劃」合共批出的九個資助項目中,便有四個由科大牽頭(佔比近45%)。四個獲撥款的科大研究涵蓋疾病預防、氣候變化、環境可持續發展及科技創新等範疇,目的為這些全球挑戰找到應對方案。 「策略專題研究資助金」領跑: 在研資局另一個資助計劃﹕2025/26年度「策略專題研究資助金」計劃所批出的五個項目中,科大負責牽頭其中兩個,獲批項目數量(佔比40%)及資助金額均領跑本地院校。這兩個項目分別聚焦香港及大灣區的海岸帶藍碳生態系統,以及可應用於未來具身機器人系統、基於RISC-V開發的先進晶片架構。 科大副校長(研究與發展)鄭光廷教授向研究團隊表達祝賀:「今年科大在研資局三大重點資助計劃中囊括最多項目,奠定了科大在大規模變革性研究領域的領導地位,得此成果也令我們十分鼓舞。獲批逾2.79億港元資助不僅刷新我們的紀錄,更彰顯我們在不同領域上不懈追求突破的信念。科大作為一所以研究為本的大學,一直在人才、基建及跨學科協作的戰略上不斷投入,孜孜不倦推動前沿科研的突破,為香港、國家以至全球帶來具影響力的科研成就,我們殷切期盼這些具前瞻性的科研項目能結出豐碩成果。」
科大成立潘樂陶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新聞
研究及科技, 可持續性, 可持續發展, 社區, 研究
科大成立潘樂陶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天正式成立潘樂陶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此項目具有革新意義,旨在加速氣候韌性及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研究,及提供創新的政策方案。中心在潘樂陶慈善基金創辦人潘樂陶博士工程師的慷慨捐助下成立,匯聚科大於氣候科學、先進模擬系統、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及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專才,為全球政府、產業界與社會提供可拓展而又切實可行的方案。 來自歐洲、美國、韓國和中國內地等頂尖學府的知名學者,以及政府與學術界領袖均雲集於研究中心的成立典禮上。開幕儀式更邀得香港特別行政區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先生、潘樂陶博士及工程師,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以及研究中心主任陸萌茜教授一同主禮。 以科研驅動實質變革 研究中心致力推動跨領域合作,並提供以科技為本的解決方案,增強社會抵禦氣候威脅的能力。該中心的核心使命是結合前沿科學研究與政策及產業需求,強化世界各地社群應對氣候轉變的影響及降低氣候轉變帶來的風險。 初步重點研究領域:
智慧飛翔:科大數碼雙生開創空域新維度
Stories
無人駕駛飛機, 研究, 創新, 智慧城市, 研究及科技
智慧飛翔:科大數碼雙生開創空域新維度
對大多人來說,平凡之路才是安全之道,而未取之路則屬於勇於探索的開拓者。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學者正是如此,他們不斷突破界限,志在蒼穹,還將創新目光投向無垠的天空。 在科大低空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團隊以嶄新思維全力革新城市空域發展,積極響應香港特區政府推動低空經濟的政策。現時,他們正運用突破性的數碼雙生技術,打造能複製實體世界的虛擬模型,為無人機管理、空域管制及基建監察帶來革命性轉變。 這項使命由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鄭展鵬教授帶領,致力釋放低空經濟的無限潛力。 數碼雙子圖:無人機管理的全新時代 所謂「數碼雙子圖」,是與現實世界實時同步的虛擬鏡像模型,利用感應裝置和物聯網設備收集到的數據不斷更新。應用於無人機領域後,便能建立出高度互動的三維空域或基建地圖,讓導航及協調更趨精準。 鄭教授解釋:「數碼雙子圖能實現與無人機操作同步,在複雜空域中安全導航,猶如智慧化的無人機航空交通管制。透過這個平台,我們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視覺化呈現無人機、空域及基建,進行模擬和精密管理。」   圖為數碼雙生子圖原型平台,有望推動大灣區低空經濟發展。  
科大七研究項目獲第二輪RAISe+撥款 加快推動創新研發市場化
新聞
研究及科技, Medical Research, 研究, 人工智能, 科技及先進材料, 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
科大七研究項目獲第二輪RAISe+撥款 加快推動創新研發市場化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在創新科技署推出的「產學研1+計劃」(RAISe+)第二輪撥款中表現超卓,共有七個研究項目獲批資助,在本港高教界領跑。 這七個研究項目涵蓋不同領域的創新研究和發展,其中三個聚焦健康與醫療,包括診斷、治療及基因療法等層面,另外三個專注於人工智能(AI)晶片、半導體及其材料的開發,第七個項目則有關開發顯示器及先進光電設備。 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表示:「我們很高興看到香港政府過去幾年實施了多項新措施,以孕育本地的研究、創新和創業生態系統,而RAISe+正是其中一項關鍵的舉措。科大在這一輪RAISe+中取得破紀錄成績,不僅展示了科大學者在研究與創新方面的卓越成就,也反映了大學在營造有利環境,以推動孵化初創企業及促進知識轉移方面的努力。展望未來,我們將繼續與官產學研各方夥伴緊密合作,把更多研究成果轉化為對社會有影響力的解決方案。」 項目一:8英寸新型襯底上的3.3 kV高功率GaN器件 主要研究員:劉紀美教授 – 科大新興跨學科領域學部研究教授暨電子及計算機工程系榮休教授、Ainfinity 聯合創始人 項目負責人:梁琥博士 – Ainfinity 聯合創始人 項目詳情:至2030年,預計全球高達80%的電力將依賴電力電子技術發展,其能源效率至關重要。劉紀美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一種能夠支持高電壓應用的新型襯底,可望實現在該8吋的新型襯底(AiN襯底)上(可擴展至12吋的規格),開發更高性能的GaN(用於充電器半導體的物料「氮化鎵」)功率器件,該新型襯底製作成本約為極具競爭力的1,000港元。智銘電子、海威華芯等電子企業對此技術表達強烈興趣,該團隊計劃利用 RAISe+ 資金製造量產這些新型襯底器件和襯底。 項目二:人工智能協助開發靶向腺相關病毒載體(AAV)藥物遞送 主要研究員:朱丹青教授 – 科大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項目負責人:朱丹青教授
group photo
新聞
創新, 醫療健康科技, 研究及科技, 機械人學, 人工智能, 學生創新
科大「獨角獸日」匯聚全球創新力量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再度舉辦年度旗艦活動「獨角獸日」,匯聚近千三名來自全球各地的投資者、行業領袖、政府及學界代表,共探合作機遇,交流前沿理念,助推創科發展。這項盛會已成為本港高等教育界最大型的初創盛事之一。 澳洲、比利時、巴西、法國、德國、匈牙利、印尼、巴基斯坦、阿聯酋、英國及越南等多國的駐港總領事及高級官員蒞臨現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署署長李國彬先生、香港港交所集團行政總裁陳翊庭女士、阿斯利康中國香港及澳門總經理吳珊女士等嘉賓與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科大(廣州)校長倪明選教授及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等,一起巡覽百多間科大培育初創公司,了解他們所展示的深科技創新成果。截至2025年5月,科大成員共創立了逾1,800間至今仍活躍的初創公司,當中包括10間獨角獸企業和17間成功退場的公司(上市集資或被併購)。 全球協作   推動初創企業發展 為促進全球創新交流及支援本地初創走向國際,科大今年更於活動設置「國際展區」(International Pavilion),邀得世界各地的初創精英參與,分享成功經驗並探討合作機會,當中包括韓國Impact Foundation,以及亞洲大學聯盟(AUA)和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AEARU)的初創企業。 活動同時推出首屆「Marketplace」市集,供初創企業展出已推出市場的產品,當中包括: 預防或紓緩腦退化疾病的中草藥; 制止青光眼惡化的無創眼部穿戴裝置; 鑑別奢侈品真偽的人工智能應用程式; 採用能對抗沙漠化的虎堅果製成的植物奶。 三大戰略合作助推產業轉化 活動現場達成重要合作:
科大研究團隊利用旋磁零折射率超材料 研發嶄新光波操控機制
新聞
研究, 研究及科技, 物理學
科大研究團隊利用旋磁零折射率超材料 研發嶄新光波操控機制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研究團隊利用一種名為「旋磁雙零折射率超材料」(GDZIMs)的全新光學極端參數超材料,研發出一種基於GDZIMs的嶄新光波操控機制,有望革新光通信、光學成像(用於生物醫學)和納米技術等領域,推動集成光子芯片、高保真光通信及新型量子光源的發展。這項研究由科大賽馬會高等研究院臨時院長兼物理系講座教授陳子亭教授,以及物理系訪問學者張若洋博士共同領導,並已發表於《自然》期刊。 GDZIMs與光學渦旋的潛力 GDZIMs是一種獨特的光學超材料,其特性恰好位於兩種不同光子拓撲相變的臨界點,能以突破傳統認知的方式操控光波。GDZIMs與傳統材料有所不同,它同時具有零電容率和特殊的磁光特性,可穩定地生成時空光學渦旋——一種同時在時間和空間維度同步旋轉的光場模式,使其在光傳播控制方面具有卓越效能,對眾多先進技術的應用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研究人員通過構建磁性光子晶體並將其參數調節至相變臨界點,首次實現了這種超材料,利用微波實時場掃描系統,他們進一步證實,當光脈衝撞擊GDZIM平板時,會反射形成時空渦旋 – 這是一種在時空維度同時呈現渦旋結構、攜帶橫向軌道角動量的特殊光波包。研究揭示這種渦旋光的產生源於GDZIMs的內稟拓撲特性,因此渦旋光的產生不會受到系統尺寸或周圍環境的影響,呈現出極強的穩定性。此一重大突破有望提升光學技術性能,以助構建更快速和更安全的光通信系統。 陳教授表示:「這項研究連通了超材料、拓撲物理學和結構光場三個重要物理學,基於超材料拓撲特性,確立了就時空光場操控機制的全新概念。研究成果有望推動超高精度和高效率光學器件的設計,同時開闢廣闊的應用前景,我們對其潛力的探索目前僅初現端倪。」 張博士補充道:「這種生成時空渦旋機制的拓撲穩定性確實令人矚目,為開發新型超材料和光操控技術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平台,對轉化為通訊和高性能光子電路等領域的工業級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科大研發人工智能大模型MOME 夥拍逾十間醫院開展試驗
新聞
研究, Medical Research, 研究及科技, 計算機科學, 人工智能
科大研發人工智能大模型MOME 夥拍逾十間醫院開展試驗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研究團隊成功研發一款名為MOME的人工智能(AI)大模型,利用全國規模最大的多參數磁力共振成像(mpMRI)數據建構,能夠準確區分良性及惡性腫瘤,準確度媲美擁有五年以上經驗的放射科醫生。團隊正與深圳市人民醫院、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雲南省腫瘤醫院等超過十間醫院及機構合作,展開大規模驗證,以進一步評估系統成效,為投入實際應用做好準備。 中國最大mpMRI數據集 乳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見且致命的癌症之一,早期篩查、準確的分子亞型分類,以及對治療反應的預測,對乳癌治療十分關鍵。儘管mpMRI數據能提供豐富的診斷資訊,但對於傳統AI系統而言,整合這些數據的多種成像模態(即磁力共振中不同的成像序列)仍存在不少挑戰,特別是在真實臨床環境中,某些模態或有缺失的情況。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科大研究團隊與多家醫療機構合作,構建了目前市場上最大的中國人乳腺多參數磁力共振成像數據集,並設計出一款能夠處理異構輸入的AI大模型。這個名為MOME的模型採用「混合專家框架」,並以「Transformer」深度學習架構為基礎,能夠靈活融合多模態信息,即使在部分成像序列缺失的情況下,依然能維持高穩定性。該模型亦支援分子亞型分類,並預測患者對治療方案的反應。 可避免不必要化驗及預測治療成效 在測試中,MOME對乳癌的診斷準確度達到了擁有五年以上經驗的放射科醫生的水平。該模型能夠準確識別BI-RADS 4類患者中(乳癌風險在2%至95%之間)的良性個案,從而減少此類患者接受穿刺化驗的需要。MOME對預測病人進行前輔助化療的反應亦有出色表現,該治療方案能在手術前縮小腫瘤,提高手術成功率。此外,系統亦能及分辨高侵襲性乳癌亞型,以及需採用專門治療方案的三陰性乳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