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9

新闻
「八大BYO」联校运动倡减即弃废物
承接去年成功推出「八大走饮管」运动,八所教资会资助大学将于今年3月11日发起「八大BYO (Bring Your Own )」运动,鼓励师生减少使用即弃用具。
此运动标志着八所大学将透过共同努力,减少即弃废物,参与院校包括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大学。
今年的运动以「自携」为主题,鼓励学生及教职员在校园用餐或购物时,自携各种可重用物品,例如购物袋、水樽及餐盒等,藉此减少即弃物品的消耗,建立自携减废的校园文化。
为配合有关主题,八大校园内多间食肆将于3月11至17日期间推出优惠,让自携重用器具的顾客,享有最多低至半价的折扣。八大亦会围绕同一主题,在各大校园举办活动,包括电影放映会、摄影展及市集等,鼓励自携重用器具,减少使用即弃产品。
各间大学亦已委任一名学生活动大使,与朋辈分享日常减废心得,如何在生活中实践自携,感染身边人积极参与,为环保出一分力。
香港大学行政及财务副校长兼香港可持续校园联盟召集人康诺恩博士表示:「去年『八大走饮管』运动反应正面,我们十分高兴能与各大学再度合作,营造校园自携减废的风气。透过通力合作,八大将发挥积极作用,实践减废精神,缔建高教界可持续发展文化。」
主办「八大BYO 」运动的香港可持续校园联盟,一直为香港高等院校师生提供平台,就共建可持续的未来此课题,进行知识交流和讨论。
为推动大众减少使用即弃塑料饮管,联盟于2018年举办「八大走饮管」运动,成功节省76,000支即弃饮管,藉此减轻堆填区之负荷。
更多活动详情,请参阅:http://www.hkscc.edu.hk/activities/byo2019
八大BYO运动宣传短片: https://youtu.be/lwYiTFwKheU
2018

新闻
科大与南科大携手成立深港微电子学院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南方科技大学(南科大)今日于深圳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筹备成立南科大—港科大深港微电子学院(学院)。
凭借科大与南科大在研究实力上的互补优势,筹备中的新学院将构建成为一个产学研全方位合作平台,就不同范畴如集成计算机与系统、通讯系统单芯片设计、人工智能及机械人,以及包括宽禁带半导体装置等新一代微电子仪器,培育产业所需的高端人材并促进科技创新研究。
签署仪式的主礼嘉宾包括深圳市副市长高自民先生、中联办教科部部长李鲁教授、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邢锋先生、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许建领先生、科大署理校长史维教授、南科大党委书记郭雨蓉女士及校长陈十一教授。李鲁教授表示,微电子学院的成立不但会加强政府、院校及业界之间的合作,促进地区于微电子业方面的发展,更突显了香港与深圳为提高国家科研实力所作出的贡献。
陈校长于仪式上对中联办及深圳市政府给予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港科大是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在科学、工程、商业管理及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均臻达世界一流水平,而南科大则是中国以至世界上最年轻、但成长最快的大学之一。此次两校响应国家大力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号召以及习近平总书记“促进香港同内地加强科技合作”的重要指示,共同建设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的国家级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将为两校带来新的、巨大的机遇和前景。」
科大署理校长史教授亦指出,是次合作将对国家大湾区的发展计划有所贡献:「科大多年来一直为深圳的微电子和集成电路产业作出贡献。在我们积极探索于广州设立分校的同时,科大期望可透过是次合作,协助深圳于落马洲河套区等地成为一个产业拓展、教育及研究活动的重要平台,以支持内地在这个工业领域的市场和战略需求,成为大湾区发展计划中独特的一部份。」
按计划,微电子学院将座落于南科大校园,并将开办本科及研究生课程,另会就四个范畴设置研究中心,它们分别为集成电路设计方法与电子设计自动化、通讯、系统单芯片及系统整合,以及宽禁带半导体装置。
两所大学将分别派遣代表成立联合工作小组,与深圳市政府进一步商讨有关支持微电子学院基础建设及营运的各项细节,并就落实计划进行申报。
有关香港科技大学

新闻
八大联校运动减少使用塑料饮管
八所教资会资助大学将于本月12日联合发起「八大走饮管」环保运动,以减少使用即弃塑料饮管。
此运动标志着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大学共同努力减少塑料废物。
八所大学将会分别于3月12至16日期间,在校内举办「无饮管周」或「无饮管日」,届时校园内的食肆只会在要求下才提供饮管。其他活动包括电影放映会、零废物市场及派发可循环再用的饮管。
此外,八所大学亦承诺订立长远的措施,包括定期举办提升环保意识的活动、无饮管日或于校园内全面停止使用塑料饮管。
该运动的目的旨在减少塑料废物,以及提升高等院校,以至整个香港的环保意识。今次八所大学连手是希望让个别院校积极于校内推广减少塑料废物的努力得到更大的效益。
香港浸会大学率先推行的「无饮管大学」措施,以及香港大学较早前举办的「无饮管周」,最终成功减少90%至95%的塑料饮管耗用量。
岭南大学核心课程及通识教育主任兼科学教研组主任、香港可持续校园联盟召集人Mark McGinley教授表示:「我很高兴见到本港八所大学联合举办『八大走饮管』环保运动。透过共同努力,伙伴院校之间可以互相启发和学习,成为积极转变的催化剂。」
该运动由香港可持续校园联盟主办。该联盟是香港高等院校的知识交流和讨论平台,共同缔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如欲获取更多有关运动的资料,请浏览:http://www.hkscc.edu.hk/activities/skip-the-straw
(以上新闻稿代香港可持续校园联盟发出。)
2017

新闻
科大成为亚洲大学联盟的创始成员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成为「亚洲大学联盟」的创始成员。亚洲大学联盟(联盟)由清华大学发起,于四月二十九日在北京成立。联盟由15所亚洲大学组成,旨在加强亚洲大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并在解决区域和全球问题上发挥作用。
联盟旨在促进学生、学者和教职员交流及互相学习,加强研究合作和创新,建立多层次的对话与讨论平台,共同商讨高等教育的战略及政策,并汇编和发表有关亚洲高等教育的年度报告。
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史维教授出席了启动仪式,对「亚洲大学联盟」的成立感到欣喜,「我们相信随着『亚洲大学联盟』的成立,更多公开的交流得以进行。虽然大家的语言不尽相同,但成就却可以共同分享,而且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
科大是联盟中唯一来自香港的创始成员。科大与国际接轨,与全球思想领袖紧密联系,期望可藉此帮助其他成员进一步迈向国际化。史维教授表示:「我们的经验将可作为其他大学的参考个案。」
联盟的使命旨在解决区域性与全球性在高等教育、经济及科技发展方面的挑战。随着亚洲新兴市场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联盟将致力提升亚洲大学成员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
「亚洲大学联盟」十五名创始成员包括:香港科技大学、朱拉隆功大学、印度理工学院、沙特国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北京大学、首尔大学、清华大学、阿联酋大学、印度尼西亚大学、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马来亚大学、东京大学及仰光大学。
有关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www.ust.hk)是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其科学、工程、商业管理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臻达世界一流水平。科大校园国际化,提供全人教育及跨学科研究,培育具国际视野、创业精神及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科大的研究于香港的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2014研究评审工作」获得最多「世界领先」评级,亦于最新的《QS》年轻大学排名位列全球第2,而科大的毕业生在2016年度的全球大学就业能力调查排名第13位,位列大中华院校之首。
传媒查询:
2016

新闻
香港科技大学领导科研团队研究减低香港山泥倾泻的风险及损坏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率领由不同大学和机构组成,包括工程师、计算机科学家、环境学家及生态学家的跨界别跨学科研究团队,研究泥石流的流动机理,以减低香港山泥倾泻的风险与损坏。
有关研究乃香港研究资助局于2015-16年度五个获选主题研究计划之一,它亦得到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以及社会热心人士的资助,兴建领先全球、世界首个长达120米的测试设施,用以测试防护网阻挡泥石流的能力。研究所将投放1,000万元人民币兴建该测试设施,而科正建筑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兼香港工程师学会岩土分部前主席余锡万先生,早前亦捐赠了100万港元支持此研究计划,并获科大提供配对资助。
负责此研究计划的科大协理副校长(研发及研究生教育)兼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讲座教授吴宏伟表示,由于城市不断向山坡扩展,而气候转变又令极端天气日益频繁,香港山泥倾泻的风险正与日俱增。
他说﹕「由于香港的山坡陡峭、降雨量大、人口稠密和地价昂贵,传统的山泥倾泻防护措施不太适用。如果要防止2008年大屿山那种大型山泥崩塌,导致往来机场唯一一条公路瘫痪达16小时的事故再度发生,我们便需开发安全和经济的崭新技术,以应对香港的问题。」
有关研究旨在全方位解决香港的独特情况,大致涵盖三个范畴﹕1) 利用无人机所拍摄的高解像度照片,构建崭新的三维地形测量系统,以研究泥石流的流动机理及其对防护网的冲击; 2)利用先进的土工离心机、大型的泥石流试验槽以及新型的多尺度泥石流数值模型,模拟泥石流,调查其流动机理及对防护网的冲击;以及3)开发具弹性的多层次新型防护网,减低山泥倾泻带来的风险。
此研究不但会为山泥倾泻带来新的解决办法,亦会提升经济效益、令斜坡保护及维修的工作更加安全及环保。新技术将可应用于香港,以至世界各地受山泥倾泻威胁的地方。研究中有关提升对颗粒流动机理认知的部分,亦能有助减轻雪崩、海底滑坡以及矿山滑坡带来的风险,更有助提升对食品加工过程的认识和研究。
传媒查询:
2015

新闻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及教授出席世界经济论坛 与国际领袖交流意见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校长陈繁昌教授率领代表团出席于瑞士达沃斯举行的年度世界经济论坛,科大是亚洲唯一获邀主持「创想研究室」的高等学府,四位教授提出创新理念,与全球精英及决策者探讨现实社会与虚拟世界之间的无缝结合,将如何提升人类生活质素。今年获邀于冬季达沃斯举办「创想研究室」的七所世界级高等院校为科大、牛津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史丹福大学、柏克莱加州大学及卡内基美隆大学。
于「环球大学领袖论坛」 (GULF)上,陈繁昌校长与哈佛大学及伦敦帝国学院两位校长共同主持「21世纪大学业界合作」研讨会,讨论大学与业界透过如人手调借等方式合作,为双方带来裨益。GULF由全球25所顶尖大学包括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校长组成,陈校长亦是成员之一。
此外,四名教授主持科大「创想研究室」,与全球知名学者及专家探讨现实与虚拟世界的结合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工学院院长李德富教授认为5G科技会改变人类生活,由其衍生的触觉通讯网络将为智能医疗、家居联网、交通运输系统、教育、机械及其他方面的崭新应用带来无尽可能。新明工程学教授兼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主任杨强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将成为打造未来世界的骨干;而本身为人机通讯专家的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冯雁教授表示,未来的机械人不单能与人类沟通,更可感应人类所想、提供协助和作为伙伴。最后,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辛达德教授谈到要建造一个详尽的世界视像历史纪录库,在捕捉及显现影像方面的主要挑战。

新闻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率领代表团 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冬季达沃斯」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校长陈繁昌教授获邀出席于今年一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四日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与全球领袖交流分享。科大教授亦将在「冬季达沃斯」主持「创想研究室」。科大是今年亚洲唯一获邀主持创想研究室的高等学府。举办创想研究室的其他六所院校包括牛津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及卡内基美隆大学等。
陈繁昌校长是世界经济论坛其中一个小组会议「环球大学领袖论坛」 (GULF)的成员。GULF由全球25所顶尖大学的校长组成,包括耶鲁大学、牛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校长。陈校长将探讨大学如何透过与业界合作,以创新科技提高经济增长、创造职位、培育创新及推动创业。此外,科大四名教授包括李德富教授、新明工程学教授杨强教授、冯雁教授及辛达德教授,将在「创想研究室」上与国际知名的学者及专家,讨论将前沿科技应用到社会,结合虚拟与现实。
出席冬季达沃斯的多国领袖包括国家总理李克强、法国总统奥朗德、德国总理默克尔及美国国务卿克里等。这个一年一度的论坛,只有论坛成员及获邀请的嘉宾出席。论坛成员由全球约一千名具影响力的企业领袖组成,有关企业的年收入额一般在50亿美元以上。将出席今年论坛的金融界政策决策者,包括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莉丝蒂娜•拉加德;企业领袖有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华为创办人兼行政总裁任正非、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主席乔治・索罗斯、谷歌执行董事长艾瑞克・施密特、汇丰控股有限公司集团行政总裁欧智华及摩根大通集团行政总裁杰米戴蒙。
世界经济论坛全球举足轻重,让国际领袖交流真知灼见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世界经济论坛由始创人兼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先生于1971年成立,是独立国际性组织,总部设于日内瓦,并在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拥有观察员身份。论坛每年云集全球2,500个商界、政府及国际机构领袖和学者,深入探讨全球面临的重大议题及提出应对策略。政治及经济决策者的参与,包括20国集团领袖,能够确保论坛取得的成果会发挥最大影响力。论坛今年的主题为「全球新局势」,将讨论超过50项于论坛提出的建议和措施,在地区和全球、工业、商业及教育等议题作出改革。
传媒查询 :
2014

新闻
香港科技大学研究人员参加国际最前沿粒子撞击实验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研究人员参加了香港物理学家团队,正式参与在全球最前沿的物理实验之一-粒子撞击实验,并在ATLAS合作组的一致赞成下成为合作组成员。
位于瑞士的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拥有全球最高能量的粒子加速器-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 LHC),而ATLAS合作组则运行全球最大型之一的粒子探测器。利用这个庞大而精密的粒子探测器,以及能产生前所未有的高能量粒子碰撞的对撞机,物理学家将探索一些全新而基础的物理,包括希格斯特质、暗物质、隐藏的更高维度及超对称(猜想在基本粒子之间的一种对称关系)等。在2012年,ATLAS合作组与同属于CERN 的 CMS合作组共同发现了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现时,对撞机正暂停运作以进行升级工程,目标于2015年重新运行时,粒子束的能量及强度大大提升。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相信只是迈向基础物理新一页的开始,而香港的科学家及学生亦有机会参与这些令人振奋的新发现。
香港物理学家团队由香港中文大学的朱明中教授带领,成员来自科大、中大及港大。除了朱教授之外,团队成员还包括中大助理教授Luis Flores Castillo、科大研究助理教授Kirill Prokofiev、港大助理教授屠艳珺、4名研究生及2名研究助理。来自3所大学的4名本科生现正于CERN进行研究工作,短期内也会招收更多研究生及博士后研究员加入。
科大物理学系主任Michael Altman教授说:「团队获得ATLAS合作组认同加入成为成员,乃香港社会的重要里程碑,我们的年轻科学家及学生更可透过此机会参与最前沿的科学研究,而科大能够与香港其他大学共同肩负这项重任,令我们非常鼓舞。」
香港科技大学赛马会-高等研究院院长戴自海教授对于香港能够参与此国际实验十分高兴,并指出:「科大能够与另外两间大学携手合作探索宇宙的奥秘,确实使人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