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9

新聞
「八大BYO」聯校運動倡減即棄廢物
承接去年成功推出「八大走飲管」運動,八所教資會資助大學將於今年3月11日發起「八大BYO (Bring Your Own )」運動,鼓勵師生減少使用即棄用具。
此運動標誌著八所大學將透過共同努力,減少即棄廢物,參與院校包括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嶺南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及香港大學。
今年的運動以「自攜」為主題,鼓勵學生及教職員在校園用餐或購物時,自攜各種可重用物品,例如購物袋、水樽及餐盒等,藉此減少即棄物品的消耗,建立自攜減廢的校園文化。
為配合有關主題,八大校園內多間食肆將於3月11至17日期間推出優惠,讓自攜重用器具的顧客,享有最多低至半價的折扣。八大亦會圍繞同一主題,在各大校園舉辦活動,包括電影放映會、攝影展及市集等,鼓勵自攜重用器具,減少使用即棄產品。
各間大學亦已委任一名學生活動大使,與朋輩分享日常減廢心得,如何在生活中實踐自攜,感染身邊人積極參與,為環保出一分力。
香港大學行政及財務副校長兼香港可持續校園聯盟召集人康諾恩博士表示:「去年『八大走飲管』運動反應正面,我們十分高興能與各大學再度合作,營造校園自攜減廢的風氣。透過通力合作,八大將發揮積極作用,實踐減廢精神,締建高教界可持續發展文化。」
主辦「八大BYO 」運動的香港可持續校園聯盟,一直為香港高等院校師生提供平台,就共建可持續的未來此課題,進行知識交流和討論。
為推動大眾減少使用即棄塑膠飲管,聯盟於2018年舉辦「八大走飲管」運動,成功節省76,000支即棄飲管,藉此減輕堆填區之負荷。
更多活動詳情,請參閱:http://www.hkscc.edu.hk/activities/byo2019
八大BYO運動宣傳短片: https://youtu.be/lwYiTFwKheU
傳媒查詢:
2018

新聞
科大與南科大攜手成立深港微電子學院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南方科技大學(南科大)今日於深圳簽署框架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籌備成立南科大—港科大深港微電子學院(學院)。
憑藉科大與南科大在研究實力上的互補優勢,籌備中的新學院將構建成為一個產學研全方位合作平台,就不同範疇如集成電腦與系統、通訊系統單晶片設計、人工智能及機械人,以及包括寬禁帶半導體裝置等新一代微電子儀器,培育產業所需的高端人材並促進科技創新研究。
簽署儀式的主禮嘉賓包括深圳市副市長高自民先生、中聯辦教科部部長李魯教授、廣東省教育廳副廳長邢鋒先生、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長許建領先生、科大署理校長史維教授、南科大黨委書記郭雨蓉女士及校長陳十一教授。李魯教授表示,微電子學院的成立不但會加強政府、院校及業界之間的合作,促進地區於微電子業方面的發展,更突顯了香港與深圳為提高國家科研實力所作出的貢獻。
陳校長於儀式上對中聯辦及深圳市政府給予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謝﹕「港科大是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大學,在科學、工程、商業管理及人文社會科學等領域,均臻達世界一流水準,而南科大則是中國以至世界上最年輕、但成長最快的大學之一。此次兩校回應國家大力推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號召以及習近平總書記“促進香港同內地加強科技合作”的重要指示,共同建設國際化、高水準、研究型的國家級示範性微電子學院,將為兩校帶來新的、巨大的機遇和前景。」
科大署理校長史教授亦指出,是次合作將對國家大灣區的發展計劃有所貢獻:「科大多年來一直為深圳的微電子和集成電路產業作出貢獻。在我們積極探索於廣州設立分校的同時,科大期望可透過是次合作,協助深圳於落馬洲河套區等地成為一個產業拓展、教育及研究活動的重要平台,以支持內地在這個工業領域的市場和戰略需求,成為大灣區發展計劃中獨特的一部份。」
按計劃,微電子學院將座落於南科大校園,並將開辦本科及研究生課程,另會就四個範疇設置研究中心,它們分別為集成電路設計方法與電子設計自動化、通訊、系統單晶片及系統整合,以及寬禁帶半導體裝置。
兩所大學將分別派遣代表成立聯合工作小組,與深圳市政府進一步商討有關支持微電子學院基礎建設及營運的各項細節,並就落實計劃進行申報。
有關香港科技大學

新聞
八大聯校運動減少使用塑膠飲管
八所教資會資助大學將於本月12日聯合發起「八大走飲管」環保運動,以減少使用即棄塑膠飲管。
此運動標誌著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嶺南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及香港大學共同努力減少塑膠廢物。
八所大學將會分別於3月12至16日期間,在校內舉辦「無飲管週」或「無飲管日」,屆時校園內的食肆只會在要求下才提供飲管。其他活動包括電影放映會、零廢物市場及派發可循環再用的飲管。
此外,八所大學亦承諾訂立長遠的措施,包括定期舉辦提升環保意識的活動、無飲管日或於校園內全面停止使用塑膠飲管。
該運動的目的旨在減少塑膠廢物,以及提升高等院校,以至整個香港的環保意識。今次八所大學聯手是希望讓個別院校積極於校內推廣減少塑膠廢物的努力得到更大的效益。
香港浸會大學率先推行的「無飲管大學」措施,以及香港大學較早前舉辦的「無飲管週」,最終成功減少90%至95%的塑膠飲管耗用量。
嶺南大學核心課程及通識教育主任兼科學教研組主任、香港可持續校園聯盟召集人Mark McGinley教授表示:「我很高興見到本港八所大學聯合舉辦『八大走飲管』環保運動。透過共同努力,夥伴院校之間可以互相啟發和學習,成為積極轉變的催化劑。」
該運動由香港可持續校園聯盟主辦。該聯盟是香港高等院校的知識交流和討論平台,共同締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如欲獲取更多有關運動的資料,請瀏覽:http://www.hkscc.edu.hk/activities/skip-the-straw
(以上新聞稿代香港可持續校園聯盟發出。)
2017

新聞
科大成為亞洲大學聯盟的創始成員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成為「亞洲大學聯盟」的創始成員。亞洲大學聯盟(聯盟)由清華大學發起,於四月二十九日在北京成立。聯盟由15所亞洲大學組成,旨在加強亞洲大學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並在解決區域和全球問題上發揮作用。
聯盟旨在促進學生、學者和教職員交流及互相學習,加強研究合作和創新,建立多層次的對話與討論平台,共同商討高等教育的戰略及政策,並彙編和發表有關亞洲高等教育的年度報告。
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史維教授出席了啟動儀式,對「亞洲大學聯盟」的成立感到欣喜,「我們相信隨著『亞洲大學聯盟』的成立,更多公開的交流得以進行。雖然大家的語言不盡相同,但成就卻可以共同分享,而且大家的目標是一致的。」
科大是聯盟中唯一來自香港的創始成員。科大與國際接軌,與全球思想領袖緊密聯繫,期望可藉此幫助其他成員進一步邁向國際化。史維教授表示:「我們的經驗將可作為其他大學的參考個案。」
聯盟的使命旨在解決區域性與全球性在高等教育、經濟及科技發展方面的挑戰。隨著亞洲新興市場對世界經濟的重要性與日俱增,聯盟將致力提升亞洲大學成員在世界舞台上的話語權。
「亞洲大學聯盟」十五名創始成員包括:香港科技大學、朱拉隆功大學、印度理工學院、沙特國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納扎爾巴耶夫大學、北京大學、首爾大學、清華大學、阿聯酋大學、印度尼西亞大學、斯里蘭卡科倫坡大學、馬來亞大學、東京大學及仰光大學。
有關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www.ust.hk)是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大學,其科學、工程、商業管理及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均臻達世界一流水平。科大校園國際化,提供全人教育及跨學科研究,培育具國際視野、創業精神及創新思維的優秀人才。科大的研究於香港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2014研究評審工作」獲得最多「世界領先」評級,亦於最新的《QS》年輕大學排名位列全球第2,而科大的畢業生在2016年度的全球大學就業能力調查排名第13位,位列大中華院校之首。
傳媒查詢:
2016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領導科研團隊研究減低香港山泥傾瀉的風險及損壞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率領由不同大學和機構組成,包括工程師、計算機科學家、環境學家及生態學家的跨界別跨學科研究團隊,研究泥石流的流動機理,以減低香港山泥傾瀉的風險與損壞。
有關研究乃香港研究資助局於2015-16年度五個獲選主題研究計劃之一,它亦得到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以及社會熱心人士的資助,興建領先全球、世界首個長達120米的測試設施,用以測試防護網阻擋泥石流的能力。研究所將投放1,000萬元人民幣興建該測試設施,而科正建築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兼香港工程師學會岩土分部前主席余錫萬先生,早前亦捐贈了100萬港元支持此研究計劃,並獲科大提供配對資助。
負責此研究計劃的科大協理副校長(研發及研究生教育)兼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吳宏偉表示,由於城市不斷向山坡擴展,而氣候轉變又令極端天氣日益頻繁,香港山泥傾瀉的風險正與日俱增。
他說﹕「由於香港的山坡陡峭、降雨量大、人口稠密和地價昂貴,傳統的山泥傾瀉防護措施不太適用。如果要防止2008年大嶼山那種大型山泥崩塌,導致往來機場唯一一條公路癱瘓達16小時的事故再度發生,我們便需開發安全和經濟的嶄新技術,以應對香港的問題。」
有關研究旨在全方位解決香港的獨特情況,大致涵蓋三個範疇﹕1) 利用無人機所拍攝的高解像度照片,構建嶄新的三維地形測量系統,以研究泥石流的流動機理及其對防護網的衝擊; 2)利用先進的土工離心機、大型的泥石流試驗槽以及新型的多尺度泥石流數值模型,模擬泥石流,調查其流動機理及對防護網的衝擊;以及3)開發具彈性的多層次新型防護網,減低山泥傾瀉帶來的風險。
此研究不但會為山泥傾瀉帶來新的解決辦法,亦會提升經濟效益、令斜坡保護及維修的工作更加安全及環保。新技術將可應用於香港,以至世界各地受山泥傾瀉威脅的地方。研究中有關提升對顆粒流動機理認知的部分,亦能有助減輕雪崩、海底滑坡以及礦山滑坡帶來的風險,更有助提升對食品加工過程的認識和研究。
傳媒查詢:
2015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及教授出席世界經濟論壇 與國際領袖交流意見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率領代表團出席於瑞士達沃斯舉行的年度世界經濟論壇,科大是亞洲唯一獲邀主持「創想研究室」的高等學府,四位教授提出創新理念,與全球精英及決策者探討現實社會與虛擬世界之間的無縫結合,將如何提升人類生活質素。今年獲邀於冬季達沃斯舉辦「創想研究室」的七所世界級高等院校為科大、牛津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史丹福大學、柏克萊加州大學及卡內基美隆大學。
於「環球大學領袖論壇」 (GULF)上,陳繁昌校長與哈佛大學及倫敦帝國學院兩位校長共同主持「21世紀大學業界合作」研討會,討論大學與業界透過如人手調借等方式合作,為雙方帶來裨益。GULF由全球25所頂尖大學包括耶魯大學、牛津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等校長組成,陳校長亦是成員之一。
此外,四名教授主持科大「創想研究室」,與全球知名學者及專家探討現實與虛擬世界的結合對人類社會的意義。工學院院長李德富教授認為5G科技會改變人類生活,由其衍生的觸覺通訊網絡將為智能醫療、家居聯網、交通運輸系統、教育、機械及其他方面的嶄新應用帶來無盡可能。新明工程學教授兼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主任楊強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及大數據將成為打造未來世界的骨幹;而本身為人機通訊專家的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馮雁教授表示,未來的機械人不單能與人類溝通,更可感應人類所想、提供協助和作為夥伴。最後,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辛達德教授談到要建造一個詳盡的世界視像歷史紀錄庫,在捕捉及顯現影像方面的主要挑戰。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率領代表團 出席世界經濟論壇「冬季達沃斯」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獲邀出席於今年一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四日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與全球領袖交流分享。科大教授亦將在「冬季達沃斯」主持「創想研究室」。科大是今年亞洲唯一獲邀主持創想研究室的高等學府。舉辦創想研究室的其他六所院校包括牛津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及卡內基美隆大學等。
陳繁昌校長是世界經濟論壇其中一個小組會議「環球大學領袖論壇」 (GULF)的成員。GULF由全球25所頂尖大學的校長組成,包括耶魯大學、牛津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校長。陳校長將探討大學如何透過與業界合作,以創新科技提高經濟增長、創造職位、培育創新及推動創業。此外,科大四名教授包括李德富教授、新明工程學教授楊強教授、馮雁教授及辛達德教授,將在「創想研究室」上與國際知名的學者及專家,討論將前沿科技應用到社會,結合虛擬與現實。
出席冬季達沃斯的多國領袖包括國家總理李克強、法國總統奧朗德、德國總理默克爾及美國國務卿克里等。這個一年一度的論壇,只有論壇成員及獲邀請的嘉賓出席。論壇成員由全球約一千名具影響力的企業領袖組成,有關企業的年收入額一般在50億美元以上。將出席今年論壇的金融界政策決策者,包括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世界銀行行長金墉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克莉絲蒂娜•拉加德;企業領袖有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華為創辦人兼行政總裁任正非、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主席喬治・索羅斯、谷歌執行董事長艾瑞克・施密特、匯豐控股有限公司集團行政總裁歐智華及摩根大通集團行政總裁傑米戴蒙。
世界經濟論壇全球舉足輕重,讓國際領袖交流真知灼見並建立合作伙伴關係。世界經濟論壇由始創人兼主席克勞斯.施瓦布先生於1971年成立,是獨立國際性組織,總部設於日內瓦,並在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擁有觀察員身份。論壇每年雲集全球2,500個商界、政府及國際機構領袖和學者,深入探討全球面臨的重大議題及提出應對策略。政治及經濟決策者的參與,包括20國集團領袖,能夠確保論壇取得的成果會發揮最大影響力。論壇今年的主題為「全球新局勢」,將討論超過50項於論壇提出的建議和措施,在地區和全球、工業、商業及教育等議題作出改革。
傳媒查詢 :
2014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研究人員參加國際最前沿粒子撞擊實驗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研究人員參加了香港物理學家團隊,正式參與在全球最前沿的物理實驗之一-粒子撞擊實驗,並在ATLAS合作組的一致贊成下成為合作組成員。
位於瑞士的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擁有全球最高能量的粒子加速器-大型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 LHC),而ATLAS合作組則運行全球最大型之一的粒子探測器。利用這個龐大而精密的粒子探測器,以及能產生前所未有的高能量粒子碰撞的對撞機,物理學家將探索一些全新而基礎的物理,包括希格斯特質、暗物質、隱藏的更高維度及超對稱(猜想在基本粒子之間的一種對稱關係)等。在2012年,ATLAS合作組與同屬於CERN 的 CMS合作組共同發現了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現時,對撞機正暫停運作以進行升級工程,目標於2015年重新運行時,粒子束的能量及強度大大提升。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相信只是邁向基礎物理新一頁的開始,而香港的科學家及學生亦有機會參與這些令人振奮的新發現。
香港物理學家團隊由香港中文大學的朱明中教授帶領,成員來自科大、中大及港大。除了朱教授之外,團隊成員還包括中大助理教授Luis Flores Castillo、科大研究助理教授Kirill Prokofiev、港大助理教授屠艷珺、4名研究生及2名研究助理。來自3所大學的4名本科生現正於CERN進行研究工作,短期內也會招收更多研究生及博士後研究員加入。
科大物理學系主任Michael Altman教授說:「團隊獲得ATLAS合作組認同加入成為成員,乃香港社會的重要里程碑,我們的年輕科學家及學生更可透過此機會參與最前沿的科學研究,而科大能夠與香港其他大學共同肩負這項重任,令我們非常鼓舞。」
香港科技大學賽馬會-高等研究院院長戴自海教授對於香港能夠參與此國際實驗十分高興,並指出:「科大能夠與另外兩間大學攜手合作探索宇宙的奧秘,確實使人振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