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我材,还是艰苦奋斗? ——科大儿童心理学研究

(文章转载自EurekAlert!,首次刊登于2023年2月3日)

6-02-2023
Image 1

科大的研究人员发现,与勤奋的人相比,儿童对天资聪颖的人有更高评价。
 

Image 2

第一项实验发现,儿童认为天资聪颖的人比努力的人更为能干和友善;成人则认为前者较能干,但不认为他们较友善。
 

Image 3

第二项实验发现,儿童喜欢向天资聪颖的人学习,并与他们互动,多于向努力的人学习或与他们互动;成年人则对学习对象没有偏好,但较乐于与努力的人交往。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研究人员发现,与勤奋的人相比,儿童对天资聪颖的人有更高评价,而且这种偏好会延续到成年。

        这项研究还表明,即使中国文化已较为重视努力,在中国人心目中,还是认为有天赋的人更能干。

        研究亦发现,中国儿童认为有天赋的人比努力的人更友善,他们亦更乐意与天资聪颖的人互动。至于成年人则虽然认为具备天赋的人比努力的人更能干,但对前者的其他方面却没有特别高的评价。

        这项研究由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博士候选人马少聪主持、该学部的兼任副教授陈伊慈指导,并与伦敦大学学院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副教授蔡佳蓉合作。马少聪目前同时是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我们很重视成就,而我们是怎样评估和看待别人的成就的呢?了解这个心理过程非常重要。这项研究发现,人们对于以不同方式取得成就的人,原来自小已不知不觉地抱有偏见。尽管大家都认为天赋和努力是实现目标的必要途径,但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实际上更喜欢有天赋的人,这种自然偏好存在于童年,并延续到成年期。」马少聪说。

        「这种偏见可能会影响儿童的社交模式,因为它可能会导致儿童与有天赋的人互动较多,而与努力的人互动较少。但是这种偏好也会随着年龄而减少,表明这种对自然天赋的偏好比以往研究所知更有可塑性。」

        「自然性偏差」指人们更偏好那些天生有才能的人,而非通过努力成功的人,即使两者最终取得的成就一样。

        例如,在蔡佳蓉副教授之前所领导的一项研究中,研究参与者看了相同的音乐表演。但是如果音乐家被描绘成有自然天赋的人,而非努力奋斗的人,参与者就会对其音乐表演及其成功潜力作出更高的评价。同样地,人们在对企业家的评价也展现出了这种自然性偏差。

        虽然以往的研究表明人们普遍喜欢通过天赋取得成功的人,但关于「自然性偏好」是否在幼年时期已存在,知之甚少。

        今次的研究包括两项实验,团队在中国内地抽样调查了大约350名成年人和300名五至六岁儿童。受其传统哲学思想和社会规范所影响,中国社会非常重视并鼓励努力奋斗。

        在第一项实验中,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两组:一组的参与者听了一个故事,主角是一个有社交天赋和才能的人;而另一组参与者听了几乎同样的故事,只是主角的社交技能是通过努力所得。然后,他们根据主角的在能力维度(例如,「聪明」)和温暖维度(例如,「友善」)特征评分。这个实验设计旨在检验参与者对有天赋的人和努力的人有否不同看法,以及这些看法是否因年龄而有所差异。

        在第二项实验中,参与者看到了一个有天赋的人和一个努力的人。然后他们完成了一系列调查他们行为偏好的任务,这些任务旨在检验参与者更愿意与谁互动,并倾向将资源分配给谁。

        此项研究结果最近已在儿童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顶尖国际期刊《儿童发展》上发表。

        马少聪表示:「我们的研究结果意味着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指导孩子正确看待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并明白天赋和努力一样都可以助人取得成就。他们还应指导孩子们学会欣赏通过不同路径取得成就的同侪,以促进一个包容的学习环境。」

主题
subscribe
注册收取我们的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