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科大成立潘乐陶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引领气候创新    共创永续未来
新闻
研究及科技, 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 社区, 研究
科大成立潘乐陶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天正式成立潘乐陶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此项目具有革新意义,旨在加速气候韧性及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及提供创新的政策方案。中心在潘乐陶慈善基金创办人潘乐陶博士工程师的慷慨捐助下成立,汇聚科大于气候科学、先进模拟系统、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及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专才,为全球政府、产业界与社会提供可拓展而又切实可行的方案。 来自欧洲、美国、韩国和中国内地等顶尖学府的知名学者,以及政府与学术界领袖均云集于研究中心的成立典礼上。开幕仪式更邀得香港特别行政区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先生、潘乐陶博士及工程师,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首席副校长郭毅可教授,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以及研究中心主任陆萌茜教授一同主礼。 以科研驱动实质变革 研究中心致力推动跨领域合作,并提供以科技为本的解决方案,增强社会抵御气候威胁的能力。该中心的核心使命是结合前沿科学研究与政策及产业需求,强化世界各地社群应对气候转变的影响及降低气候转变带来的风险。 初步重点研究领域:
科大研究警告气候变化威胁加速:「降水鞭打」现象最早于2028年起愈见频繁
新闻
科大研究警告气候变化威胁加速:「降水鞭打」现象最早于2028年起愈见频繁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地球将最早于2028年起面临更频繁的「降水鞭打」现象,即旱灾和暴雨急剧交替,又称「旱涝急转」。这项研究由科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陆萌茜教授和郑达勋博士主导,指出相关风险增加的成因主要在于全球暖化背景下,快速传播型「马登-朱利安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简称MJO)的现象将会显著激增。 这项重要研究成果现已于顶尖期刊《自然-通讯》发表,为改进「次季节预报」(Subseasonal Prediction,即二至六周前的天气预测)开辟新路径。这项研究将有助于提升防灾减灾决策及应对能力,并有助加强粮食和水安全、能源管理和基础设施的复原力。 关于「马登-朱利安振荡」 所谓MJO,是指一种向东传播的行星尺度扰动现象,其主导着北半球冬季热带地区的季节内(指30至90天)气候变率。作为次季节预报最重要的可预测性来源之一,其对全球降雨形态、极端天气、热带气旋生成、季风系统及中纬度环流形态皆有深远影响。 过去研究普遍指出,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的气候暖化会加速MJO传播,但其背后的物理机制仍存争议,而且不同理论对传播速率的估算亦存在分歧。 科大研究中的关键发现 为厘清这个问题,由科大牵头的研究团队采用了第六阶段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的28个耦合大气环流模式(CGCMs),展开分析工作。这些模式是当前模拟未来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效应和土地利用变化最先进的工具。 研究团队预测,与历史基准期(1979-2014年)相比,至21世纪末,快速传播型MJO事件将激增40%。更迫在眉睫的是,研究警告称「跳跃型」MJO事件(即对流突然转移的快速传播事件)在近期(最早2028-2063年)将更加频繁。所谓「跳跃型」MJO的形成机制源于强烈的西传赤道罗斯贝波(Rossby wave),该波动能阻断MJO常态东传进程,同时在西太平洋激发新的对流活动,导致MJO相关异常信号呈现非连续的空间跃迁特征。
科大与溢达集团开展五年合作计划 赋能学生推动可持续创新
新闻
合伙, 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
科大与溢达集团开展五年合作计划 赋能学生推动可持续创新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溢达集团携手推出一项为期五年的创新研究计划,旨在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大湾区可持续发展进程。根据合作协议,科大学生将在教授指导下,每年两度到访溢达集团位于桂林的可持续发展园林「十如」(Integral)进行实地考察,就环境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 该园区占地逾50万平方米,去年更获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选为「二十年二十佳」可持续发展案例之一。 工业与自然融合的生活实验室 坐落于中国首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桂林,「十如」呈现了纺织服装行业开创性的发展模式,结合文化承传、优质就业、创新理念和环境永续,展示了制造业与大自然可以和谐共存。园区融合了绿色能源应用、零废水排放系统与创新染色技术,更拥有国内首个天然染料植物专类园与天然染色研发中心,成为「未来工厂」的新典范。 在此五年合作框架下,科大学生团队将在桂林启动沉浸式研究项目,透过收集如碳足迹和能耗等量化环境指标与质性生产流程资料,并进行生物采样,团队会撰写分析报告,以评估「十如」制衣工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供建议,促进纺织及制衣业的可持续发展。 产学研合作 共筑绿色未来 科大协理副校长(教学)冯志雄教授表示:「此次合作是产学研驱动可持续发展的典型范式。我们的同学不仅是可持续发展议题的观察者,也是创新解决方案的贡献者。通过与溢达集团的专家并肩合作,同学们将获得宝贵的体验式学习机会,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提供创新构想。」 溢达集团副董事长杨敏贤女士表示:「十如展现了制造业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可能性。今次与香港科技大学的合作是迈向可持续未来的重要一步,通过结合产学研力量,我们将携手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
科大与法国驻港澳总领事馆深化合作
新闻
科大与法国驻港澳总领事馆深化合作 培育可持续发展领域研究人才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第三度与法国驻港澳总领事馆签署谅解备忘录,深化八年来的合作关系,是次协议将进一步加强双方对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挑战的合作,当中包括推动「安妮塔·康蒂可持续创新研究奖学金」计划,致力培育新一代兼备创新思维及环保意识的研究人才,装备下一代应对气候变化为全球所带来的迫切挑战。 促进跨界交流 该奖学金于2023年设立,以纪念法国海洋学先驱、亦有「海洋之母」(la Dame de la Mer)之称的安妮塔·康蒂(Anita Conti)。她对海洋生态学及海洋保育突破性的科研贡献,至今仍启迪后世。此为香港首个同类型的奖学金计划,获奖的科大年轻科研人才将前往法国进行短期研究项目,而今年起,科大亦会迎来首批来自法国的博士生及博士后研究员,他们将展开最长为期三个月的研究,聚焦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工作。 法国驻港澳总领事馆早前举办「法国x科大交流酒会」,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与法国驻港澳总领事杜丽缇女士于会上签署是次备忘录,并向2025年度奖学金计划的得奖者颁授奖项。 响应科大净零排放愿景 杜丽缇女士于致辞时强调与科大合作的重要性,她指出:「由2015年签署《巴黎协定》、以至即将于2025年6月在法国尼斯举行的联合国海洋会议,均反映法国一直积极促进全球就可持续发展议题深入交流。科大对可持续发展具备宏大愿景及领航思维,并致力缔造净零排放的大学校园,此次合作彰显了双方的信念一致,共同为应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挑战出力。」 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感谢法国驻港澳总领事馆多年来的坚定支持,她表示:「自2017年『法国-科大创新科技中枢园』成立以来,我们与法国驻港澳总领事馆紧密合作,在同一理念及愿景下,建立了强大且充满活力的伙伴关系。是次再度续签备忘录,反映双方互相信任,在推动前沿研究、教育及创新方面携手并肩。我深信我们的合作将为香港、法国乃至全球带来突破性的解决方案,引领社会进步。」
Thumbnail
新闻
创新, 材料科学, 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
科大研发新型弹性合金 温度变化达普通金属20倍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学院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制出一款新型弹性合金Ti₇₈Nb₂₂,该材料具备高效固态制热效能,而且在弹性变形过程中所表现的可逆温度变化能力,为普通金属的20倍,为传统的蒸气压缩制冷和热泵技术提供环保的绿色替代方案。 全球近一半的能源消耗用于供热,包括建筑供暖和工业供热。现时,全球主要通过燃烧化石燃料供热,不仅产生大量温室气体,而且消耗大量能源。固态相变热泵是较为环保的替代方案,但其能效却局限于卡诺极限的50%至70%。如何突破这能效瓶颈,一直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 为应对这个挑战,科大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学系孙庆平教授的研究团队提出利用弹性变形产生的温度变化实现制热。虽然这种热弹效应(Thermoelastic effect)早在19世纪就由著名科学家开尔文、焦耳和杜哈梅尔发现,但常规金属的热弹效应非常微弱,因而无法应用。孙教授的团队研发出具有[100]织构的Ti₇₈Nb₂₂马氏体多晶合金,该材料在弹性变形时表现出4–5 K的可逆温度变化——达到普通金属(通常仅约0.2 K)的20倍。而且,新材料的热能效达到卡诺极限的90%,媲美商用蒸汽压缩制热能效。 团队进一步发现,某种特定的铁弹性马氏体合金具备更佳的热膨胀特性,可实现高达22 K的温度变化。这项研究为绿色热泵产业展现出极具潜力的发展前景,并首次提出基于非相变原理的绿色高效供热解决方案。 孙教授表示:「这项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热弹效应过于微弱、难以应用的传统认知。我们的研究证明了仅靠弹性变形就能实现高效固态制热。」
Pioneering Climate Resilience and Sustainability: HKUST Launches Landmark UNESCO-Backed Initiative
新闻
可持续性, 研究及科技, 研究, 奖项及排名
科大牵头全球可持续发展项目 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牵头的全球跨学科倡议——「推动自然和人为环境可持续性的无缝预测与服务计划」(简称SEPRESS),近日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正式认可,并纳入「联合国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十年(2024-2033)」(IDSSD)行动计划之一。未来十年,SEPRESS 将携手全球合作伙伴,聚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多领域需求,通过持续革新天气与气候的无缝预测技术,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SEPRESS 不仅着眼全面提升气候应变能力,更旨在产生深远的全球影响力,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与知识共享,助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其推动的研究成果将惠及全球各地区,特别是在资源匮乏的最不发达国家,帮助这些地区提高气候适应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SEPRESS计划由科大世界可持续发展研究院(WSDI)及潘乐陶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CCRS)主任陆萌茜教授领衔。发起阶段已成功汇聚来自中国内地、尼泊尔、埃及、俄罗斯、巴基斯坦、乌干达、坦桑尼亚及泰国等12个合作伙伴的加入,包括大学、国家气象与水文机构与研究中心等。2025年5月7日,作为首批获得UNESCO IDSSD认可的全球25个行动计划之一,SEPRESS在联合国纽约总部举行的「第十届联合国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多利益攸关方论坛」(STI Forum)中展出。
从「层压板」获取灵感:科大与理大研究团队首创「层压」界面结构 推进钙钛矿光伏技术
新闻
从「层压板」获取灵感:科大与理大研究团队首创「层压」界面结构 推进钙钛矿光伏技术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的合作研究团队首创一种层压形貌的界面微结构,可进一步提高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的稳定性和光电转换效率。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高效率丶低成本以及器件美学方面的独特优势,在电网电力丶便携电源和太空光伏等应用场景均展示出取代传统硅电池的巨大潜力。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器件结构分为正式与反式两种。其中反式器件因各层电子材料比正式器件较为稳定,从而展现出更好的应用前景。尽管如此,反式器件仍然存在较多的界面科学问题,特别是富勒烯基电子传输层与钙钛矿表面形成的界面处缺陷富集,是影响器件性能与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科大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系副教授与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周圆圆教授团队致力于从独特的结构视角开展基础科学导向的钙钛矿光电器件研究。透过与理大应用物理学系的蔡嵩骅教授团队的合作,团队发现通过在钙钛矿薄膜表面空间均匀地形成一种「分子钝化层-富勒烯衍生物层-二维钙钛矿层」的类「三合板」的层压结构,可有效降低界面缺陷密度、改善能级匹配度,从而提高了钙钛矿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并大幅度提高界面在湿热环境以及光照运行下的耐久性。 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科大博士后研究员郭鹏飞博士说:「我们将复合材料概念导入到光电器件的界面设计,这使得新型界面中每层产生协同效应,带来了传统界面工程所无法实现的效果。」 该研究工作的主要通讯作者周圆圆教授补充道:「钙钛矿是一种软晶格材料。我们可在这类材料里创造传统材料难以实现的微结构特征。我们正在尽一切努力来理解这些微结构在纳米乃至原子尺度的形成与作用机制,开展基础理解导向的器件创新。」
迈向零碳:科大公布减碳蓝图 创本地大学先河
新闻
可持续性, 可持续智慧校园,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建筑发展
迈向零碳:科大公布减碳蓝图 创本地大学先河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日宣布推出《净零排放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此为香港高等教育界中,首份采用多管齐下策略的综合行动纲领,旨在推动于2045年前实现净零排放的愿景。科大将利用可再生能源所带来的发电收益,共投放3,000万港元资金,进一步推动减碳研究,并于校园应用各项创新减碳方案。 经过广泛咨询后,科大订立进取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包括在2035年减少50%温室气体排放,并于2045年实现全面净零排放1 。事实上,科大自2014年推出首份可持续发展总体规划以来,已成功减少34%的温室气体排放,为是次推出的《行动计划》奠下成功的基础。 科大《行动计划》最重要一环,乃推出《净零建筑标准》,为所有新建和翻新建筑订立严格设计和运营指引,相关规定更超越香港最高的绿色建筑认证要求。其中,预计于2025年落成的李家诚创科大楼将成为本港隐含碳最低的建筑之一,每平方米二氧化碳排放当量低于500公斤,较香港绿色建筑议会的非住宅建筑基准低30%。2 此外,科大承诺在未来八年投放3,000万港元,以「生活实验室」模式,于校园内应用崭新减碳意念与方案。这笔资金有部分来自大学参与「上网电价」计划所带来的收入,科大校园设有2.5兆瓦太阳能光伏系统,为本港大専院校最大规模的同类型发电系统。 科大副校长(行政)谭嘉因教授表示:「面对气候变化议题,各大学均需展现其领袖风范,为此重要议题贡献力量。科大的《净零排放行动计划》涵盖大学运作的不同层面,正正彰显了科大上下一心,致力以创新思维应对气候变化。我们期望,透过订立更具挑战性的减碳计划,不仅体现科大对推动创新落地方案的决心,还可激发合作伙伴、业界及政府对此议题作出更深入的讨论,携手应对此一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