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闻
沿海城市气候韧性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吴宏伟教授荣获三项国际大奖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副校长(大学拓展)暨土木及环境工程系讲座教授吴宏伟教授近日荣获三项由顶尖机构颁发的殊荣,包括英国特尔福德金奖 、由加拿大土木工程学会颁发的Donald Stanley最佳论文奖 ,以及《计算机与岩土工程》期刊的Scott Sloan 最佳论文奖。这些奖项表彰了吴教授在泥石流体力学、可持续废物管理和斜坡安全等领域的超卓学术成就。
吴教授在岩土工程及土力学方面是国际知名的学者,其专业研究领域包括非饱和土力学、生态岩土学及泥石流和山泥倾泻防治。根据2024年史丹佛大学公布的全球顶尖2%科学家排名,他是唯一一位在地质与测绘工程及土木工程子领域中,跻身“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前五名的华人教授,同时也是五人中最年轻的一位。吴宏伟教授日前获国家科技部委任新近成立的沿海城市气候韧性全国重点实验室双主任之一。
吴宏伟教授表示:“这些荣誉并非是我个人的单独成就,而是整个团队协同努力的见证。我有幸共同领衔一所全国重点实验室,将一如既往,继续与全球学术界、产业界及政府深化合作,紧密对接国家战略目标,以全力推动具影响力的科研项目和成果转化。”
吴教授在岩土工程及土力学领域贡献卓著,成就斐然。其重要成果包括创立了状态相关非饱和土力学理论及应用,并根据此理论开发相关的实验仪器和设备。这些理论与设备已被全球超过300家科研机构与大学采用,相关理论更成功应用于内地与香港、巴西以及东南亚多国的工程项目上。这些科创成果充分体现了多元协作和跨界融合的重要价值。
此外,为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吴教授近期在其“状态相关非饱和土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开创了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 生态岩土学。其所编著的相关教科书已被内地、香港以及全球多国大学采用,引领学科的发展。这门新的交叉学科理论,将为沿海城市气候韧性全国重点实验室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吴教授在其专业领域屡获殊荣,最近新荣膺的三项大奖包括:

新闻
阴和俊部长期许科大聚力科技创新与人才高地建设 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国家科学技术部(科技部)部长阴和俊日前率代表团访问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深入考察科大在前沿科研领域的最新突破与人才培养成果。科大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教授、校长叶玉如教授与大学管理层及科研团队热情接待。
阴和俊部长日前于香港特区政府总部举行的在港全国重点实验室授牌仪式上,向科大颁授三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牌匾,包括两所重组后更名的“神经系统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与“显示与光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一所与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合作新建的“沿海城市气候韧性全国重点实验室”。
阴和俊部长于授牌仪式当天的下午考察科大。访问期间,阴和俊部长对科大在科研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予以高度肯定,并赞扬科大办学理念具有国际视野、创业精神与创新思维。他指出,科大建校仅三十多年,已迅速发展成为世界顶尖大学之一,汇聚众多顶尖科学家,培养大批杰出人才,产出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紧密契合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阴部长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是国家核心战略,科技创新是其中的关键。他期望科大和香港科技界于‘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充分发挥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构建全球高层次人才聚集高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持续增强国际竞争力。
科大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教授就科技部一直以来对科大的支持,向阴部长表达衷心谢意。沈主席表示﹕“阴部长这次专程来港授牌,体现了国家科技部对香港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的重视和肯定。部长亲临科大指导,更是体现了对我们的亲切关怀和支持。科大创校30余年来,在国家和香港特区政府的支持下,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亚洲乃至世界领先的研究型大学。我们期待在科技部的指导下,进一步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领域,为科技强国的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叶玉如校长向代表团介绍了科大在人才培育、创新科研与成果转化方面的战略部署。她说﹕“人才是大学发展的核心。三十多年来,科大汇聚了一批国际顶尖的学者和专家,致力于开拓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同时积极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以高水平、具影响力的学术成就惠泽社会。未来,科大将继续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加快引进和培养海内外高端人才,深化跨学科合作和构建国际化的科技创新网络,为解决全球关键科学问题提供突破性方案,为国家科技强国建设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多贡献。”
新闻
香港科大感谢国家科技部托付 三所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正式授牌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天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总部举行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授牌仪式上,获国家科学技术部(科技部)阴和俊部长正式颁授三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牌匾。科大衷心感谢国家科技部,及香港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创科局)对科大科研发展的持续信任与认可。除两所重组后更名的「神经系统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与「显示与光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外,科大亦将与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合作新建「沿海城市气候韧性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同为国家在应对极端天气、提升城市安全与防灾能力等重大需求上提供科技支撑。
国家科技部于2022年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优化重组,并于2025年初批准 12 所现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重组成为「全国重点实验室」,另新建三所「全国重点实验室」(其中一所由两间大学共建)。15所全国重点实验室已于本年7月1日,正式成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科大既完整保留全部原有的重点实验室,又成功获批新建重点实验室的院校。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国家科技部部长阴和俊、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中联办)主任周霁,及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出席了今日的授牌仪式,并与本地五所大学的校长及15所「全国重点实验室」的主任和其代表举行座谈会,探讨香港如何凭借优秀人才、创新科研及国际化环境,更好地支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大校长兼「神经系统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叶玉如教授,「显示与光电子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Prof. Kristiaan Neyts和联合主任范智勇教授,以及「沿海城市气候韧性全国重点实验室」双主任之一的吴宏伟教授出席,并参与其后的授牌仪式。
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说:「在『一国两制』下,香港拥有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积极担当国家和全球之间『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的角色。在香港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将提供重要平台,促进与海内外的顶尖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汇聚全球各地的优秀科研人员,助力打造香港成为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新闻
香港科大校园化身创新实验室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可持续发展智慧校园」计划(『生活实验室』)选出新一轮共八个可持续发展项目,内容涵盖提升能源效益、优化可再生能源系统、水资源管理、促进身心健康、改善生态系统及预测性维修策略等范畴,并即将于校园展开测试。计划旨在让学生及教研人员研发的项目在投入实际应用之前,先在校园验证他们的原型与创新构想。
这八个由不同学系与部门教职员主导的项目,共获大学拨款逾330万港元,并将于今年稍后时间,陆续于校园各处推出试行。『生活实验室』把清水湾校园打造成创新方案的实验基地,汇聚教研人员、学生及校友的力量,加速可持续发展研究,并于校园转化他们的研究成果,以支持科大对「2028可持续发展挑战」及「2045净零排放行动计划」的承诺,并为世界带来实质性影响。所有入选项目均经过由业界领袖和校园运营的专家所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严格评审。
科大副校长(行政)谭嘉因教授表示:「多年来,科大『生活实验室』的团队不断提出创新意念,运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所面对的挑战寻求解决方案。本年度入选的项目涵盖生物多样性以至智能机械人等多个不同范畴,覆盖面广,在项目多样性方面树立新标杆,同时能针对社会上各个可持续发展的议题,切实回应香港日益增长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我们期望能扶助这些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为社会带来庞大的影响力,并进一步把应用层面拓展至香港以至其他地区。」
新闻
香港科大推全球首个大型人工智能教育沙盒游戏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日宣布推出目前全球最大型的人工智能(AI)多智能体社会模拟沙盒平台——「智能体世界」(Aivilization)。此创新平台旨在研究人类与AI的互动如何塑造虚拟社会,在这个虚拟社会里的「AI居民」(智能体)通过融合互动的方式,自然发展其社会管理架构、经济体系与文化规范。
随着AI快速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了解人类与AI之间的互动与沟通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过往一些模拟项目,诸如「Project Sid」1及斯坦福大学团队的「Stanford Smallville」2(斯坦福小镇)等,亦曾探索过类似主题,其规模分别约为1,000个和数十个智能体组成的AI社区,用以研究和观察AI文明的演变。
科大的「智能体世界」在既有的基础上大幅拓展研究规模,通过巧妙结合互动游戏模式、大规模公众参与以及实时AI实验,让十万个AI角色在为期六周的时间内,同时在虚拟世界内生活、互动和发展。以往的沙盒游戏常面对高昂运营成本以及静态评估框架等限制,令研究受到局限。「智能体世界」成功突破多项技术瓶颈,大幅提升平台表现,为研究人类与AI之间互动开拓更深入的空间。其中主要的创新突破包括:

新闻
香港科大团队发现GHR新模体 破解植物基因精准调控机制(只供英文版本)
MicroRNAs (miRNAs) are tiny RNA molecules that regulate gene expression by controlling messenger RNAs (mRNAs) and are critical for various biological processes, including development, stress responses, and epigenetic regulation. In plants, the enzyme DICER-LIKE 1 (DCL1) processes miRNA precursors into mature miRNAs, and mutations in DCL1 can lead to developmental issues like delayed flowering and abnormal leaves, making its precision essential for plant growth. A research team led by Prof. NGUYEN Tuan Anh from the Division of Life Science at HKUST has recently made significant strides in understanding miRNA biogenesis by developing a groundbreaking massively parallel dicing assay to investigate human DICER, which functions similarly to plant DCL1.

香港科大故事
人工智能与人文艺术的邂逅 解码香港科大学者冀以创作向大众说故事
在人工智能(AI)世代,许多行业都正经历急速变革,即使是电影制作领域,AI亦在悄然革新说故事的方式。而参与这场变革的,正是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新成立的艺术与机器创造力学部助理教授——饶安逸教授。
饶教授致力将人工智能引进故事创作的浩瀚世界,期望未来可普及大众创作。他于2025年获《福布斯》列入「亚洲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其研发的AI工具不但可辅助电影内容生成,还可精准控制复杂的拍摄元素或场景灯光等特效。作为跨电影制作、艺术与AI领域的先锋,饶教授肩负重任,致力培育新一代精通科技的故事创作者。
饶教授用一句话精辟概括了他认为人工智能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AI是为人类而设、需要与人协作互动及由人掌控的。」他强调:「我们希望听到人们的故事,而非机器的故事。当中关键在于让AI理解人类的想法,从而促进创作过程。」在过去十年的职涯上,饶教授曾任职 Meta、商汤科技及史丹福大学等,最终淬炼出自己的AI哲学。他的敏锐洞察力备受学术界赞誉,并于2023年及2024年先后荣获国际计算器视觉大会颁发马尔奖(Marr Prize),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之「明日之星」奖。
电影叙事 全球共鸣
饶教授自幼喜欢观看成龙和周星驰的经典电影,对说故事的热情油然而生,如此日积月累地鉴赏电影,逐渐燃起他对电影叙事的热爱。饶教授沉思道:「说故事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