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闻
港科大积极拓展大湾区医学教育网络 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及广州医科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近日分别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一院)、南方医科大学(南医大)及广州医科大学(广医)达成战略合作关系,携手在临床教育、人才培养、医学研究及创新成果转化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为提升医学教育及医疗服务注入新动力。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约8,600万人口,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持续攀升,同时区内丰富的临床医疗资源为医学教育与临床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港科大一向重视并积极拓展在大湾区的合作和发展,过去在广州、深圳、佛山等地建设了科研基地,并于2022年在广州南沙成立了港科大(广州)。是次与三所机构的合作计划乃港科大积极筹办医学院的重要举措之一。 透过大湾区的资源与平台,港科大将充分发挥其在科研、教育及创新领域的优势,与合作伙伴携手培养引领未来医学发展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助力香港乃至大湾区建设国际医疗创新枢纽,在全球医学健康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是次合作旨在进一步拓展香港与内地在临床教育和医学研究领域的合作机制。 根据合作协议,中山一院、南医大及广医未来将选派临床教授及相关专家,定期赴港科大授课,并为学生在大湾区提供多元化的临床实习机会。 同时,港科大还计划与三所合作伙伴结合前沿技术、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经验,共同开展临床教育研究,探索创新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医学教育体系,促进医学教育的持续进步。
在医学研究领域,港科大将结合自身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工程学及基础科学等领域的优势,与中山一院、南医大及广医的临床医学成就,探讨建立联合科研团队或研究中心,推进跨学科合作与创新,推动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临床应用,提升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医疗技术水平。 此外,港科大亦计划与三所机构定期合办国际学术论坛和研讨会,分享最新医学研究进展,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知识共享,打造全球化的医学创新平台。
港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表示:「港科大非常荣幸能与中山一院、南医大及广医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这是港科大与大湾区顶尖医学机构展开长期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我们期望结合港科大在雄厚的科研实力与三所合作伙伴在临床医学领域的优势,培育新一代的高质素医学专业人才,促进前沿科研成果更快地转化为临床应用,为推动两地医疗创新发展作出贡献。」

新闻
Opportunity of a Lifetime I Couldn’t Miss(只供英文版本)
Prof. Philip CHAN Ching-Ho joined the School of Engineering in 1991 as a founding member. He served as Head of the School of Engineering’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Department from 1995-2002 and Dean of the School from 2003-09. He was Director of the Nanosystem Fabrication Facility from 1997-2003. From 2010-20, he held the positions of Deputy President and Provost at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e became Professor Emeritus in HKUST’s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in 2010.

新闻
科大发现阿尔茨海默病保护性遗传因素 揭示疾病机制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通过对东亚人群(包括中国人和日本人)和欧洲人群进行全面的基因分析,识别出了对阿尔茨海默病具有保护作用的关键遗传因素。这一突破性发现为相关遗传因素如何发挥保护作用提供了新线索,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要点:
发现:识别出一种对阿尔茨海默病具有保护作用的基因变异──SORL1基因的单倍型「Hap_A」,其在东亚人群(包括中国人和日本人)中的出现频率是欧洲人群的168倍。
证据:研究显示,Hap_A与较佳的认知表现有关,并且与人体组织中SORL1的表达增加有关。SORL1是一种与阿尔茨海默病密切相关的重要蛋白受体。
意义:这项研究展示了跨种族遗传研究有助于揭示遗传因素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响,而且发现了SORL1蛋白异构体的一种特定编码变异,它有潜力成为进一步研究该疾病机制的重要靶点。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影响着全球逾5000万人口,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担。然而,有效的治疗方法仍然有限,主要是因为该病的致病机制复杂,用于药物开发的有效靶点也很少。

新闻
科大发表高解析度地下水硫酸盐分布图 揭示全球公共健康隐患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学院最近发表全球首幅高解析度的地下水硫酸盐分布图,揭示了一项惊人的公共卫生隐患——地下水硫酸盐含量过高的现象,正对全球1,700万人的肠胃健康构成威胁。
地下水是数十亿人重要的食水来源,然而,硫酸盐进入供水系统后,可导致饮用者腹泻和脱水,特别对婴幼儿、老年人及其他体弱人士风险更高。此外,硫酸盐还会促进砷的释放,污染水质,并可导致重金属溶解,加速管道腐蚀,间接引发其他健康问题和经济损失。以美国为例,每年因水管腐蚀相关问题所带来的财政成本,便高达220亿美元。
本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讲座教授陈光浩指出:「地下水中的硫酸盐含量对大众健康和水系统基础设施均有深远影响,可惜这个重要课题往往被忽视。」
为探讨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陈教授及其团队采用先进的数据驱动方法,分析了超过17,000项硫酸盐浓度测量数据以及相关的全球地理空间变量数据,成功生成了首幅1公里解析度的硫酸盐分布地图。这张开创性的分布图成为水质评估的实用参考工具,它不但标示出硫酸盐超标的热点地区,还辨别了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降水模式和沉积地质等自然现象,以及化肥施用和矿业操作等人类活动。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食水的硫酸盐浓度不应超过每公升250毫克,一旦污染超出这个水平,便可能出现异常味道。按此标准,研究团队借助这张分布图推算,发现全球有约1.94亿人生活于超标的地区。更令人担忧的是,有约1,700万人生活在地下水硫酸盐浓度超过每公升500毫克的地区,这已是严重超标,可引发肠胃问题。

新闻
科大与医学领袖携手共建未来医学教育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宣布早前于新医学院筹备委员会辖下成立医学教育工作小组,助力科大建设香港第三间医学院。工作小组由拥有丰富医学教育规划及公共医疗卫生经验的资深学者及医生所组成,为科大的创新医学课程规划提供真知灼见。
于去年成立的筹备委员会由科大顾问委员会荣誉委员麦海雄医生领导,成员包括来自医疗服务、高等教育、法律及金融等不同领域的校董会成员及校外专家。筹备委员会为一系列与筹建第三间医学院相关的重要事务提供意见,包括策略规划、持份者交流、物色合作伙伴及延揽人才等。而医学教育工作小组则专注于新医学院的医学课程,因应全球医学教育趋势、本地社会需要及香港医务委员会对专业要求的规定提供专业意见,带领科大为香港医疗卫生系统培育人才。
为集中发展符合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及配合本地临床教学环境的课程,三位担任筹备委员会成员的现任及前任医学院院长,获邀加入医学教育工作小组。他们包括工作小组两位联席组长: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前院长、五次教学奖得主及世界知名新生儿科专家霍泰辉教授和香港大学医学院前院长、血液及血液肿瘤科专科医生梁宪孙教授,以及现任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新加坡著名眼科医生兼临床科学家黄天荫教授。
此外,工作小组亦拥有具备丰富公立医院经验的成员,包括于医院急症室服务逾 30 年的伊利沙伯医院前副行政总监何晓辉医生,以及香港医学专科学院辖下香港麻醉科医学院院长、并曾任威尔斯亲王医院深切治疗部总监的苏庆余医生。各成员联同科大理学院院长及曾担任香港医务委员会委员的王殷厚教授,协助科大规划以病人为本、结合崭新科技与临床医学的课程,为学生在本地执业及未来临床挑战做好准备。

新闻
科大研究揭示超临界水中二氧化碳不为人知的反应路径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物理系和化学系副教授潘鼎的课题组与数学系姚远教授合作,在超临界水中二氧化碳(CO₂)的复杂反应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发现。这些成果不仅对了解自然界和工程领域中二氧化碳矿化封存的分子机制有重要意义,对了解地球内部碳循环也同样重要,有助于为未来发展碳封存技术提供新的方向。研究结果已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及其后续的水解反应是有效碳捕集和矿化储存的关键过程,对有助缓解全球变暖的碳封存技术意义重大。潘鼎教授领导的团队通过发展和应用第一性原理马尔可夫模型,揭示了在体相和纳米受限环境中二氧化碳与超临界水的反应机制。他们发现pyrocarbonate(C₂O₅²⁻)是纳米受限环境中稳定且重要的反应中间体,由于pyrocarbonate在水溶液中极易分解,无法稳定存在,故此前一直被忽视。这次pyrocarbonate的意外出现与受限溶液的超离子行为有关。此外,研究团队还发现碳酸化反应涉及沿瞬态水链的集体质子转移,这种转移在体相溶液中表现出协同行为,但在纳米受限条件下可逐步进行。此项研究展示了第一性原理马尔可夫模型在阐明水溶液中复杂反应动力学方面的巨大潜力。

新闻
港科大牵头研制全球首款高精度二氧化碳和甲烷点源协同探测仪载荷
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今日宣布,正式获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的总体单位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空间应用中心)委托,领军研制全球首款轻小型高分辨率高精度二氧化碳(CO₂)和甲烷(CH₄)点源协同探测仪载荷。此项目有望成为香港特区首项跟随天舟货运飞船登上中国「天宫」太空站,展开研究与应用的载荷。该仪器能更精准地监测特定范围温室气体的排放浓度,识别温室气体排放源,为制订和评估减碳政策提供关键数据,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政策。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国家力争在 2030 年前碳排放量达峰, 并在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全面且准确的温室气体排放监测工作,对实现此目标至关重要。港科大发起主导项目,研发轻小型高分辨率高精度温室气体点源探测仪,以准确地从太空获取地球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该项目已于去年正式通过空间应用中心的遴选和审核,预计将安装于中国太空站,并以其为核心平台,实时获取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浓度数据。此仪器将是全球首款能同时监测该两种温室气体的既有高解析度又有高精准度的太空探测仪。
该探测仪将重点监测发电厂、堆填区、油田、煤矿及天然气厂等重点碳排放设施,涵盖范围包括香港在内的低至中纬地区。仪器不仅能记录相关温室气体的排放浓度数据,还能同时监测潜在的煤气泄漏,从而减少资源浪费。港科大研究团队计划建立温室气体点源排放数据库,利用相关数据推算实时碳排放量,识别温室气体排放源,并在碳监测、报告和核查工作中,提供可靠、准确且高频次的数据,协助决策者制订更有效的减排政策及评估措施成效。港科大团队计划透过合作方式,将数据分享予不同科研机构,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以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助力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和缓解全球气候变化。
新闻
港科大上海产教融合中心在上海徐汇正式开幕
为切实推进沪港合作,充分发挥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在「芯片、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学科方面的创新创业优势,香港科技大学建立上海产教融合中心(以下简称「港科大上海中心」)。1月22日,由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港科大、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联合主办的港科大上海产教融合中心揭牌仪式在徐汇滨江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举行。
港科大上海中心是港科大首个位于长三角的产学研基地,与大学在大湾区的多个产学研据点互补,完善总体发展战略布局。港科大上海中心承担「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和「创新孵化产业加速」两大核心功能,将与上海市高校、企业合作打造人才培养、创新驱动和技术融合的国际化生态。
揭牌仪式期间,二十多家上海知名科创企业与港科大签署合作协议,涵盖信息科技、金融、生物医药、互联网、制造业、媒体及旅游业等领域,部分企业还将进驻中心。其中,在国家教育部、上海市政府以及临港集团代表见证下,港科大、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与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签署了一份三方合作协议,希望通过港科大上海中心的成立,在教育、科研、创新创业、校友拓展及高等教育政策倡议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此外,港科大与上海四所顶尖学府,包括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医学院及上海科技大学达成医学领域的战略合作关系。港科大正在积极筹建香港第三所医学院,本次与四所上海顶尖高校达成战略合作关系,既加深了各方在医学教育、联合研究、人才培养及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合作,还将在未来医学前沿研究、临床医学的研究转化、以及培育面向未来的医学人才等方面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