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闻
政府于科大启动「监管沙盒」试点项目
政府今日(三月二十日)公布低空经济「监管沙盒」首批试点项目名单,试点项目将陆续推展,令市民「看得见、摸得到」低空经济带来的实际效益,同时让政府及业界模拟多场景、多航线及低空空域管理布局,累积数据及经验,引领法规、基建、应用等不同层面的工作。
行政长官李家超、运输及物流局局长陈美宝、民航处处长廖志勇、立法会资讯科技及广播事务委员会主席葛佩帆、立法会资讯科技及广播事务委员会副主席丘达根、立法会议员易志明及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教授担任低空经济「监管沙盒」启动礼主礼嘉宾,为推出试点项目揭开序幕,亦首次公开展示政府特意为低空经济「监管沙盒」设计的标志(见附件)。
李家超说:「低空经济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亦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佳范例。」他指出,低空经济不仅能够衍生一系列产业,其应用场景亦非常广阔,潜力巨大,既能提升城市管理和商业效率,也能为市民带来智慧生活的新体验,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李家超强调,香港正全力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和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政府将大力推动科研成果和企业力量连接起来,释放低空经济发展潜力,推动低空经济产业安全健康发展,让香港在这推动新质生产力的领域中引领未来,开创「智慧天空」的新时代。
科大是「监管沙盒」支持机构之一,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教授致欢迎辞时表示:「是次启动仪式标志着香港积极推动航空领域的创新及成果转化,科大深感荣幸能成为场地主办方。我衷心感谢特区政府高瞻远瞩,领导各界推动低空经济的发展,亦十分欣喜科大能成为『监管沙盒』首批试点项目之一。科大将发挥跨学科的优势,助力香港建立一个蓬勃的低空经济生态圈,并将继续与政府和持份者合作,携手打造兆元级的低空经济市场,『起飞』创历史。」
新闻
科大举行追思会 悼念创校校长吴家玮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日下午于逸夫演艺中心举行追思会,悼念创校校长吴家玮教授。近500名包括驻港联络办代表、多家大学校长与高层管理人员,科大校董会及顾问委员会成员,以及现任与退休教职员、校友、学生及吴校长亲友出席仪式,另有众多海内外人士收看网上直播,共同缅怀吴校长对科大、以至香港高等教育的杰出贡献。中央有关部门、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多位特区政府司局长 、香港及内地高等院校以至政商界别友好亦有致送花牌。
吴校长的太太和家人专诚回港出席追思会。吴校长儿子吴德恺教授,联同著名二胡演奏家、科大校友胡栢端及Cong 四重奏,特别以中西合壁的方式,演绎他儿时亲自为父亲创作的乐曲,以体现吴校长对中西共融的理念。吴校长一众孙女则献唱《月亮代表我的心》,以歌声送别挚爱的祖父。
其间,科大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教授代表科大仝人致悼词,校长叶玉如教授则致辞回顾吴校长的生平和贡献,并联同所有来宾一同默哀。科大团队更利用AI技术,重塑吴校长于四本回忆录中说过的话,让校长于虚拟世界中“重现”,向众人作最后道别。过去两周,科大在校园内设立纪念堂,回顾吴校长对科大的重大贡献,亦设有纪念网页 ,供公众表达敬意。
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教授致辞全文(只有英文版本)
校长叶玉如教授致辞全文(只有英文版本)

香港科大故事
智胜风暴:气候专家冀身体力行 助城市应对极端天气
在香港,每逢盛夏的台风季节,可能会遇上山泥倾泻、内涝、塌树等状况,场面有时令人触目惊心。而过去10年间,极端降雨也更频繁袭港,其强度甚至超越黑色暴雨警告信号的程度。这个趋势正好揭示全球暖化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安全的影响日增,让我们不禁反思:在面对大自然的怒号时,应当如何做好准备?
气候专家陈飞教授为此积极寻求解决方案。2024年,他加入科大担任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学部副主任。陈教授曾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工作逾28年,现时在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身兼要职,开发可预测多重灾害的崭新天气预警系统,务求助大湾区及东南亚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冲击。
「香港对暴雨天气并不陌生,而且拥有健全的经济基建设施和密集人口,是针对极端天气试验不同创新方案的理想城市,从而助提升其他东南亚超大城市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陈教授解释:「我们可先在这里建立预警机制,然后让曼谷、吉隆坡等城市借鉴。」
暴雨可引发山泥倾泻,堵塞车道和街道,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对公众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跨界协作 各司其职
陈教授现正构思将人工智能(AI)技术融入预警系统,以提升其天气预测能力。然而,这个系统并不仅限于发放天气警报,更重要的是集合政府部门、研究人员及非牟利机构的资源和专业知识,促成跨界合作。

新闻
科大提交建立香港第三间医学院建议书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今日向政府正式提交建议书,申请建立香港第三所医学院,此乃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在2024年施政报告中所提出的重要举措。
这份150页的建议书乃科大根据政府订立的十项有关筹建新医学院主要考虑条件而撰写,当中详述包括在创新策略定位、课程设计、教职员人手、临床经验与学习资源、学生收生安排及可持续融资模式等多方面作出的建议。 而在有关课程方面,科大整合了其相关的各委员会及小组的专家意见,包括前医院管理局主席梁智鸿医生,以及四位来自本地与内地医学院的现任及前任院长:杨紫芝教授、霍泰辉教授、梁宪孙教授和黄天荫教授。 课程设计旨在与现有两所医学院错位发展,既符合国际标准,亦回应本地社会需求。
为实践政府对新医学院的期望,包括促进多元化与国际化,以及善用大湾区的临床资源优势等,科大自2024初宣布有意筹办第三所医学院以来,一直积极拓展合作网络,至今已与超过20所海内外领先医学院及医疗机构签订协议,涵盖香港、大湾区、北京、长三角、华中地区、英国及美国等地。 这些合作伙伴将为新医学院提供短期临床课程、实习机会、师资交流和联合研究计划等,好让学生拥有多元临床经验,并推动跨境医疗创新。
为支持政府希望培育更多医疗专业人才以应对人口老化所带来的医疗挑战的愿景,科大乃首家表明有意筹办第三间医学院的大学。 凭借在人工智能与前沿科技的独特优势,科大致力建立一所结合卓越临床实力与科技创新的医学院,以塑造医学的未来发展。 科大期望能培育兼具临床实力与科研思维,并精通科技的新一代医生,以推动医学创新,改革医疗服务的模式。

新闻
国家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会见香港科技大学代表团
3月13日,国家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京会见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校长叶玉如一行,就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高等教育交流与科研合作进行深入探讨。
怀进鹏部长对香港科技大学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合作办学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希望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聚焦国家发展,进一步发挥国际化优势,加强高端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胜任力的优秀人才,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沈向洋主席、叶玉如校长感谢国家教育部对香港科技大学的关心和支持,表示将不断深化与内地高校的交流合作,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此次会晤中,教育部港澳台办、高教司、科技司等司局代表出席。参与会面还包括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及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副校长(行政)庞鼎全等。

新闻
港科大联手北大清华 共筑医学战略合作网络
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近日与北京大学(北大)医学部及清华大学(清华)医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医学教育和医学科技创新发展。港科大与北大、清华的合作关系可以追溯到创校初期,长久以来在多个学科领域保持紧密合作和交流。此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港科大将与内地两所顶尖高校携手,在医学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共同促进医学教育、前沿科技研发和临床应用的发展,为国家和香港健康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北大医学部是中国政府依靠自身力量开办的首间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国立医学校。自1912年成立,北大医学部汇聚了顶尖的师资队伍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拥有19个国家级、7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下辖六家直属附属医院,取得了一系列具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具国际化视野的医学人才。早在2000年,港科大就与北大、深圳市政府共同成立了深圳北大港科大医学中心,开创性地打造集医疗服务、教学、科研和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创新医学平台。同时,港科大与北大医学携手探索培养兼具科研及临床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联合开设医学博士-哲学博士(MD-PhD)双学位课程。此次合作双方将在两地学生临床培训、教学资源共享、师资交流等方面展开更深入的协作,推动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此外,双方还计划在精准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以及重大疾病防治等关键领域协力攻关,为解决国家重大健康问题提供有力支撑。
清华医学院则致力于以科技赋能医学实践,高度重视将前沿科技转化为临床应用,在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精准医学以及医疗设备研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与港科大的优势高度契合。清华医学院下设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药学院、医疗管理学院及器官移植与仿生医学研究院等六大教学科研机构,并拥有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清华大学华信医院及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等三家附属医院。这些研究机构和附属医院在科研和临床领域均具备国际领先水平,为清华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此次清华与港科大的合作,将聚焦未来医学发展的新方向,通过跨学科协作,探索如何将尖端科学技术转化为临床应用,培养兼具科研及临床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与此同时,双方还计划在医疗管理领域联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医疗管理人才,为中国医疗体系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新闻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会见香港科技大学代表团
3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北京会见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校长叶玉如一行,就国家卫生健康领域的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及成果转化等进行深入探讨。
雷海潮主任在座谈会中充分肯定了香港科技大学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他表示,希望港科大发挥自身在教育、科研及国际化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加快推进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探索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面向未来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高水平科研成果在临床上的转化与应用,裨益社会。同时,他还期待港科大利用国际化的资源和优势,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治理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为全球健康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沈向洋主席和叶玉如校长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表示,港科大将全面加快医学院建设步伐,持续致力于探索医学教育的新模式,推动医学科技领域的新突破,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战略,为国家医学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健康水平的提升贡献更多力量。
新闻
科大与上实联合推出「香港生物科技基金」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上实)今天携手宣布成立「香港生物科技基金」,致力促进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发展。
为配合政府发展香港成为国际医疗创新枢纽的愿景,香港生物科技基金将聚焦支持科大及社会上的医疗科技初创公司。作为科大「Redbird Innovation Fund (RIF)」旗下首支风险投资基金,香港生物科技基金旨在建立协同生态系统,将前沿生命科学创新转化为具影响力的生物医学及医疗突破,惠及全球人类健康。科大与上实作为基金的种子投资者,以六亿港元为基金目标规模,承诺预留至少一半资金专门支持与科大初创的生态圈,包括由科大成员创办的初创企业、利用科大研发技术的公司,或以科大先进设施作为孵化基地的企业等,以推动香港生物医学产业的蓬勃发展。
科大校董会副主席暨RIF主席施熙德女士于香港生物科技基金签署及启动礼上,衷心感谢上实对科大的信任及支持。她表示:「作为科大RIF首个合作伙伴,上实资本在早期投资生物医疗初创公司、孵化及商业化尖端医疗科技等方面一向独具慧眼,并拥有卓越的往绩。科大深信,通过双方携手合作,将能进一步推动本港生物科技、生命科学及医疗保健产业的发展。凭借学界与业界紧密协作,我们期望履行对社会的责任,为市民创造更能负担及可拯救生命的医疗技术。」
科大署理校长谭嘉因教授在致辞时表示:「科大一直以卓越研究作为推动创新的引擎。过去,科大成员共创立逾1,800间至今仍活跃的初创公司,当中包括10间独角兽企业和11间成功上市集资的公司。这充分证明世界一流的研究能直接促进经济和科技进步。今次成立的香港生物科技基金,旨在应对社会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加速将生物医学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涵盖领域包括人工智能诊断至可持续的治疗方法等。透过与业界如上实、上海生物医药基金等伙伴合作,我们可共建一个能将实验室成果落地,造福大众及改善市民生活的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