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闻
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会见香港科技大学代表团
3月12日下午,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在北京会见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校长叶玉如一行。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室务会成员向斌参加会见。
夏宝龙主任表示,香港科技大学成立30多年来,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下团结一心,勇于开拓创新,主动攻坚克难,在培养优秀专业人才、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化两地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夏主任指出,希望港科大大力弘扬爱国爱港光荣传统,坚定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依法施政,积极参与北部都会区建设,助力香港高等教育发展不断创造新辉煌。他表示,高等教育是香港的“金字招牌”,包括香港科技大学在内的香港高校肩负着服务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要充分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着力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在推动香港由治及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贡献更大力量。
沈向洋主席感谢夏主任对科大的关心和指导,表示科大将全力以赴落实夏主任的期望和要求。他说:“科大上下团结一心,将充分发挥香港在‘一国两制’制度下‘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成为国家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蓄水池,同时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国家和香港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叶玉如校长亦感谢夏主任对科大办学成就的肯定和支持。她表示:“科大自创校以来以服务国家为使命,不断开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吸引汇聚全球优秀人才,打造兼具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学术高地。未来,科大会更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拓展办学布局,推动包括医学院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北部都会区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通过高水平人才培养、前沿技术突破以及卓越成果转化,为国家和香港发展贡献所长。”

新闻
科大研发全球首台千瓦级弹卡绿色制冷装置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台千瓦级弹卡制冷装置,仅需15分钟,便能在31℃高温的室外环境下,将室内温度稳定在21至22℃的区间,并实现零温室气体排放,标志着弹卡固态制冷技术在商业化应用上迈出关键一步。该研究成果已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发布,为应对气候变化及推动制冷行业低碳转型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随着全球气候暖化加剧,空调制冷需求持续攀升,目前制冷用电已占全球总电力消耗的20%。一直以来,主流蒸气压缩制冷技术所用的制冷剂属于典型的温室气体,其排放导致全球变暖。因此,世界各国均着手开发环保替代方案,其中,「基于形状记忆合金(SMAs)弹卡效应的固态制冷技术」凭借其零温室气体排放及高能效潜力,引起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广泛关注。
然而,此前的弹卡制冷装置,最大制冷功率只有约260瓦,远未达到商用空调所需的千瓦级要求。科大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学系孙庆平教授与姚舒怀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这一技术瓶颈源于两大核心问题:包括(1)制冷剂单位质量制冷功率(SCP)与系统总质量难以兼顾及(2)高频运行时传热效率不足。
为突破上述限制,研究团队提出「材料串联—流体并联」的多胞架构设计(图1a)。该架构将10个弹卡制冷单元沿受力方向串联,每个单元包含4根薄壁镍钛合金管,总质量仅为104.4克。镍钛管的表面积体积比达到7.51 mm-1,显著提升换热效率,与此同时,并联流体通道的设计将系统的压力差控制在1.5巴以下,确保高频稳定运行。
另一项重要技术创新是采用石墨烯纳米流体作为传热介质,代替传统蒸馏水。这种先进传热介质具有卓越导热性,实验显示,仅2克/升浓度的石墨烯纳米流体,便可将导热性能较蒸馏水提升50%(图1d);其纳米颗粒直径只有0.8微米,远小于流体通道的150-500微米宽度,避免了堵塞风险。X射线断层扫描(图2b)证实,镍钛管在950兆帕应力下仍能保持均匀压缩形变,未发生屈曲失效。
在3.5赫兹高频运行下,该装置实现了12.3 W/g的单位质量制冷功率,总制冷功率达1,284瓦(零温升条件下),充分展现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新闻
香港科技大学与太平再保险签署合作备忘录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太平再保险(太平再)于2025年3月4日在中国太平金融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共同开发和转移新技术,以解决保险业面临的问题,并逐步建立长期合作夥伴关系。科大首席副校长郭毅可教授及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副总经理赵峰先生举行会谈,并见证备忘录签署。科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系主任张利民教授及太平再行政总裁于晓东先生代表双方签约。香港物流及供应链多元技术研发中心业务发展总监卫志豪先生丶星睿云智科技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廖子平博士出席签约仪式。
赵峰先生对太平再与科大的联合研发项目——「用于保险业的香港洪涝巨灾模型」,获香港创新科技署创新及科技基金「夥伴研究计划」的资助表示祝贺,并对科大给予中国太平的信任和支持表示感谢。他介绍了中国太平的历史沿革和经营特点,表示中国太平始终坚持立足港澳,深耕大湾区,坚持国际化特色,肩负在商言政丶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太平再是太平集团国际化经营的排头兵丶亚洲地区知名的专业再保险公司,坚持稳健经营丶创新发展丶合作共赢,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专业的综合性风险解决方案,希望双方以签署合作备忘录为契机,积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探索在教育培训丶低空经济丶风险减量丶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提升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助力香港国际风险管理中心建设。
郭毅可教授介绍了科大的教学科研丶规划发展及办校理念,对太平再在科大科学研究方面给予的支持和信任表达感谢。他表示通过香港洪涝灾害模型的研发,双方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希望以此次合作备忘录为契机,不断扩大合作范围,在联合创新研究丶科技成果转化丶人才培养丶人工智能等方面开展更加深入合作,共同促进香港经济及社会发展,助力韧性城市建设。
郭毅可教授一行参观了中国太平历史文化展厅,随行成员包括科大知识转移办公室业务发展主管梁俊伟博士及科大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研究助理教授何健。其他出席的太平再代表并包括其副总经理何则胜先生丶业务管理部总经理李柏璋先生丶业务管理部分析中心总经理冯力扬先生及业务管理部副总经理白韵琪女士。

新闻
科大与本地顶尖医院展开合作 为推动成立第三间医学院筹谋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宣布,与养和医疗集团(养和)及香港港安医院(港安)展开合作,为科大筹办香港第三间医学院的计划迈出重要一步。 这两所顶尖的私家医疗机构已为香港服务逾百载,是次与科大合作,将为香港推动医疗创新注入新动力。
养和是首间支持本科生临床医护培训及专科医学培训的本地私家医院,并设有临床试验中心,具备丰富的医疗教育及医学研究经验。 凭借其先进的医疗设备及专业的医学科研团队,养和多年来屡创研究突破,将可与科大各自发挥独特优势,携手培育具备临床能力、科研思维及精通科技的新一代医生,应对未来的医疗挑战。 根据合作协议,养和将为科大学生提供短期临床课程及实习机会,同时会推进在临床服务、实践和教育方面的的人才交流,并发展质子治疗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协作。 养和更会开放其临床模拟及医学实验室等先进设备供科大学生使用,助学生扩阔实践经验。
至于港安亦会为科大学生提供临床实习轮换机会,并与科大携手开办医疗教育课程。 港安隶属的全球医疗网络在美国、澳洲、日本及韩国等均设有医院、医学院及大学,将有助科大与世界各地的临床医疗专家合作,提升教学质素。 此外,双方将探讨推动研究协作,亦会携手建设卓越专科中心(Centres of Excellence),支持社区健康及保健服务的发展,并于医学培训中实践以病人为本的理念。 事实上,港安及科大一直秉持相同的愿景,致力透过突破性的创新和跨地域的协作,提升医疗水平。
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衷心感谢养和医疗集团及香港港安医院的鼎力支持,她表示:「这两所机构均以其全面及以病人为本的专科医疗服务享誉业界,是本地医疗体系的重要支柱。 是次合作不仅充分彰显我们共同推动医疗发展的决心,更是科大迈向建设香港第三间医学院的重要里程。 两所机构拥有先进临床设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及广泛的医疗网络,我们将为学生提供丰富临床培训机会。 连同早前与大湾区及北京等地医院的战略合作,科大致力培养新一代富有爱心、兼备临床能力及科研思维的医疗专业人才,引领社会应对瞬息万变的挑战,塑造更健康的未来。」

新闻
港科大、南科大和深圳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研究团队揭示氮在全球有机气溶胶吸收中的主导作用
由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南方科技大学(南科大)及深圳国家应用数学中心(NCAMS)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提出以氮元素为核心的全新理论框架,解释大气有机气溶胶吸光效应。研究成果於近日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揭示了含氮组分在全球大气有机气溶胶吸光性中的主导作用。这项发现标志着在提升气候模型准确性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策略以减缓空气颗粒对气候影响方面的重要进展,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大气气溶胶通过吸收和散射太阳光辐射影响地球气候,其中有机气溶胶在近紫外到可见光波段具有显著的吸光能力。然而,由于有机气溶胶组分复杂且在大气中不断演化,其气候效应的评估一直存在挑战。
有见及此,由南科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兼NCAMS教授傅宗玫教授,与港科大化学系兼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学部讲座教授郁建珍教授领导的团队合作展开研究,以理解大气气溶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傅教授表示:「传统模式只考虑有机气溶胶中总碳元素的化学演化,无法有效阐明大气有机物来源、演化过程与吸光性质之间的关联。我们首次量化有机气溶胶中含氮吸光组分——棕色氮的全球丰度,并揭示了棕色氮光学性质随组分演化的变化规律。」
论文的第一作者、港科大与南科大联合联合培养的博士毕业生李钰敏博士补充道:「我们的研究显示,棕色氮的全球平均吸光性直接辐射效应为0.034瓦每平方。棕色氮贡献了全球有机气溶胶约70%的吸光效应,而且其化学演化主导了有机气溶胶吸光的时空变化。」
研究成果强调了在未来气候和空气质量模型中纳入含氮组分的重要性。随着气候变暖将导致生物质燃烧增加,而由此排放的高吸光性棕色氮气溶胶将进一步促进气候变暖,形成一个此前未知的正反馈机制。
郁教授指:「我们的研究为理解大气有机气溶胶的气候效应提供了以氮为核心的新的视角,对理解地球气候-化学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理解这些相互作用,以及识别其他非含氮的吸光有机物,对于改善大气模型和制定更有效的空气污染控制策略至关重要。」通过揭示氮驱动的大气溶胶吸收的关键作用,这项研究为预测气候变化影响和指导减缓策略提供了更为准确的框架。

新闻
科大汇聚全球及本地专家智能 构建第三间医学院蓝图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校董会顾问小组(顾问小组)与医学教育工作小组(工作小组)汇聚顶尖医学专家于上月召开会议,为大学筹办香港第三间医学院的计划提供专业意见。 工作小组审视后一致认同科大提出的课程设计,而顾问小组亦鼓励大学善用其在人工智能及其他先进技术领域的独特优势,培育临床与科技实力兼备的医学人才,以推动医疗健康创新发展。
科大近日很荣幸邀请到香港大学医学院首位女性院长兼该校前高级副校长杨紫芝教授担任工作小组特别顾问。 在杨教授加盟后,小组云集四位来自本地和内地院校的现任及前任医学院院长、以及多位资深医生和医学专家,在最近举行的会议上,一同审视科大提倡的课程设计,并对有关方案表示赞赏。
与此同时,顾问小组近乎全体海外成员首次聚首香港出席实体会议,小组主席梁智鸿医生热烈欢迎亲身与会的成员,包括来自伦敦帝国学院的Ara DARZI勋爵、哥伦比亚大学的何大一教授以及清华大学的黄天荫教授,而身在斯坦福大学的Roger KORNBERG教授则通过线上参与。 此外,科大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教授、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校董会副主席施熙德女士、大学司库姚建华先生与其他高层管理人员亦一同出席会议。
顾问小组会议首先由科大代表介绍计划的主要策略范畴,内容涵盖医学院的定位、课程设计、教学医院的合作、本地和国际教职员招聘及可持续资金模式等。 小组成员就各范畴提供专业建议及宝贵见解,尤其深入讨论四年制第二学位医科课程的优势与可行性。 他们强调,透过将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提早融入医学教育,可培育学生成为具临床实力并精通科技的医生,以推动医学及治疗技术创新,革新医疗服务模式。 凭借科大在科研方面的坚实基础,特别是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及工程科学领域的优势,定必开创未来医学教育先河,促进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医疗培训、研究和创新枢纽。

新闻
香港科技大学深切悼念创校校长吴家玮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创校校长吴家玮教授于周日逝世,享年87岁。科大仝人对其离世深感哀痛,并向吴教授的家人和朋友致以深切慰问。科大赞扬吴教授目光远大,对科大成为全球顶尖研究型学府居功至伟。
吴教授在1991年至2001年担任科大校长,任内为这所世界级学府奠定坚实基础,亦同时推进了香港以至整个地区于科技与教育方面的发展。他早于九十年代已别具慧眼,率先提出崭新的「香港湾区」概念,对及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影响深远。
科大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教授对吴教授的逝世深表哀悼。他表示:「吴教授是屈指可数兼具宏大愿景与强大执行力的伟人之一。凭借坚定不移的信念,他领导创立科大,在香港正值知识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把一个大胆的愿景成功转化为一所引领开创性研究、创新以及影响全球的世界级学府。吴教授的离去是科大、香港以及全球学界的巨大损失,而他的智慧、谦逊、以及「创造而不复制」的理念,将永远激励后人。」
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亦对吴教授的离世深感难过,她于1993年至2001年期间,与吴教授共事长达八年之久,她表示:「吴教授是一位高瞻远瞩的领袖,他创立科大,致力以科研推动香港转型。他一直追求卓越、延揽学术专才、设计前沿课程、与世界各地的顶尖学府建立强大网络,竭力推动跨学科协作及积极发展具前瞻性的研究,为科大的卓越成就奠下坚实基础。时至今日,科大跻身于全球顶尖大学之列,我们仍会坚守吴教授的热忱及使命。吴教授的精神与科大常相左右,永留在我们每一位莘莘学子心中。」
吴教授的儿子、吴德恺教授表示:「我谨代表我的家人,感谢各位在这段艰难的时刻对我们展现的关怀和支持。作为全心奉献家庭的一员,我父亲一直以智慧、仁慈和致力创新求变的精神启发我们。他博学多才,毕生追求和平,重视人文主义,致力搭建桥梁、融合各方文化,并以提升人类的认知、促进相互了解和教育为己任。我们将永远怀念他,并会把他创新、果敢和凡事皆可为的精神传承下去。我深信,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在大家心中,尤其是在科大这个他视作为家的地方。」

新闻
Building the Future: Civil Engineering and the Advent of Smart Cities(只供英文版本)
The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has predicted that by 2050, over 68% of the global population will reside in cities. This massive projected urban population (6.5+ billion) will no doubt put a great deal of strain on infrastructure, resources and the world’s ecosystems, but, from an engineering standpoint, such large-scale urbanization also presents tremendous opportunities for technological, human as well as other socie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