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聞
無人駕駛飛機, 機械人學
政府於科大啓動「監管沙盒」試點項目
政府今日(三月二十日)公布低空經濟「監管沙盒」首批試點項目名單,試點項目將陸續推展,令市民「看得見、摸得到」低空經濟帶來的實際效益,同時讓政府及業界模擬多場景、多航線及低空空域管理布局,累積數據及經驗,引領法規、基建、應用等不同層面的工作。 行政長官李家超、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民航處處長廖志勇、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主席葛珮帆、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副主席邱達根、立法會議員易志明及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擔任低空經濟「監管沙盒」啟動禮主禮嘉賓,為推出試點項目揭開序幕,亦首次公開展示政府特意為低空經濟「監管沙盒」設計的標誌(見附件)。 李家超說:「低空經濟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亦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最佳範例。」他指出,低空經濟不僅能夠衍生一系列產業,其應用場景亦非常廣闊,潛力巨大,既能提升城市管理和商業效率,也能為市民帶來智慧生活的新體驗,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李家超強調,香港正全力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和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政府將大力推動科研成果和企業力量連接起來,釋放低空經濟發展潛力,推動低空經濟產業安全健康發展,讓香港在這推動新質生產力的領域中引領未來,開創「智慧天空」的新時代。 科大是「監管沙盒」支持機構之一,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致歡迎辭時表示:「是次啟動儀式標誌着香港積極推動航空領域的創新及成果轉化,科大深感榮幸能成為場地主辦方。我衷心感謝特區政府高瞻遠矚,領導各界推動低空經濟的發展,亦十分欣喜科大能成為『監管沙盒』首批試點項目之一。科大將發揮跨學科的優勢,助力香港建立一個蓬勃的低空經濟生態圈,並將繼續與政府和持份者合作,攜手打造兆元級的低空經濟市場,『起飛』創歷史。」
新聞
科大舉行追思會 悼念創校校長吳家瑋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下午於逸夫演藝中心舉行追思會,悼念創校校長吳家瑋教授。近500名包括駐港聯絡辦代表、多家大學校長與高層管理人員,科大校董會及顧問委員會成員,以及現任與退休教職員、校友、學生及吳校長親友出席儀式,另有眾多海內外人士收看網上直播,共同緬懷吳校長對科大、以至香港高等教育的傑出貢獻。中央有關部門、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多位特區政府司局長 、香港及內地高等院校以至政商界別友好亦有致送花牌。 吳校長的太太和家人專誠回港出席追思會。吳校長兒子吳德愷教授,聯同著名二胡演奏家、科大校友胡栢端及Cong 四重奏,特別以中西合壁的方式,演繹他兒時親自為父親創作的樂曲,以體現吳校長對中西共融的理念。吳校長一眾孫女則獻唱《月亮代表我的心》,以歌聲送別摯愛的祖父。 其間,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代表科大仝人致悼辭,校長葉玉如教授則致辭回顧吳校長的生平和貢獻,並聯同所有出席嘉賓一同默哀。科大團隊更利用AI技術,重塑吳校長於四本回憶錄中說過的話,讓校長於虛擬世界中「重現」,向眾人作最後道別。過去兩週,科大在校園內設立紀念堂,回顧吳校長對科大的重大貢獻,亦設有紀念網頁,供公眾表達敬意。 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致辭全文(只有英文版本) 校長葉玉如教授致辭全文(只有英文版本)
香港科大故事
可持續性, 智慧校園, 智慧城市, 可持續智慧校園
智勝風暴:氣候專家冀身體力行 助城市應對極端天氣
在香港,每逢盛夏的颱風季節,可能會遇上山泥傾瀉、水浸、塌樹等狀況,場面有時令人觸目驚心。而過去10年間,極端降雨也更頻繁襲港,其強度甚至超越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的程度。這個趨勢正好揭示全球暖化對我們日常生活和安全的影響日增,讓我們不禁反思:在面對大自然的怒號時,應當如何做好準備? 氣候專家陳飛教授為此積極尋求解決方案。2024年,他加入科大擔任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副主任。陳教授曾於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工作逾28年,現時在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身兼要職,開發可預測多重災害的嶄新天氣預警系統,務求助大灣區及東南亞城市應對極端天氣的衝擊。 「香港對暴雨天氣並不陌生,而且擁有健全的經濟基建設施和密集人口,是針對極端天氣試驗不同創新方案的理想城市,從而助提升其他東南亞超大城市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陳教授解釋:「我們可先在這裏建立預警機制,然後讓曼谷、吉隆坡等城市借鏡。」   暴雨可引發山泥傾瀉,堵塞車道和街道,不僅造成經濟損失,還對公眾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跨界協作    各司其職 陳教授現正構思將人工智能(AI)技術融入預警系統,以提升其天氣預測能力。然而,這個系統並不僅限於發放天氣警報,更重要的是集合政府部門、研究人員及非牟利機構的資源和專業知識,促成跨界合作。
新聞
醫學教育
科大提交建立香港第三間醫學院建議書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日向政府正式提交建議書,申請建立香港第三所醫學院,此乃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在2024年施政報告中所提出的重要舉措。 這份150頁的建議書乃科大根據政府訂立的十項有關籌建新醫學院主要考慮條件而撰寫,當中詳述包括在創新策略定位、課程設計、教職員人手、臨床經驗與學習資源、學生收生安排及可持續融資模式等多方面作出的建議。而在有關課程方面,科大整合了其相關的各委員會及小組的專家意見,包括前醫院管理局主席梁智鴻醫生,以及四位來自本地與內地醫學院的現任及前任院長:楊紫芝教授、霍泰輝教授、梁憲孫教授和黃天蔭教授。課程設計旨在與現有兩所醫學院錯位發展,既符合國際標準,亦回應本地社會需求。 為實踐政府對新醫學院的期望,包括促進多元化與國際化,以及善用大灣區的臨床資源優勢等,科大自2024初宣佈有意籌辦第三所醫學院以來,一直積極拓展合作網絡,至今已與超過20所海內外領先醫學院及醫療機構簽訂協議,涵蓋香港、大灣區、北京、長三角、華中地區、英國及美國等地。這些合作夥伴將為新醫學院提供短期臨床課程、實習機會、師資交流和聯合研究計劃等,好讓學生擁有多元臨床經驗,並推動跨境醫療創新。 為支持政府希望培育更多醫療專業人才以應對人口老化所帶來的醫療挑戰的願景,科大乃首家表明有意籌辦第三間醫學院的大學。憑藉在人工智能與前沿科技的獨特優勢,科大致力建立一所結合卓越臨床實力與科技創新的醫學院,以塑造醫學的未來發展。科大期望能培育兼具臨床實力與科研思維,並精通科技的新一代醫生,以推動醫學創新,改革醫療服務的模式。
新聞
國家教育部部長懷進鵬會見香港科技大學代表團
3月13日,國家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京會見香港科技大學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校長葉玉如一行,就推進高水準大學建設、高等教育交流與科研合作進行深入探討。 懷進鵬部長對香港科技大學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成果轉化、合作辦學等方面取得的成績予以肯定,希望學校堅持立德樹人,聚焦國家發展,進一步發揮國際化優勢,加強高端人才培養、科研合作、產學研深度融合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和全球勝任力的優秀人才,深入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沈向洋主席、葉玉如校長感謝國家教育部對香港科技大學的關心和支持,表示將不斷深化與內地高校的交流合作,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效能,為教育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此次會晤中,教育部港澳台辦、高教司、科技司等司局代表出席。參與會議還包括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倪明選、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郭毅可、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及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副校長(行政)龐鼎全等。
新聞
港科大聯手北大清華 共築醫學戰略合作網絡
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近日與北京大學(北大)醫學部及清華大學(清華)醫學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醫學教育和醫學科技創新發展。科大與北大、清華的合作關係可以追溯到創校初期,長久以來在多個學科領域保持緊密合作和交流。此次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標誌著港科大將與內地兩所頂尖高校攜手,在醫學領域進一步深化合作,充分發揮各方優勢,共同促進醫學教育、前沿科技研發和臨床應用的發展,為國家和香港健康事業作出重要貢獻。 北大醫學部是中國政府依靠自身力量開辦的首間專門傳授西方醫學的國立醫學校。自1912年成立,北大醫學部匯聚了頂尖的師資隊伍和豐富的教學資源,擁有19個國家級、70個省部級科研平台,轄下六家直屬附屬醫院,取得了一系列具國際影響力的科研成果,培養了一大批高水平具國際化視野的醫學人才。早在2000年,港科大就與北大、深圳市政府共同成立了深圳北大港科大醫學中心,開創性地打造集醫療服務、教學、科研和成果轉化於一體的創新醫學平台。同時,港科大與北大醫學攜手探索培養兼具科研及臨床能力的覆合型醫學人才,聯合開設醫學博士-哲學博士(MD-PhD)雙學位課程。此次合作雙方將在兩地學生臨床培訓、教學資源共享、師資交流等方面展開更深入的協作,推動醫學教育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此外,雙方還計劃在精準醫學、生物醫學工程以及重大疾病防治等關鍵領域協力攻關,為解決國家重大健康問題提供有力支撐。 清華醫學院則致力於以科技賦能醫學實踐,高度重視將前沿科技轉化為臨床應用,在人工智能、基因編輯、精準醫學以及醫療設備研發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與港科大的優勢高度契合。清華醫學院下設基礎醫學院、臨床醫學院(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藥學院、醫療管理學院及器官移植與仿生醫學研究院等六大教學科研機構,並擁有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清華大學華信醫院及清華大學玉泉醫院等三家附屬醫院。這些研究機構和附屬醫院在科研和臨床領域均具備國際領先水平,為清華醫學的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此次清華與港科大的合作,將聚焦未來醫學發展的新方向,通過跨學科協作,探索如何將尖端科學技術轉化為臨床應用,培養兼具科研及臨床能力的覆合型醫學人才,以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醫療需求。與此同時,雙方還計劃在醫療管理領域聯合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醫療管理人才,為中國醫療體系的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新聞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雷海潮會見香港科技大學代表團
3月12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雷海潮在北京會見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校長葉玉如一行,就國家衛生健康領域的人才培養、科研創新及成果轉化等進行深入探討。  雷海潮主任在座談會中充分肯定了香港科技大學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及國際合作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績。 他表示,希望港科大發揮自身在教育、科研及國際化方面的優勢,一方面加快推進醫學教育的創新發展,探索學科交叉融合,培養面向未來的高層次複合型人才; 另一方面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推動高水平科研成果在臨床上的轉化與應用,裨益社會。 同時,他還期待港科大利用國際化的資源和優勢,為國家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治理能力的國際化人才,為全球健康事業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沈向洋主席和葉玉如校長對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謝,並表示,港科大將全面加快醫學院建設步伐,持續致力於探索醫學教育的新模式,推動醫學科技領域的新突破,積極響應「健康中國」戰略,為國家醫學事業的發展和社會健康水平的提升貢獻更多力量。  
新聞
科大與上實聯合推出「香港生物科技基金」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上海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上實)今天攜手宣布成立「香港生物科技基金」,致力促進生命科學領域的創新發展。 為配合政府發展香港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的願景,香港生物科技基金將聚焦支持科大及社會上的醫療科技初創公司。作為科大「Redbird Innovation Fund (RIF)」旗下首支風險投資基金,香港生物科技基金旨在建立協同生態系統,將前沿生命科學創新轉化為具影響力的生物醫學及醫療突破,惠及全球人類健康。科大與上實作為基金的種子投資者,以六億港元為基金目標規模,承諾預留至少一半資金專門支持與科大初創的生態圈,包括由科大成員創辦的初創企業、利用科大研發技術的公司,或以科大先進設施作為孵化基地的企業等,以推動香港生物醫學產業的蓬勃發展。 科大校董會副主席暨RIF主席施熙德女士於香港生物科技基金簽署及啟動禮上,衷心感謝上實對科大的信任及支持。她表示:「作為科大RIF首個合作伙伴,上實資本在早期投資生物醫療初創公司、孵化及商業化尖端醫療科技等方面一向獨具慧眼,並擁有卓越的往績。科大深信,通過雙方攜手合作,將能進一步推動本港生物科技、生命科學及醫療保健產業的發展。憑藉學界與業界緊密協作,我們期望履行對社會的責任,為市民創造更能負擔及可拯救生命的醫療技術。」 科大署理校長譚嘉因教授在致辭時表示:「科大一直以卓越研究作為推動創新的引擎。過去,科大成員共創立逾1,800間至今仍活躍的初創公司,當中包括10間獨角獸企業和11間成功上市集資的公司。這充分證明世界一流的研究能直接促進經濟和科技進步。今次成立的香港生物科技基金,旨在應對社會日益嚴峻的老齡化問題,加速將生物醫學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涵蓋領域包括人工智能診斷至可持續的治療方法等。透過與業界如上實、上海生物醫藥基金等伙伴合作,我們可共建一個能將實驗室成果落地,造福大眾及改善市民生活的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