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4

新聞
科大舉辦「分子前沿研討會」 匯聚四名諾貝爾獎得主 激發年輕一代科創熱情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今天起一連三日於大學的逸夫演藝中心舉辦「分子前沿研討會」(Molecular Frontiers Symposium),邀得多位國際知名科學家,包括四名諾貝爾獎得主出席演講,為一眾頂尖學者及年輕新一代,提供多元化思想領袖平台,促進交流與聯繫。
來自世界各地近40名國際頂尖分子科學家,包括諾貝爾獎得主斯特凡‧赫爾 (Stefan HELL) 教授、蒂姆‧亨特 (Tim HUNT) 爵士、卡爾‧巴里‧夏普利斯 (K. Barry SHARPLESS) 教授和格雷戈里‧溫特 (Gregory WINTER) 爵士,將於大中華區首屆題為「科學新知的前沿」的研討會上,就基因編輯、螢光顯微鏡及蛋白質工程等議題,分享真知灼見及相關領域的最新發展。
研討會錄得逾1,500名報名參與嘉賓,當中包括數百名來自香港和其他大灣區城市的學生,以及生物科技與生物醫學範疇的專家和業界代表等。在研討會的答問環節上,與會同學向現場的頂尖講者踴躍提問,了解他們於研究路上所面對的得與失。各講者分享他們的獨到見解和心得,為有志投身科研創新的學生帶來啟發。
活動主辦方分子前沿基金會(Molecular Frontiers Foundation)創會主席Bengt NORDEN 教授表示:「分子前沿研討會旨在激發下一代對科學的熱情,推動分子科學的創新研究,並促進頂尖科學家與大眾之間具意義的互動。我們很高興是次盛會首次在香港舉行。香港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國際教育樞紐,擁有五所位列全球百強的大學,而科大是當中一所致力於創新與研究的大學。透過於科大匯聚這批卓越的學者,我期望能激發富有成果的討論並促進跨地域合作,從而幫助塑造分子科學的未來。」
2021

新聞
由科大合辦的2021恒隆數學獎公布結果
來自香港培正中學的陳祉軒同學脫穎而出,憑藉題為On Non-Torsion Solutions of Homogeneous Linear Systems over Rings的專題研究報告,勇奪2021年恒隆數學獎的金獎殊榮,學術委員會認為其專題研究報告的水平達研究生程度,展現驕人的邏輯思維及分析能力。而同樣來自香港培正中學的羅安琪同學及聖保羅男女中學的賴煒諾同學分別榮獲銀獎及銅奬,連同五隊優異獎得主(排名不分先後),各得獎學生、教師和學校將獲頒發合共港幣100萬元的比賽獎金,以表彰他們的數學專題研究報告在研究方法、報告和學問方面皆符合最高學術水平。
由恒隆地產有限公司(「恒隆地產」)與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合辦的2021年恒隆數學獎,昨晚於香港港麗酒店舉行頒獎典禮,多年來鼎力支持恒隆數學獎的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親臨擔任主禮嘉賓。
恒隆地產董事長陳啟宗先生表示:「『恒隆數學獎』是恒隆地產的重點社區投資項目,我很高興今年初與香港科技大學建立新的夥伴關係,令獎項繼續茁壯成長。我們亦很榮幸能與創始合作夥伴香港中文大學,以及其他本地大學和世界各地的頂尖數學家緊密合作,辦好這個饒富意義的比賽。看到今年長時間停課後同學仍踴躍提交高質量的專題研究報告,實在令人鼓舞。我希望學生透過參加這個比賽,展現自己的才華,並點燃他們對數學、科學和科技的終身熱情。」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史維教授表示:「科大十分重視創新,且深信知識和研究會帶來嶄新的發現和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同樣重視培育基礎科學方面的人才。科大很高興能與恒隆地產合作,透過『恒隆數學獎』激發中學生對數學研究的興趣和創造力,並發掘具潛質的數學英才。未來,科大會繼續為香港數學及科普教育作出貢獻,為社會培育更多優秀人才。」

香港科大故事
活出真我的強大力量
科大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助理教授Rhea LIEM的事業在波折中茁壯成長,面對家庭與社會的雙重考驗,她年紀輕輕就需要在事業上作出果斷抉擇。Liem教授最近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頒發2021年「教資會傑出教學獎」(新晉教學人員組),她說:「我的人生一度翻天覆地,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Liem教授生於印尼雅加達,父親在她16歲那年病重,家庭陷入困境。父母被迫結束生意,一家人無奈地告別舒適的中產生活。
「家境有變,又遇上環球金融危機,令我不得不認真思考前路和事業。選科要同時兼顧能力和興趣,確保可以養活自己和家人。」
勤奮用功加上博學審問,讓她取得獎學金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攻讀機械及生產工程學,當時她沒為意這門學科並非女生的熱門選擇。
「機械工程師是我的第一份工作。雖然這行業以男性居多,但無論在大學或家裡,從沒有人質疑我的選擇。爸媽有三女一子,但一視同仁,從沒說女孩子不應學習工程。我們童年時,爸爸常親自教我們科學知識。」
大學畢業後,她在新加坡任職工程師,三年後負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攻讀碩士,期間發掘了自己對航空航天工程的興趣,人生方向自此改變。

新聞
專家系列:擁抱人工智能還是保持警惕?
「機器有思考能力嗎?」早於上世紀四十年代,計算機科學先驅艾倫圖靈已提出上述問題。自此,圍繞機器學習的議題至今未止。近十年來,人工智能(AI)的應用一日千里,人類應如何面對AI的不確定性?身為這個領域的知名專家,馮雁教授一向致力提倡在符合道德的大前提下廣泛使用AI。在這篇專訪中,馮教授闡釋了AI的優點和潛在威脅;但叫她關心的是大眾對AI的一些常見謬誤,可能會窒礙這個領域的發展甚至人類的進步。
AI 創造而非淘汰職位
AI 高速發展,促成工業增長和自動化,不少工種因而消失或式微,像消毒機械人取代了清潔工人、機器代替了收銀員等。這股威脅儘管看似來勢洶洶,但馮教授認為只是工業化過程中的自然現象,不足為慮。
她說:「一如工業革命,我們身處的數碼年代也在創造新的職位,程式設計員就是最佳例子。智能手機出現前,這種工作並不存在。應用程式興起,便催生了以千萬計的相關工作機會。
「我們必需把 AI視為改善生活質素的工具,善用 AI,不是抗拒它。」
就像各種針對新冠肺炎疫苗注射計劃的陰謀論,馮教授認為:「社交媒體充斥著大量有關新科技的錯誤資訊和謠言。人們作出毫無根據的揣測,不少都是子虛烏有。我有些家人也深信不疑。放眼全球,反疫苗的人其實是將人類置於險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