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18

新聞
推動香港未來科學家
世界競爭日益激烈,要爭取優勢並保持競爭力,高度創作力的頭腦、批判性思考及分析能力缺一不可。為了鼓勵香港小科學家超越課本知識,並透過學生的解難能力展現自己對生物學的知識,科大舉辦以本地中四及中五學生為對象的生物學比賽:香港中學生物奧林匹克(HJKJSBO)。
HJKJSBO委員會由科大周敬流教授及一群熱心的大學教授和中學教師組成,活動旨在讓香港學生運用自己的觀察力及邏輯力,推論出合理的科學結論。周教授解釋:「HKJSBO按照國際生物奧林匹克模式進行,我們深信比賽為學生提供一個靈活互動的學習平台。」委員會亦希望比賽中獨特而具挑戰性的難題,能夠刺激及啟發學生對科學的追求,並以此作為未來專業。
比賽始於去年11月,吸引近500名來自60間中學的學生參加;經過兩輪賽程及一系列工作坊,最後勝出的4位參賽者除了獲得獎盃及書劵,更將會在暑假跟隨教授進行生物研究。透過參與這項生物奧林匹克,所有的學生都贏得難忘的體驗!
請按此瀏覽更多關於香港中學生物奧林匹克的詳情。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與捷和實業有限公司成立聯合實驗室 致力研究創新環境健康技術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捷和實業有限公司(捷和)今天正式成立香港科技大學 ─ 捷和實業有限公司創新環境健康技術聯合實驗室。聯合實驗室在未來五年將獲得捷和捐贈資金,致力研發尖端的環境健康技術,以改善環境質素,並促進個人及社區的健康和生活水平。
聯合實驗室的成立旨在為創新環境健康技術的研究提供一個平台,將概念性的想法和實驗室研究成果轉化成實體產品,解決社區急切的需要,並創建巨大的社會及商業價值。聯合實驗室不但在研究方面追求卓越,同時積極參與科技轉化、產品概念化、擴大規模及生產、品質保證及用戶體驗等範疇。聯合實驗室亦為科大的研究生及本科生提供難能可貴的實習機會,包括實驗室研究、產品開發及新產品實地測試,以拓展他們的就業前景和創業技能。
開幕典禮於香港科技大學鍾士元校董會議事廳舉行,出席嘉賓包括創新及科技局副局長鍾偉强博士, JP、科大署理校長史維教授、科大副校長(研發及研究生教育)葉玉如教授、科大工學院副院長(研究及研究生教務)楊經倫教授、捷和實業行政總裁鄭兆權先生、捷和實業總法律顧問陳鄭兆齡女士及捷和實業董事鄭兆能先生。在開幕典禮中,葉玉如教授和鄭兆權先生簽署了聯合實驗室之合作協議,隨後更舉行了牌匾揭幕儀式。
史維教授衷心感謝鄭兆權先生,他說:「鄭先生是科大多年來的朋友,一向熱心支持香港的教育事業,培育年輕人。聯合實驗室標誌著雙方合作推動研究和創新的一大進展;它將融合捷和的豐厚業界經驗及科大的研究專長,研發更多提升個人和環境健康的革命性產品,進一步擴展雙方在世界的影響力。」
鄭兆權先生表示:「我們已經不是第一次跟科大合作,但我們對是次的合作成果尤其感到自豪。感謝楊教授,他的創新發明讓捷和實業製造出家喻戶曉的產品,同時亦扭轉了人們不期望香港擁有對社會產生巨大影響的科技研究的偏見。」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首位教授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表揚其高效能聚集誘導發光現象及應用技術之研發
香港科技大學張鑑泉理學教授兼化學系講座教授唐本忠及其研究團隊,今晨於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頒發的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以表揚他於高效能聚集誘導發光現象(AIE)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以及有關研究對生命科學、醫學及應用科學等領域所作出的重大貢獻。
國家自然科學獎乃中國自然科學界中最高榮譽,獎項自1956年成立以來,僅有33個學者或團體獲頒最高級別的一等獎,約佔所有獎項的百分之三。唐教授為科大創校以來首位獲此殊榮的學者,亦為香港自1989年參與角逐國家自然科學獎以來,第二位奪得此榮譽的本地科學家。
科大副校長(研發及研究生教育) 葉玉如教授對唐教授獲獎表示衷心祝賀,葉教授說:「唐教授在研發高效能聚集誘導發光現象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對科技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得悉唐教授的成果獲 得國家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榮譽,我深感高興。科學家做基礎研究過程冗長而艱辛,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才可以見證其發現轉化為新科技產品及應用。今日我們所踏出的每一小步,都會為改善人類未來的生活打下基礎。」
唐本忠教授於2001年首次發現高效能聚集誘導發光現象(AIE),這種現象被套用到不同物料上,可對包括腫瘤或癌細胞等組織進行長期追蹤和顯影,亦可對即使極微量的化學品進行高靈敏度的檢測、預報及控制。AIE於2013年被湯森路透列為全球一百項熱門研究課題之一。2015年,科大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部支持,成立兩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其中國家人體組織功能重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便由唐教授領導,主力開發AIE的應用層面。中心至今已開發逾100種AIE材料,並擁有67項專利。
AIE這種新興材料,正逐步打破國際間對熒光檢查技術及相關產品的壟斷局面,獲廣泛應用到生命科學、醫學以及應用科學等不同領域,當中包括多項對抗疾病的藥物和技術、防治與診斷疾病的熒光探針、用以測試食品、醫藥及環境安全的材料和技術、重建組織功能的微創技術,以及診斷與治療一體化技術等。
2017

新聞
Bringing the Perfect Chemistry to Teaching
Dr Jason Chan of the Chemistry Department is passionate about sharing knowledge with the new generation, but underpinning this obsession is love and respect for chemicals.
He might look like an ordinary professor but Dr Jason Chan is a lively spark. The Hong Kong native is in the limelight promoting chemistry on TV shows including TVB’s “Scoop” and “Sidewalk Scientist”. However, he got a start in very humble beginnings, with home experiments in his washroom.
“I’m a collector of the elements, and as a high school student I was once making bromine, a very corrosive liquid, for my elements collection and after sealing the liquid into glass ampoules, I found one had not been sealed properly,” he says.

新聞
科大與華大合建研究中心 在生物科技及工程領域開展合作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權威基因組學研發機構華大將合作設立研究中心,為新一代基因序列及研究工作構建平台,致力開拓具深遠影響的新型醫療診斷和治療方法。
科大校長陳繁昌教授與華大董事長暨聯合創始人汪建教授上周四主持簽約儀式,見證科大副校長(研發及研究生教育)葉玉如教授與華大執行副總裁余德健先生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以推動聯合研究中心(中心)的成立。中心將致力促進生物科技科學與工程學的互利合作,解決醫療保健、保育及環境等問題,以改善人類生活。
曾發起多項國際研究,包括國際千人基因組計畫的汪建教授表示:「為預防先天缺陷、癌症及多種疾病,我們曾參與或主導各類基因組學研究。未來,我誠邀科大與我們合作,把基礎科研與產業應用相結合,大家一起攜手,緊密合作,改變世界,造福人類。」
陳繁昌教授說:「是次合作充份體現華大對科大發展科創的支持,中心將融合雙方研究人員的寶貴經驗和專長。科大一直致力透過官產學研合作,推動香港及深圳的創新科技發展。我期望此合作能有助科大拓展其科研視野、擴闊學術發展範疇,並透過前沿的研究及基因組學的訓練,提升大學於生物科技方面的發展。」
中心將依據雙方的優勢及共同興趣,設立包括醫學成像和高通量測序等研究平台,以拓闊應用遺傳學的研究範圍,並發展新型的治療及診斷技術,特別是針對一些如神經退化等急需臨床治療的疾病。這些平台將為抗衰老生物學、自動化醫學成像及影像分析、針對克隆(clonal)動態研究動態的腫瘤精準醫學、機器學習與醫學輔助診斷,以及海洋基因組學等領域,奠定跨學科研究的基礎。
科大與華大的合作追溯至2011年。2011至2014年間,華大贊助科大的RIPS-HK (Research in Industrial Projects for Students) 工業研究項目,為同學提供暑期研究、實習及國際交流的機會,讓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各項問題。
有關香港科技大學

新聞
科大科研人員研發出具流體特質的固體超材料 可用於濾波或有助於防地震建築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科研人員成功創造出可以阻擋橫波傳遞的固體複合材料,該特質是流體獨有的波特性。而橫波可以在地震時引發具破壞性的水平搖晃。該複合材料又稱為超材料,可以用於濾波及控制振動,最終或有機會提供一種防地震的方法,或用於改善醫療用超聲波傳感器的效率。
由該團隊所研發出的超材料,是由三種固體物料所組成的複合材料,鋼柱包上矽膠,嵌入人工樹脂內,當中包裹著鋼柱的彈性矽膠層,在鋼柱的側面以及上下兩端的厚度並不相同,作用有如彈簧,運用各向異性共振效應,超材料在特定的頻率範圍內,可以傳遞縱波,阻隔橫波。
該科學突破是由物理學系的蒙民偉博士納米科學教授沈平所帶領的團隊,包括馬冠聰博士及傅財星先生所研發。沈平教授表示:「這項獨特的超材料結構,令固體及流體在波特性方面的分界變得模糊,亦開拓了固體彈性特質的新領域。這全新的概念有機會用於控制振動及應用於醫療方面。」該研究論文於去年十一月被刊登於自然通訊。
根據聯合國報告,地震是造成最多人命傷亡的自然災害。地震帶地區的建築所採用的設計及物料,對減少傷亡有關鍵作用。這種最新的防地震固體超材料可以嵌入柱及橫樑,以節省空間。這種超材料亦有可能用於翻新現有的建築,以提高防震效果。
具流體特質的固體或可用於改善醫療超聲波傳感器的效率。人體組織在彈性上與水接近,而超聲波傳感器是由固體物料所造成,運用超材料可以令固體的波特性與水更匹配,因而減少兩個界面接觸時的能源消耗,從以提高耦合效率,並減低超聲波感測器的雜訊。
橫波及縱波是兩種基本的波動模式。兩種模式都可以在固體物料中傳遞,但流體物料則會阻擋橫波的傳遞。科大團隊首次在實驗中觀察到固體複合材料亦可有流體的特質。該研究經費來自陳子亭教授的「新型的光波和聲波功能材料」研究項目,陳教授的項目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卓越學科領域計劃撥款資助[1]。
有關香港科技大學
2016

新聞
腎衰竭患者新希望
末期腎衰竭使身體陷於衰弱狀況,當腎臟停止運作時,病人唯有接受血液透析治療(俗稱「洗腎」),過程不僅為身體帶來嚴重副作用,而且費用高昂,不是人人負擔得來。但這一切即將改變─科大生團隊研發出嶄新的血液淨化替代方案;利用「石墨烯」以減少透析治療所需的時間和成本,更提高治疗成效。
團隊的構思雖未經驗證但其理念簡單。一般透析治療會把血液中所有物質都過濾掉,但若利用表面經修整過的石墨烯,就只會截取目標雜質,重要的鹽份和萄葡糖得以保留,因此能提高病人的預期存活率,亦可大大縮短了治療時間。
研發團隊隊長田野(科技領導及創業哲學碩士生)感謝他在科大的指導教授羅正湯教授給予的意見及支援。他表示:「很多時我們有科學方面可行性的概念,卻不知如何把理念轉化成實際有用的產品。因此我們感到非常幸運,一路以來遇上那麼多有心人給予我們寶貴的意見。」
治療方案定名為「Perfusor」,其使用方法仍需進行更多的測試,但已獲不少投資者垂青,中國每年有接近二百萬的腎衰竭病人,他們對於Perfusor在國內市場的發展潛力感到樂觀。研發團隊有望在2020年將產品推出市場,這是末期腎衰竭病人值得期待的喜訊。
Perfusor是6月舉行的科大第六屆100萬元創業計劃大賽季軍得主。一年一度的科大100萬元創業計劃大賽旨在推動創業文化及發掘擁有最佳商業前景的方案,是實踐創新科技商業概念的平台。請按此了解比賽詳情。

新聞
香港科技大學致力培養年輕研究人才 三名本科生於《自然通訊》發表論文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致力培養學生對研究的熱誠及興趣,三名科大本科生近日便發現一種方法,可更簡捷便宜的製造糾纏光子對。由於糾纏光子對是量子通訊及量子網路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三名同學的發現令新一代量子網路系統實用化的願景,又向前邁進一步。
有關研究論文由科大原子及量子光學實驗室負責人,兼物理學系及生物醫學工程學部副教授杜勝望指導,應屆畢業生舒馳、數學系三年級學生周子翹及物理系二年級學生祝令邦合作撰寫,近日於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中發表。其他合著者包括物理學系客座教授雷明德、杜教授實驗室的前博士後研究員陳鵬及復旦大學的肖豔紅教授。
理論上,由原子及光子組成的量子網路系統,比普通經典網路系統的訊息容量要大得多。但受制於物質原子量子節點與光子的相互作用效率,大型量子網路系統的研發仍停留在初步階段。為了令光子能有效地與原子相互作用,光子的帶寬須窄於原子的自然線寬。窄帶光子對可利用冷原子系統生產,惟有關設備的設置十分複雜,需佔用大量空間,而且成本昂貴。如今,由杜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由多普勒展寬(530 MHz)的熱原子蒸氣室中,產生亞自然線寬光子對(2MHz),不但大大簡化製作程序,亦有效減省成本,為量子通訊發展的實用化帶來新希望。
杜教授說:「我們發現,運用具石蠟塗層並加熱至攝氏63度的原子蒸氣室,可成功產生具可控制帶寬窄(1.9-3.2MHz)及相干時間(47-94ns)的雙光子。利用這種嶄新方法生產的窄帶糾纏光子對,效果至今是全球之冠。」
舒馳於科大就讀本科期間,共於五份包括《物理評論快報》等權威學術期刊,發表了六篇論文,他現正於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周子翹早前由物理轉攻數學系,現已開始撰寫另一篇有關微分幾何學的幾何流學術論文。祝令邦則於去年國際物理奧林匹克賽中奪得金牌後獲科大取錄,並獲頒發獎學金,他入讀科大首年便協助撰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