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4

新聞
研究, 研究及科技, 物理學
科大團隊提出高頻重力波創新探測方法 助探索宇宙奧秘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物理系副教授劉滔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提出了一種探測高頻重力波(high-frequency gravitational waves, HFGWs)的突破性方法,只需利用現時正在運作以及未來建造的天文望遠鏡,便可能在行星磁層中有效地探測高頻重力波。這項研究突破有可能大大提高科學家探測高頻重力波的能力,並促進對早期宇宙和劇烈天文事件的研究。 重力波可由早期宇宙的相變、原始黑洞的碰撞,甚至是高溫粒子的輻射和衰變等事件產生,但重力波效應極其微弱,目前只在相對較低的頻段中利用干涉測量被發現。利用重力波探索天文和宇宙學,仍然非常困難,尤其在1000 赫茲以上的高頻段,干涉測量技術的使用也受到極大限制。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劉滔教授帶領及其博士後研究員張晨博士,與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任婧教授合作組成的研究團隊,取得突破性研究結果。研究利用了一個有趣的物理效應,即重力波在磁場中可以轉換為潛在的、可被偵測到的電磁波。若利用行星磁層內的長路徑提高轉換效率,便可產生更多的電磁波訊號。由於這類行星實驗室內信號通量的角分佈廣泛,因此若望遠鏡具有寬視野,探測能力可獲得進一步增強。 這個嶄新概念讓天文望遠鏡化身成重力波訊號的探測器,透過不同天文望遠鏡的合併使用,可以廣泛覆蓋高頻重力波頻率,與天文觀測的電磁波頻率相同(約兆赫茲至10^28赫茲)。這甚至包括很大一部分以前從未探索過的重力波頻段。這項研究對近地軌道衛星探測器,以及木星磁層內正在執行任務的探測器的靈敏度,都進行了初步評估。 這次研究和相關結果已於 3月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及後於5月更獲《自然天文學》的重點文章以「以行星大小的實驗室為宇宙學提出新見解(Planet-sized laboratories offer cosmological insights)」為題撰文介紹,強調這項研究對未來研究新型重力波探測技術的重要性。
新聞
研究, 研究及科技, 人工智能
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 於香港國際創科展2024展示嶄新人工智能項目
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領導、多所大學共同參與的「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HKGAI)於「香港國際創科展2024」中,首次向公眾展示一系列人工智能科研項目及開發成果。獲香港特區政府的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資助下,HKGAI已開八個人工智能研究項目,為法律、醫療和創意等不同界別,度身訂造基礎模型,貢獻香港以及其他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HKGAI在「香港國際創科展2024」上首度展示了十項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和應用,讓參觀者可親身體驗創新科技。這十項服務和應用均透過HKGAI自主開發的模型而製作,包括:「專家諮詢服務機器人」:能實時讓用戶獲得法律顧問、導遊等各行各業的的資訊;「跨越時空的相遇」:讓公眾上載一張照片後,即可自動生成動畫及合成照片;「AI火眼金睛,讓深度偽造無處遁形」:一個利用深度鑒偽技術,即時分辨圖片真偽的軟件;「芳華再現」:讓昔日傳奇巨星重生,演繹當代新曲;「人工智能將故事秒變視頻」:輸入句子即可轉化成高清影片的文字影片頻轉換技術;「三維圖像內容生成」:能將平面圖轉化成人工智能製作的高清3D圖像的三維模型生成技術;「未來寫作助手」:可輔助日常所有文書工作、提升工作效率的;人工智能繪製《未來千里大灣區》:由人工智能創作的粵港澳大灣區11座城市之貌;「我AI唱歌」應用程式:讓公眾上載聲音樣本後,即可以自己的聲線演繹不同歌曲;「智能照片日記」:由人工智能技術分析日常照片,並根據影像內容及情緒,自動生成為日記本身是人工智能領域的國際權威學者、科大首席副校長兼HKGAI中心主任郭毅可教授表示:「HKGAI首個自主訓練的基礎大模型已初步完成,該大模型支援中文和英語,是本地首個自主研發的基礎大模型,為香港開創人工智能創新的新里程。」
新聞
研究, 研究及科技, 發展, 數據科學, 生物學, 氣候變化
科大科研實力受肯定 成立三個賽馬會創科實驗室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右六)、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豐盛耆年及長者服務)王兼揚先生(左五)、科大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左四)及其他科大高層管理人員與三位科大「傑出創科學人」教授:周曉方教授、解亭教授及蘇慧教授(左三至五)一同為三個賽馬會創科實驗室揭幕。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慷慨捐助港幣三千萬元,成立三個賽馬會創科實驗室,將分別由三位科大「傑出創科學人」教授領導,推展數據科學、再生生物學及氣候變化領域的研究。 科大今天舉行實驗室開幕典禮以感謝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支持。出席典禮的主禮嘉賓包括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科大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教授和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豐盛耆年及長者服務)王兼揚先生。
新聞
研究, 研究及科技
港科大團隊研發多功能、可重構和抗破壞單線感測器陣列
香港科技大學(HKUST)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受人類聽覺系統啟發的感測器陣列設計技術。透過模仿人耳根據音位分佈來區分聲音的能力,這種新型感測器陣列方法可能優化感測器陣列在諸如機器人技術,航空,醫療保健和工業機械等領域的應用。 傳統的感測器陣列面臨佈線複雜凌亂、有限的可重構性以及連接網路缺乏對物理損傷的抵抗力等挑戰。為解決這些挑戰,香港科技大學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學系副教授楊徵保研究團隊,透過為每個感測單元分配唯一的正弦波頻率,並利用感測單元訊號調製正弦波幅度,這類似於人耳中的耳蝸毛細胞處理不同頻率的聲音。將這些不同頻率的調幅訊號疊加到單一導體上,最後使用快速傅立葉變換演算法來解碼這個疊加的時域複合訊號,便可解析出整個感測器陣列的感知物理量。這種設計允許將傳統行列配置陣列中的大量輸出線減少到單根線,而不犧牲原有的功能。這種新穎的方法允許解碼系統並行處理所有感測單元的訊息,與現有的用於感測器陣列解碼的時分複用方案完全不同。 該研究的感測器連接網路採用冗餘設計,以確保即使陣列的連接網路部分受損,也能保持正常運作。這種設計特性受到內耳毛細胞和神經元之間多個突觸連接的啟發,如果一條路徑失效,將提供備份路徑。這種冗餘設計不僅增強了系統的抗損傷能力,而且使得更強大的可重構性成為可能,這是在諸如響應式機器人或自適應可穿戴設備等快速變化的應用中特別有用的特性。另外,感測器陣列的樂高式模組化設計也可能降低維護成本,因為相比傳統的多線感測器陣列提出的方案更易於修復。 研究者提出的感測器陣列技術提供了多種潛在的應用。其靈活性和穩健性使其非常適合整合到曲面和在惡劣的環境中工作。它可以適應不同表面的形狀和多模感知需求,同時提供即時數據。研究團隊已經在兩個主要應用中展示了此感測器陣列設計的優勢——一個是壓強感測器陣列,另一個是壓強-溫度多模感測器陣列。後者可用於監測義肢中關鍵的參數,從而提高患者的舒適性和安全性。團隊也介紹了該技術在監測飛機機翼應變分佈的應用潛力,這可能有助於開發更安全、更節能的飛機。
新聞
研究, 研究及科技
科大與APEL建立聯合實驗室 開發新型健康及環境創新技術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Absolute Pure EnviroSci Limited(APEL)共同建立聯合實驗室,就創新的健康和環境技術進行研發及成果轉化,當中包括一種高效持久的環保防蟲噴霧,能驅除床蝨並滅活高達99.9%的高傳染性病毒,細菌和難以殺滅的孢子;以及用於測量環境污染對人類健康所構成風險的人造類器官(artificial organoids),可為香港以至大灣區建立健康監測系統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持。 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環境及生態局副局長黃淑嫻女士、科大副校長(研究及發展)鄭光廷教授、義合控股有限公司(義合)主席詹燕群先生以及APEL主席鍾偉强博士的見證下,科大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兼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楊經倫教授與APEL董事楊學光博士今日簽署成立科大-AP EnviroSci Ltd環境科學健康與環境創新聯合實驗室(聯合實驗室)備忘錄。其他蒞臨慶祝聯合實驗室成立的嘉賓包括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長楊子峰教授、義合行政總裁甄志達先生,以及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義務副秘書長黃寶基先生。 聯合實驗室獲義合旗下附屬公司 APEL提供2,000萬港元啟動資金,將同時研發可用以支持水資源管理、減少並轉化廚餘,以及透過提升空調以至發電廠能源效益來支援脫碳等可持續發展方案。 用於驅除床蝨的先進配方,源於科大於全球爆發新冠疫情初期、最早研發的其中一款新型多層次殺菌塗層技術(MAP-1),能持久對抗新冠病毒(SARS-CoV-2)。這個驅除床蝨配方已通過中國內地和瑞士兩個實驗室的認證,證實具有100%驅蝨能力。香港運動員亦將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期間使用這款環保防蟲噴霧,以應對歐洲日益嚴重的床蝨問題。該配方亦可在不改變材質的情況下摻入棉、麻等紡織物,為包括病人、長者及嬰兒等衣物服飾,提供持久的抗病毒防護。 

2023

新聞
研究, 研究及科技, 生命科學, 海洋科學
科大研究團隊揭示藍藻病毒高分辨結構 助力氣候變化精準預測
香港科技大學研究團隊揭示了一種鮮爲人知的藍藻病毒的高分辨率結構。這項研究有助增加對病毒侵染機制的理解,爲更加準確預測氣候變化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
新聞
人工智能, 研究及科技
科大與清華大學合辦人工智能國際論壇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清華大學今日首度攜手舉辦「2023人工智能合作與治理國際論壇」,為期兩天的論壇匯聚逾50位世界知名人工智能(AI)專家、學者、業界翹楚、政府及國際組織代表,探討生成式AI等前沿技術所帶來的機遇及挑戰,期望共同構建一個完善的AI 全球治理框架。  近年生成式AI快速發展,開創了AI研發的新時代,不過在應用方面出現了不少安全上的考慮,歐美各國亦陸續提出制定監管生成式AI的法規。作為AI治理領域中一場重要的國際會議,今次論壇不但得到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多個國際組織的支持,亦吸引了來自內地、歐盟、新加坡、巴西、南非及馬來西亞等相關政府部門的代表、多位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的院士,以及來自英、美、法、德等國家的AI業界頂級專家和知名科創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參與。各人就如何應對AI在引領變革時所帶來的挑戰,作出精彩的演說和討論。 論壇主禮嘉賓包括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中聯辦)副主任盧新寧女士、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港副特派員方建明先生、香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清華大學副校長王宏偉教授、清華大學人工智慧國際治理研究院院長薛瀾教授、馬來西亞科學技術創新部副秘書長YBhg. Datuk Ts. Dr. Mohd Nor Azman Hassan博士,以及中聯辦教育科技部部長王偉明博士。
新聞
大學盛事, 機械及航空航天工程, 研究及科技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代表團到訪科大 與師生互動交流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熱烈歡迎九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代表團成員,今天蒞臨科大出席「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代表團與大學師生對話」,與在場約400位師生互動交流,就太空探索議題展開熱烈討論。 出席今日交流活動的主禮嘉賓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常任秘書長李美嫦、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副部長吳程、研究資助局主席黃玉山教授、教資會一般事務及管理小組委員會召集人蔡永忠、科大校董會主席沈向洋教授,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以及一眾大學高層管理人員。  代表團領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董能力為活動致辭,隨後三名代表團成員﹕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系統總體室主任兼空間應用系統副總師鍾紅恩、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員兼神舟十五號乘組航天員張陸,以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研究員兼空間站系統副總指揮甘克力,分別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空間科學與應用、航天員的家國情懷與太空生活,和中國空間站的創意創新等主題發表演講,獲現場觀眾報以熱烈掌聲。 中國首位進駐空間站及進行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王亞平亦有到場,而被譽為「天宮墨客」的張陸,更分享出差太空半年間寫書法的體驗,並向科大致送親筆揮毫的書法對聯。 沈教授為活動致歡迎辭時,感謝國家和香港特區政府的安排,讓科大師生有機會親身與航天員進行交流。他說﹕「從1970年「長征一號」火箭升空,到2003年中國實現載人太空飛行的夢想,中國航天發展在短短的數十年間,給世界展示了國家在航天科技方面的實力。去年,國家也首次到港選拔載荷專家,可見國家對香港科技界的重視和肯定,以及對香港作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