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3

新聞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歡迎施政報告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對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今日在施政報告中提出一系列措施,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和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表示歡迎及感謝。
今次施政報告中倡議提高資助專上院校非本地學生限額一倍至40%、加大研發投資及科研成果轉化、設立第三個InnoHK平台、建設「北都大學教育城」、把香港打造成為醫療創新樞紐,以及多項「搶人才、留人才」的措施,均將有效提升香港成為全球科研及知識產權之都。
在提升非本地學生限額方面,葉玉如教授表示:「人才是推動創新的關鍵。我們歡迎政府將大學非本地學生的資助名額加倍、擴大政府獎學金計劃,以及增加大學宿舍宿位。這些措施將為高教界注入新動力,有助我們為香港的創科生態圈培育更多人才。我們建議分階段落實新增的非本地生名額,並期望政府進一步資助大學,增建教學設施及聘請額外教員,以維持師生比例和教學質素。」
就政府倡議設立第三個InnoHK平台,葉教授認為這標誌著政府進一步推動香港創科發展邁向新里程,對此感到非常鼓舞。相信新平台的建立有助提升香港在相關領域的研發和轉化能力,並有助把香港推向國際創新的前沿。她表示﹕「我們將全力支持和參與新平台的建設,強化大學與國際間的合作,把具影響力的研究轉化為實際應用,裨益社會,同時吸引和孕育更多科研人才,推動香港發展為國際科研合作樞紐。」
至於就政府推動香港成為醫療創新樞紐,葉教授一直積極支持這方面的發展。她表示:「香港科研人員在前沿生物醫學的基礎研究領域具有優勢,再配合以大灣區快速發展的生物醫學技術,未來將可於先進診斷、藥物開發及精準醫療等新興醫藥領域大有作為。港府除可考慮在這些範疇進行投資和發展,亦可考慮成立生物樣本庫,以及在大學成立生物醫學孵化中心。」
葉教授亦歡迎行政長官提出建立「第一層審批」的藥物註冊機構,在港審批藥物及醫療器械的註冊申請。此外,政府表示將於短期內公佈《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科大期望可於新田科技城等創科地段,協助發展生物醫藥研究和服務中心。

新聞
政治遊戲:誰說政治科學教育乏味無趣?
提起政治,很多學生都選擇採取避之則吉的態度,認為複雜的政治問題最好留給政治人物去解決。然而,只要我們明白每一個政治決定都與生活息息相關,我們便會更積極投入地參與討論政治議題。
假如你也有同感,那麼王家禮教授就是你的最佳導師。這位科大社會科學及公共政策學部社會科學教育高級講師兼助理教授的課堂充滿趣味又有啟發性,一向座無虛席,深受學生歡迎。他在SOSC 3520 「理解比較政治學」課程上的出色教學表現,更讓他贏得科大2022「卓越核心課程教學獎」。
點燃創新思維
王教授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隨後負笈倫敦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
王教授以其獨具匠心的創新教學法,為看似枯燥乏味的科目注入生機和活力,從而引發學生的濃厚興趣,促使他們踴躍參與其中。不過,王教授於2014年剛加入科大時,其教學方式卻比現在傳統得多。「那時我比較依賴教科書内容製作教學筆記,並以期中及期末考試作為評分標準,學生只要熟讀筆記便可。」
2022

新聞
求學在科大? 體驗個人化的學習旅程
在今年《求學在科大?》訪問系列的第二篇,來自菲律賓的兩位同學和一位校友,分享他們如何在科大的跨學科教學模式下靈活規劃課程內容,幫助自己在個人成長及專業發展兩方面獲得長足進步。
按個人需要規劃課程
Clyde說:具備多方專才的求職者現時在市場更具競爭能力,因此科大的跨學科學習模式很有吸引力。
Clyde ANG是來自馬尼拉的尖子學生,四年前獲獎學金入讀科大,修讀「數據科學與技術 及計算機科學」雙學位課程。表現卓越的他除了以一級榮譽畢業,更是「學業成就獎」得主。Clyde說,科大的跨學科教育達世界級水平,彈性的課程編排在亞洲的大學也屬罕見,是學生日後發展事業的絕佳起點。
他說:「具備多方專才的求職者現時在市場更具競爭能力,因此科大開創先河的跨學科學習模式很有吸引力,是我選擇在這裏升學的主要原因。我攻讀的學位課程由理學院與工學院合辦,我能同時選修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的學科,我亦因此獲得相關的實習職位,以至畢業後能順利投身數理金融及科技業界。」 Clyde現時在一家環球自營交易公司任職計量交易員,職位須具備金融、數學及電腦程式的知識和技能。
Clyde修讀的課程範疇廣闊,他可因應個人志趣 和日後的事業發展需要,去規劃合適的學習路徑;而為了開拓更多出路,他更把握機會加入「本科生研究計劃」(UROP),盡早體驗研究工作。
「我在科大修讀的學科包羅萬有,例如數學領域中的微積分和統計學,還有屬於計算機科學的演算法和數據結構等。因此,我可以運用在各個科目學到的基本知識,在不同領域繼續發展。另外,修讀數據科學,使我有機會對一些以數據為本的現實生活課題進行研究。舉例說,我的UROP和專題研習項目,便利用了真實數據來試驗或深入研究我的演算模型,從中獲得新的見解。」
2020

新聞
科大共同領導研究:隨社交距離限制放寬 全民戴口罩防止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具迫切性
正當全球政府計劃逐步解除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而實施、導致日常生活受到影響的「封城」或社交距離限制措施,一個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計算機科學家共同領導的跨學科研究最近發現,全民戴口罩是具迫切性的非藥物解決方案,可以在沒有任何有效疫苗或治療方法面世之前遏止新冠肺炎傳播或防止第二波疫情爆發。
由計算機科學系吳德愷教授共同領導的團隊,建立了兩個理論性數學模型預測隨時間推移,人民戴口罩對疫情的影響。第一個模型運用了標準流行病學SEIR模型1推算全民戴口罩的效果。第二個模型是由人工智能啟發的行為者基礎模型,清晰地模擬因為在物理空間中移動的個體之間的接觸而發生的感染。研究團隊亦考慮到口罩的有效過濾程度不同,發現民眾即使只使用廉價、十分容易購置的非醫用口罩,或僅具有70%有效過濾程的自製口罩,模擬結果仍然相同。此結果是一個重要因素,因為一些個別地區必須為醫護人員保留醫用口罩。
團隊的模擬結果顯示如果在首輪疫情爆發大約50天後及解除「封城」措施之前,絕大多數(80-90%)的公眾都佩戴口罩,新的新冠肺炎感染數字可顯著下降,避免第二波爆發。不過,如果沒有全民戴口罩(例如,只有一半的人口使用口罩)或者如果遲了推行全民戴口罩(例如推遲到首輪疫情爆發後第75天才進行),要顯著減緩的病毒傳播就變得不可能。
2019

新聞
Let's Make A Start Toward Cleaner Society (只提供英文版本)
The recent Extinction Rebellion movement in the UK protested against climate breakdown, biodiversity loss and the risk of social and ecological collapse.
Protesters called for policies that can achieve a net zero carbon footprint by 2025, one of the 17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agreed by world leaders at the United Nations in 2015.
Meeting these goals requires more than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 balance between the needs of the environment, society and economy in order to maintain a quality standard of life for both present and future generations.
Many countries, including the UK, have implemented goal-specific measures in a bid to achieve the 17 goals, with voluntary national reviews to see if the measures are effective.

新聞
Treading Water on Sustainable Fisheries (只提供英文版本)
Our fishery gave birth to a love of seafood, but it is also contributing to the global fish stocks decline.
We degraded it through overfishing, pollution and reclamation before building a fleet to ravage fisheries in other places.
Many cities have actually done the same. Ironically, calls to save global fish stocks come from cities that sacrificed their own fisheries.
Yet, Hong Kong also shows the way to a solution. It retains a resilient population of people who fish, those with the expertise and toughness to build a sustainable fishery, that is, such as those where catch volume and fishing practices allow for continual regeneration of stock, while enabling fishers to achieve a decent standard of living.
People in the industry will overfish and abuse the ecosystem to provide more income if they can't afford a living.
But our highly adaptable fishermen can demonstrate a global model for sustainable fish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