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香港科大故事

2025

新聞
大學盛事, 國際, 國際化及環球伙伴
科大「城寨士多」開張 重塑香港集體回憶 促進師生文化交流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昨日橫空出現一所城寨士多,沒有「龍捲風」也並非「三不管地帶」,卻雲集了科大來自17個國家及地區同學的創意和熱情,在香港七、八十年代的城寨佈景下,交流各方家鄉的獨特文化與集體回憶。 這個為期兩天的「環球文化祭」由科大理學院舉辦,旨在促進本地與國際生的文化交流。今年的活動共設有36個特色攤位,由105位來自 17個國家和地區的同學精心設計,當中更首度邀得來自非洲、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蒙古、尼泊爾、法國、烏茲別克斯坦及英國等地的學生參與,推廣各自家鄉的獨特文化; 包括品嘗法國傳統食品、演奏瑞典民俗樂器、試穿烏茲別克傳統服飾及學習尼泊爾傳統民俗舞蹈等,當然也少不了香港本土的傳統懷舊玩具和小食如眼鏡朱古力、珍寶珠、西瓜波及扭蛋扭卡機等。活動吸引逾千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師生參與,不僅於考試時期為同學帶來放鬆的一刻,更讓學生擴闊國際視野,認識不同文化。 科大國際本科生比例一直名列本港大學之冠。過去數年,科大學士課程每年所錄取的非本地生中,近半來自中國內地以外。除歐、美、澳、非洲及亞洲等地,亦有同學來自「一帶一路」及其它較少來港就讀國家,包括烏茲別克、摩爾多瓦、委內瑞拉和也門等。大學會不時舉辦活動,讓這些來自全球逾40個國家及80多個地區的教職員和學生互相交流,體驗多元文化的魅力。

2024

新聞
國際, 國際化及環球伙伴, 環球社區參與
知識無邊界:大學領袖締造全球互聯新世代
全球正面臨氣候變化、疫情危機、地緣政治緊張,以及人工智能革命衍生的各種挑戰,大學作為知識與創新的殿堂,肩負起前所未有的重任。大學領袖明白沒有單一機構或學科能獨力解決這些難題,因此必須匯聚全球專業知識及資源,合力為人類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平等和璀璨的未來。 2024年12月2及3日,由香港對外交流友好協會主辦、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及九間本地大學支持的「大學校長高峰論壇2024」在香港舉行,體現大學之間的合作精神。今次論壇邀來全球逾50所知名大學的校長和領袖,提供對話交流平台,互相分享睿見,締結合作夥伴,共同為解決全球挑戰出謀獻策。 論壇期間舉行了多場會議,深入探討大學在促進知識全球化上擔當的重要角色。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主持首場會議,題為「知識全球化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意義」,此環節更包括五位嘉賓講者:浙江大學校長杜江峰教授、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校長普拉德普‧科斯拉教授(Pradeep K. KHOSLA)、曼徹斯特大學前校長南希‧羅斯韋爾女爵士教授(Nancy ROTHWELL)、阿聯酋大學副校長艾哈邁德‧阿爾雷西教授(Ahmed Ali ALRAEESI)及東京大學副校長及全球教育中心主任矢口𧙗人教授。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左一)主持首場會議,與來自中國內地、美國、英國、阿聯酋及日本知名大學的領袖討論教育理念及知識全球化的深遠影響。  
新聞
國際, 論壇, 物流及供應鏈管理
科大於新加坡舉辦論壇 推動兩地家族辦公室及供應鏈管理領域的合作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科大商學院)昨日於新加坡舉辦論壇,匯聚學界及業界專家探討區內家族辦公室及供應鏈管理領域的發展,以促進這兩個重要行業的協作新機遇,加強香港及獅城兩地的合作。 論壇吸引不少新加坡業界人士及商學院在當地的校友參與。作為一個聯繫互動平台,與會者在論壇上分享兩個行業的發展經驗,同時發掘合作新機遇。科大商學院亦藉此活動加強與當地校友的聯繫,構建行業人脈網絡。 科大商學院署理院長許佳龍教授致辭時表示:「香港及新加坡的發展是亞洲崛起的典範,兩地之間協作機遇良多。透過學院龐大的商界網絡及旗下研究中心的雄厚實力,是次論壇進一步加強學院與新加坡業界及校友的聯繫。我們衷心感謝論壇與會者的積極參與及熱烈交流。」 論壇的專題研討之一是探討新加坡與香港之間於家族企業及家族辦公室領域的協同作用,講者包括余仁生國際集團併購董事總經理余在啟先生、科大金樂琦亞洲家族企業與家族辦公室研究中心資深顧問兼創始主任金樂琦敎授及研究中心主任彭倩教授,以及煌孝集團主席與董事經理張東孝先生。 金敎授在環節中表示,新港兩地均擁有大量華裔人口,中心以華裔家族企業作為重點研究領域,將有助發揮兩地的協同效應,促進區內行業發展;而彭教授則表示,家族要跨代延續影響力,重點在於維護家族和諧、價值觀及財富,而新港兩地擁有完善的家辦生態系統,可以在投資地域多元化、影響力投資及慈善事業等多個領域加強合作。 論壇另一專題研討環節由科大利豐供應鏈研究院執行委員會成員張崎崚教授主持,探討如何在環球經濟變化中增強供應鏈韌性。三位講者分別為美光科技全球供應鏈管理資深總監方慶麟先生、利標品牌集團(馮氏集團成員)前供應鏈解決方案總裁 Robert SINCLAIR 先生以及新加坡時尚協會首席執行官張婷婷女士。張教授在環節中表示,全球供應鏈管理領域瞬息萬變,挑戰與機會交織並存。他指出,新港兩地為東南亞及中國內地的重要門戶,學院促成兩地經驗的相關研討,有利啟發新思維應對多變的市場環境。
香港科大故事
國際, 創新
世界經濟論壇「2024夏季達沃斯論壇」 科大訪問團以革新發明啟迪全球
在世界經濟論壇舉辦的「2024夏季達沃斯論壇」期間,科大首席副校長、享譽國際的人工智能(AI)與機器學習領域的學者郭毅可教授分享,AI科技於藝術領域可望更趨人性化,而生成式AI技術更可與藝術發展相得益彰。此外,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系主任及講座教授邵敏華教授、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范智勇教授,亦隨同郭教授出席此項全球盛事,並於場內展示了其創新發明品。而科大(廣州)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講座教授許彬教授,亦以「元宇宙全球未來委員會」成員身份,一同參與是次活動。 夏季達沃斯論壇又名為「新領軍者年會」,今年活動於六月底在中國大連舉行,雲集了分別來自近80個國家和地區、約1,600名政府高官及不同界別的全球領袖。   在AI世代重塑藝術創作 今年的論壇主題為「未來增長的新前沿」,其中焦點落在創業與創新範疇。在「傳媒無極限:人工智能如何影響媒體行業」的專題討論中,郭教授向觀眾闡述了有關生成式AI技術如何轉化藝術創作的精闢見解。 2024夏季達沃斯論壇期間,郭毅可教授獲邀在「傳媒無極限:人工智能如何影響媒體行業」的專題討論中發表演說。(相片來源:世界經濟論壇)  

2021

新聞
學生發展, 機械人學, 校園生活, 國際
求學在科大?讓人生更上層樓
 「求學在科大」系列第二篇介紹兩位來自哈薩克的同學,獲取獎學金來到科大升讀學士學位。在科大求學讓他們有機會參與學術研究,到企業實習獲取職場經驗,還有享受多元化的校園生活,種種經歷豐富他們的人生體驗,對未來就業及持續升學大有幫助。 Amirkhan 喜歡科大的多元化課外活動,他就讀一年級時,便參加了機械人團隊的課程,是校內其中一項最受歡迎的課外活動。 作為國際物理奧林匹克銅牌得主,Amirkhan BAILIN自然不乏升學選擇,但在他眼中,科大在芸芸學府裡卻如鶴立雞群,與別不同。 現為科大數學系二年級生的Amirkhan說:「科大持續在各主要大學排名榜上名列前茅,例如在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便高躆第27位,而且數學學科名聞遐邇,畢業生亦深得僱主青睞。在科大,只要你願意,就可以盡情發掘自己的志趣。」  19歲的Amirkhan正在修讀統計學及金融數學。他說這課程吸引之處,在於理論與實踐並重,而且緊貼市場脈搏。「從一開始,大學就不會局限學生的事業發展路徑。我有充裕時間探索自己對財務學、運算科學等不同領域的興趣,再決定畢業後的去向。」

2019

新聞
學生發展及聯繫, 學生大使, 國際
越洋萬里拓闊視野
科大一直致力吸納世界各地的學生,以推動校園多元發展及國際化;而為了進一步擴大非本地生組合,大學在2018推出了「海外中學訪問團計劃」,讓中亞及中東的高中輔導老師深切認識科大為當地學生所提供的升學機會。該計劃在2019年三月再接再厲,讓逾30名來自九個西歐國家的高中輔導老師參與。兩位分別來自哈薩克和土耳其的科大學生,就和我們暢談來港升學的由來和感受。 祖籍哈薩克的生物科技及商學理學士四年級生 Kamila ABDRASSILOVA,見證了越來越多同鄉入讀科大的趨勢 – 她回想抵埗之初,全校的哈薩克學生只有七人,相對今天的14人,四年間增長高達一倍。 選擇大學時,Kamila不諱言下了一番功夫。她除了特別重視大學的學術和畢業生就業能力排名,申請獎學金的機會,以及學生組合多元化與否,也是關鍵因素。科大畢業生的就業能力是大中華之冠,排名接近哈佛與哥倫比亞大學,而且實習及交流機會充足。身為IB國際文憑畢業生,Kamila 取得的獎學金足以全數支付學費及生活開銷。衡量種種有利因素後,她很快已立定主意,選擇這家力求創新的年輕大學。 然而,事情往往並非一帆風順。她回憶抵港後不久的情況:「初到香港,很掛念家人,也擔心家鄉的政局。幸好大學的學生輔導中心提供免費支援,對我幫助很大。」 開放的環境,想法近似的人,讓這個在阿拉木圖土生土長的女孩,得以完全融入香港和大學的生活。Kamila積極加入不同學生組織,其中一個就是 「視野無界」 (SIGHT)。她夥拍SIGHT的其他成員,針對現存問題一起構思實際解決方案,過程中提升小妮子的設計思維及其項目管理能力。 在科大修業期間,Kamila還獲得負笈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寶貴機會,汲取知識之餘,也實地認識和感受美國文化。另外,她也在香港匯豐銀行總部的銀行增長及創新部門完成實習。一連串難得經歷,助她建立全球視野此一重要職業技能,有利日後的事業發展。 種種機會讓Kamila不斷進步,她亦很快成為科大的忠實支持者,身體力行參與組織和帶領代表團回到自己的家鄉,宣傳科大。 
新聞
實習, 學生發展, 國際
生生不息的助人之火
科大環球商業管理及營運管理學四年級學生黃子容,曾參加義工活動遠赴印度義務照顧無家可歸的婦孺,親眼目睹民眾在飽受乾旱困擾的赤貧鄉村掙扎求存讓她深感震撼和痛心,當日的畫面至今仍然歷歷在目。子容在台灣長大,自幼過著舒適的城市生活,在印度的難忘經歷,除了使她驚覺幸福絕非必然,更在其內心深處播下了熱心助人的種子。 她說:「我們有幸活在安全舒適的環境,難以想像還有不少人過著朝不保夕、顛沛流離的日子。只有身處當地,才可真切感受兩者差異之大;正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感悟,才讓我開始深思如何幫助不幸的一群,以及自己應該承擔什麼樣的社會責任。」 因此,當她去年得知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的紅十字會國際委員會(ICRC)開辦一年制實習計劃,便即毅然申請。「我告訴自己,若需作出使生命變得不一樣的勇敢抉擇,必須當機立斷,不能白白錯過機會!」說起當日情景,她眼中仍然流露一絲興奮。 子容參與的實習計劃,是ICRC與「科大侍學行公民伙伴實習計劃」事前經歷無數磋商和交流而得出的成果,獲得科大全力支持。多年來,侍學行計劃曾夥拍不同志願組織舉辦多項實習活動,全部均以培養學生多方面才能為目標。 ICRC實習計劃向來競爭激烈,而根據慣例,歐洲的研究生更會佔去當中大部分名額。然而,子容參與的這一輪計劃,是專門為科大學生而設的。  申請人的學業成績或學術背景並非評選標準。上述實習計劃的評審員反而更著重入選者的「熱誠」是否與ICRC一致,而衡量「熱誠」的唯一法則,就是申請人過往參與人道救援相關工作的經歷。另外,由於實習時需要接觸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申請者是否開明和熟悉公共事務,也是重要的評審準則。 子容最終獲分派到ICRC的資源動員部工作,主力負責因應捐款人關心的議題撰寫籌款建議書,以及聯繫各國政府代表。 身為商學院學生,子容成功運用在大學習得的經濟及財務知識,幫助ICRC開展關於亞洲及新興國家的研究。舉例說,她曾引述印尼的經濟指數,講解為何該國有機會成為ICRC的合作夥伴。 從學生搖身一變為專業人士,子容不諱言適應需時。在ICRC工作的第一天,她隨上司會見一位歐洲代表,儘管自己能操流利英語和法語,卻未能完全掌握會議上的對話內容。
新聞
水底機械人, 獎項, 國際
科大水底機械人大賽小隊再奪全球冠軍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水底機械人大賽小隊於2019年MATE國際水底機械人大賽勇奪全場總冠軍及工程演說冠軍。這是隊伍繼2017年後,再次於是次比賽中獲得全場總冠軍,亦是目前唯一一支在比賽舉辦18年來獲得這個最高榮譽的亞洲隊伍。